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方法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岳振国
-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4-5,共2页
-
基金
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SQN32)
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qxj1201)
+1 种基金
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MJ12-02)
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SXJZX2012-015)
-
文摘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成功借鉴和巧妙运用动静结合传统艺术表现方法,对电影镜头精心剪辑,或以动衬静,或以静寓动,使得画面动静结合,对比鲜明,二者交相辉映,和谐统一。而编导在电影的情节结构上也是匠心独运,或急或徐,或卷或舒,开合自如,张弛有度。电影艺术工作者以锐意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既使动静结合的传统艺术表现方法通过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得到传承和弘扬,也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方法,深化了电影的思想内涵,提高了电影的艺术品质。
-
关键词
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
艺术形式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漫议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蔡毅
-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84年第1期26-29,共4页
-
文摘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关键词
《青玉案》
漫议
辛弃疾
辛词
王国维
贵妇
笑语
对比映衬
作意
鱼龙
-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登泰山记》艺术分析
- 3
-
-
作者
李震
-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88-90,共3页
-
文摘
姚鼐是清代中叶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重要作家。《登泰山记》是他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二月底游泰山所作。全文由五幅画面组成了一幅山水长轴,在这幅山水长轴中又以日观峰观日出为主体,整幅画面,高下相倾,远近分明,神采飞动。作者在握管吮毫之际,倾注了一片热爱之情,写出了自然奇观,山水之秀。勾画泰山形势图。作者起笔介绍了汶水济水分流于南北。
-
关键词
登泰山
桐城派
日出
作者
清代中叶
画面
散文流派
登山
飞动
对比映衬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重创造 忌雷同
- 4
-
-
作者
罗定金
-
出处
《当代文坛》
1983年第8期44-44,共1页
-
文摘
文艺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一篇作品应该是一个独创,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近读短篇小说《选择》(《四川青年》1983年第3期),就给人重复、雷同之感。 小说的主题是无可非议的。它描写了一个“漂亮的姑娘”茜茜,爱上了一个矿工黑娃;特别是当黑娃受伤致残后,茜茜仍把爱情献给了他,可见她那心灵之美。同时,批评了其姐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世俗观点。在写法上,采取对比映衬的手法,使茜茜的形象鲜明可爱。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
-
关键词
重创造
黑娃
对比映衬
《选择》
四川青年
形象鲜明
婚姻问题
文艺创作
矿工
短篇小说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苏武传》写人艺术浅探
- 5
-
-
作者
李忠
-
机构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6-39,共4页
-
基金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基于学生心智发展的中学语文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批准号:R-b/2018/03)研究成果。
-
文摘
要想更加深入地认识苏武其人,必须了解《汉书》的写作视角,观照《李广苏建传》的叙事背景,并与《史记》相关内容进行比较鉴赏。对于《苏武传》的解读,应在力求还原历史真实的过程中,品味以矛盾冲突彰显人物大义、以对比映衬突出人物性格、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的写人艺术,进而理解作品塑造苏武形象的价值取向,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
关键词
矛盾冲突
对比映衬
细节描写
《苏武传》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