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飞机空战能力评估综合指数模型 被引量:16
1
作者 傅裕松 黄长强 +1 位作者 韩统 杜海文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4-28,共5页
详细分析了对数法模型评估飞机空战能力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充分考虑了信息化条件下影响飞机作战能力的综合指标因素,建立了飞机空战能力评估综合指数模型。最后以9种机型的空战能力评估为例进行计算,验证了所建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关键词 空战能力 对数法模型 指数模型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效应研究
2
作者 李春梅 沈文科 +2 位作者 苏颖喆 李诗妍 豆姗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7-966,共10页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规律,以及各驱动因素在演变过程中驱动效应的变化特征(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结果表明:①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构成碳减排路径的各条件变量演变剧烈,不存在能够主导2个时期碳减排路径的条件组态,但构成碳减排路径的核心条件构型未发生根本性改变。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碳减排进程中的马太效应,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碳减排路径上的差异愈发明显。③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各驱动因素碳减排效应的区域差异日益凸显,能源排放水平因素和工业能效水平因素的碳减排效应在各地区的作用差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水平因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相对削弱,人口集聚规模因素在各地区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加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仍是导致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最直接来源。研究显示,我国的碳减排路径呈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推动我国实现碳减排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驱动因素 动态演进 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动态FsQCA)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海拔梯度格局——兼论物种密度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和霞 杜凡 +4 位作者 杨宇明 尹伍元 庄翠珍 岩香甩 赵明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3-548,共6页
利用对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多次考察形成的种子植物数据库,结合通过GIS生成的区域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科、属、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中海... 利用对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多次考察形成的种子植物数据库,结合通过GIS生成的区域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科、属、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中海拔区域达到最大值,科、种的丰富度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400~1800 m的范围内,属的丰富度最大值出现在1000~1400 m的海拔范围。科、属、种的密度随海拔升高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后再上升;且最大值都出现在保护区最高海拔3000~3400 m的范围内。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分布格局明显受到海拔梯度的影响,海拔梯度综合了水热条件等诸多因素。铜壁关种子植物科、属、种水平上的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格局符合中域效应假说;同时还对目前常用的计算物种密度的"对数模型"方法的普遍适用性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丰富度 物种密度 对数模型 垂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laminated composite under compression and shear loads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富生 张钧然 +2 位作者 王佩艳 霍世慧 岳珠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712-2717,共6页
Carrying on a series of compression and shear tests by a large number of specimens, reliabilities of T300/QY8911 laminated composite were studied when dispersibility models were describ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 Carrying on a series of compression and shear tests by a large number of specimens, reliabilities of T300/QY8911 laminated composite were studied when dispersibility models were describ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is linearly dependent on the strain and the damage modes of specimens are brittle fracture for both kinds of tests. Dispersibility models of compression and shear strength are expressed as Re-N(415.39, 6 586.36) and Rs-ln(5.071 8, 0.155 3), respectively. When normal and lognormal distributions 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dispersibility models of compression and shear strength, and the compression or shear load follows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the almost same failure probability can be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reliability analysis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inated composite dispersibility model reliability analysis compression SHEAR brittle fracture failure prob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