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地区夏季对流有效位能特征
1
作者 赵文川 杨可 +2 位作者 吴振豪 杨元建 傅云飞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8-339,共12页
利用2018—2022年夏季江淮地区IGRA探空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拟合方法实现了探空数据对ERA5再分析数据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的校正,以此计算得到了江淮地区夏季逐日08时和20时(北京时,下... 利用2018—2022年夏季江淮地区IGRA探空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拟合方法实现了探空数据对ERA5再分析数据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的校正,以此计算得到了江淮地区夏季逐日08时和20时(北京时,下同)校正的对流有效位能,并结合地形分布,分析了江淮地区CAPE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08时CAPE的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峰值约为1200 J/kg,20时可达1500 J/kg。江淮地区夏季CAPE空间分布呈现自东南向西北、河谷向山峰递增的特征;CAPE高值中心多出现在三山(大别山、黄山和九岭山)包夹的长江河谷地带,而低值中心一般出现在山峰地域。江淮地区夏季逐日CAPE季内变化范围较大,超过1400 J/kg;其日变化曲线谷值出现在05时,约为850 J/kg,峰值出现在15时,约为1200 J/kg。此外,江淮地区夏季的CAPE与地形高度为负相关,而与地形指数为正相关关系,低海拔的陡峭地区CAPE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大气不稳定度 地形指数 对流有效位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有效位能在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6
2
作者 叶爱芬 伍志方 +2 位作者 肖伟军 胡胜 刘运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4-490,共7页
利用2003年3-10月清远探空站逐日资料,得到不同气块抬升高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CAPE与强降水、雷雨大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块起始高度得到的对流有效位能相差很大,其中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始终是... 利用2003年3-10月清远探空站逐日资料,得到不同气块抬升高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CAPE与强降水、雷雨大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块起始高度得到的对流有效位能相差很大,其中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始终是最大的;CAPE850与强降水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与雷雨大风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三者中,CAPE850与强对流的相关系数最高,但计算MUCAPE,了解大气的极端不稳定状况可以减少漏报的几率;CAPE变化趋势与强对流日的对应关系在前后汛期有不同的表现,前汛期对应关系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有效位能 强降水 雷雨大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中β尺度大暴雨综合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井宇 井喜 +2 位作者 屠妮妮 刘志刚 牛淑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9,共12页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中β尺度暴雨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综合处理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8月28日黄土高原在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发生的一次中β尺度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中β尺度暴雨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综合处理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8月28日黄土高原在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发生的一次中β尺度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以及三维流场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黄土高原中β尺度大暴雨主要是由3次中β尺度强对流单体活动造成的;地面风速脉动、地面能量比高值舌配合上下游能量比大梯度区的生成,是中β尺度暴雨触发机制之一;对流层低层倾斜涡度的发展、纬向双次级环流圈的形成,为暴雨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机制;列车效应是形成降水时间长、累积雨量大的重要因素;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上看到,暴雨区上游从对流层中层到对流层高层气旋性环流的发展和暴雨区对流层中高层西南急流的发展和稳定,也是形成暴雨的动力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暴雨 中β尺度 对流有效位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地区雷暴天气对流有效位能统计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叶磊 张梅 +2 位作者 赵定池 徐思远 邵小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1期160-162,285,共4页
