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的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解 被引量:26
1
作者 周志刚 郑明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的大小,分析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的机理,该文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建立了粮食产量无残差因素分解模型,将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分解为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变化的贡献。基于1996-2012... 为了明确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的大小,分析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的机理,该文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建立了粮食产量无残差因素分解模型,将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分解为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变化的贡献。基于1996-2012年数据,对该期间影响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播面单产和复种指数的变化表现为增长效应,种植结构和耕地面积的变化表现为减量效应,其中播面单产变化促进粮食产量增长8 592.25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01.03%;复种指数变化促进粮食产量增长6 926.97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为率81.45%;种植结构变化导致粮食产量减少3 909.11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5.97%;耕地面积变化导致粮食产量减少3 105.61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6.52%。各影响因子的作用具有阶段性,1996-2003年种植结构效应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较大;2004-2007年,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的贡献相互交替,2004年播面单产的贡献最大,2005年、2007年复种指数的贡献最大,2006年则是种植结构的贡献最大;2008年开始播面单产效应起着主导作用。该研究可为政府有关部门粮食生产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作物 农业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 产量 影响因素 分解 无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陈铭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40-6642,共3页
[目的]分解研究广东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Johan提出的碳排放量公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的Divisia分解法(LMD),对广东省1996~2009年影响碳排放量的3大因素(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经济发展是导致... [目的]分解研究广东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Johan提出的碳排放量公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的Divisia分解法(LMD),对广东省1996~2009年影响碳排放量的3大因素(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经济发展是导致广东省碳排放量持续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广东省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手段;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于降低广东省碳排放量的潜力巨大。[结论]广东省的碳排放量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增长,在制定今后的发展战略中,要特别注意保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visia分解 碳排放 因素分解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工业“三废”EKC曲线检验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Kaya恒等式与LMDI分解法 被引量:21
3
作者 凌立文 张大斌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1-166,共6页
在对广东省工业"三废"EKC曲线进行验证的基础上,运用Kaya恒等式把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工业GDP单位能耗、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人口规模四个维度,并用LMDI分解法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 在对广东省工业"三废"EKC曲线进行验证的基础上,运用Kaya恒等式把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工业GDP单位能耗、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人口规模四个维度,并用LMDI分解法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废水与废固符合三次多项式的EKC曲线拟合特征,工业废气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单调递增关系;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GDP单位能耗对污染物排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人口规模则对污染物排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Kaya恒等式 对数平均迪氏分解 工业“三废”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法的我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影 段蒙 赵云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6年第6期7-11,20,共6页
探讨钢铁行业发展过程中CO_2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节能减排政策是一项重要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依据2000—2010年我国钢铁产量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的动态特征,发现其CO_2排放与钢铁产量的增长成正比... 探讨钢铁行业发展过程中CO_2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节能减排政策是一项重要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依据2000—2010年我国钢铁产量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的动态特征,发现其CO_2排放与钢铁产量的增长成正比。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法)构建了CO_2排放的指数分解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将我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CO_2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生产总量4项,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钢铁行业CO_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钢铁产量是CO_2排放量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是CO_2排放的最大抑制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对CO_2排放量减少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因改善力度不够,故效果尚不显著。可见,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排放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LMDI) 影响因素分解 钢铁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畜牧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及空间分异 被引量:67
5
作者 姚成胜 钱双双 +1 位作者 毛跃华 李政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19,共10页
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贡献部门。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法全面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畜牧业碳排放,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将畜牧业碳排放分解为畜牧业生... 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贡献部门。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法全面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畜牧业碳排放,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将畜牧业碳排放分解为畜牧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单位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收益、城镇化和总人口增长5大因素,从时空2个层面揭示了畜牧业碳排放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4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由1.374×10~8 t增长到1.506×10~8 t,年均增速0.654%,其中畜禽胃肠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碳排放是其主要来源,两者占畜牧业碳排放总量比例达65.58%~73.23%。2)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层面看,畜牧业生产效率都是抑制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单位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效益则是导致中国畜牧业碳排量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对草原畜牧业区和农耕畜牧业区的畜牧业碳排放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而对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有限;总人口增长是促使畜牧业碳排放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人口大量流入的经济发达地区和计划生育政策宽松的广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更为明显。3)2000-2014年,城镇化是有效抑制畜牧业碳排放的第二大因素,而农业结构调整对畜牧业碳排放变化呈现由正向驱动转为负向驱动的变化特征,这一特征在中国畜牧业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控制 温室气体 粪便 畜牧业 驱动效应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核算及影响因素分解 被引量:29
6
作者 郭彩霞 邵超峰 鞠美庭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239,共8页
