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定对流传热系数的实验装置设计及测定条件选择 被引量:5
1
作者 诸爱士 徐晓南 吴盛林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3年第3期83-86,共4页
设计了用盘管传热来测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实验方法,选定管内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Nu=BRen,并对测定条件进行了考察,确定了合适的条件使实验结果能用Nu=BRen进行较好的关联。
关键词 对流传热系数 实验装置 测定条件 测定 化工生产 换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铝内体积对流传热系数的测量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后雷 谭俊杰 章立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710-1713,共4页
Although forced convection in porous media has been studied for many years, there are only relatively few investigations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porous metal with porosity higher than 0.9.This paper reports an ... Although forced convection in porous media has been studied for many years, there are only relatively few investigations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porous metal with porosity higher than 0.9.This paper repor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in high porosity porous aluminum.Four typical samples with the same porosity 0.92 but different pore density (10 PPI and 20 PPI) or material (A356 Al alloy and 6101 Al alloy) were used in the test.In order to measure volumetric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air flowing in the samples, a single blow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the experimental setup was built.The air frontal velocity was located in 0.6 m·s -1 to 2.6 m·s -1.The effects of pore density and material on the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characteristics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ore density affected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pressure drop drastically while the effect of material (and manufacture) was quit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pore densities.More work is to be don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macro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porous alumin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铝 单吹法 对流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槽干气密封对流传热系数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勤昭 王宏 林建树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0-24,19,共6页
采用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对一典型螺旋槽干气密封的对流传热系数进行计算,考虑气膜轴向厚度、转速和密封腔气体入口速度3个影响因素,比较和分析计算结果。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对流传热系数量级相同,但数值结果比经验公式结果更加详细。气... 采用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对一典型螺旋槽干气密封的对流传热系数进行计算,考虑气膜轴向厚度、转速和密封腔气体入口速度3个影响因素,比较和分析计算结果。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对流传热系数量级相同,但数值结果比经验公式结果更加详细。气膜轴向厚度和转速均对动环润湿面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大,对静环润湿面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非常小。密封腔气体入口速度增大,静环润湿面对流传热系数增大,而动环润湿面对流传热系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槽干气密封 对流传热系数 数值模拟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注塑中熔体–型腔对流传热系数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殷素峰 阮育煌 阮锋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59,共6页