利用华东地区16个测站1986 ~2006年的逐3h地面观测资料和08:00、20:00探空资料,对该地区雷暴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对流有效位能(CAPE)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东地区雷暴发生频数从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冬季最少... 利用华东地区16个测站1986 ~2006年的逐3h地面观测资料和08:00、20:00探空资料,对该地区雷暴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对流有效位能(CAPE)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东地区雷暴发生频数从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冬季最少;春夏季午后至傍晚是雷暴的频发时段,午夜至上午是北部地区雷暴的另一个高发期;夏季雷暴发生时CAPE值较大,春季雷暴发生时CAPE较小;无雷暴发生时CAPE值远小于雷暴发生时CAPE值;干型雷暴发生时CAPE值大于湿型雷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频数统计 对流有效位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春季暴雨不稳定条件和对流触发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春喜 朱佩君 +4 位作者 郑永光 卓鸿 邵明轩 谭晓光 余小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6-753,共8页
2003年4月中旬发生在山东一带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了一次罕见的春季大暴雨。在不稳定的大尺度环境中,触发条件决定了对流系统在何时、何地发生。触发条件通常位于近地面层中,水平尺度也很小,常规资料无法揭示出来。为此,采用数值模拟... 2003年4月中旬发生在山东一带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了一次罕见的春季大暴雨。在不稳定的大尺度环境中,触发条件决定了对流系统在何时、何地发生。触发条件通常位于近地面层中,水平尺度也很小,常规资料无法揭示出来。为此,采用数值模拟和数值模拟敏感性试验并结合客观分析对它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MCS(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两次发展造成的。第1次是比较典型的华北MCC(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过程,它是由地形强迫抬升触发了初始对流。第2次初始对流是由午后的边界层辐合线触发的,从华北平原南下的浅薄冷空气也起了重要作用。另外,最大对流有效位能(MCAPE)对初始对流的发生位置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对流有效位能 边界层幅合线 M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080625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坚红 张楠 +1 位作者 苗春生 寿绍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8-696,共9页
强对流降水是天津地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为了研究该类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热力学机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逐时TBB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天津的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强对流降水是天津地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为了研究该类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热力学机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逐时TBB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天津的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次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露点锋是该次强对流降水的重要机制,其对应的低层气流辐合所形成的强烈上升运动及相对应的强烈发展的对流云团,是此次天津强对流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有效位能等参数的变化非常好地反映出此次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特征;较大的相对螺旋度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对应也较好。由此认为,中尺度露点锋锋生的动力学、热力学过程是此次强对流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降水 WRF模式 对流有效位能 螺旋度 中尺度露点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能量参数在一次强对流天气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玲 张艳玲 +1 位作者 陆汉城 寿绍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2-199,共8页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1°×1°NCEP/NCAP再分析资料,运用MM5V3.7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4年7月12日17时30分前后发生在江苏南通的一次强中尺度对流系统(龙卷)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南通上空处在上干冷、下暖湿的大气...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1°×1°NCEP/NCAP再分析资料,运用MM5V3.7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4年7月12日17时30分前后发生在江苏南通的一次强中尺度对流系统(龙卷)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南通上空处在上干冷、下暖湿的大气不稳定层结中。干冷空气侵入与边界层暖湿气流强烈辐合,大量能量释放造成了本次龙卷的发生。运用数值模拟结果,计算了最佳对流有效位能IBCAPE、对流抑制能量ICIN、归一化对流有效位能INCAPE、能量—螺旋度指数IEHI和强对流天气威胁指数ISWEAT等不稳定能量参数。通过分析上述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在南通上空的时间分布,发现它们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一定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有效位能 对流天气威胁指数 对流天气 龙卷风 干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近海岸夏季两类海风锋特征及其对强对流的激发 被引量:9
