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3
1
作者 宁应之 杜海峰 +1 位作者 邹涛 王红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3-194,共12页
选取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麻沿林区的土壤纤毛虫并通过盆栽实验从纤毛虫的群落结构、丰度和食性三方面研究了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对纤毛虫群落的毒性作用。纤毛虫群落结构采用"非浸没式培养法"进行分析,物种鉴定采用活体... 选取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麻沿林区的土壤纤毛虫并通过盆栽实验从纤毛虫的群落结构、丰度和食性三方面研究了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对纤毛虫群落的毒性作用。纤毛虫群落结构采用"非浸没式培养法"进行分析,物种鉴定采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法,同时采用直接计数法分析土壤纤毛虫的丰度。共鉴定到纤毛虫88种,隶属于3纲11目29科42属,其中对照组75种;分析表明二萜化合物可导致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的衰退演替;双因子方差分析显示纤毛虫物种数在二萜化合物各浓度处理组间呈现极显著差异(F5,9=137.776,P<0.01),并在不同时间处理组间呈显著差异(F5,9=2.607,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土壤纤毛虫总物种数随着二萜类化合物浓度的升高有下降趋势,具有良好的直线线性关系(R2=0.9521)。当二萜类化合物浓度超过32.5 mg/kg时土壤纤毛虫优势种由膨胀肾形虫、长篮环虫、大口薄咽虫和长圆膜袋虫演替为膨胀肾形虫、长篮环虫、苔藓膜袋虫、水藓薄咽虫和大弹跳虫,且C/P系数从小于1变为大于1,当施药浓度超过62.5 mg/kg时,优势种演替为大弹跳虫、小尖毛虫、有肋薄咽虫和一种前口虫。同时,分析还显示肾形目对二萜化合物有较高的耐受能力,下毛目、前口目和篮口目对二萜类化合物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对纤毛虫食性研究发现二萜类化合物对纤毛虫的影响还与纤毛虫的食性有关,尤其对肉食性纤毛虫危害最大。比较分析显示,在相同暴露时间,不同施药浓度下土壤纤毛虫丰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明显的降低,而同一施药浓度,随着暴露时间逐渐延长,纤毛虫的数量逐渐回升,但即使土壤中二萜类化合物残留浓度很低,也对纤毛虫群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非参数多个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各浓度组间纤毛虫的丰度存在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对二萜化合物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在种类组成和丰度方面均成具有强烈的扰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土壤纤毛虫群落 衰退演替 毒性效应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滑番荔枝树皮中一个新的贝壳杉烷型二萜 被引量:2
2
作者 蒯玉花 毕志明 +1 位作者 李萍 章永红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15,共3页
对番荔枝科植物圆滑番荔枝(Annona glabraL inn.)树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贝壳杉烷型二萜。树皮15 kg,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浸膏混悬于适量水中,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所得乙酸乙酯部分再经... 对番荔枝科植物圆滑番荔枝(Annona glabraL inn.)树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贝壳杉烷型二萜。树皮15 kg,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浸膏混悬于适量水中,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所得乙酸乙酯部分再经过反复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后,得到一个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1,经理化及波谱分析,其结构确证为一个新的贝壳杉烷型二萜,命名为:16α-羟基-17-乙酰氧基-对映-贝壳杉烷-19-羧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滑番荔枝 贝壳二萜 16α-羟基-17-乙酰氧基-对映-贝壳-19-羧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萜类化合物对蝴蝶兰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丁兰 何苗 +1 位作者 王保强 刘国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7,57,共7页
以从蝴蝶兰茎腐病斑分离的12株革兰氏阴性菌和2株真菌为试验材料,研究香茶菜属植物中2种二萜(leukamenin E和weisiensin B)以及2种三萜(熊果酸和2-α-羟基熊果酸)的抑菌活性,并对leukamenin E抑制病原菌尖镰孢生长的机理进行初步研究。... 以从蝴蝶兰茎腐病斑分离的12株革兰氏阴性菌和2株真菌为试验材料,研究香茶菜属植物中2种二萜(leukamenin E和weisiensin B)以及2种三萜(熊果酸和2-α-羟基熊果酸)的抑菌活性,并对leukamenin E抑制病原菌尖镰孢生长的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leukamenin E对2株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熊果酸和2-α-羟基熊果酸次之,weisiensin B最弱;800μmol/L leukamenin E可破坏尖镰孢菌丝体细胞内微丝结构,并使菌丝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增加,导致菌丝体极性生长受阻。4种萜类对12株细菌的抑制活性显示了明显的选择性和互补特性,leukamenin E对其中5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而weisiensin B则对其他4种细菌具有抑制活性,weisiensin B还对2种三萜均无抑制效应的细菌也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揭示了香茶菜植物萜类分子结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化学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映-贝壳二萜 乌苏三萜 蝴蝶兰茎腐病 尖镰孢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萼香茶菜中黄酮和二萜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及其抗病毒活性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俊 蔡灵巧 +4 位作者 严冬 郭敏 王庆 张健 殷志琦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0-586,共7页
