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模拟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熊喆 宋长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7-347,共11页
以中国科学院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RIEMS 2.0)为基础,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植被类型数据和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中国土壤质地数据,以及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月植被覆盖度资料,进行模式... 以中国科学院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RIEMS 2.0)为基础,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植被类型数据和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中国土壤质地数据,以及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月植被覆盖度资料,进行模式本地化,从而建成了青藏高原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利用该模式对青藏高原进行了2001-2018年连续积分模拟,重点考察了区域气候模式在水平分辨率为9 km条件下对青藏高原降水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年、雨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区域降水年变化,同时,模式模拟降水较观测偏多,偏差为13.01%~39.95%;区域气候模式模拟青藏高原降水较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45个全球模式模拟试验结果的年降水空间分布和强度有明显提高,并且更加接近观测值.2)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年降水时间和4个不同等级降水事件空间分布,特别是5~10、10~20、>20 mm这3个不同等级降水时间接近观测值.3)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候平均降水随时间演变,降水强度除半干旱藏南地区较观测明显偏多外,对其他地区模式模拟的降水都非常接近观测值,同时与观测值之间相关系数为0.901~0.981,都通过99%置信度检验,与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为0.37~0.99 mm·d^(-1),其中对于极度干旱的柴达木地区候平均降水也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来,相关系数达到0.919;对青藏高原西南的南羌塘地区模拟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981.4)该研究表明采用青藏高原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进行动力降尺度后,解决青藏高原等地区缺乏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数据集的瓶颈问题,为青藏高原气候和环境未来变化、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提供坚实可靠的科学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 青藏高原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和大气化学模式对中国地区气候变化和对流层臭氧分布的模拟 被引量:8
2
作者 吴涧 蒋维楣 +1 位作者 刘红年 汤剑平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2-582,共11页
在区域气候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对流层大气化学模式 ,并实现两者的双向反馈连接 ,利用该模式系统模拟中国地区对流层大气臭氧和区域气候 ,发现东亚季风是影响中国地区对流层大气臭氧分布的重要原因 ,并且对流层臭氧分布局域性较为明显 .... 在区域气候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对流层大气化学模式 ,并实现两者的双向反馈连接 ,利用该模式系统模拟中国地区对流层大气臭氧和区域气候 ,发现东亚季风是影响中国地区对流层大气臭氧分布的重要原因 ,并且对流层臭氧分布局域性较为明显 .模拟也得到了模拟区域气候的四个典型月特征 ,并与分析资料对比验证了所得结果 .此外利用大气化学模式计算的臭氧反馈到区域气候模式中 ,模拟对流层臭氧增加背景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大气化学模式 中国 气候变化 臭氧分布 对流 区域气候 晴空辐射强迫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新疆气候模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心河 熊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9-185,共17页
使用NCEP-FNL全球分析资料作为WRF模式的初始场和边界场,利用该模式中7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新疆地区进行2006年10月1日至2008年3月1日的模拟积分试验,重点考察模式在水平分辨率为10 km下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新疆地区气象要素模... 使用NCEP-FNL全球分析资料作为WRF模式的初始场和边界场,利用该模式中7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新疆地区进行2006年10月1日至2008年3月1日的模拟积分试验,重点考察模式在水平分辨率为10 km下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新疆地区气象要素模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采用7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年、雨季总降水量、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及大气的垂直结构。2)对于不同区域来说,采用各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模式都能模拟出候降水及候平均温度随时间演变,模式候降水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在0.20~0.85之间,而候平均温度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在0.98以上。对于整个新疆地区来说,采用各方案模式模拟的低层偏干偏冷,大气层结较稳定导致降水较观测偏少,而其中天山地区模式模拟的低层较观测偏湿偏暖,大气层结偏向不稳定导致降水偏多。