8
作者 苗春生 张远汀 +2 位作者 王坚红 李洪利 王兴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8-849,共12页
利用观测资料、ECMWF Era-interim资料、江苏风塔资料、降水融合资料等,对江苏沿海区域夏季海风锋进行统计与诊断分析,并对海风锋激发强对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海风锋主要显现在较稳定的高压系统边缘地带,可分为两类:Ⅰ类为海... 利用观测资料、ECMWF Era-interim资料、江苏风塔资料、降水融合资料等,对江苏沿海区域夏季海风锋进行统计与诊断分析,并对海风锋激发强对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海风锋主要显现在较稳定的高压系统边缘地带,可分为两类:Ⅰ类为海上西伸副高控制下的海风锋;Ⅱ类为大陆高压入海环流下的海风锋,Ⅱ类海风锋环流具有更多局地系统,常有强对流天气伴随。海风锋垂直剖面要素结构显示,来自海上的低层偏东风u分量构成海风锋前缘,影响锋面垂直抬升运动位置及强度。锋面附近二级环流,影响海风锋系统的环境不稳定性。海风锋在近海岸地区相遇内陆对流系统时,沿岸风塔资料在风的时序上出现突然的风向转变和迅速的风速增大。同时区域对流有效位能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的高值区显著增强。配合水汽通量辐合中心,构成有利于强对流系统激发及加强的环境条件。数值模拟显示,CAPE的水平分布指示了内陆强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的相对移动,CAPE的垂直分布显示海风锋激发强对流时能量增强与释放,强中心在2 h内迅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Ⅰ类与第Ⅱ类海风锋 对流激发 对流有效位能CAPE 激发过程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地闪电时空分布与大气环境要素关系的分析
9
作者 赵阳 阎金磊 +2 位作者 脱宇峰 孔祥贞 毕李霞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24,共12页
利用2013~2017年全球闪电定位系统(WWLLN)的闪电资料,并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对中国大陆不同区域的闪电进行研究,从时空分布和数量关系上分析了闪电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降水(P)、对流抑制能(CIN)、相... 利用2013~2017年全球闪电定位系统(WWLLN)的闪电资料,并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对中国大陆不同区域的闪电进行研究,从时空分布和数量关系上分析了闪电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降水(P)、对流抑制能(CIN)、相对湿度(RH)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闪电和CAPE、P、CAPE×P在时间、空间上都有着很好的相关性;适当小的CIN和足够大的CAPE最有利于产生闪电;越高的CAPE会带来越多的闪电;越小的抑制能量越容易发生对流并进一步产生闪电,但是CIN不能太小,过小的CIN会导致闪电变少;低CIN值不是闪电发生的充分条件,相对湿度也需要很高;闪电活动集中在RH处于60%~90%的环境下,若RH继续增大,闪电活动会减小;即使在高CIN环境下,只要有一定的水汽和CAPE条件,也会有大量闪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对流有效位能 降水 对流抑制能 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件不稳定湿大气中三维理想地形上空对流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董继立 谈哲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309,共17页
条件不稳定湿大气情况下,气流经过三维地形可以形成不同性质的对流系统以及不同特征的地形流结构,其对流系统、地形流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地形上空的对流触发、对流-地形流-重力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这些过程对于地形降水的性质、分... 条件不稳定湿大气情况下,气流经过三维地形可以形成不同性质的对流系统以及不同特征的地形流结构,其对流系统、地形流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地形上空的对流触发、对流-地形流-重力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这些过程对于地形降水的性质、分布起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湿Fr数(Froude number),湿条件不稳定大气经过三维小尺度山地上空时其对流和地形流动存在4种不同的流域(flow regirnes):(1)下游传播对流模态;(2)上游传播和下游传播共存对流模态;(3)山峰附近准静止和下游传播共存对流模态;(4)下坡稳定和下游传播对流共存模态。地形上空对流系统主要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机制形成:(1)地形直接的抬升或减速作用;(2)在地形流形成后,由于地形流本身特性(如上游分离、背风涡旋和下坡重力波破碎)触发。在较大的Fr数情况下,地形上空对流生成后反过来可以破坏上、下游的地形流结构,但对背风坡的重力波破碎影响较小。不同初始对流有效位能(CAPE)不仅可以影响对流系统的传播、发展,而且可以影响整体地形流性质。较低的初始CAPE有利于地形流的形成,此时对流对地形流结构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其流场性质与低Fr数流域性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湿对流 重力波 地形流域 对流有效位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暴雪准静止对流云带演变的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先德 吴增茂 +1 位作者 周淑玲 袁海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8-16,共9页