从毛萼香茶菜中分离制备2种黄酮和2种二萜化合物,并研究其体外抗病毒活性。首先采用硅胶、ODS、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方法,从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制备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羟基蓟黄素(1)、蓟黄素(2)、假细锥甲素(3... 从毛萼香茶菜中分离制备2种黄酮和2种二萜化合物,并研究其体外抗病毒活性。首先采用硅胶、ODS、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方法,从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制备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羟基蓟黄素(1)、蓟黄素(2)、假细锥甲素(3)、毛萼晶D(4)。然后对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和4个化合物开展了体外抗流感病毒(H1N1,H3N2)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和4个化合物对流感病毒H1N1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和2的抑制效果较优,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14. 45±4. 90)和(24. 54±3. 82)μmol/L。但化合物1和2对H3N2和RSV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以上结果表明,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及化合物1~4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其抗病毒作用的有效物质之一,本研究为毛萼香茶菜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萼香茶菜 对映-贝壳二萜 黄酮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中药豨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许云龙 熊江 +1 位作者 金歧端 王世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5期80-85,共6页
莶中已分离鉴定 42个成分 ,其中 17个是新二萜类化合物。我研究组确定了 17个新成分中的 10个 ,并对
关键词 菊科 Xi莶 对映-海松烯二萜 对映-贝壳二萜 二萜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凌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卢海英 梁敬钰 +1 位作者 陈荣 喻娟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12,共6页
对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冬凌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其中分得7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双冬凌草丁素(Ⅰ),(10Z,14Z)-9,16-二羰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Ⅱ),2′-乙酰氨基-3′-苯基丙基2-苯甲酰氨基-3-苯基丙酸酯(Ⅲ),α-香... 对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冬凌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其中分得7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双冬凌草丁素(Ⅰ),(10Z,14Z)-9,16-二羰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Ⅱ),2′-乙酰氨基-3′-苯基丙基2-苯甲酰氨基-3-苯基丙酸酯(Ⅲ),α-香树脂醇(Ⅳ),β-香树脂醇(Ⅴ),2β-羟基齐墩酸(Ⅵ),2α-羟基乌索酸(Ⅶ)。其中化合物Ⅰ为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二聚体,Ⅱ为新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化合物Ⅲ和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对映-贝壳二萜二聚体 脂肪酸 生物碱 三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UPLC法对玉米须萜类物质提取工艺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博 张树军 +8 位作者 杨伊妮 王丹 孙立秋 赵英楠 王金兰 赵明 李军 时志春 王伟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82-289,共8页
为研究玉米须中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本文以玉米须中含有的玉米烯F(1)、3β-羟基-对映-贝壳杉-15-烯-17-酸-18-酯(2)和4α-羟基-19-降-对映贝壳杉烷型-15-烯-17-酸(3)为标准品,建立了玉米须提取物中三种萜类成分含量的测定UPLC分析方法... 为研究玉米须中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本文以玉米须中含有的玉米烯F(1)、3β-羟基-对映-贝壳杉-15-烯-17-酸-18-酯(2)和4α-羟基-19-降-对映贝壳杉烷型-15-烯-17-酸(3)为标准品,建立了玉米须提取物中三种萜类成分含量的测定UPLC分析方法。其色谱条件为:采用Polar C_(18) 100Ȧ(4.6 mm×150 mm,2.6μm)色谱柱,以甲醇(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40℃,波长220 nm,进样量5μL。结果表明,玉米烯F(1)在0.96~192.0μg/mL范围内,3β-羟基-对映-贝壳杉-15-烯-17-酸-18-酯(2)和4α-羟基-19-降-对映贝壳杉烷型-15-烯-17-酸(3)在5.0~2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定量限(LOQ,S/N=10)均在5.0~10.0μg/g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89.1%~105.8%,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检测灵敏度,能够准确地对玉米须样品中三种萜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为玉米须萜类成分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利用该分析方法优化玉米须中三个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为: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20%甲醇-水溶液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25,提取时间1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玉米烯F -羟基-对映-贝壳-15--17--18- -羟基-19--对映贝壳-15--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