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地幔对流模式下俯冲带的热结构 被引量:17
1
作者 臧绍先 宁杰远 +1 位作者 陈玉文 周丽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48-455,共8页
根据准动力学计算方案,通过采用等效热源和等效热传导系数的方法,用有限元法计算了不同俯冲角度,而俯冲速度为8cm/a、年龄为100Ma的俯冲带在稳定俯冲状态的热结构.计算结果表明俯冲带在接近670km间断面的最低温度可... 根据准动力学计算方案,通过采用等效热源和等效热传导系数的方法,用有限元法计算了不同俯冲角度,而俯冲速度为8cm/a、年龄为100Ma的俯冲带在稳定俯冲状态的热结构.计算结果表明俯冲带在接近670km间断面的最低温度可达到1100℃.全地幔对流模式热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670km间断面以下可存在最低温度达1000℃的低温区,相应于有0.7%—3.0%的P波低速异常存在.双层地幔对流模式表明,在670km间断面以上可有与周围地幔相差约400℃的水平舌状低温区存在,相应于0.5%—1.4%的P波低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模式 俯冲带 热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被引量:12
2
作者 马莉 刘德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5-374,共10页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是晚中生代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的裂谷- 坳陷盆地。松辽盆地有两个特点:一是裂谷期前火山岩分布以盆地西部的大兴安岭厚度大、面积大,盆地东部靠近俯冲边缘火山岩分布厚度、面积变小;二是裂谷期主要发育东...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是晚中生代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的裂谷- 坳陷盆地。松辽盆地有两个特点:一是裂谷期前火山岩分布以盆地西部的大兴安岭厚度大、面积大,盆地东部靠近俯冲边缘火山岩分布厚度、面积变小;二是裂谷期主要发育东倾控坳断层。由此推测在板块俯冲牵引作用下,在楔形区产生单向环流。单向环流在大兴安岭一带上升,在地表形成强烈的火山作用,然后沿岩石圈底部向东运动,并逐渐转变为下降流,火山作用也逐渐减弱。单向环流由上升流逐渐转入近平流后,对岩石圈底面施加单向剪切牵引作用,岩石圈伸展在脆性上地壳形成主要东倾控坳断层。单向环流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深部将热能和动能带到浅部,满足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的需要。而且用单向环流解释活动大陆边缘和弧后区火山岩的成分极性可能更趋于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弧后裂谷 岩石圈伸展 软流圈对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偶极子和多极子发电机对流模式差异分析
3
作者 沈成 王正涛 +1 位作者 甘亦乐 张仕泽 《地球物理学报》 2025年第9期3477-3489,共13页
地磁场磁流体发电机的数值解按照磁场形态通常分为两类:以轴向偶极磁场形态为主导的偶极子发电机和以多极磁场形态为主导的多极子发电机.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极子主导下的发电机对流模式之间的差异及原因,为此分别计算了不同瑞利数(表征对... 地磁场磁流体发电机的数值解按照磁场形态通常分为两类:以轴向偶极磁场形态为主导的偶极子发电机和以多极磁场形态为主导的多极子发电机.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极子主导下的发电机对流模式之间的差异及原因,为此分别计算了不同瑞利数(表征对流驱动力的大小)和磁普朗特数(表征黏性扩散和磁扩散相对强度)的数值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的轴向偶极子强度、核幔边界处的磁场强度、极、环型分解动能,发现多极子发电机磁场强度为偶极子发电机场强的5.13倍;同时前者动能大于后者,且极型和环型动能的平均值分别大53.4%和30.1%,总动能的平均值大35.6%.通过比较两者的平均动能谱、磁能谱,二维动能谱、磁能谱等,发现偶极子发电机的磁能小于多极子发电机,并且其流场和产生的磁场空间尺度相对较大.发电机模型速度场图、磁场图和力平衡谱的结果进一步阐释上述机制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体发电机 偶极子 多极子 对流模式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地行星与大卫星地幔对流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唐瑞瑞 李力刚 《天文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37,共24页
地幔对流是类地行星演化的重要内部过程。总结了太阳系类地行星和大卫星地幔对流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比较行星学的方法,对类地天体地幔对流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分别是:(1)类地行星内部是否存在地幔对流?(2)如果存在地幔对流,其对... 地幔对流是类地行星演化的重要内部过程。总结了太阳系类地行星和大卫星地幔对流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比较行星学的方法,对类地天体地幔对流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分别是:(1)类地行星内部是否存在地幔对流?(2)如果存在地幔对流,其对流模式和特征是怎样的?(3)类地行星发生地幔对流需要满足的条件。讨论了影响类地行星地幔对流的主要因素:几何尺度、物性参数、驱动源、流体黏滞性、热边界和运动边界条件、分异作用以及相变等,还讨论了一些大卫星内部岩石幔与冰幔的对流情况。厘清不同天体地幔对流的成因、机制及影响,对理解行星内部动力学过程和行星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 类地行星 大卫星 热演化 对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MS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的改进及个例模拟 被引量:50