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发生了一次强降雪过程,文登最大雪深达到了35 cm,产生此次暴雪的对流云带主要位于烟台和威海沿岸区域,呈西北-东南走向排列。利用气象常规观测和雷达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模拟结果对该降水过程进行了分... 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发生了一次强降雪过程,文登最大雪深达到了35 cm,产生此次暴雪的对流云带主要位于烟台和威海沿岸区域,呈西北-东南走向排列。利用气象常规观测和雷达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模拟结果对该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准静止对流云维持了近12 h,并且对流最强时云高在烟台附近海域达到了500 hPa。这次强暴雪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在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受暖湿的渤海和半岛地形影响下产生的。又由于海陆温差较大和风场的非地转性切变,在山东半岛北岸形成海岸锋,它的产生和存在增加了半岛的局部降水量,其次级环流的产生和维持决定了雪暴落区的分布。同时,夜间产生的陆风也对对流云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岸锋 冷流暴雪 对流有效位能 对流云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梁俊平 张一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28-1340,共1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回波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纬度...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回波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纬度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河南高、中、低层受一致西南气流影响的环流背景下,地面存在温度和露点温度梯度及辐合线,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槽动力作用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而引起。(2)三次强对流天气对流层中下层有比较深厚的暖湿层结,热力和水汽条件充分,对流层中上层有明显干层,从而形成了低层暖湿、上层比较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大气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位于对流层中下层,对流有效位能非常大,配合一定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超级单体和飑线的发生和发展。综合来看,8月1日不稳定、水汽、垂直切变和动力条件最强,1 1日次之,7日相对较弱。强对流形成条件的强弱对对流系统的组织结构有一定影响。(3)雷达和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显示,强天气过程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单体回波结构,初始对流都在河南西南部和西部到山西南部的辐合线、干线附近生成,随后逐渐加强,形成多单体回波群(其中部分发展成为非典型超级单体)。成熟阶段,都发展成为线状对流系统,8月7日在河南北部形成由强对流单体组成的不连续的东北西南向线状对流回波,8月1和¨日在河南黄淮平原和华北平原高温高湿环境中形成了有组织的飑线。飑线东移过程中其前侧不断有暖湿空气辐合上升、后侧冷空气下沉辐散,互为对峙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相互作用是飑线得以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4)对流层中低层相对深厚的暖湿层结及其以上的干层是盛夏西南气流形势下河南强对流天气预报值得关注的内容,CAPE、△θ_(se(850-500))、△T_(850-500)、K指数、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等对西南气流超级单体、飑线等强风暴的形成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气流 低层垂直风切变 高温高湿 对流有效位能 线状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市2013年8月11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江波 孟茹 +1 位作者 郑薇薇 杨睿敏 《绿色科技》 2013年第10期26-29,共4页
利用常规的高空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11日发生在汉中市的一次明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大陆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互对峙,汉中市处于两高之间的低值区的环流背... 利用常规的高空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11日发生在汉中市的一次明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大陆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互对峙,汉中市处于两高之间的低值区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西风槽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这种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以及不稳定层结的上下叠置造成了汉中市剧烈的强对流天气;②对流层低层925hPa附近的逆温层所形成的干暖盖,有利于深厚对流活动的产生,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大小与对流天气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③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强降水属于混合云降水,混合云中的对流单体直接导致了出现在汉中局部地方的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 中尺度分析 对流有效位能 对流云团 对流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云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陈英英 唐仁茂 +4 位作者 李德俊 向玉春 袁正腾 王慧娟 蔡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8-1156,共9页
