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北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项素清 徐燕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50,共5页
利用MICAPS系统T2 13资料和实况资料 ,结合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 ,对 2 0 0 2年 7月 16日发生在浙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发现 :前期大陆副高南侧的来自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为强雷暴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利用MICAPS系统T2 13资料和实况资料 ,结合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 ,对 2 0 0 2年 7月 16日发生在浙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发现 :前期大陆副高南侧的来自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为强雷暴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 ;江南地区在高空暖中心控制下 ,出现了大范围高温天气 ,形成高温、高湿的大气层 ;北方冷锋和阶梯槽携带冷空气南下冲击副高西北侧 (浙北地区 )的不稳定层结 ,使对流强烈发展起来 ,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北地区 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MICAPS系统 雷达回波 卫星云图 雷暴 水汽 能量 动力抬升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口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翟少婧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2期166-168,共3页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地面实况资料和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变化特征等方面对2020年5月23日发生在龙口市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主要是在冷涡横槽和地面气旋的共同影响下发生的;充足...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地面实况资料和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变化特征等方面对2020年5月23日发生在龙口市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主要是在冷涡横槽和地面气旋的共同影响下发生的;充足的水汽条件,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条件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动力条件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基础。可充分利用冰雹天气在雷达反射率和VIL图上的明显特征来做临近的预报预警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天气过程 天气形势 水汽条件 数值预报 山东龙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7月26日西藏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业务模式检验评估
3
作者 何清林 梁科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20期113-114,共2页
以2011年7月26日西藏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个例,对目前气象局使用的T639和EC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结果表明,500hPa的环流形势上,两家数值模式对于青藏高原的低值系统模拟不足,对700hPa和850hPa的风切变也没有完全模拟出,... 以2011年7月26日西藏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个例,对目前气象局使用的T639和EC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结果表明,500hPa的环流形势上,两家数值模式对于青藏高原的低值系统模拟不足,对700hPa和850hPa的风切变也没有完全模拟出,这导致环流型的模拟出现误差。在要素模拟上,850hPa在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较强的温度锋区,但两家模式对其模拟的强度明显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两家模式对西藏大部分地区的中雨或雷出现漏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天气过程 业务模式 检验评估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地区对流天气过程环流分型
4
作者 马学文 孙玉莲 +2 位作者 韦伯龙 马旭洁 杨振鑫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0期230-232,共3页
利用2005—2014年临夏地区永靖、东乡、广河、和政、康乐5个气象站雷暴观测资料,从10年的观测资料中,挑选出了213个雷暴记录。由于所选站点比较集中,一个站点发生雷暴就认为该地区有发生对流。根据雷暴发生个例,逐个查看2005—2014年5—... 利用2005—2014年临夏地区永靖、东乡、广河、和政、康乐5个气象站雷暴观测资料,从10年的观测资料中,挑选出了213个雷暴记录。由于所选站点比较集中,一个站点发生雷暴就认为该地区有发生对流。根据雷暴发生个例,逐个查看2005—2014年5—9月MICAPS 8:00、20:00的500 h Pa高度场,将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得到了临夏地区对流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为:槽后西北气流型、横槽型、槽过境型、低涡后部型。其中,最有利于临夏地区发生对流的天气型是槽后西北气流型或横槽型,其次是槽过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天气过程 环流分型 甘肃临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夏季不同对流过程的无人机边界层观测特征分析
5
作者 李厚凝 李昕 +2 位作者 李煜斌 吴泓 曾明剑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51,共16页
利用2019年7—10月江苏盐城5个站点的旋翼无人机观测资料,对夏季对流天气发生前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分析。选取ERA5和L波段雷达探空对旋翼无人机观测的温度、湿度和风场数据进行了观测偏差和误差的定量化估计。结果表明,在不同高度层,... 利用2019年7—10月江苏盐城5个站点的旋翼无人机观测资料,对夏季对流天气发生前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分析。选取ERA5和L波段雷达探空对旋翼无人机观测的温度、湿度和风场数据进行了观测偏差和误差的定量化估计。结果表明,在不同高度层,无人机观测温度与探空观测的平均偏差为-0.2~0.02℃,观测误差为0.44~0.59℃;相对湿度与ERA5的平均偏差为1.27%~7.14%,观测误差为7.14%~10.71%;风速、风向与探空观测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40~1.34 m/s和-3.87°~4.98°,观测误差分别为1.24~1.62 m/s和10.50°~23.96°。各变量同两个参考数据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数据准确度满足边界层分析要求。针对3类不同天气背景下的夏季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边界层特征分析,无人机观测揭示了重要的信息:对于非天气尺度强迫的弱降水个例,无人机观测捕捉到了降水前边界层顶逆温层高度变化和局地风场辐合,边界层内的状态变化解释了弱降水成因;对于天气尺度强迫且主导系统位置稳定的降水个例,降水由大尺度低层不稳定导致,边界层特征呈现出对大尺度强迫的响应;对于天气尺度强迫且系统快速移动的降水个例,因平流引起边界层内气象要素迅速变化,边界层高度由于冷空气入侵急剧下降,近地层出现风向与主导系统移动方向一致的风速大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观测 对流天气过程 边界层观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6
作者 隋东 沈桐立 张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0-23,共4页