5
作者 李淑日 胡志晋 王广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78-91,共14页
该文对CAMS原有的三维对流云模式 (2 0 0 0版 )进行了改进 ,引入雪晶的比水量和数浓度作为预报变量 ,加进与雪晶有关的 1 1种微物理过程 ,从而使模式的微物理过程更加完善 ,使其能更好的模拟对流云降水过程。通过对 1 996年北京雹云个... 该文对CAMS原有的三维对流云模式 (2 0 0 0版 )进行了改进 ,引入雪晶的比水量和数浓度作为预报变量 ,加进与雪晶有关的 1 1种微物理过程 ,从而使模式的微物理过程更加完善 ,使其能更好的模拟对流云降水过程。通过对 1 996年北京雹云个例模拟 ,发现 :模式模拟云的多单体结构、回波顶高、强中心位置与雷达观测比较一致 ,并能很好的解释地面雹块结构的形成原因。对改进前后的模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改进前后动力场变化不大 ,主要是微物理过程产生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对流模式 人工增雨 人工影响天气 防雹原理 成雹机制 雪晶 碘化银催化 微物理过程 比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对流云盐粉催化模式的发展和催化模拟试验 被引量:8
6
作者 楼小凤 何观芳 +1 位作者 胡志晋 张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1-500,共10页
在三维混合相对流云模式中发展了盐粉催化方案,该方案考虑了盐粒与云雨滴和冰相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中增加了盐溶滴的质量Qn和浓度Nn两个预报量。利用盐粉催化模式进行了个例模拟试验,并对催化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采用30... 在三维混合相对流云模式中发展了盐粉催化方案,该方案考虑了盐粒与云雨滴和冰相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中增加了盐溶滴的质量Qn和浓度Nn两个预报量。利用盐粉催化模式进行了个例模拟试验,并对催化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采用30个.L-1剂量的盐粉两次催化时,催化效果较好,地面总降水量可增加10%;当催化剂量减少时,增雨效果不明显。同时催化剂量超过1 000个.L-1,可导致降水总量减少。催化时间提前或延后都会影响增雨效果。模拟第70min后出现了少量的减雨,并持续到降水结束。通过分析催化后云中水成物,发现盐粉催化不仅影响了暖雨过程,而且云雨滴通过冻结形成霰等过程也影响了冷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粉催化方案 三维对流模式 催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及其外场试用 被引量:28
7
作者 于达维 何观芳 +2 位作者 周勇 黄兴友 胡志晋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22-132,共11页
该文介绍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中心的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的动力学和微物理学方程组和计算方案 ,着重阐述了模式的新特点。
关键词 对流云催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复杂地形下GRAPES_Meso 3 km对流尺度模式前汛期精细化降水预报评估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静 庞波 +4 位作者 吴政秋 陈法敬 陈雨潇 刘昕 马雅楠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11,共13页
为深入认识GRAPES_Meso(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3 km对流尺度区域模式对华南前汛期精细化降水的预报性能,为模式改进及业务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广东省86个站点逐小时观测降水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多... 为深入认识GRAPES_Meso(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3 km对流尺度区域模式对华南前汛期精细化降水的预报性能,为模式改进及业务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广东省86个站点逐小时观测降水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多源融合降水资料,针对广东省复杂地形特点,结合距海岸线的远近及站点地形特点,将86个站划分为沿海东部、沿海西部和内陆地区三个子区域,采用二分类降水预报检验方法,定量评估了2020年5月18日—6月18日华南前汛期降水预报效果。结果显示,GRAPES_Meso 3 km模式精细化降水预报技巧受广东复杂地形影响较大,广东沿海东部和内陆地区24 h时累积降水的小雨、中雨、大雨量级预报成功指数(Threat Score,TS)、公平成功指数(Equitable Threat Score,ETS)评分高于沿海西部地区,尽管暴雨预报评分具有此相同特征,但三个子区域的暴雨预报评分总体较低;从3 h累积降水预报评分看,沿海东部、沿海西部及内陆地区等三个子区域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但是沿海东部及西部与内陆地区表现有所不同,沿海东部和西部降水预报评分夜间较低(预报偏差偏高),白天相对较高(预报偏差偏低),而内陆地区则是夜间较高(预报偏差偏低),白天相对较低(预报偏差偏高)。沿海西部预报评分相对较低的原因是由于检验时段内广东地区存在一个弱的风切变,而沿海西部大部分地区正好处于切变线南侧的温度高值区控制,但模式模拟该区域的日平均温度较实况偏低,导致沿海西部模式预报降水空报较多,降低其降水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GRAPES对流尺度模式 精细化降水预报 检验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物理过程分档处理的三维对流云模式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晓莉 牛生杰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7-622,共6页