利用FY-2D静止卫星、SWAN雷达产品和湖北随州CINRAD/SA雷达资料,结合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2011年7月26日湖北随州一次强天气过程的云结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云团的生长中心与雷达反射率... 利用FY-2D静止卫星、SWAN雷达产品和湖北随州CINRAD/SA雷达资料,结合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2011年7月26日湖北随州一次强天气过程的云结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云团的生长中心与雷达反射率因子大值区、云顶黑体亮温TBB低值区和陡变的温度梯度区相对应;云体的合并有助于对流云的发展和维持。单站雷达资料适用于局部回波的形态识别和动力场分析,在两次弓形回波过程个例中,第一次弓形回波产生了降雹,在发展强盛阶段,低层有弱回波区和较明显的入流缺口,出现速度模糊、风暴体倾斜的现象;而第二次则以强降水天气为主。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弓形回波过程有更多、更快的能量聚集和更丰沛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有利于冰雹的发生。FY-2D卫星反演的云顶温度和粒子有效半径之间的关系(T-Re)垂直分布显示,降雹的对流云中具有强烈的上升气流,使得粒子有效半径增长缓慢,晶化温度低,没有明显的碰并增长带和降水(雨胚增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 云顶黑体亮温 弓形回波 对流有效位能 T-Re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4月江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63
15
作者 钱传海 张金艳 +1 位作者 应冬梅 林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0-467,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TBB资料、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以及福建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这种下层暖湿、...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TBB资料、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以及福建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这种下层暖湿、上层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伴有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东移南压的演变过程;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冰雹发生时可观测到79 dBz的反射率因子极值并伴有弓状回波;对流有效位能积累、释放随时间的演变过程,对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强对流天气发生前高层的干冷空气倾斜状向下侵入到对流层中低层附近,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量锋区及锋区上强的垂直涡柱为该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和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天气 对流有效位能 干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静力平衡温度及其在大气对流运动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任承 林朝旭 +3 位作者 霍英 高万泉 李焕德 李春景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4-627,共14页
提出了一个新的大气动力一热力学温湿参量——湿静力平衡温度(T_s)。它与密度温度(T_ρ)有密切关系。作为T_s的应用示例,简化了积云一维时变模式垂直运动方程;提出了"载水气块"和"非载水气块"统一的新的"对流... 提出了一个新的大气动力一热力学温湿参量——湿静力平衡温度(T_s)。它与密度温度(T_ρ)有密切关系。作为T_s的应用示例,简化了积云一维时变模式垂直运动方程;提出了"载水气块"和"非载水气块"统一的新的"对流有效位能"表达式。结合实例,计算了"载水气块"和"非载水气块"两种情况下的对流有效位能(分别记作CAPE_w和CAPE)以及对流抑制能量(分别记作CIN_w和CIN)等,"载水气块"与"非载水气块"两种情况的"对流有效位能"及"对流抑制能量"有较大差异。作为强对流天气分析预报的重要参数,目前计算对流有效位能和对流抑制能量的通用公式存在一定缺陷;在对"对流有效位能"的理解方面存在某些模糊认识和盲点。从新的观察角度对"对流有效位能"的概念做了详细分析并进一步阐明了其确切含义。新的方案同样可以方便地在T-lnp图上进行稳定度分析,并可根据新的公式对T-lnp的某些缺点进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静力平衡温度 密度温度 对流有效位能 载水气块 非载水气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诊断分析 被引量:137
17
作者 王建捷 李泽椿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6-155,I004,共11页
文中利用观测资料 (包括部分‘四大科学试验’资料 )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 ,对 1998年 6月 16~ 17日发生在赣闽浙沿武夷山北麓地区的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表明 :(1)本次梅雨锋暴雨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中... 文中利用观测资料 (包括部分‘四大科学试验’资料 )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 ,对 1998年 6月 16~ 17日发生在赣闽浙沿武夷山北麓地区的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表明 :(1)本次梅雨锋暴雨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中 β尺度低压南侧的中尺度辐合线上 ;在弱的风垂直切变环境下 ,梅雨锋中α对流云系中有数个中 β尺度云呈塔状强烈垂直发展 ,它们是造成暴雨的中 β尺度对流系统。(2 )基于加密探空观测的对流有效位能计算显示 ,赣闽浙沿武夷山北麓地区的强暴雨发生前 ,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可达到 2 6 0 0J/kg ;通过时间加密的探空观测有可能捕捉对流有效位能的中尺度变化特征。(3)利用高分辨率模拟结果对赣闽浙沿武夷山北麓的暴雨中β尺度对流系统 (中 β降水云塔 )的结构分析显示 ,强烈发展的中 β降水云塔为有利的中尺度动力配置结构 ,即对应着一个狭窄的、从地面伸展到 2 5 0hPa的正涡度区 ,其 1.5m/s的垂直上升运动与低层强辐合和高层强辐散相伴随。(4)通过分析与诊断 ,提出了低层中尺度辐合线上强烈发展的梅雨锋暴雨中 β尺度对流系统的气流运动图像 ,即 :在对流层低层 ,空气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流入中 β降水云塔区 ,在云塔中垂直 (略向东倾斜 )上升 ;靠近云塔南 (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云 梅雨锋暴雨 对流有效位能 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 探空观测 上升气流 诊断 狭窄 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一次强阵性雷雨大风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晓姜 邢建勇 王彰贵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9,共8页