天津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其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已经成为该市能源消费的主体.建立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对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0 a内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年均增长10.41%,... 天津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其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已经成为该市能源消费的主体.建立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对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0 a内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年均增长10.41%,比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低58.53%;工业能源强度持续下降,万元(104元)增加值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2.38 t/万元降至2009年的0.68 t/万元,表明工业节能减排效果较明显;在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57.80%,高于北京、上海等地.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工业经济规模、行业结构、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业经济规模是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导原因;行业结构、能源结构整体上对碳排放量影响较小;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工业节能减排成效的最主要贡献因素,对碳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率达-140.80%.通过对天津市工业行业的进一步分析可知,能源密集型行业严重影响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 能源效率 行业结构 能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云 张军营 +1 位作者 赵永椿 郑楚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1-165,共5页
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LMDI分解法构建了CO2排放影响因素的扩展分解模型,以山西省为例,系统量化分析了1998~2008年间CO2排放影响因素,并针对现有的CO2减排政策,提出了加快发展低碳燃料LCT和CCS技术,从"源头"和"终端"上控制CO... 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LMDI分解法构建了CO2排放影响因素的扩展分解模型,以山西省为例,系统量化分析了1998~2008年间CO2排放影响因素,并针对现有的CO2减排政策,提出了加快发展低碳燃料LCT和CCS技术,从"源头"和"终端"上控制CO2排放。实例结果表明,CO2排放量呈逐年增长态势,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变化为影响CO2排放的重要因素,该模型对影响CO2排放的相关因素完整的分解和系统量化有效,可供制定节能减排措施、决策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O2排放 因素分解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 能源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刘燕娜 洪燕真 余建辉 《技术经济》 2010年第8期58-61,87,共5页
本文基于1994—2008年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的Divisia分解法将影响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因素、能源排放强度、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建立福建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衡量各因素对福建省人均碳排放的... 本文基于1994—2008年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的Divisia分解法将影响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因素、能源排放强度、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建立福建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衡量各因素对福建省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大小,得出经济发展是福建人均碳排放最大的拉动因素,能源效率是抑制福建人均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福建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今后贡献可能增大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divisia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区域含电力消费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婷 白宏涛 徐鹤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78-1283,共6页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是实现碳减排路径的重要工具,目前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研究主要针对直接碳排放,忽略了区域间碳转移问题,尤其是电力消费引起的碳排放转移。为保障区域碳排放责任公平,促进各区域均衡发展,构建了一种面向区域公平发展...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是实现碳减排路径的重要工具,目前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研究主要针对直接碳排放,忽略了区域间碳转移问题,尤其是电力消费引起的碳排放转移。为保障区域碳排放责任公平,促进各区域均衡发展,构建了一种面向区域公平发展的混合碳排放估算方法,并以北京市、广东省、山西省、河南省为典型案例,分别测算了4区域1995—2013年包含电力消费的碳排放。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分解指数(LMDI)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及电力结构对各省市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效率分别是各区域碳排放增长的最大拉动因素及最大抑制因素,其余因素影响并不明显,且区域不同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对数平均分解指数模型 驱动因素 电力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的电力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曹俊文 姜雯昱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28-131,共4页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分解研究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起正向作用的三大因素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效应、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和燃料消耗结构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火电燃料转化效应、发...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分解研究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起正向作用的三大因素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效应、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和燃料消耗结构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火电燃料转化效应、发用电转化效应和电力消费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行业 碳排放测度模型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 因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 被引量:3
11
作者 齐亚伟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81,共5页
本文测算了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cwmthmicMeanDivisiaIndex,LADI)将碳排放总量分解为GDP、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等4个因素,以此分析中国区域... 本文测算了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cwmthmicMeanDivisiaIndex,LADI)将碳排放总量分解为GDP、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等4个因素,以此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决定因素;技术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力量;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尚不稳定,但对碳排放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对数平均迪氏分解 区域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法的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姚震 罗世兴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4-458,共5页
针对节能减排这一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分析1994—2015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情况,并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进行驱动因素分解;结合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分析相应的能源消费规模、速度等各因素... 针对节能减排这一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分析1994—2015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情况,并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进行驱动因素分解;结合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分析相应的能源消费规模、速度等各因素的贡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21年间行业产值、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5. 65%和8. 76%;能源强度先增后减,年均减少5. 96%;人均产出的提升是行业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正向驱动因素;就业规模作用次之,但作用不稳定;能源结构起微弱的正向作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最大抑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 有色金属行业 能源消费 因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企业逐月能耗变化的因素分解
13
作者 陶佳 王晨 +1 位作者 王梓钊 孙文强 《冶金能源》 2023年第2期16-18,共3页
目前关于能耗变化的原因分析研究多是围绕国家或行业层面展开的,关于企业能耗变化分析的研究较少。研究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方法,建立了钢铁企业逐月能耗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能源结构效应、工序能耗效应、... 目前关于能耗变化的原因分析研究多是围绕国家或行业层面展开的,关于企业能耗变化分析的研究较少。研究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方法,建立了钢铁企业逐月能耗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能源结构效应、工序能耗效应、钢比系数效应和生产规模效应对总能耗变化的影响。案例分析表明,生产规模效应、钢比系数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企业能耗总量变化的影响较大,工序能耗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企业 能耗变化 对数平均迪氏分解 因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来力 吴雄英 +1 位作者 丁雪梅 李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01-205,共5页