在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参数化模式动力框架和二维面对称分档模式(微物理过程分档处理)的基础上,建立粒子全分档的三维对流云分档模式。利用建立的分档模式对2000年6月29日美国堪萨斯州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三维... 在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参数化模式动力框架和二维面对称分档模式(微物理过程分档处理)的基础上,建立粒子全分档的三维对流云分档模式。利用建立的分档模式对2000年6月29日美国堪萨斯州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三维冰雹云参数化模式的模拟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分档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强对流云中两支上升气流,模拟得到的最大上升气流速度大于参数化模式;分档模式模拟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顶高和回波宽度更接近实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物理过程分档 三维对流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非静力平衡深厚湿倾斜对流数值模式设计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数值试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晓亮 陆汉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3-514,共12页
设计了一个宜于研究深厚湿倾斜对流运动的二维非弹性非静力平衡数值模式。模式采用非静力平衡条件、非常值湍流扩散系数,并具有最优协调分辨率,弥补了以往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数值研究中的诸多缺陷。数值试验表明:模式运行稳定可信且对... 设计了一个宜于研究深厚湿倾斜对流运动的二维非弹性非静力平衡数值模式。模式采用非静力平衡条件、非常值湍流扩散系数,并具有最优协调分辨率,弥补了以往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数值研究中的诸多缺陷。数值试验表明:模式运行稳定可信且对深厚湿倾斜对流运动有较强的描述能力、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条件下,扰动发展呈现为强倾斜环流特征,垂 直速度场有狭窄的强倾斜上升运动,与倾斜上升运动相伴有倾斜云带发展。诊断分析表明: 在扰动发展演化过程中,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演化为一种混合不稳定的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数值试验 二维非静力平衡条件 湿倾斜对流数值模式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模拟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喆 宋长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7-347,共11页
以中国科学院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RIEMS 2.0)为基础,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植被类型数据和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中国土壤质地数据,以及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月植被覆盖度资料,进行模式... 以中国科学院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RIEMS 2.0)为基础,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植被类型数据和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中国土壤质地数据,以及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月植被覆盖度资料,进行模式本地化,从而建成了青藏高原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利用该模式对青藏高原进行了2001-2018年连续积分模拟,重点考察了区域气候模式在水平分辨率为9 km条件下对青藏高原降水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年、雨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区域降水年变化,同时,模式模拟降水较观测偏多,偏差为13.01%~39.95%;区域气候模式模拟青藏高原降水较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45个全球模式模拟试验结果的年降水空间分布和强度有明显提高,并且更加接近观测值.2)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年降水时间和4个不同等级降水事件空间分布,特别是5~10、10~20、>20 