3)采用新的Grell和Kain-Fritsch(newEta)方案模式模拟的效果综合来看较好。因此利用WRF模式开展新疆地区数值模拟研究时应该考虑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WRF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区域气候-化学耦合模式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体健 谢旻 +1 位作者 高丽洁 杨浩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1-727,共17页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 2和对流层大气化学模式TACM相耦合 ,建立了一个区域气候 -化学模式系统 (RegCCMS) ,主要用于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时空分布、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研究 .利用 2 0 0 0年 7月NCEP再分析资料和RegCCMS模拟了东亚...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 2和对流层大气化学模式TACM相耦合 ,建立了一个区域气候 -化学模式系统 (RegCCMS) ,主要用于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时空分布、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研究 .利用 2 0 0 0年 7月NCEP再分析资料和RegCCMS模拟了东亚地区夏季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空间分布 ,估计了相应的辐射强迫以及对近地面气温变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我国夏季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的月均最大地面浓度分别为 1 2 5× 1 0 - 9和 8μg/m3.对流层臭氧的平均辐射强迫为 0 .3 9W /m2 ,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直接辐射强迫为 - 0 .92W /m2 ,两者皆在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出现极值中心 .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间接辐射强迫为 - 0 .2W /m2 ,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相对较强 .在局部地区 ,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高于IPCC( 2 0 0 1 )报导值 .总体而言 ,对流层臭氧可能导致的增暖效应明显弱于硫酸盐气溶胶的冷却效应 ,因此 ,净辐射强迫为负值 ,两者的综合效应造成近地面平均气温下降 - 0 .2℃ .西南地区降温较为明显 ,最大幅度达到 - 0 .5 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大气化学 耦合模式 对流层臭氧 硫酸盐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98年区域气候季节变化模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胡轶佳 钟中 闵锦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100,共11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选择Kuo-Anthes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基于FC80假设的Grell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98年东亚气候分别进行年尺度模拟,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在春、夏季转换时期,两者模拟的降水形势差别较大,对江淮、中南和华南...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选择Kuo-Anthes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基于FC80假设的Grell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98年东亚气候分别进行年尺度模拟,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在春、夏季转换时期,两者模拟的降水形势差别较大,对江淮、中南和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量模拟差别最为明显。对流层上层模式变量和模式大气质量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择不敏感,而对流层中、下层模式变量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比较敏感。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8天时间尺度的天气系统模拟差别比较大。在积云对流比较活跃的夏季,不同参数化方案会导致模式大气出现不同的系统性偏差。由于模式在陡峭地形处动力过程计算方案存在缺陷,在高原与盆地的交界处,模式误差会产生明显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小波分解 系统性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在海河流域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迪 裴源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8,80,共5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和对比分析了不同分辨率、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下海河流域1998年夏季气象要素场。结果表明采用20 km水平分辨率模拟的降水分布精度比50 km显著提高;Anthes-Kuo方案较Grell_FC80方案更好。20 km水平分辨率...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和对比分析了不同分辨率、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下海河流域1998年夏季气象要素场。结果表明采用20 km水平分辨率模拟的降水分布精度比50 km显著提高;Anthes-Kuo方案较Grell_FC80方案更好。20 km水平分辨率的Anthes-Kuo方案模拟的雨区分布、降雨强度和雨带走向与实况拟合较好;该组合方案下的温度场、站点插值结果分析表明,RegCM3对温度随地形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刻画较好,该参数组合方案可为海河流域气候变化模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Grell_FC80方案 Anthes-Kuo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好溪流域致洪暴雨千米尺度预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贾彦方 吴志勇 +3 位作者 李源 何海 欧剑 汪瑛琪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14,共5页
