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聚对苯乙炔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宗浩 谢德民 +1 位作者 王荣顺 郎远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1993年第2期97-99,共3页
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最新发现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聚对苯乙炔的性能、合成路线及应用前景。同时也探讨了该材料的发光机理和改变其发光颜色的途径。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 电致发光 对苯乙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对苯乙炔-2,5-二(十二烷氧基)对苯乙炔]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高广华 过俊石 谢洪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33-637,共5页
用含氯前聚物路线和Heck反应分别合成[对苯乙炔-2,5-二(十二烷氧基)对苯乙炔]无规共聚物及交替共聚物.由元素分析、凝胶渗透色谱、吸收光谱及DSC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共聚物的组成与导电率、溶解性及发光性能的关系.... 用含氯前聚物路线和Heck反应分别合成[对苯乙炔-2,5-二(十二烷氧基)对苯乙炔]无规共聚物及交替共聚物.由元素分析、凝胶渗透色谱、吸收光谱及DSC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共聚物的组成与导电率、溶解性及发光性能的关系.比较了无规共聚物与交替共聚物在性能上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乙烯 聚合物 共聚物 PPV 对苯乙炔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的合成及其导电和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 被引量:7
3
作者 孙建平 白永林 +1 位作者 吴洪才 韦玮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7-541,共5页
通过双醚化反应、氯甲基化反应和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的脱氯化氢反应 ,制备出可溶性聚 (2 甲氧基 5 辛氧基 )对苯乙炔 (PMOCOPV)。利用红外光谱 (IR)、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UV Vis)、核磁共振谱 (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 (GPC)对产物PMOC... 通过双醚化反应、氯甲基化反应和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的脱氯化氢反应 ,制备出可溶性聚 (2 甲氧基 5 辛氧基 )对苯乙炔 (PMOCOPV)。利用红外光谱 (IR)、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UV Vis)、核磁共振谱 (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 (GPC)对产物PMOCOPV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将I2 、Br2 、FeCl3 和H2 SO4作为掺杂剂 ,对PMOCOPV进行掺杂反应 ,得到了电导率分别为 4 7 2、2 1 6、32 5和 2 7S/cm的掺杂态PMOCOPV。采用简并四波混频 (DFWM )方法研究了PMOCOPV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发现 ,PMOCOPV具有大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在 5 32nm下的共振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和 10 6 4nm下的非共振三阶非线性极化率 χ(3 ) 分别为 6 8× 10 -10 esu和 1 2× 10 -11es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乙炔 电导率 非线性光学 三阶非线性极化率 简并四波混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种烷氧基取代聚对苯乙炔的合成和表征 被引量:4
4
作者 林强 褚佳岩 +3 位作者 张伟 刘银春 黄美纯 邹友思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0-233,共4页
利用脱氯化氢的方法合成了聚(2-甲氧基-5-己氧基)对苯乙炔(PMOHOPV)、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PMOCOPV)、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PDBOPV)、聚(2,5-二己氧基)对苯乙炔(PDHOPV)、聚(2,5-二辛氧基)对苯乙炔(PDCOPV)等5种聚合物... 利用脱氯化氢的方法合成了聚(2-甲氧基-5-己氧基)对苯乙炔(PMOHOPV)、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PMOCOPV)、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PDBOPV)、聚(2,5-二己氧基)对苯乙炔(PDHOPV)、聚(2,5-二辛氧基)对苯乙炔(PDCOPV)等5种聚合物发光材料.通过核磁和红外表征了它们的结构.通过热失重曲线考察了它们的热稳定性.并从温度、催化剂、反应时间、烷氧基取代等方面考察了对聚合物溶解性、分子量、发光性能等的影响.发现可以通过催化剂的用量来改变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的分子量与聚合物的溶解性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乙炔 合成 分子量 发光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乙炔(PPV)的薄膜电致发光特性 被引量:7
5
作者 郜军 华玉林 +4 位作者 黄宗浩 王荣顺 谢德民 白永平 仇永清 《发光快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1期78-80,共3页
