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羟苯甲酸3-羟化酶初步纯化及进化起源探讨
1
作者 陈瑞 细川桂一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经超声破碎、硫酸铵分级沉淀、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和SDS PAGE ,从Comamonastestosteroni菌株中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为 4 .5万的对羟苯甲酸 3 羟化酶 (POB3 HOase) ;测定了其N 末端 2 1个氨基酸序列 ,并与文献报道来源于不同菌株的POB... 经超声破碎、硫酸铵分级沉淀、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和SDS PAGE ,从Comamonastestosteroni菌株中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为 4 .5万的对羟苯甲酸 3 羟化酶 (POB3 HOase) ;测定了其N 末端 2 1个氨基酸序列 ,并与文献报道来源于不同菌株的POB3 HOase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结果提示它们具有相同的进化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羟苯甲酸3-羟化酶 纯化 进化起源 丛毛单孢菌 氨基酸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溴-4-羟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 被引量:4
2
作者 闫慧丽 张立新 +1 位作者 张慧芳 马甲民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5期1108-1109,1113,共3页
以香兰素为主要原料,经溴水溴代得溴代香兰素,再经氧化银氧化制取溴代香兰酸,最后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成功制得3溴--4羟-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总收率66.4%。各步反应的生成物提纯后经过1H-NMR、IR进行表征。
关键词 香兰素 3--4--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羟维生素D_3-1α-羟化酶质粒转染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
3
作者 钟雁 闵暘 刘全海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9-283,共5页
目的:研究25-羟维生素D3-1α-羟化酶(1α-羟化酶)质粒转染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角质形成细胞(KC)转染1α-羟化酶后,观察细胞在形态上的变化对分化进行研究;利用Giemsa染色法和Tunel荧光素原位末端... 目的:研究25-羟维生素D3-1α-羟化酶(1α-羟化酶)质粒转染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角质形成细胞(KC)转染1α-羟化酶后,观察细胞在形态上的变化对分化进行研究;利用Giemsa染色法和Tunel荧光素原位末端标记法对凋亡诱导作用进行观察。利用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模型和小鼠尾部鳞片表皮模型对1α-羟化酶质粒转染对KC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携带1α-羟化酶的质粒转染KC可以非常显著的促进其分化,剂量与效应呈正相关;10-6mol/L的维生素D3和0.015μg/μL1α羟化酶质粒转染联合应用即可诱导KC细胞凋亡。1α-羟化酶质粒转染可以非常显著的抑制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P<0.01),显著促进小鼠尾部鳞片表皮模型中颗粒层的形成(P<0.05)。结论:1α-羟化酶质粒转染角质形成细胞可以明显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分化,诱导其凋亡。1α-羟化酶质粒转染为以增殖过渡分化不全为特征的皮肤病比如银屑病以及某些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维生素D3--羟化酶 角质形成细胞 增殖 分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效氧化3-羟甲基-7β-苯乙酰胺-3-头孢-4-羧酸二苯甲基酯的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耿秀梅 刘武军 +1 位作者 赵永德 赵宗保 《精细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5-208,共4页
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为原料,经水解、氨基和羧基保护,制得3-羟甲基-7β-苯乙酰胺-3-头孢-4-羧酸二苯甲酯(Ⅰ),产率48%;并在乙腈中用2-碘酰基苯甲酸实现羟基选择性氧化,产物3-甲酰基-7β-苯乙酰胺-3-头孢-4-羧酸二苯甲酯(Ⅱ),收率达... 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为原料,经水解、氨基和羧基保护,制得3-羟甲基-7β-苯乙酰胺-3-头孢-4-羧酸二苯甲酯(Ⅰ),产率48%;并在乙腈中用2-碘酰基苯甲酸实现羟基选择性氧化,产物3-甲酰基-7β-苯乙酰胺-3-头孢-4-羧酸二苯甲酯(Ⅱ),收率达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甲基--苯乙酰胺-3-头孢-4-羧酸二苯甲基酯 7-氨基头孢烷酸 2-碘酰基苯甲酸 氧化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致大鼠抑郁行为涉及TNF-α及IDO-HAAO通路激活 被引量:12
5
作者 伏箫燕 李海燕 +2 位作者 崔婷 蒋青松 邱红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0-625,共6页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刺激(chronically unpredictable stress,CUS)致大鼠抑郁行为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2,3-dioxygenase,IDO)及3-羟氨苯甲酸双加氧酶(3-hydroxyl amino a...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刺激(chronically unpredictable stress,CUS)致大鼠抑郁行为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2,3-dioxygenase,IDO)及3-羟氨苯甲酸双加氧酶(3-hydroxyl amino acid oxygenase,HAAO)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Sprague Dawley(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孤养结合CUS连续刺激28 d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以旷场实验和被动游泳实验评价大鼠抑郁行为,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前脑皮层和海马TNF-α、IDO及HAAO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被动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旷场实验得分明显降低(P<0.01)、前脑皮层和海马的TNF-α、IDO及HAAO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CUS诱导大鼠产生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脑内TNF-α及下游IDO-HAAO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见刺激 肿瘤坏死因子α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3-苯甲酸双加氧酶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橘皮竹茹汤防治化疗性呕吐的作用机制及验证研究
