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具有无创、无辐射、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能够实现对心脏形态、功能和组织学信息的“一站式”评估,在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医疗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CMR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具有无创、无辐射、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能够实现对心脏形态、功能和组织学信息的“一站式”评估,在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医疗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CMR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组织特征成像、心肌应变分析等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多临床适应证,并逐步完成标准化应用转化;非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等领域的CMR应用在新版指南中备受重视,且优质循证证据不断涌现,鼓励其更多地参与到心血管临床管理之中。本文将从技术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系统性回顾其中代表性成果,以期为现阶段医疗实践提供实时有效的指导。展开更多
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逐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阐述了30余年来中国CMR研究发展历程及研究亮点.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近十年的时...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逐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阐述了30余年来中国CMR研究发展历程及研究亮点.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近十年的时间,国内同行在刘玉清等前辈的引领下,借助相关设备开展了艰苦的探索,主要工作体现在CMR对心脏解剖结构与心室功能的评价.至世纪之交,我国的CMR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0-2010年),一部分青年才俊在国外接受了专业训练,回国后崭露头角,通过他们的努力使我国心血管事业又有了质的飞跃.在此期间,伴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的完善与提高,特别是以钆对比剂延迟强化为代表的组织学表征技术,帮助临床医生认识到CMR不仅是评估心血管疾病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而且也在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价值.自2010年以来中国CMR发展进入全面繁荣期,开始与国际接轨,真正实现了CMR"一站式"检查,完成了对心血管疾病的形态、功能、组织、灌注、血流等全面检查,并且在微观结构等也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伴随着国产设备的崛起,在某些方面尚能独树一帜,目前亟待加强的是推广与普及.展开更多
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CVD)已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首要公共卫生问题,CCVD发病率和病死率已超越肿瘤跃居首位。传统分科诊疗模式聚焦单一器官而忽视了心脑器官间密切的病理生理学联系,不利于实现系...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CVD)已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首要公共卫生问题,CCVD发病率和病死率已超越肿瘤跃居首位。传统分科诊疗模式聚焦单一器官而忽视了心脑器官间密切的病理生理学联系,不利于实现系统性防治。展开更多
近十年来,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已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组织学特征成像、特征追踪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近十年来,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已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组织学特征成像、特征追踪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CMR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许多医院已经采用CMR对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等进行精准评估,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相信未来CMR将在组织学特征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分子成像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十年来国内CMR领域临床和科研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CMR技术研究与临床研究提供相关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具有无创、无辐射、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能够实现对心脏形态、功能和组织学信息的“一站式”评估,在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医疗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CMR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组织特征成像、心肌应变分析等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多临床适应证,并逐步完成标准化应用转化;非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等领域的CMR应用在新版指南中备受重视,且优质循证证据不断涌现,鼓励其更多地参与到心血管临床管理之中。本文将从技术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系统性回顾其中代表性成果,以期为现阶段医疗实践提供实时有效的指导。
文摘目的探讨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T2 star-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序列中R2^(*)值、相位值、幅度值在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行ESWAN检查、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45例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患者(共145个病灶,恶性病变112个,良性病变33个)的术前MRI图像。在肿瘤最大面积的层面上绘制肿瘤T2WI低信号的感兴趣区。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卡方检验对参数进行比较,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联合,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并且绘制其鉴别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良恶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R2^(*)值和幅度值鉴别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良恶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2^(*)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9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29~0.937,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3%、72.7%;幅度值的AUC为0.869(95%CI:0.803~0.920,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6%、81.8%;相位值的AUC为0.563(95%CI:0.478~0.645,P=0.24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9%、54.6%;R2^(*)值联合幅度值的AUC为0.886(95%CI:0.823~0.933,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3%、72.7%;R2^(*)值联合病变长径的AUC为0.894(95%CI:0.832~0.939,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0%、81.8%;幅度值联合病变长径的AUC为0.858(95%CI:0.790~0.910,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9%、90.9%。结论R2^(*)值、R2^(*)值联合病变长径、R2^(*)值联合幅度值是鉴别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良恶性的有效方法,R2^(*)值联合病变长径具有更好的诊断性能。
文摘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逐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阐述了30余年来中国CMR研究发展历程及研究亮点.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近十年的时间,国内同行在刘玉清等前辈的引领下,借助相关设备开展了艰苦的探索,主要工作体现在CMR对心脏解剖结构与心室功能的评价.至世纪之交,我国的CMR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0-2010年),一部分青年才俊在国外接受了专业训练,回国后崭露头角,通过他们的努力使我国心血管事业又有了质的飞跃.在此期间,伴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的完善与提高,特别是以钆对比剂延迟强化为代表的组织学表征技术,帮助临床医生认识到CMR不仅是评估心血管疾病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而且也在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价值.自2010年以来中国CMR发展进入全面繁荣期,开始与国际接轨,真正实现了CMR"一站式"检查,完成了对心血管疾病的形态、功能、组织、灌注、血流等全面检查,并且在微观结构等也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伴随着国产设备的崛起,在某些方面尚能独树一帜,目前亟待加强的是推广与普及.
文摘近十年来,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已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组织学特征成像、特征追踪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CMR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许多医院已经采用CMR对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等进行精准评估,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相信未来CMR将在组织学特征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分子成像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十年来国内CMR领域临床和科研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CMR技术研究与临床研究提供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