聚对苯乙炔[poly(p-phenylene vinylene),缩写为PPV]是一种典型的线性共轭高分子.早在1968年,美国化学家Wessling就宣布合成出了PPV,但由于当时对该材料的应用前景不清,故未能引起科学界的重视.80年代中期,Murase等用AsF<sub>5&... 聚对苯乙炔[poly(p-phenylene vinylene),缩写为PPV]是一种典型的线性共轭高分子.早在1968年,美国化学家Wessling就宣布合成出了PPV,但由于当时对该材料的应用前景不清,故未能引起科学界的重视.80年代中期,Murase等用AsF<sub>5</sub>及其它多种掺杂剂成功地对PPV进行了掺杂导电研究,使其电导率提高了16个数量级,由绝缘体变成了导体.1990年Burroughes等又发现PPV不仅是一种导电高分子材料,同时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发光器件,在14V左右即可发黄绿色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乙炔 薄膜 电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孙建平 吴洪才 +2 位作者 李宝铭 白永林 韦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71-1074,共4页
通过双醚化反应,氯甲基化反应以及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的脱氯化氢反应,制备出新型光电功能材料聚(2,5 二丁氧基)对苯乙炔(PDBOPV).利用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表明,PDBOPV在310nm和520nm处分别出现苯环和亚乙烯基中的... 通过双醚化反应,氯甲基化反应以及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的脱氯化氢反应,制备出新型光电功能材料聚(2,5 二丁氧基)对苯乙炔(PDBOPV).利用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表明,PDBOPV在310nm和520nm处分别出现苯环和亚乙烯基中的不饱和CC双键的π π 电子跃迁.将I2、Br2、FeCl3和H2SO4作为掺杂剂,对PDBOPV进行掺杂反应,得到了电导率分别为52 6、27 3、38 4和6 1S/cm的掺杂态PDBOPV.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研究了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发现PDBOPV具有大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在1064nm下的非共振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和532nm下的共振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分别为1 6×10-11esu和7 2×10-10es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乙炔 电导率 非线性光学 三阶非线性极化率 简并四波混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种烷氧基取代聚对苯乙炔的合成和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韦玮 白永林 +1 位作者 孟令杰 李光哲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4,共5页
利用脱氯缩合聚合法合成了聚 ( 2 甲氧基 5 丁氧基 )对苯乙炔 (PMOBOPV)、聚 ( 2 甲氧基 5 辛氧基 )对苯乙炔 (PMOCOPV)和聚 ( 2 丁氧基 5 丁氧基 )对苯乙炔 (PDBOPV)、聚 ( 2 辛氧基 5 辛氧基 )对苯乙炔 (PD COPV) 4种发光材... 利用脱氯缩合聚合法合成了聚 ( 2 甲氧基 5 丁氧基 )对苯乙炔 (PMOBOPV)、聚 ( 2 甲氧基 5 辛氧基 )对苯乙炔 (PMOCOPV)和聚 ( 2 丁氧基 5 丁氧基 )对苯乙炔 (PDBOPV)、聚 ( 2 辛氧基 5 辛氧基 )对苯乙炔 (PD COPV) 4种发光材料。对反应体系的浓度、酸碱度、反应温度及时间等工艺条件和路线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 :反应物的纯度、含量对合成产物的产率和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碱性是影响脱氯缩合反应的关键因素 ;而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缩合反应影响则相对较小 ,在一定温度下当反应时间达到一定阶段后其转化率基本不变。对合成材料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能和发光特性进行了表征和检测。结果显示 :非对称烷氧基取代PPV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成膜性和稳定性 ;而对称性烷氧基取代PPV的溶解性和成膜性相对较差。以PMOBOPV为发光材料 ,采用旋涂工艺制作出单层和双层发光器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乙炔 电致发光器件 合成 发光性能 发光材料 烷氧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的合成、表征及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哈斯乌力吉 黄宗浩 +4 位作者 段雪梅 关宏宇 康博南 李光哲 王荣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0-441,共2页
用强碱诱导的脱氯化氢法合成了发光聚合物聚 (2 ,5 二丁氧基 )对苯乙炔 (PDBOPV) ,并与前聚物路线合成法进行了比较。脱氯化氢法具有反应时间短和产率高等优点 ,而且不需要进行高温处理 ,有利于相关器件的制备。用紫外、红外光谱和1H ... 用强碱诱导的脱氯化氢法合成了发光聚合物聚 (2 ,5 二丁氧基 )对苯乙炔 (PDBOPV) ,并与前聚物路线合成法进行了比较。脱氯化氢法具有反应时间短和产率高等优点 ,而且不需要进行高温处理 ,有利于相关器件的制备。用紫外、红外光谱和1H NMR对聚 (2 ,5 二丁氧基 )对苯乙炔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荧光 (PL)光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性能 发光聚合物 脱氯化氢法 荧光光谱 对苯乙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4
9
作者 林婷 孙建平 +2 位作者 翁家宝 黄小珠 程云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80,共4页