6
作者 罗绍东 张文风 +2 位作者 王杨 研智 李岩珂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877-2883,2888,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橘皮竹茹汤防治化疗性呕吐(CINV)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并通过分子对接、动物实验探讨其止呕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Ctd数据库选取橘皮竹茹汤活性成分,与Unip...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橘皮竹茹汤防治化疗性呕吐(CINV)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并通过分子对接、动物实验探讨其止呕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Ctd数据库选取橘皮竹茹汤活性成分,与Uniprot、DisGeNET、GeneCard数据库获取的CINV相关靶点进行拟合筛选。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复方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通过Metascape、微生信数据库可视化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数据,并获取关键蛋白,利用AutoDock、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通过造模和药物对大鼠进行干预后,记录大鼠高岭土摄食量,检测延髓、回肠病理学改变;测定延髓、回肠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蛋白含量及呕吐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色氨酸羟化酶(TPH)、单胺氧化酶A(MAOA)的表达水平。结果:获取橘皮竹茹汤活性成分141个,79个复方-疾病交集基因,9个核心靶点,其止呕作用可能与诱导AKT胞膜移位,抑制GSK-3在Ser9/21位点磷酸化有关。动物实验显示橘皮竹茹汤可降低化疗性呕吐大鼠的高岭土异嗜量、减轻肠道炎症;上调延髓、回肠AKT水平,抑制GSK-3、表达;抑制延髓、回肠TPH合成酶,促进MAOA代谢酶,从而减少5-HT表达量。结论:橘皮竹茹汤可通过调控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回肠、延髓中GSK-3β含量表达,对CINV起防治作用;还可抑制延髓、回肠TPH合成酶,促进MAOA代谢酶分泌,达到止呕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皮竹茹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化疗性呕吐 糖原合酶激酶3Β 蛋白激酶B 5-色胺 单胺氧化酶A 色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化痰方改善雄激素致不孕大鼠高雄激素血症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俞瑾 张洁 +3 位作者 韩洁 雷玲 俞超芹 翟东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8-501,共4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方(BHHR)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ASR)高雄激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前后ASR卵巢内雄激素合成酶和代谢酶的表达量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雌性大鼠于9日龄在颈背部皮下一次性注射丙酸睾丸酮(1.25 mg)制...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方(BHHR)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ASR)高雄激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前后ASR卵巢内雄激素合成酶和代谢酶的表达量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雌性大鼠于9日龄在颈背部皮下一次性注射丙酸睾丸酮(1.25 mg)制备ASR模型。将造模成功的ASR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蒸馏水10 mL/kg灌胃)、二甲双胍治疗组(0.1 g/kg灌胃)和BHHR治疗组(10 mL/kg灌胃),每组各13只。另设正常对照组(n=10)。疗程(28 d)结束后观察大鼠的性周期恢复情况、体质量及卵巢质量/体质量比值。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睾酮(T)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定量方法检测卵巢3β-羟甾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 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和P450芳香化酶的表达量。结果 (1)性周期恢复:BHHR治疗组及二甲双胍治疗组中恢复性周期的大鼠数量多于模型组(P<0.01)。(2)体质量: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HHR治疗组与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体质量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3)卵巢质量/体质量比值:模型组大鼠卵巢质量/体质量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BHHR治疗组及二甲双胍治疗组(P<0.01)。(4)血清T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T值高于正常对照组、BHHR治疗组及二甲双胍治疗组(P<0.01)。(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BHHR治疗组大鼠P450arom表达升高(P<0.01);BHHR治疗组3β-羟甾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 1 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的表达与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HHR可以降低ASR模型大鼠血清T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雄激素代谢酶P450arom的表达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固醇17α-羟化酶 细胞色素P450 3β-甾脱氢酶 补肾活血化痰方 雄激素增多症 芳香化酶 雄激素致不孕大鼠 正常对照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