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的重要民生产业。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并产生了较多的碳排放,分析探讨该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实现行业的节能减碳和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对数平均Divisia因素... 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的重要民生产业。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并产生了较多的碳排放,分析探讨该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实现行业的节能减碳和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对数平均Divisia因素分解法(LMDI)建立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并对影响行业碳排放量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991-2009年间,产业规模的扩大是纺织服装全行业、纺织业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拉动因素,能源强度因素的提高对于减少碳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优化对于减少行业碳排放量的效果有限,能源结构调整尚未达到减少行业碳排放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服装行业 碳排放 因素分解 对数平均divisia因素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玉米需水量时空特征及未来趋势
15
作者 申晓晶 陈猷 +1 位作者 栾文杰 周博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53,共11页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时空演变趋势;利用基于偏导数的敏感性分析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和种植面积变化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玉米需水量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异动性,空间分布趋势呈现由引黄灌区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增,西南整体低于东北趋势。在对未来需水量预测中,惠农、银川站点的作物未来需水量呈上升趋势。在考虑气象因素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上,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最高;单位面积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随着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日照时间的上升而增加,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少。整个研究期内,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是导致玉米总需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玉米种植规模扩大对总需水量的增加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气象因子对该时期的总需水量变化作用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和规模及灌区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种植面积变化 需水量 引黄灌区 重标极差分析(rescaled range analysis R/S)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效应研究
16
作者 李春梅 沈文科 +2 位作者 苏颖喆 李诗妍 豆姗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7-966,共10页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规律,以及各驱动因素在演变过程中驱动效应的变化特征(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结果表明:①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构成碳减排路径的各条件变量演变剧烈,不存在能够主导2个时期碳减排路径的条件组态,但构成碳减排路径的核心条件构型未发生根本性改变。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碳减排进程中的马太效应,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碳减排路径上的差异愈发明显。③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各驱动因素碳减排效应的区域差异日益凸显,能源排放水平因素和工业能效水平因素的碳减排效应在各地区的作用差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水平因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相对削弱,人口集聚规模因素在各地区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加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仍是导致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最直接来源。研究显示,我国的碳减排路径呈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推动我国实现碳减排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驱动因素 动态演进 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动态FsQCA)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足迹变化的多因素影响效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方恺 沈万斌 高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3-138,共6页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构建能源足迹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4—2008年吉林省能源足迹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特征。结果表明,1994—2008年,吉林省人均能源足迹从0.228 hm2增至0.524 hm2。在能源足迹增长的抑制因素中,能源强度效...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构建能源足迹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4—2008年吉林省能源足迹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特征。结果表明,1994—2008年,吉林省人均能源足迹从0.228 hm2增至0.524 hm2。在能源足迹增长的抑制因素中,能源强度效应占84.54%,排放因子效应占15.46%;在能源足迹增长的促进因素中,经济产出效应占91.39%,能源结构效应占4.30%,人口规模效应占3.73%,土地固碳效应占0.57%。以经济产出因素为主导的正效应明显大于以能源强度因素为主导的负效应,两者之比为1.73∶1,叠加表现为对能源足迹增长的促进作用,导致其总体呈递增趋势。此外,在正、负效应的双变量格局下,能源足迹呈复合曲面分布。目前减缓吉林省能源足迹增长的重点在于通过技术进步促进能源强度下降,同时需调整能源结构以发挥其应有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足迹 因素分解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 效应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凯 李娟 +1 位作者 唐宇凌 刘浩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28,共8页
随着第一、二产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快速释放及其节能减排成果边际递减效应日益明显,服务业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亟需开拓的新领域。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估算了1995-2010年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 随着第一、二产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快速释放及其节能减排成果边际递减效应日益明显,服务业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亟需开拓的新领域。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估算了1995-2010年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并探讨其总体变化趋势;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辨识与分解研究样本区间内影响我国服务业CO2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贡献值。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高碳化能源燃料,CO2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产业规模和人口效应是服务业CO2排放最为主要的增量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则是服务业CO2排放减量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是服务业CO2排放的主要部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指出我国服务业碳排放的调控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能源消费 CO2排放 影响因素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19
作者 韩颖 倪树茜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3-60,共8页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本文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相结合,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新...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本文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相结合,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新模型,将其用于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寻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规律,旨在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提供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影响因素分解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8
20
作者 刘睿劼 张智慧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0-104,共5页
利用2001—2009年中国工业的经济与环境数据,分析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趋势,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将影响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因素进行分解,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治理效应4个子效应,并对比了各子效应间的影响程度和... 利用2001—2009年中国工业的经济与环境数据,分析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趋势,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将影响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因素进行分解,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治理效应4个子效应,并对比了各子效应间的影响程度和变化情况。根据二氧化硫的产生与排放量,选择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作为二氧化硫排放重点行业并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目前工业二氧化硫减排的主要方向与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二氧化硫 排放 影响因素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