通过双醚化反应、氯甲基化反应和强碱诱导的脱氯化氢反应,制备出可溶性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PMOCOPV)。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PMOCOPV的结构... 通过双醚化反应、氯甲基化反应和强碱诱导的脱氯化氢反应,制备出可溶性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PMOCOPV)。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PMOCOPV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表明,PMOCOPV在三氯甲烷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利于成膜。热性能研究表明其热稳定性良好,起始分解温度约为200℃。荧光光谱研究表明,PMOCOPV具有优良的光致发光性能,其最大发射波长为641 nm,荧光寿命为7.5×10-1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 热稳定性 光致发光 荧光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注入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薄膜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建平 吴洪才 +2 位作者 刘效增 郑建邦 韦玮 《真空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8-211,共4页
采用能量为 ( 10~ 35 )keV ,剂量为 ( 3 0× 10 15~ 4 8× 10 17)ions/cm2 的氮离子 (N+)对聚 ( 2 甲氧基 5 辛氧基 )对苯乙炔 (PMOCOPV)进行离子注入改性。PMOCOPV薄膜的电导率随注入离子能量和剂量的增加而迅速提高。... 采用能量为 ( 10~ 35 )keV ,剂量为 ( 3 0× 10 15~ 4 8× 10 17)ions/cm2 的氮离子 (N+)对聚 ( 2 甲氧基 5 辛氧基 )对苯乙炔 (PMOCOPV)进行离子注入改性。PMOCOPV薄膜的电导率随注入离子能量和剂量的增加而迅速提高。当注入N+的能量为35keV ,剂量为 4 8× 10 17ions/cm2 时 ,PMOCOPV薄膜的电导率为 0 0 96S/cm ,比本征态的电导率提高了 7个数量级。通过超高阻测试仪研究了PMOCOPV薄膜表面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发现N+注入PMOCOPV薄膜的电导活化能为 0 15 6eV。离子注入PMOCOPV薄膜的电导率的环境稳定性优于I2 和FeCl3 掺杂的PMOCOPV。对离子注入PMOCOPV薄膜的导电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 电导率 电导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链含PEO链段的聚对苯乙炔类蓝色电致发光共聚物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海侨 段炼 +2 位作者 邱勇 王晓工 刘德山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93-396,共4页
采用Wittig反应合成了一种分子主链上烷氧基取代刚性共轭聚对苯乙炔 (PPV)链段与柔性聚氧化乙烯 (PEO)链段交替排列的、可溶于氯仿与四氢呋喃等普通有机溶剂的新型结构的聚对苯乙炔类功能性发光共聚物EO -PPV。采用FT -IR、1H -NMR、DSC... 采用Wittig反应合成了一种分子主链上烷氧基取代刚性共轭聚对苯乙炔 (PPV)链段与柔性聚氧化乙烯 (PEO)链段交替排列的、可溶于氯仿与四氢呋喃等普通有机溶剂的新型结构的聚对苯乙炔类功能性发光共聚物EO -PPV。采用FT -IR、1H -NMR、DSC、GPC、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并制备了结构为 (Al)Ca/EO -PPV/ITO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 ,器件的最大发光波长位于 475nm(蓝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乙炔 聚氧化乙烯 蓝色电致发光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不对称烷氧基取代聚对苯乙炔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建平 林婷 +2 位作者 翁家宝 黄小珠 程云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60-965,共6页
以对羟基苯甲醚和溴代烷烃为原料,采用强碱诱导的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合成了四种可溶性不对称烷氧基取代聚对苯乙炔衍生物(ROPPVs),分别为聚(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PMOBOPV)、聚[2-甲氧基-5-(3′-甲基)丁氧基]对苯乙炔(PMOMBOPV)、... 以对羟基苯甲醚和溴代烷烃为原料,采用强碱诱导的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合成了四种可溶性不对称烷氧基取代聚对苯乙炔衍生物(ROPPVs),分别为聚(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PMOBOPV)、聚[2-甲氧基-5-(3′-甲基)丁氧基]对苯乙炔(PMOMBOPV)、聚(2-甲氧基-5-己氧基)对苯乙炔(PMOHOPV)和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PMOCOPV)。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失重分析(TGA)和荧光光谱对它们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研究表明,不对称ROPPVs在三氯甲烷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利于成膜;它们都为非晶态聚合物,在400~550nm均存在显著吸收;不对称ROPPVs热稳定性良好,PMOBOPV、PMOMBOPV和PMOCOPV的起始分解温度约为200℃,PMOHOPV起始分解温度为360℃。荧光光谱研究表明,不对称ROPPVs是一类具有优良光致发光性能的强荧光共轭聚合物材料,荧光发射峰都位于640nm,荧光寿命都在1ns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烷氧基取代聚对苯乙炔 热稳定性 光致发光 荧光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的制备及其离子注入改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建平 刘效增 +2 位作者 吴洪才 郑建邦 韦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0-692,共3页