为了研究超薄注塑中熔体与型腔的传热对充模过程的影响,利用狭缝流变仪和自制0.3,0.4,0.5,0.6 mm的不同狭缝厚度口模,选择聚碳酸酯和聚苯乙烯作为试验材料,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测试了各口模在不同注射速度和不同型腔厚度下的熔体–型... 为了研究超薄注塑中熔体与型腔的传热对充模过程的影响,利用狭缝流变仪和自制0.3,0.4,0.5,0.6 mm的不同狭缝厚度口模,选择聚碳酸酯和聚苯乙烯作为试验材料,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测试了各口模在不同注射速度和不同型腔厚度下的熔体–型腔传热系数,结果显示熔体–型腔传热系数与注射速度成正比线性关系,与型腔厚度成反比指数关系。通过数据处理,拟合了熔体–型腔传热系数与注射速度和型腔厚度的关系曲线。基于Moldfl ow2012,分别采用熔体–型腔传热系数计算值(由上述关系曲线计算得到)与传统缺省值对超薄注塑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注塑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采用计算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际注塑结果有较高的吻合度,从而证实了研究过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注塑 对流传热系数 注射速度 型腔厚度 流变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向非均匀热流下吸热管内单侧对流传热系数 被引量:2
5
作者 沈向阳 丁静 陆建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4935-4944,共10页
太阳能吸热器管外壁周向热流不均匀对吸热管单侧对流传热系数带来影响,基于此,建立周向非均匀热流下吸热管内熔盐对流传热的实验台和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周向热流分布对吸热管单侧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热流比吸热管内平均... 太阳能吸热器管外壁周向热流不均匀对吸热管单侧对流传热系数带来影响,基于此,建立周向非均匀热流下吸热管内熔盐对流传热的实验台和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周向热流分布对吸热管单侧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热流比吸热管内平均对流传热系数基本相等,低热流侧管内对流传热系数大于平均对流传热系数,高热流侧略小于平均对流传热系数,但高热流侧管内熔盐湍流度比低热流侧大。高热流侧管内各对流传热系数较接近,低、高热流侧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差值随着Re数和高低热流侧热流比的增大而增大。提出周向非均匀热流下吸热管单侧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单侧计算法,按照该方法计算管内高、低热流侧对流传热系数与平均对流传热系数的偏差均在±4%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向非均匀热流 熔盐 吸热管 单侧对流传热系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平衡钻井水平环空两相流对流传热系数实验研究
6
作者 张楠 冯松林 +3 位作者 毕雪亮 陈勋 于晓文 刘珊珊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5-128,共4页
欠平衡钻井流体一般是气液两相混合流体,温度是欠平衡钻井井底压力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两相流对流传热对准确预测欠平衡钻井环空温度有重要意义。前人对气液两相流对流传热进行了不少实验研究,但他们的实验都是研究管内流动,且... 欠平衡钻井流体一般是气液两相混合流体,温度是欠平衡钻井井底压力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两相流对流传热对准确预测欠平衡钻井环空温度有重要意义。前人对气液两相流对流传热进行了不少实验研究,但他们的实验都是研究管内流动,且管径较小(20~35 mm),这与欠平衡钻井所处的实际条件有很大的出入。文中进行了大管径水平环空气液两相流对流传热实验研究,分别改变气相流量、液相流量得出不同气、液雷诺数下的环空两相流对流传热系数。分析数据可以得出,气体雷诺数对偏心环空两相流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不大,但液体雷诺数是影响该对流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又通过与相同流量下小管径(25.4 mm)、管内流动的气液两相流对流传热系数(Kim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在气液雷诺数一致的条件下,气液雷诺数对两相流对流传热系数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但文中实验所测得的对流传热系数小于Kim所测得的实验结果。该实验研究结果对欠平衡钻井井底压力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平衡钻井 水平井 气体雷诺数 液体雷诺数 对流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强化磁性液体自然对流传热的实验测量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正良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15-717,750,共4页
磁场能强化磁性液体的自然对流传热。为了准确测量磁场对磁性液体强化自然对流传热的贡献,设计制作了一个由均匀磁场和均匀梯度磁场矢量叠加合成的新磁场。在恒定温度梯度下,新磁场使磁性液体各处密度变化均等,各处自然对流传热变化均... 磁场能强化磁性液体的自然对流传热。为了准确测量磁场对磁性液体强化自然对流传热的贡献,设计制作了一个由均匀磁场和均匀梯度磁场矢量叠加合成的新磁场。在恒定温度梯度下,新磁场使磁性液体各处密度变化均等,各处自然对流传热变化均等。从而比较准确地测量了磁场引起的磁性液体自然对流传热系数的变化,为深入研究磁场强化磁性液体自然对流传热的效应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测量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磁性液体 自然对流传热 磁场强化 实验测量 对流传热系数 均匀磁场 准确测量 矢量叠加 梯度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斜叶桨搅拌下釜内盘管非稳态对流传热过程的模拟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毕纪葛 潘万贵 +3 位作者 周俊超 吴可君 徐国华 何潮洪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0-788,共9页