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数值模式、粗网格再分析资料、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8月31日渤海地区一次强阵性雷雨大风天气过程中的大气资料进行了重建。根据该资料,分析了对流有效位能、水汽输送、假相当位温和湿位涡等物理量在这次... 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数值模式、粗网格再分析资料、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8月31日渤海地区一次强阵性雷雨大风天气过程中的大气资料进行了重建。根据该资料,分析了对流有效位能、水汽输送、假相当位温和湿位涡等物理量在这次强对流过程中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修正的对流有效位能可以提前对强对流不稳定天气做出指示,与850 hPa假相当位温θse=340 K高能暖湿气团所在的位置以及处于△θse<0的位势不稳定区有明显对应关系。另外,水汽通量的辐合中心与雷雨大风天气发生的区域基本一致。而700 hPa等压面上的湿位涡最大负值区的叠加位置也是雷暴发展的另一有利形势,MPV正负交界处带状区域出现了南压和东移,表明湿位涡的发展趋势对冷锋锋面移动的路径、速度有较为明确的指示意义,移动过程中,由于出现降水,同时还伴随了湿位涡负区减弱的特征。上述物理量为雷雨大风预报提供了部分客观判断依据,可作为预报员得出预报结论的辅助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对流有效位能 修正对流有效位能 湿位涡 水汽通量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向北推进与条件对称不稳定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明策 CAO Zuohao 沈新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3-958,共16页
利用1981~201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1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季期间,条件对称不稳定(CSI)与季风雨带季节性向北推进的关系。结果表明,逐月强降水距平场显示了雨带强降水中心自华南(... 利用1981~201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1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季期间,条件对称不稳定(CSI)与季风雨带季节性向北推进的关系。结果表明,逐月强降水距平场显示了雨带强降水中心自华南(4~6月)先北跳到江淮(5~7月),再到华北(7~8月)的季节性进程,特别是7~8月强降水距平场具有'北多南少'分布特征,与对应的平均雨量场相比,其表征雨带季节性北跳现象更显著。与雨带强降水中心季节性变化一致,大气负湿位涡通量中心亦先在华南停滞(4~6月)、然后移到江淮(5~7月),最后到达华北(7~8月)。在垂直方向上,CSI区4、5及9月主要在925~600 hPa,而6~8月抬升到700~600 hPa,CSI区也很好地表征了夏季风北进加强、南撤减弱以及所伴随的雨带变化趋势。在春末夏初,夏季风建立初期的华南、江淮雨季集中期,热成风(垂直风切变)作用对倾斜对流有效位能(SCAPE)的贡献占绝对优势,盛夏的华北雨季集中期则相反,浮力作用项(CAPE)占主要作用;同时,热成风作用项的季节分布与强降水中心季节变化一致,但浮力作用项却没有这种变化关系。条件性湿位涡通量指数(CMF index)可指示雨带强降水异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雨带 强降水 湿位涡通量 条件对称不稳定 对流有效位能 倾斜对流有效位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雷暴大风预报研究 被引量:96
20
作者 梁爱民 张庆红 +2 位作者 申红喜 李秀连 王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3-80,I0003,共9页
利用NCEP1°×1°分析场资料,对北京地区2000—2005年夏季和2006年5—6月出现的30个雷暴大风日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量(CIN)、大气可降水量(PWAT)、垂直速度(ω)、相对湿度(RH)和抬升指数(LI)等物理量平均场进行... 利用NCEP1°×1°分析场资料,对北京地区2000—2005年夏季和2006年5—6月出现的30个雷暴大风日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量(CIN)、大气可降水量(PWAT)、垂直速度(ω)、相对湿度(RH)和抬升指数(LI)等物理量平均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雷暴大风发生之前,CAPE有一个明显增大的过程,与之相对应,CIN有一个减少的过程。垂直速度和相对湿度垂直-时间剖面图显示,在雷暴大风发生前,对流层低层一般为上升运动,来自大气中、上层的干冷空气及其伴随的下沉气流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增强;雷暴大风发生当日的20时,大尺度环境场为较强的上升运动控制,上升运动可达到对流层顶高度附近,与之配合,大气中层(600hPa左右)存在一相对湿度为70%的高值区,其中55%的相对湿度高度可伸展到300hPa,大气可降水量达到最大值,抬升指数最小;从22时左右开始,随着不稳定层结的破坏,500hPa以下逐渐转为下沉气流控制。通过与2004—2005年5—8月期间46个普通雷暴日和非雷暴日平均场对比分析还发现,大气可降水量对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即普通雷暴要求大气中含有较高的可降水量,而雷暴大风则较低。认真分析不同类型雷暴大风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尤其是多普勒速度图像是做好雷暴大风临近预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对流有效位能 对流抑制能量 垂直速度 多普勒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