 通过双醚化反应、氯甲基化反应以及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的脱氯化氢反应,制备出新型光电功能材料聚(2,5 二丁氧基)对苯乙炔(PDBOPV)。采用能量为10~35keV,剂量为3.0×1015~4.8×1017ions/cm2的氮离子(N+)对PDBOPV进行离子注...  通过双醚化反应、氯甲基化反应以及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的脱氯化氢反应,制备出新型光电功能材料聚(2,5 二丁氧基)对苯乙炔(PDBOPV)。采用能量为10~35keV,剂量为3.0×1015~4.8×1017ions/cm2的氮离子(N+)对PDBOPV进行离子注入改性。PDBOPV薄膜的电导率随注入离子能量和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注入N+的能量为35keV,剂量为4.8×1017ions/cm2时,PDBOPV薄膜的电导率为0.136S/cm,比本征态的电导率提高了8个数量级。通过超高阻测试仪研究了PDBOPV薄膜表面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发现N+注入PDBOPV薄膜的电导活化能为0.155eV。离子注入PDBOPV薄膜的电导率的环境稳定性能优于Br2、I2和FeCl3掺杂的PDBOPV。对离子注入PDBOPV薄膜的导电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功能材料 PDBOPV 离子注入 对苯乙炔 电导率 稳定性 电导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致发光材料聚对苯乙炔的制备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宗浩 王荣顺 +2 位作者 谢德民 白永平 仇永清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75-77,共3页
报道了新型电致发光材料聚对苯乙炔的制备过程和有关测试结果。发现恒重后的双锍盐含有二个结晶水这一新现象,并确认最终产物为聚对苯乙炔。
关键词 电致发光 对苯乙炔 高聚物 先驱高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注入改性聚对苯乙炔的光学及电学性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宝铭 吴洪才 +2 位作者 刘效增 高潮 孙建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4-117,共4页
利用脱氯化氢反应制备π共轭高分子聚[2-甲氧基-5-(3′-甲基)丁氧基]对苯乙炔(MM B-PPV)。采用能量为15 keV^35 keV,剂量为3.8×1015ions/cm2~9.6×1016ions/cm2的低能氮离子(N+)对MM B-PPV薄膜进行离子注入改性研究。红外光谱... 利用脱氯化氢反应制备π共轭高分子聚[2-甲氧基-5-(3′-甲基)丁氧基]对苯乙炔(MM B-PPV)。采用能量为15 keV^35 keV,剂量为3.8×1015ions/cm2~9.6×1016ions/cm2的低能氮离子(N+)对MM B-PPV薄膜进行离子注入改性研究。红外光谱显示,离子注入后分子的特征峰未发生显著变化,而在3442cm-1、1622 cm-1等处出现N-H键的振动峰;随着注入能量、剂量的增加,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边向长波方向移动,π共轭高分子中激发态和基态间的光学禁带宽度变窄;薄膜的表面电导率随着注入能量、剂量的增加迅速提高,当注入能量为35 keV,剂量为9.6×1016ions/cm2时,表面电导率高达3.2×1-0 2S/cm,比本征态提高7个数量级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聚[2-甲氧基-5-(3’-甲基)丁氧基]对苯乙炔 表面电导率 光学禁带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电致发光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承美 过俊石 谢洪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43-349,共7页
本文对以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为发光层的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电致发光性能和影响其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其发光峰值波长为590um,起亮电压为12V,最大亮度可达112cd/m2.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影响其发光强... 本文对以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为发光层的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电致发光性能和影响其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其发光峰值波长为590um,起亮电压为12V,最大亮度可达112cd/m2.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影响其发光强度和峰值波长,一般以200℃,真空处理3.5h为宜.还原气氛(N2+H2)下的热处理有利于电致发光性能的提高.器件在空气中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其量子效率可达0.16%光子/电子.并研究了器件制备工艺对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聚合物电致发光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发光 对苯乙炔 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Eu_2O_3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学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建平 翁家宝 +1 位作者 林婷 马琳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85-2390,共6页