mm这3个不同等级降水时间接近观测值.3)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候平均降水随时间演变,降水强度除半干旱藏南地区较观测明显偏多外,对其他地区模式模拟的降水都非常接近观测值,同时与观测值之间相关系数为0.901~0.981,都通过99%置信度检验,与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为0.37~0.99 mm·d^(-1),其中对于极度干旱的柴达木地区候平均降水也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来,相关系数达到0.919;对青藏高原西南的南羌塘地区模拟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981.4)该研究表明采用青藏高原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进行动力降尺度后,解决青藏高原等地区缺乏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数据集的瓶颈问题,为青藏高原气候和环境未来变化、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提供坚实可靠的科学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 青藏高原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云和辐射传输模式研究对流性降水云微物理及辐射特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容 程明虎 +2 位作者 崔哲虎 王柏忠 何会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11,共5页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三维对流云模式模拟了 1 998年发生在我国武汉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在模拟云的成熟阶段 ,模拟结果和地面最大降水量实况及热带测雨卫星TRMM (TropicalRainfallMeasureMission)的降水雷达PR(Pre cipit...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三维对流云模式模拟了 1 998年发生在我国武汉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在模拟云的成熟阶段 ,模拟结果和地面最大降水量实况及热带测雨卫星TRMM (TropicalRainfallMeasureMission)的降水雷达PR(Pre cipitationRadar)的零度层高度和降水粒子达到的高度较接近。将该云物理模式的输出结果输入到Liu的三维辐射模式的输入场 ,模拟了以TRMM的微波成像仪TMI(TRMMMicrowaveImager)的扫描角为入射角 ,频率为 85 5GHz和 37 0GHz的星载微波辐射仪接受到的亮温 ,模拟的结果表明云中各微物理量的分布对上行微波辐射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模式 辐射传输模式 对流 暴雨过程分析 卫星 TR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对流云催化数值模式人工冰晶参数化方案的改进与个例模拟试验 被引量:7
13
作者 崔雅琴 肖辉 +1 位作者 王振会 周丽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8-811,共14页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三维全弹性对流风暴云催化数值模式(简称为IAP-CSM3D)的基础上,对模式中催化部分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改进,推导出人工冰晶与其它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微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程。改进后的模式将催化产生的人工...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三维全弹性对流风暴云催化数值模式(简称为IAP-CSM3D)的基础上,对模式中催化部分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改进,推导出人工冰晶与其它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微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程。改进后的模式将催化产生的人工冰晶单独作为预报量进行处理,把人工冰晶与自然冰晶区分开,且考虑的人工冰晶谱型为双参数粒子谱,使模式更符合实际。利用改进后的模式模拟了2005年7月8日发生在辽宁省朝阳市的一次冰雹云天气过程,着重分析了催化云人工冰晶的微物理过程、空间分布和谱型,以及对冰相降水粒子的贡献。数值试验表明,自然雹云模拟结果与观测事实相吻合,说明改进后的模式对冰雹云具有较可靠的模拟能力。模拟分析表明,冻滴是该例自然雹云冰雹胚胎的主要来源,对该冰雹云进行AgI催化可明显地减少降雹量,特别是在云中冰雹形成初期进行催化防雹效果最好,既可产生最大的防雹作业效果又不至于过度减少降雨量。催化减雹的主要原因是催化显著地减少了云中冻滴向冰雹胚胎的转化总量。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工冰晶在云的不同阶段对各种冰相降水粒子的贡献是不同的。人工冰晶对雪花总质量的贡献较小,对霰总质量的贡献有所增大,而对冻滴总质量的贡献较大。模拟的冰晶粒子谱可较好地反映出人工冰晶谱型较窄,浓度较大,尺度较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冰晶 微物理过程 对流模式改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PES对流尺度集合预报模式中不同尺度初始扰动能量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雅楠 陈静 +2 位作者 徐致真 王婧卓 刘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41-1556,共16页