搅拌釜内的强放热反应过程常常需采用内置螺旋盘管来增加换热面积,对带盘管搅拌釜内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盘管外侧对流传热系数的实验测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今使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四斜叶桨搅拌下釜内盘管非稳态对流传热过程进行模... 搅拌釜内的强放热反应过程常常需采用内置螺旋盘管来增加换热面积,对带盘管搅拌釜内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盘管外侧对流传热系数的实验测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今使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四斜叶桨搅拌下釜内盘管非稳态对流传热过程进行模拟,得到了搅拌釜内温度场分布和盘管内外两侧平均对流传热系数。模拟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强化壁面函数,考虑了釜内液体黏度、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在模拟搅拌釜的非稳态冷却过程中,将搅拌釜内温度的变化过程分成四段,模拟得到四个釜温下的拟稳态温度场和对流传热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全冷却过程的平均对流传热系数。为了验证模拟的可靠性,对盘管外侧对流传热系数进行了实验测定。模拟获得的盘管外侧对流传热系数值与实验值相比误差为22.5%,盘管内侧对流传热系数模拟值与经验公式计算值相比误差为2.6%,不同釜温下盘管出口温度模拟值与实验测定值偏差在1.52 K以内,表明所用模拟方法在工程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釜 螺旋盘管 模拟 对流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搅拌强化对流传热试验
9
作者 申国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3年第4期366-367,共2页
考虑到重复试验和简化计算的需要,利用三个不同大小的蘑菇状铸铝热感受体模型代替实际固态颗粒物料进行实验。将铝制热感受体模型浸入热水中,分别在有超声波搅拌作用下和没有超声波搅拌作用下,用温度自动定时记录仪,通过热电偶,记录铝... 考虑到重复试验和简化计算的需要,利用三个不同大小的蘑菇状铸铝热感受体模型代替实际固态颗粒物料进行实验。将铝制热感受体模型浸入热水中,分别在有超声波搅拌作用下和没有超声波搅拌作用下,用温度自动定时记录仪,通过热电偶,记录铝制热感受体模型的温度变化情况。根据传热方程计算不同试验条件下流体对固态颗粒的对流传热系数。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搅拌,能明显地提高流体对固态颗粒的对流传热系数,其提高程度与固态颗粒的大小及单位质量流体内输入的超声波能量的多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搅拌 对流传热系数 热感受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滤器部件中W/Cu模块传热的数值模拟分析
10
作者 张小强 鲁碧为 +2 位作者 刘家琴 孙飞 吴玉程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0,共8页
利用理论公式和CFX仿真分别对偏滤器部件中平板型W/Cu模块进行稳态热分析,获得了不同热流密度下W/Cu模块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变化。理论计算得到的对流传热系数约为52304W·(m^(2)·K)^(‒1),而用CFX仿真分析得到的为35168~52186W... 利用理论公式和CFX仿真分别对偏滤器部件中平板型W/Cu模块进行稳态热分析,获得了不同热流密度下W/Cu模块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变化。理论计算得到的对流传热系数约为52304W·(m^(2)·K)^(‒1),而用CFX仿真分析得到的为35168~52186W·(m^(2)·K)^(‒1)。此外,两种稳态热分析方式得到的W/Cu模块的温度场数值相近;在20MW·m^(‒2)热流密度下,W/Cu模块的温度场、应力场分析结果均超出了对应材料的许用范围,严重影响了偏滤器部件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滤器 W/Cu模块 稳态热分析 对流传热系数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型热管内R134a流动沸腾传热过程的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晓花 邵杰 +3 位作者 刘瑞璟 马腾飞 郭振江 田晓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22-1829,共8页
针对动力型热管内两相流沸腾过程复杂未知,实验复现性差的问题,搭建了动力型热管两相流沸腾传热实验装置,对水平管内R134a工质沸腾传热过程的沿程阻力特性及对流传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获得的实验数据与前人总结的压降、对流传热... 针对动力型热管内两相流沸腾过程复杂未知,实验复现性差的问题,搭建了动力型热管两相流沸腾传热实验装置,对水平管内R134a工质沸腾传热过程的沿程阻力特性及对流传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获得的实验数据与前人总结的压降、对流传热系数计算关联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Muller-Steinhagen-Heck压降关联式的积分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误差在±10%以内;Mohseni关联式在干度大于0.1时所得对流传热系数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误差在±10%以内,但在干度小于0.1时存在较大偏差,部分误差已超30%,为此重新拟合了干度小于0.1时的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该结果可为该类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型热管 气液两相流 流动 沸腾 传热 对流传热系数 压降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放管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维军 邓先和 周水洪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6-79,71,共5页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光滑圆管与缩放管内的空气湍流对流传热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计算,对缩放管与光滑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速度模量分布、径向速度分布、湍流强度的对比表明:缩放管内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提高,是近壁区域流体扰动增强产...