鉴于好溪流域内多山地和丘陵,梅汛期和台汛期常突发强暴雨,致使其千米尺度下的数值预报难度较大的问题,选取好溪流域2015~2020年的10场致洪暴雨事件,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和GFS预报数据进行6、30、54 h的回顾性预报,并测试了5... 鉴于好溪流域内多山地和丘陵,梅汛期和台汛期常突发强暴雨,致使其千米尺度下的数值预报难度较大的问题,选取好溪流域2015~2020年的10场致洪暴雨事件,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和GFS预报数据进行6、30、54 h的回顾性预报,并测试了5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千米尺度下,WRF模式模拟的降雨量偏小,对山区的预报效果优于河谷地区;Lin方案的整体预报效果最佳,而WSM3方案最差;选取的10场极端降水事件受到台风和西南低空急流等异常天气的影响,Lin方案和WSM5方案适用性较好;WRF模式对暴雨的预报效果优于大暴雨。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山区小流域致洪降雨的模拟和预报精度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预报 WRF模式 对流解析尺度 异常天气 山区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邻近地区污染排放对对流层臭氧变化与辐射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卫国 吴涧 +3 位作者 刘红年 郭世昌 陈新梅 罗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4-746,共13页
利用双向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和大气化学模式系统, 研究了中国与邻近地区人为污染排放引起对流层臭氧变化和产生的辐射强迫.结果表明, 污染排放对对流层臭氧含量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对北方的影响不如南方显著, 西部的季节变化稳定... 利用双向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和大气化学模式系统, 研究了中国与邻近地区人为污染排放引起对流层臭氧变化和产生的辐射强迫.结果表明, 污染排放对对流层臭氧含量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对北方的影响不如南方显著, 西部的季节变化稳定且小于东部, 内陆污染地区各季节臭氧柱含量的变化量均较高.对整个模拟区域而言, 臭氧变化量的年平均值为30.928 DU, 春季最大为32.168 DU, 而空间分布变化在12~38 DU之间.臭氧变化量对北方地区辐射的影响较小, 而对低纬和华东地区影响较大, 臭氧变化量引起的晴空地气系统短波辐射强迫、长波辐射强迫的平均值分别是0.185 W·m-2和0.464 W·m-2, 标准化短波辐射强迫与净辐射强迫值为0.006 W·m-2·DU-1和0.021 W·m-2·DU-1.气候反馈过程对对流层臭氧含量的影响范围在-0.470~0.752 DU之间, 包含气候反馈过程的区域年平均臭氧变化量是30.942 DU.在气候反馈条件下, 臭氧变化量的短波和长波辐射强迫分别是0.249 W·m-2及 0.482 W·m-2, 标准化的短波与净辐射强迫值为0.008 W·m-2·DU-1和0.024 W·m-2·DU-1.臭氧变化量导致地表温度的变化范围在±0.80 K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大气化学模式 污染排放 对流层臭氧 辐射强迫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对流层臭氧增加对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涧 蒋维楣 +2 位作者 刘红年 汤剑平 王卫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利用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和大气化学模式模拟对流层臭氧的产生、分布和对辐射传输、地表温度、气温等的影响。通过对比模拟发现:对流层中臭氧的增加基本使大气顶晴空辐射强迫为正;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变化能影响云量且进一步影响温度。由... 利用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和大气化学模式模拟对流层臭氧的产生、分布和对辐射传输、地表温度、气温等的影响。通过对比模拟发现:对流层中臭氧的增加基本使大气顶晴空辐射强迫为正;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变化能影响云量且进一步影响温度。由于对流层臭氧增加导致的晴空辐射强迫在4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 臭氧 气温 区域气候模式 大气化学模式 地表温度 紫外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模拟对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黄安宁 张耀存 朱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2-1224,共13页
利用PσRCM9区域气候模式,分析了中国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模拟对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用四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式能够模拟出小雨、大雨和暴雨的雨量百分比和雨日百分比空间分布的一致性特征,但不能模拟出中雨... 利用PσRCM9区域气候模式,分析了中国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模拟对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用四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式能够模拟出小雨、大雨和暴雨的雨量百分比和雨日百分比空间分布的一致性特征,但不能模拟出中雨雨量百分比和雨日百分比空间分布的相似性,这是由于模式不能模拟中雨雨量百分比的空间分布形式所致。还发现模拟的我国夏季降水以小雨和中雨为主,四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均低估了中国夏季大雨和暴雨对总降水的贡献,尤其是在我国西部、东北和华北地区更明显。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下模拟的极端强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形式基本与观测一致,但强度与观测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较而言,Grell方案较Kuo、Anthes-Kuo和Betts-Mille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更适合中国东南部地区夏季极端强降水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降水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的质量通量积云对流方案及其模拟试验研究I:方案介绍及对1991年洪涝过程的模拟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一鸣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22,共13页