采用原位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氧化铕(PMOBOPV/Eu2O3)纳米复合材料.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证实了在Eu2O3表面的包覆层为PMOBOPV.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发现,PMOBOPV/Eu2O3纳米复合材... 采用原位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氧化铕(PMOBOPV/Eu2O3)纳米复合材料.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证实了在Eu2O3表面的包覆层为PMOBOPV.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发现,PMOBOPV/Eu2O3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直径为75-145nm,其中PMOBOPV包覆层厚度约为25nm.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明,随着Eu2O3含量增加,PMOBOPV/Eu2O3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且强度提高.荧光光谱研究表明,随着Eu2O3含量增加,PMOBOPV/Eu2O3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且强度提高,Eu2O3与PMOBOPV之间形成了光致电子转移体系,使π电子离域程度增加,并且导致荧光量子效率提高.根据光学禁带宽度(Eg)与入射光子能量(hν)的关系,拟合了PMOBOPV/Eu2O3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发现随着Eu2O3含量增加,Eg逐步减小.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测试它们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发现随着Eu2O3含量增加,PMOBOPV/Eu2O3纳米复合体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逐渐增强,这说明PMOBOPV与Eu2O3之间形成了分子间光致电子转移体系,产生了复杂的分子间离域π电子非线性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聚(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 氧化铕 非线性光学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苯醌二亚胺与对苯乙炔共聚物的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建平 石伟 +3 位作者 吐尼莎古丽·阿吾提 李娟娟 再拉甫·吾不艾山 司马义·努尔拉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2-267,共6页
在金属配合物的存在下,通过N,N′-二氯对苯醌二亚胺与1,4-二炔基-2,5-二(烷氧基)苯共聚,得到了一系列新型交替共聚物聚[N,N′-对苯醌二亚胺-1,4-二炔基-2,5-二(烷氧基)苯](PAn-PPE)。采用FT-IR、1H-NMR、GPC、XRD、UV-Vis、PL、TGA等测... 在金属配合物的存在下,通过N,N′-二氯对苯醌二亚胺与1,4-二炔基-2,5-二(烷氧基)苯共聚,得到了一系列新型交替共聚物聚[N,N′-对苯醌二亚胺-1,4-二炔基-2,5-二(烷氧基)苯](PAn-PPE)。采用FT-IR、1H-NMR、GPC、XRD、UV-Vis、PL、TGA等测试手段对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四氢呋喃和三氟乙酸溶液中,此类共聚物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分别约为440 nm和490 nm;其荧光激发峰为450 nm,相应的发射峰为475 nm;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醌二亚胺 对苯乙炔 交替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聚对苯乙炔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薛敏钊 黄德音 +1 位作者 龚斌 张青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3-36,共4页
采用紫外 -可见光谱跟踪用直接聚合法制备可溶的聚对苯乙炔衍生物的反应过程 ,结果表明反应仍然经历了生成前聚物的过程。控制反应条件使聚合反应首先生成前聚物 ,在前聚物烯化反应阶段加入起增溶作用的长链醇 ,得到了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采用紫外 -可见光谱跟踪用直接聚合法制备可溶的聚对苯乙炔衍生物的反应过程 ,结果表明反应仍然经历了生成前聚物的过程。控制反应条件使聚合反应首先生成前聚物 ,在前聚物烯化反应阶段加入起增溶作用的长链醇 ,得到了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的、主链中含非共轭链段的聚对苯乙炔衍生物。用该聚合物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 ,在 5 -6V电压驱动下发光 ,发光峰位于 5 80n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乙炔 电致发光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乙炔二元共聚物P(DHOPV-co-MOBOPV)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建平 马琳璞 黄小珠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2-165,共4页
采用强碱诱导的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合成一种可溶性烷氧基取代聚对苯乙炔二元共聚物聚(2,5-二己氧基对苯乙炔-co-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P(DHOPV-co-MOBOPV)]。研究表明,P(DHOPV-co-MOBOPV)在可见光区具有较强吸收,其最大吸收波长位... 采用强碱诱导的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合成一种可溶性烷氧基取代聚对苯乙炔二元共聚物聚(2,5-二己氧基对苯乙炔-co-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P(DHOPV-co-MOBOPV)]。研究表明,P(DHOPV-co-MOBOPV)在可见光区具有较强吸收,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00 nm;当双氯苄物质的量比为1:1和6:1时,共聚物分子链有序性强规整度高,具有一定的结晶性能,而双氯苄的物质的量比为3:1时,共聚物为非晶态结构;热分析研究发现,双氯苄物质的量比为1:1、3:1和6:1时,共聚物起始分解温度分别为140℃、158℃和129℃;荧光光谱研究表明,双氯苄物质的量比为1:1和3:1时,共聚物的最大发射波长都在640 nm,而物质的量比为6:1时,共聚物的最大发射波长在630 nm;双氯苄物质的量比为1:1、3:1和6:1时,P(DHOPV-co-MOBOPV)的荧光寿命分别为1.32 ns、1.27 ns和1.36 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乙炔 共聚物 光致发光 荧光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