对流尺度数值预报对初始场的微小扰动非常敏感,且初始扰动的演变具有模式依赖、环流依赖和尺度依赖特征,如何构建合理的初始扰动场是国内外对流尺度集合预报领域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和研究前沿。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3 km水平分辨率的GRAPE... 对流尺度数值预报对初始场的微小扰动非常敏感,且初始扰动的演变具有模式依赖、环流依赖和尺度依赖特征,如何构建合理的初始扰动场是国内外对流尺度集合预报领域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和研究前沿。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3 km水平分辨率的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Enhanced System)对流尺度模式,利用其同化分析系统的背景误差和一个二维随机型,构建大、中、小三个尺度的初始扰动场,并选取中国夏季一次典型的多区域强降水天气个例,开展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试验,对比分析了大、中、小尺度初始扰动能量的时空演变和谱分解特征,以期为构建适用于GRAPES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初始扰动场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GRAPES 3 km对流尺度模式中:(1)大、中、小尺度初始扰动总能量的增长过程具有明显差异。大尺度初始扰动总能量随着模式积分呈增长趋势,尤以对流层中高层的持续增长为甚;而中、小尺度初始扰动总能量随着模式积分以日变化为主,表现为下午至傍晚(夜晚至清晨),扰动总能量显著增加(减小),且扰动总能量小尺度分量的日变化占主导,这可能是由于太阳辐射引起地表加热,使得白天的对流活动比夜晚活跃,且对流直接影响了扰动总能量小尺度分量的变化。此外,大、中、小尺度初始扰动总能量增长均以扰动动能增长为主,扰动位能在对流层低层的增长不可忽略。(2)大、中、小尺度初始扰动总能量增长具有环流依赖特征。对北支气流控制的中高纬天气区,在斜压不稳定较强的低槽区,大尺度初始扰动总能量增长突出,而在槽后西北气流区,大、中、小尺度初始扰动总能量均不增长;对南北气流交汇区,仍以大尺度初始扰动总能量增长最为明显;对南海夏季风影响区,大、中、小尺度初始扰动总能量发展均较弱,扰动位能增长与区域降水大值率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大、中、小尺度初始扰动总能量的谱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积分时段扰动总能量的多尺度串级特征有差异。积分前3 h主要为扰动总能量的大尺度分量向小尺度分量降尺度串级,积分6 h后则为中、小尺度分量的升尺度串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天气系统复杂、动力不稳定时空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如中国区域)发展对流尺度集合预报时,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不稳定天气区,构建具有尺度依赖和环流依赖的初始扰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S 3 KM 对流尺度模式 集合预报 不同尺度初始扰动 扰动能量演变 环流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PES_3 km数值模式对流风暴预报能力的多方法综合评估 被引量:29
15
作者 张小雯 唐文苑 +2 位作者 郑永光 盛杰 朱文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7-380,共14页
利用传统点对点TS评分、邻域法以及对象检验等多种方法,综合评估了GRAPES_3 km模式的对流风暴预报性能,分析了传统检验方法和新型空间检验方法对高分辨率模式评估的适用性和差异性,并同GRAPES_Meso模式的相关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利用传统点对点TS评分、邻域法以及对象检验等多种方法,综合评估了GRAPES_3 km模式的对流风暴预报性能,分析了传统检验方法和新型空间检验方法对高分辨率模式评估的适用性和差异性,并同GRAPES_Meso模式的相关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强对流典型个例的预报评估发现,综合应用多种评估方法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对流风暴预报,获取模式在对流风暴初生和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预报性能。使用点对点评分方法,GRAPES_3 km模式对风暴和强风暴的预报都明显优于GRAPES_Meso模式。对于模式不同起报时间的预报,起报时间越新预报效果越好。邻域TS方法考虑了时空偏差,GRAPES_3 km模式20和35 dBz采用时间邻域1 h,空间点对点时预报技巧最高;50 dBz时空偏差较大,时间邻域尺度为3 h技巧最高。分数技巧评分(FSS)显示GRAPES_3 km模式对不同阈值的对流风暴预报均能达到最低技巧尺度,而GRAPES_Meso模式对35 dBz以上的对流风暴基本无预报能力。对象检验可以评估对流风暴特征的预报效果,GRAPES_3 km模式的对流风暴个数预报与实况较为一致,但面积预报明显低估。该模式对β中尺度的对流风暴形态、位置等预报较好,对γ中尺度的对流风暴预报尺度偏大、形状偏圆、轴角偏小,对α中尺度的对流风暴预报尺度偏小、形状偏扁、轴角偏大。GRAPES_Meso模式的对流风暴面积、个数、尺度预报较实况均偏小,位置预报偏差较大,形状预报较实况偏圆、轴角偏小。传统点对点TS评分方法和新型空间检验方法对高分辨率模式对流风暴预报的检验结论一致,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新型空间检验方法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评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许可尺度模式 GRAPES 时空尺度分析 邻域法 对象检验 分数技巧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UV模式的对流层光解速率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昝雅媛 马晓燕 田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707-3718,共12页