文中在综合比较各类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 ,主要参考陈伯民等修正的ECMWF质量通量积云参数化方案 ,对其进行简化和修改 ,发展了一个质量通量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文中表示为 MFS(Mass Flux Scheme)。MFS是一种综合型的方案 ... 文中在综合比较各类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 ,主要参考陈伯民等修正的ECMWF质量通量积云参数化方案 ,对其进行简化和修改 ,发展了一个质量通量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文中表示为 MFS(Mass Flux Scheme)。MFS是一种综合型的方案 ,既考虑了大尺度水汽辐合的重要性 ,又考虑了积云中的上升运动、下沉运动、环境中的补偿下沉运动 ,以及卷入、卷出和蒸发等 ,用总体云模式来描述积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同时考虑了深对流和浅对流。将 MFS植入 NCAR区域气候模式 Reg CM2中 ,对 1 991年 5~ 7月江淮地区特大降水过程的夏季风气候特征和变化进行了模拟 ,并与 NCAR Reg CM2选用 Kuo方案 ,在同样初、边值条件和其它物理过程选择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植入 MFS后的模式能够模拟这次极端的降水气候事件。在某些方面 ,如地表气温 ,降水的模拟上 ,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云对流参数化 质量通量 区域气候模式 MFS 数值模拟 洪涝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云街激发的重力波和波动阻力 被引量:6
12
作者 桑建国 王保民 孙向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大气边界层中的对流活动,可以在其上部稳定层中激发出重力波,并引起垂直动量输送,影响到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动量平衡过程。从二层模式中大气波动方程的线性解出发,得出了对流云街激发的重力波波阻解析表达式,并讨论了大气条件对波... 大气边界层中的对流活动,可以在其上部稳定层中激发出重力波,并引起垂直动量输送,影响到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动量平衡过程。从二层模式中大气波动方程的线性解出发,得出了对流云街激发的重力波波阻解析表达式,并讨论了大气条件对波阻的影响。这些分析可有助于大气环流模式(GCM)中此类重力波波阻参数化表达式的建立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街 重力波 解析 波动阻力 对流 大气环流模式 平流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91年江淮暴雨的模拟对比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应龙 谭言科 王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7-737,共11页
采用最新发布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1,分别引入Grell-AS、Grell-FC、Kuo和MIT-Emanuel 4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91年5~7月江淮地区暴雨进行模拟试验。从各月降水量的模拟来看,Grell—AS方案较好地模拟出了江淮暴雨的强度,尤其... 采用最新发布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1,分别引入Grell-AS、Grell-FC、Kuo和MIT-Emanuel 4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91年5~7月江淮地区暴雨进行模拟试验。从各月降水量的模拟来看,Grell—AS方案较好地模拟出了江淮暴雨的强度,尤其是对7月降水的强度和位置的模拟与观测非常接近;Grell—FC方案能较好地反映7月江淮暴雨的强度和位置,但对华南地区降水模拟一直显著偏强;Kuo方案能模拟大尺度降水的情况,但对强对流性降水模拟偏弱;MIT-Emanuel方案较好地反映了5月降水的空间形势,但各月降水的模拟都比观测强。从各区月平均降水的对比发现,Grell-AS和Kuo方案的模拟要优于Grell-FC和MIT-Emanuel方案。从降水的南北变动来看,Grell-AS方案较好地刻画了江淮地区雨带的强度和南北变动。高低空环流形势和整层水汽通量的分析表明,造成MIT-Emanuel方案降水模拟偏强的主要原因与水汽输送偏强有关。对4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集合,其结果表明,物理过程集合方法能有效地减小物理过程参数化的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对流参数化方案 暴雨 模式物理集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解析与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对比研究
14
