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多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
作者 吕达仁 陈泽宇 +1 位作者 卞建春 陈洪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2-793,共12页
在过去5年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支持下,针对以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中的多时空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为主要关注内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进展与结果,包括:(1)平流层臭氧... 在过去5年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支持下,针对以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中的多时空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为主要关注内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进展与结果,包括:(1)平流层臭氧的探测与分析研究;(2)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STME)与对流层顶特征研究;(3)中层大气多尺度波动特征研究;(4)大气辐射传输和中层大气卫星临边遥感新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上下层相互 臭氧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重力波 大气潮汐 临边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对流层中上层异常暖中心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激发的大气波动 被引量:4
2
作者 贾建颖 刘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26-3639,共14页
利用1979年1月至2016年12月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CAMP全球月降水资料,分析夏季(6—8月)南亚高压下方500 hPa到100 hPa暖中心的时空分布,从三维结构来揭示夏季南亚高压暖心特征.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上空暖中心对全球大... 利用1979年1月至2016年12月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CAMP全球月降水资料,分析夏季(6—8月)南亚高压下方500 hPa到100 hPa暖中心的时空分布,从三维结构来揭示夏季南亚高压暖心特征.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上空暖中心对全球大气环流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在150 hPa达到最强,这一层也是异常冷暖中心分界面,150 hPa以下有一强大异常暖中心,异常暖中心位于300 hPa附近,150 hPa以上为异常冷中心,中心位置位于70 hPa附近.异常暖中心从500 hPa向上逐渐向西向北倾斜,异常暖中心面积200 hPa达最大,150 hPa异常暖中心消失,100 hPa以上转变为异常冷中心.500~200 hPa异常暖中心表现出不断增暖的长期趋势(1979—2016),100 hPa异常冷中心则表现出不断变冷的长期趋势(1979—2016).去掉长期趋势的时间序列表现出明显的“准两年振荡”特征,异常暖中心位置在纬向上较稳定,在经向上表现出年际的“东西振荡”.300 hPa异常暖中心是整个南亚高压的关键层.300 hPa异常暖中心对全球其他变量场进行回归分析.高度回归场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异常暖中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高度场上激发出3波的行星波,波特征在对流层中上层表现明显,波振幅随高度增高不断加强,在对流层中下层逐渐减弱并消失.纬向风回归场在对流层中上层表现出横跨南北半球的波列,这个波列在200 hPa振幅最大.经向风回归场在北半球中纬度(30°N—60°N)表现出7波型,说明南北能量交换频繁.降水回归场表明,东亚地区长江中下游至日本降水偏少,而其南北两侧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加热中心 对流层上层 平流层下层 3-Rossby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层顶折叠检测新方法及其在中纬度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寿亦萱 陆风 +1 位作者 寿绍文 覃丹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9-1123,共15页
对流层顶折叠是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下层区域(简称UT/LS)内的一个重要的大气现象,它与气旋生、暴雨强对流触发以及降水增幅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天气条件下的大气状况异常复杂,因此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基于干大气条件的对流层... 对流层顶折叠是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下层区域(简称UT/LS)内的一个重要的大气现象,它与气旋生、暴雨强对流触发以及降水增幅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天气条件下的大气状况异常复杂,因此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基于干大气条件的对流层顶折叠检测方法存在很大局限性。本文在借鉴已有的卫星资料和数值预报相结合的模式识别法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高层大气水汽与广义湿位涡、臭氧浓度的关系以及对流层顶折叠与高空急流的位置关系,同时考虑了动力对流层顶高度在判识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建立了一套基于FY-2E静止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适用于与暴雨强对流有关的对流层顶折叠动态监测新方法。在利用FY-3A和FY-3B反演的臭氧总量、臭氧垂直廓线以及ECMWF Interim资料计算的位涡等资料对算法进行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将该方法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以及2013年5月14~17日华南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监测和分析上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应用效果看,本文提出的这种对流层顶折叠识别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中纬度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提供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折叠 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下层 广义湿位涡 暴雨强对流 静止气象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春季临安地区对流层臭氧异常增加的一次过程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崔宏 赵春生 +4 位作者 郑向东 郑永光 秦瑜 陈尊裕 陈鲁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9-266,共8页
20 0 1年春季在临安 (30 30°N ,119 75°E)进行的臭氧垂直探测发现 ,从 3月 2 5到 31日有一次明显的臭氧异常增加过程 ,其中尤以 2 9日和 30日对流层上层的臭氧异常增加最具代表性。结合分析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演变和高空位... 20 0 1年春季在临安 (30 30°N ,119 75°E)进行的臭氧垂直探测发现 ,从 3月 2 5到 31日有一次明显的臭氧异常增加过程 ,其中尤以 2 9日和 30日对流层上层的臭氧异常增加最具代表性。结合分析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演变和高空位势涡度的变化表明 ,这是一次显著的平流层空气由上向下穿过对流层顶深入对流层的下传过程 ,此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与冷空气南下的天气过程和副热带急流、极锋急流移动造成的辐合下沉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 臭氧 过程分析 异常 临安地区 春季 高空气象要素 副热带急流 垂直探测 位势涡度 结合分析 对流层 天气过程 交换过程 下沉运动 平流层 代表性 冷空气 上层 辐合 极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探空与两套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桐畅 王召民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1-164,共14页
基于南极18个站点探空气象观测数据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NECP)在南极地区高层大气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南极上空,随着高度抬升,探空气象观测数据与两套再分析... 基于南极18个站点探空气象观测数据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NECP)在南极地区高层大气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南极上空,随着高度抬升,探空气象观测数据与两套再分析数据中四个气象要素的差值均逐渐变大,再分析数据数值愈加偏离实际观测数值。两套再分析数据的位势高度和温度与探空观测数据偏差较小;风向则和探空观测数据相差甚远;两套再分析数据的风速与探空观测数据在300 hPa偏差较大。在季节变化中,南极的春季,再分析数据中的位势高度和温度与探空观测数据相差较大,在其他季节相差相对较小。再分析数据中的风速与探空观测数据在南极的夏季相差较小。再分析数据中的风向与探空观测数据存在较大偏差,且差值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尽管两套再分析数据都存在很大偏差,但ERA-Interim数据整体上优于NCEP数据。对比分析也表明,采用这些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驱动南极区域大气模式将带来较大的误差。未来需要加强南极探空观测,改进再分析资料同化和数值模拟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探空数据 平流层对流层上层 再分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