应用中尺度MM5数值预报模式对2003年6月28日发生在沈阳地区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并与实况观测资料进行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演变规律,得出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为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 应用中尺度MM5数值预报模式对2003年6月28日发生在沈阳地区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并与实况观测资料进行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演变规律,得出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为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思路和方法。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受深厚的低涡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干湿空气间强的风垂直切变和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是此次冰雹强对流爆发的重要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地区 冰雹天气过程 数值模拟 形成机制 对流天气过程 2003年6月 数值预报模式 天气系统 触发机制 高低空急流 不稳定层结 观测资料 演变规律 应用价值 垂直切变 中尺度 MM5 湿空气 低涡 上层 爆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江淮和黄淮地区强对流过程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周一民 张文滨 朱佩君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22,共14页
中国江淮和黄淮地区是强对流天气多发区域,利用2010—2012年(4—10月)常规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江淮和黄淮地区(30°N^37°N,110°E^122°E)发生的418个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该地区强对流发生的时空特... 中国江淮和黄淮地区是强对流天气多发区域,利用2010—2012年(4—10月)常规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江淮和黄淮地区(30°N^37°N,110°E^122°E)发生的418个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该地区强对流发生的时空特征、典型环境背景以及对流关键参数的统计特征.统计发现,江淮和黄淮地区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6—9月,8月最多,呈单峰型.空间上,江淮和黄淮地区有明显的3块强对流多发区域,分别是山东泰山周边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大别山和黄山一带,其中发生在东部平原区域的强对流过程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5.3%.从日变化来看,强对流主要发生在15:00—21:00(LST,下同),其次是06:00—09:00,呈双峰型,并且在空间走势上从早至晚呈自西北向东南的发展规律.根据500hPa形势场将个例分成低槽型、副高型、冷涡型、台风型4大类,其中低槽型284例,副高型101例,冷涡型16例,台风型17例.由探空数据统计发现,副高型水汽更多集中在边界层低层,而台风型水汽更多分布在深厚的对流层中,低槽型水汽条件适中,冷涡型最小且抬升凝结高度最高;副高型最不稳定,低槽型适中,冷涡型不稳定度最低.通过与已有研究对比,本研究区域的强对流过程潜在不稳定度较小,但具有较湿的环境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天气过程 统计分析 日变化 天气形势 关键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夜间对流天气对地面O_3混合比抬升效应 被引量:14
8
作者 贾诗卉 徐晓斌 +3 位作者 林伟立 王瑛 何心河 张华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0-290,共11页
2013年6—9月在河北省固城站观测到多次夜间对流性天气伴随地面O_3混合比快速抬升的过程,并引起次日清晨到中午O_3混合比升高。大多数对流过程中,O_3混合比在半小时内升高至60×10^(-9)~80×10^(-9),同时NO_x等反应性气体混合... 2013年6—9月在河北省固城站观测到多次夜间对流性天气伴随地面O_3混合比快速抬升的过程,并引起次日清晨到中午O_3混合比升高。大多数对流过程中,O_3混合比在半小时内升高至60×10^(-9)~80×10^(-9),同时NO_x等反应性气体混合比下降,θ_(se)值降低,说明下沉气流将高空气团带到地面,造成了O_3混合比的升高。通过再分析资料得到下沉气团基本来源于对流层中下层,这一结论与当地进行的一次飞机观测结果吻合。多数对流过程中固城站和北京城区地面O_3混合比和θ_(se)值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和程度。根据观测结果,推测华北地区在夏季和初秋时,对流层中下层存在O_3高值区,混合比约为60×10^(-9)~80×10^(-9)。对流性天气对地面O_3抬升的影响区域与对流系统的影响范围有关,可达到中尺度范围。华北地区光化学污染严重,对流性天气引起的地面O_3混合比抬升程度比较强,对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混合比抬升 对流天气过程 下沉气流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强天气的水汽图象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郑新江 王峰 +4 位作者 张凤英 吕杰 黄涛 丁海芳 赵亚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8-145,共8页
利用1991~1993年共37个时次的NOAATOVS反演的红外水汽亮度温度图、卫星云图及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华北地区夏季强天气过程,归纳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的水汽图象4种基本类型,为分析和预报此类天气提供了新的依据。
关键词 水汽图象 对流 华北 对流天气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于仁成 高瑞华 +1 位作者 宋同文 矫卫兵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37,共5页
应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面加密观测和各种常规资料,分析了1996年7月1日在黄海北部~山东半岛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高空冷温度槽和低空、地面增温产生的不稳定能量是强对流系统形成的条件;中尺度辐合线、中气旋... 应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面加密观测和各种常规资料,分析了1996年7月1日在黄海北部~山东半岛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高空冷温度槽和低空、地面增温产生的不稳定能量是强对流系统形成的条件;中尺度辐合线、中气旋、近地层加热不均匀性、海陆风的辐合抬升等促进了强对流天气发生;对流云团的并合加强,产生异乎寻常的能量,是该系统加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云团呈准静止状态是产生暴雨和长时间降雹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传播 冷静止 对流天气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市杨梅风灾调查与防控措施
11
作者 蔡印水 管小林 +1 位作者 罗玉元 王宝金 《河北果树》 2016年第5期53-53,共1页
1风灾情況调查 江西省庐山市华林果园,面积为3.33hm^2,杨梅的品种有东魁、黑炭梅,土壤为红壤,坡向是坐北向南,2011年栽植.2015年5月10日晚上至11日上午,庐山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全市普降暴雨,局地乡镇出现大暴雨,沿山和沿湖出... 1风灾情況调查 江西省庐山市华林果园,面积为3.33hm^2,杨梅的品种有东魁、黑炭梅,土壤为红壤,坡向是坐北向南,2011年栽植.2015年5月10日晚上至11日上午,庐山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全市普降暴雨,局地乡镇出现大暴雨,沿山和沿湖出现7?8级大风,造成5年生的杨梅树从嫁接口折断,受害的杨梅品种为黑炭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树 防控措施 庐山 对流天气过程 风灾 大暴雨 梅品种 林果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