作者 陈颖 杨显玉 +2 位作者 吕雅琼 文军 朱家宁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9-1443,共15页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其水资源的变化对下游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降水是水循环的关键环节,因此,准确模拟青藏高原降水对我国水资源安全有重大意义。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对流解析模拟(即当网格尺度小于4 km时关闭对流参数化...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其水资源的变化对下游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降水是水循环的关键环节,因此,准确模拟青藏高原降水对我国水资源安全有重大意义。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对流解析模拟(即当网格尺度小于4 km时关闭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模拟)能够提升青藏高原降水的模拟效果,然而,这些研究仅仅选取了1~3种对流参数化方案来进行对比研究,对流解析模拟是否优于任意对流参数化方案仍然未知。本文评估了WRF模式中9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与不使用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对流解析模拟(Convection-Permitting Modeling,CPM)对2009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拟总体高估了青藏高原2009年夏季降水,存在0.4~2.0 mm·d^(-1)的误差,对青藏高原CAPE值和潜热通量的模拟过大可能是造成青藏高原降水模拟偏大的原因之一。在所有模拟中,G3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平均降水和日变化的模拟效果最好,能更好地模拟出平均降水的降水强度、空间分布和降水落区以及降水日变化。CPM对降水整体的模拟效果次于G3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不能有效地改善对降水日变化的模拟,但是可以改进对降水频率的模拟。在不同高原生态区内,所有模拟都不能合理地模拟出荒漠区和喜马拉雅南麓的降水,但相较于参数化方案,CPM可以大大地降低荒漠区的误差。在其他区域内,CPM和Tiedtke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表现都较好。综合平均降水和降水频率,CPM、Tiedtke和G3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不同区域、不同强度的降水模拟误差最小。因此我们建议:模拟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时可优先考虑G3和Tiedtke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计算资源充足时,可以考虑采用高分辨率的对流解析来提高青藏高原降水频率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WRF模式 降水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对流解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CM3积云参数化方案对中国南方夏季强降水过程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建云 王汉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最新并行版本,选择Anthes-Kuo、MIT-Emanuel和Grell 3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对2003年7月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组模拟试验,重点分析比较了3种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总量分布、主要降水时段和基本气象要素...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最新并行版本,选择Anthes-Kuo、MIT-Emanuel和Grell 3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对2003年7月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组模拟试验,重点分析比较了3种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总量分布、主要降水时段和基本气象要素场的模拟能力,并相对实测降水和要素场进行了统计检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发现RegCM3对中国南方夏季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不同参数化方案对中高层流场特征的模拟没有实质性差异。但对低层850 hPa流场结构(切变线、副高、低空急流、湿舌等)和水汽输送状况模拟存在一定差异,这也是它们能否正确模拟降水分布及过程、强度等特征的关键,也是Kuo方案降水模拟效果相对优于其他两种参数化方案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强降水 极端气候事件 积云对流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降水的适用性
16
作者 谭红建 蔡榕硕 齐庆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29,共8页
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地形和下垫面情况复杂,积云对流活动强烈,这给该地区降水的模拟和预测带来很大困难。为探讨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的适用性,选择了4种参数化方案(Anthes-Kuo方案、Arakawa-Schu... 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地形和下垫面情况复杂,积云对流活动强烈,这给该地区降水的模拟和预测带来很大困难。为探讨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的适用性,选择了4种参数化方案(Anthes-Kuo方案、Arakawa-Schubert方案、Fritsch-Chappell方案和MIT-Emanuel方案),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 4.0分别模拟了该地区的降水情况,并选用了与模式分辨率相当的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0.25°×0.25°)月平均降水资料进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4种方案均能大致模拟出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降水的空间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其中,Fritsch-Chappell方案和MIT-Emanuel方案均能较好地模拟出降水空间分布,包括台湾岛南部和广东沿海的降水极值中心,而MIT-Emanuel方案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模拟最好,如能够基本再现夏季降水在6月和8月份的双峰结构。此外,基于各高度层假相当位温的计算结果表明,MIT-Emanuel方案模拟的对流活动强烈,产生的对流性降水较多,使得其模拟的降水量值更接近实测资料。因此,MIT-Emanuel方案可能是最适用于模拟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地区降水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区域气候模式 积云对流参数化 RegCM 4.0 东南沿海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