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光滑圆管与缩放管内的空气湍流对流传热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计算,对缩放管与光滑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速度模量分布、径向速度分布、湍流强度的对比表明:缩放管内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提高,是近壁区域流体扰动增强产生了较大的流动径向速度与湍流强度的结果。表面传热系数、近壁区径向速度、近壁区湍流强度三者沿流向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一致。缩放管强化传热的机理分析指出,强化气体传热的粗糙高度应位于流动过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对流传热系数 径向速度 湍流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籽流化床恒速干燥传热传质特性及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健平 赵周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87-295,共9页
在油菜籽干燥过程中,干燥工艺(热空气温度、速度和油菜籽初始含水率)主要影响着恒速干燥阶段的传热、传质系数,为此该文基于恒速干燥阶段,借助流化床干燥试验装置,试验分析了油菜籽初始含水率、热空气温度、热空气流速对油菜籽流化床干... 在油菜籽干燥过程中,干燥工艺(热空气温度、速度和油菜籽初始含水率)主要影响着恒速干燥阶段的传热、传质系数,为此该文基于恒速干燥阶段,借助流化床干燥试验装置,试验分析了油菜籽初始含水率、热空气温度、热空气流速对油菜籽流化床干燥对流传热、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主次顺序为油菜籽初始含水率>热空气温度>热空气流速,其中油菜籽初始含水率为29.72%的对流传热、传质系数约为含水率14.41%的1.9倍,2.25 m/s热空气流速的对流传热、传质系数约为1.75 m/s的1.2倍,65℃热空气温度的对流传热、传质系数分别约为45℃的1.2倍和1.4倍。为此,以对流传热、传质系数为性能指标,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应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建立了影响因子与性能指标的回归模型,通过验证发现对流传热、传质系数两个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4.83%和4.79%,表明该两个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可靠性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强化传热传质提高油菜籽流化床干燥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生产工艺条件选择和干燥设备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传热 模型 油菜籽 流化床 对流传热系数 对流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弦型波纹换热管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洁 张和平 裴威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共3页
为满足高效换热器的开发研制需要,在波纹管的基础上,改进其表面形状,提出了正弦型波纹换热管,并采用套管式传热实验台,在较低雷诺数(1 800<Re<2 4000)范围内,对3种不同规格的正弦型波纹管进行了汽-水换热单管实验研究.得出正弦型... 为满足高效换热器的开发研制需要,在波纹管的基础上,改进其表面形状,提出了正弦型波纹换热管,并采用套管式传热实验台,在较低雷诺数(1 800<Re<2 4000)范围内,对3种不同规格的正弦型波纹管进行了汽-水换热单管实验研究.得出正弦型波纹管传热效果明显高于直管,在相同的雷诺数下,管内对流传热系数是光管的2.5~3.5倍;在当量直径相等的前提下,周期越长,幅值越大,其强化传热效果反而不好;在高普朗特数范围内,普朗特数对努赛尔数的影响较大.由实验数据回归出管内对流换热系数准则方程,为正弦型波纹管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管 传热特性 强化传热 光管 对流换热系数 当量直径 套管式 波纹管 对流传热系数 高效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效率影响因素及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庆锋 庞鑫 赵双 《石油机械》 2015年第10期102-107,共6页
多数管壳式换热器基于传统的经验设计方法,换热器质量大且能耗高。鉴于此,采用Fluent仿真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换热管类型、折流板间距、折流板切率变化与换热器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并用HTFS工程软件进行了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特型... 多数管壳式换热器基于传统的经验设计方法,换热器质量大且能耗高。鉴于此,采用Fluent仿真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换热管类型、折流板间距、折流板切率变化与换热器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并用HTFS工程软件进行了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特型管(如波节管和波纹管等)代替光管,可以增强管内流体扰动,提高湍流程度,增大管程对流传热系数,但同时也增大了压降;折流板间距越大,壳程对流传热系数越小,压降也越小,当折流板间距为330 mm时,换热器最高效,此时换热器在较小的压降下可以获得较大的对流传热系数;折流板切率越大,压降越小,当管束错流流速与折流窗口流速相等时,壳程对流传热系数最大,折流板切率35%为最优值,换热器效率最高。最后提出了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将优化设计的换热器用于某化肥厂氮氢气压缩机级间冷却,同等热负荷条件下换热面积减小了21.37%。研究结果为换热器的结构参数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特型管 折流板间距 折流板切率 对流传热系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防护织物热辐射系数测试仪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方龙 张渭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36,40,共4页