应用TUV辐射传输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以期确定影响对流层O3和NO2光解速率的关键性因子.结果表明,气溶胶的光学性质对光解速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在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一定的情况下,散射性越强,近地面光解速率越大;当AOD从0.... 应用TUV辐射传输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以期确定影响对流层O3和NO2光解速率的关键性因子.结果表明,气溶胶的光学性质对光解速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在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一定的情况下,散射性越强,近地面光解速率越大;当AOD从0.5增加至2.5,J[O1D]和J[NO2]极大值分别下降30.3%和13.1%.光解速率对较小的云光学厚度的变化比较敏感.云对J[NO2]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在早晨和傍晚,J[NO2]的衰减可以达到12%,而午时,J[NO2]的衰减不足4%;在垂直方向上,云层的存在能够减小通过云层的光化辐射通量,有效降低云下光解速率,而云滴的后向散射特性能增大云上的光解速率.臭氧能够吸收300nm左右的紫外辐射,因而臭氧柱浓度变化对J[O1D]有显著的影响,臭氧柱浓度从200DU增加至400DU,J[O1D]极大值下降了53.1%,J[NO2]极大值仅降低了1.0%.同时发现,气溶胶和云相对位置的改变对光解速率的垂直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气溶胶在云上时,高层的光解速率明显增大,且气溶胶的散射性越强,光解速率的增幅越大;当吸收性气溶胶位于云上时,使得高层光化辐射通量大量衰减,此时云层对于光解速率的影响比较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解速率 光化通量 气溶胶 对流层紫外及可见光辐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与白云化模式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可可 胡作维 +3 位作者 李小宁 兰叶芳 吕杰 黄思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2-624,共13页
根据作为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作为重要储层的结晶白云岩(包括用以对比的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的结构、元素构成、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碳、氧、锶同位素特征,以及结晶白云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讨论了这类白云岩形成的流体、... 根据作为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作为重要储层的结晶白云岩(包括用以对比的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的结构、元素构成、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碳、氧、锶同位素特征,以及结晶白云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讨论了这类白云岩形成的流体、温度和白云化机制,解释了结晶白云岩具有较好物性的原因。川东北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主要由细—中晶的平直晶面半自形—自形晶白云石构成,缺乏可进行均一化温度分析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具有低的锰、铁含量和较高的锶含量,显示较低温条件下海水或海源流体在白云化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结晶白云岩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说明先驱鲕粒灰岩的碳是其主要碳源,白云化流体主要是早三叠世印度阶晚期海水,其次是奥伦尼克阶海水,白云化作用发生时鲕粒灰岩处于埋藏深度〈1km的埋藏阶段,40-60℃的温度主要由地热增温提供,台地内部埋藏环境的热对流模式可以解释川东北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开江—梁平台棚以东的孤立(或半孤立)碳酸盐台地具有陡峻的边缘,两侧同时对海水开放,鲕粒岩分布层位较低(飞1—飞2段)都有利于热对流作用,台地内较为发育的蒸发盐造成纵向热传导率的差异并加强台内热对流。在白云岩分布样式的控制机理上,由于高渗透率鲕粒岩仅分布在台地边缘,使得海水进入台地后的垂向对流大于水平对流,白云化作用发生在台地边缘,飞3段鲕粒岩没有足够时间完成白云化,台地边缘结晶白云岩的体积向上减少。另外,川东北还存在回流白云化作用和塞卜哈白云化作用,由此形成的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台地上部或顶部,保留有很好的原始粒屑灰岩与泥微晶灰岩的结构,具有与同期海水类似的锶同位素组成,稍低的δ13 C值和偏正的δ18 O值以及稍高的锰、铁含量,显示白云化流体是同期海水,白云化系统对大气环境相对开放,白云化流体盐度高于同期海水。由于结晶白云岩是在不对大气水环境开放、但对非同期海水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白云化反应的外来CO2-3较少,白云化过程岩石孔隙相对增加,储层质量较好。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是在对大气水环境相对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白云化反应的外来CO2-3较多,白云化过程岩石孔隙增加有限甚至减少,白云岩为差储层或致密层。开江—梁平台棚以西的镶边陆棚飞仙关组虽然也发育高能环境的鲕粒灰岩或其他高能环境的粒屑灰岩,但形成优质储层结晶白云岩的条件差于台棚以东的孤立(或半孤立)碳酸盐台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飞仙关组 白云岩储层 海水白云岩化 台内热对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电离层对流速度的浅层神经网络建模与分析