描述了一种能够测量高温对流辐射环境下防护织物辐射系数的测试仪,综合考虑了对流、辐射换热的耦合影响,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对流换热量,建立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系统测控平台,着重解决了封闭空间内辐射对流联合传热下的对流传热系数... 描述了一种能够测量高温对流辐射环境下防护织物辐射系数的测试仪,综合考虑了对流、辐射换热的耦合影响,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对流换热量,建立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系统测控平台,着重解决了封闭空间内辐射对流联合传热下的对流传热系数不确定性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测试值符合实际要求,优于其它测试方法,特别适合于测量对流辐射热源共同作用下的织物热辐射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织物 辐射系数 对流传热系数 测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传热及其工程应用途经探讨(Ⅱ)
17
作者 王国栋 贺岩峰 蒋凌波 《工业技术经济》 1994年第1期65-67,共3页
二、强化传热的途径与分类 1.换热器的分类与操作原理 换热器是使温度不同的两种流体在其内传递热量的装置。就换热器的工作特点,工业生产应用的换热器虽然种类繁多,但可大致分类为间壁式、蓄热(冷)式和直接混合式三种。 在间壁式换热器... 二、强化传热的途径与分类 1.换热器的分类与操作原理 换热器是使温度不同的两种流体在其内传递热量的装置。就换热器的工作特点,工业生产应用的换热器虽然种类繁多,但可大致分类为间壁式、蓄热(冷)式和直接混合式三种。 在间壁式换热器中,两种换热流体被间壁隔开,热量由热流体通过间壁传递给冷流体。此类换热器应用最广,如化工厂精馏塔的再沸器、冷凝器、物料加热器及冷却器;蒸汽锅炉的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传热 冷流体 热流体 对流传热系数 操作原理 传热面积 传热温差 进出口温度 省煤器 辐射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熔点熔盐圆管内强迫对流换热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闪威 吴玉庭 +4 位作者 崔武军 熊亚选 陈夏 鹿院卫 马重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0-536,共7页
熔融盐具有使用温度高、热稳定性和传热性能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最有前途的传热、蓄热介质之一。通过搭建槽式太阳能熔盐集热传热实验台,进行了低熔点熔盐管内受迫对流换热实验,获得了不同熔盐流速下套管式熔盐-水传热... 熔融盐具有使用温度高、热稳定性和传热性能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最有前途的传热、蓄热介质之一。通过搭建槽式太阳能熔盐集热传热实验台,进行了低熔点熔盐管内受迫对流换热实验,获得了不同熔盐流速下套管式熔盐-水传热单元的总传热系数;通过最小二乘法获得了低熔点熔盐管内充分发展紊流段对流换热Nusselt数随Reynolds数的变化曲线和实验关联式,并与经典关联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Dittus-Boelter方程、Colburn方程、Seider-Tate方程以及Gnielinski方程最大偏差分别为+23%、+13%、-10%和-20%,实验数据和经典公式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熔点熔盐 强迫对流 对流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加热管内超临界CO2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家荣 李红智 +1 位作者 杨玉 韩万龙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29,共8页
在质量流速100 kg/(m^2·s),热流密度28~50 kW/m^2,入口压力7.6~8.6 MPa下,对超临界CO2在非均匀热流密度下竖直向上的流动传热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了均匀与非均匀加热的区别,分析了非均匀加热情况下热流密度和入口压力对对流传... 在质量流速100 kg/(m^2·s),热流密度28~50 kW/m^2,入口压力7.6~8.6 MPa下,对超临界CO2在非均匀热流密度下竖直向上的流动传热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了均匀与非均匀加热的区别,分析了非均匀加热情况下热流密度和入口压力对对流传热系数、浮力效应和加速效应的影响,提出并检验了新的传热关联式。结果表明:与均匀加热相比,非均匀加热局部对流传热系数小,壁温更高;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小,浮力效应和加速效应增强;高热流密度下,随着入口压力的增大,对流传热系数增大,浮力效应和加速效应减弱;新的传热关联式能较好地预测本文中超临界CO2的传热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非均匀加热管 对流传热系数 浮力效应 加速效应 热流密度 壁温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传热和动态热流分配的限滑离合器温度场研究
20
作者 金嘉玺 杨树军 +4 位作者 彭增雄 陈俏儿 李学良 潘辉 连壮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56-3066,共11页
针对限滑离合器多工况宽时长滑摩状态流、固传热及实际热流输入对温度场的非线性影响,考虑恒定热流分配模型无法满足接触界面温度连续的局限,提出以摩擦副间隙油膜等效假设计算等效对流传热系数的新方法。建立动态热流分配过程中限滑离... 针对限滑离合器多工况宽时长滑摩状态流、固传热及实际热流输入对温度场的非线性影响,考虑恒定热流分配模型无法满足接触界面温度连续的局限,提出以摩擦副间隙油膜等效假设计算等效对流传热系数的新方法。建立动态热流分配过程中限滑离合器全润滑状态温度场预测模型,搭建滑摩试验台并开展了6组不同润滑油温、相对转速差试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有效降低了温度计算偏差,预测最大误差为7.6%,为非稳态连续滑摩离合器温度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将离合器温升分为快速增加阶段A和平稳变化阶段B,随着相对转速差提升,对偶钢片在阶段A输入热流降低值、对流传热等效功率递增值变化明显,平均温升速率随总滑摩热流密度增加而加快,并在阶段B热流输入与传热输出达到了稳态并趋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滑离合器 等效对流传热系数 动态热流分配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