18
作者 王平 李洁 +4 位作者 韩冰 胡泽骏 高新波 刘建军 胡红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97-1213,共17页
电离层对流是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下驱动的磁层大尺度对流循环与对流电场在极区电离层的映射,与行星际磁场-地球磁场耦合系统息息相关.本文基于SuperDARN(Super Dual Aurora Radar Network)分布在北半球的23部高频相干散射雷达获... 电离层对流是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下驱动的磁层大尺度对流循环与对流电场在极区电离层的映射,与行星际磁场-地球磁场耦合系统息息相关.本文基于SuperDARN(Super Dual Aurora Radar Network)分布在北半球的23部高频相干散射雷达获取到的二维电离层对流速度对其进行建模研究.模型输入为行星际磁场三分量、太阳风速度、太阳风密度和地磁指数六个空间物理参数,模型输出为二维对流速度.模型选择两种广泛应用于空间物理建模的浅层神经网络即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和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实验结果显示,GRNN模型和BP模型的速度幅值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74.96 m·s^(-1)和234.21 m·s^(-1),速度方向角均方根误差分别达到62.30°和88.07°,相比于对流速度最大值2000 m·s^(-1)和360°的方向角范围来说,其误差是可以接受的.外推性实验结果显示,在第24个太阳周期时,GRNN模型和BP模型的速度幅值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05.35 m·s^(-1)和738.15 m·s^(-1),速度方向角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2.01°和90.56°.实验结果表明,GRNN在时间外推性上的效果优于BP神经网络,更适用于预测对流速度.我们发现在四种典型空间环境条件下,利用GRNN模型预测的瞬时对流速度来构建的全域对流模式与现有统计模型构建的对流模式相似,从而验证预测的对流速度可以用于分析瞬时极区电离层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电离层对流速度 预测建模 全域电离层对流模式 高频相干散射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模式云降水物理方案介绍 被引量:38
19
作者 楼小凤 胡志晋 +1 位作者 王鹏云 周秀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49-59,共11页
介绍大气模式中湿过程的饱和凝结、对流参数化和显式云物理三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特点。中尺度大气模式的对流参数化和显式过程一般有多种方案 ,介绍了多种方案的主要处理方法、基本微物理过程、预报量和主要特点。对流云模式都采用显式... 介绍大气模式中湿过程的饱和凝结、对流参数化和显式云物理三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特点。中尺度大气模式的对流参数化和显式过程一般有多种方案 ,介绍了多种方案的主要处理方法、基本微物理过程、预报量和主要特点。对流云模式都采用显式过程 ,但不同模式的湿过程有一定的差别 ,有各自的微物理特点 ,对有代表性的云物理方案进行了叙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模式 对流模式 微物理 湿过程 大气模式 饱和凝结 对流参数化 显式云物理 热力效应 人工增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浙江对流云催化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7
20
作者 楼小凤 傅瑜 孙晶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5-676,共12页
为了研究吸湿性催化剂、碘化银催化剂及两者的联合催化效果,利用双参数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对浙江南部一次对流云降雨过程分别进行盐粉暖云催化、碘化银冷云催化和冷暖混合催化试验,对比研究不同催化方案对对流云降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 为了研究吸湿性催化剂、碘化银催化剂及两者的联合催化效果,利用双参数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对浙江南部一次对流云降雨过程分别进行盐粉暖云催化、碘化银冷云催化和冷暖混合催化试验,对比研究不同催化方案对对流云降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盐粉催化导致先增雨后减雨,主要通过盐溶滴与云滴碰并增长,及雨滴碰并和霰粒子碰冻过程消耗。在上升气流区和降雨前期进行催化的增雨效果更好,30μm粒径的盐粉催化剂量为12.5/L时,可增加降雨量17.8%。在降雨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AgI催化,表现出先减雨后增雨的催化效果。盐粉和碘化银的联合催化,由于两者催化效果的不同步,使得不同吸湿性催化剂和碘化银催化剂量配置会导致不同的催化效果。当30μm的盐粉,催化剂量12.5/L,联合碘化银100/L的冷区催化,可取得19%的增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模式 盐粉催化 AgI催化 联合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