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动因新探
- 1
-
-
作者
黄尊严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7-23,共7页
-
文摘
关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的动因,当时的日本统治阶级一再标榜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这显然是蓄意施放的烟幕;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蓝辛为维护美国在华利益,阻止日本独霸中国,因而指责日本出兵山东是另有野心,此说亦未能全面说明日本对德宣战的动因。日本对德宣战的真正动因在于:出兵山东,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政策发展的必然步骤;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为内外交困的日本统治集团提供了一个摆脱困境、扩大侵华的良机。
-
关键词
日本帝国主义
对德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胶州湾
英国
英日同盟
德国
袁世凯
对华政策
动因
-
分类号
D831.3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旧国会“对德宣战案”始末
- 2
-
-
作者
兰池
-
机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68-174,共7页
-
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近代中国与世界秩序"(留金发[2015]3022)
-
文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北京政府宣布中国持中立态度。此后,国内外形势渐渐生变,特别是美国公开对德宣战之后,朝野上下参战之意不绝如缕。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发布公告,对德奥宣战。但是,从法理上来讲,"对德宣战案"因各方势力掣肘并未经旧国会审议通过。一直到1918年底,对德宣战已一年有余,才由新国会追认通过了参战案。通过梳理"对德宣战案"提案前的历史背景,此议案背后盘桓交错的历史细节,新、旧两个国会各自对参战案的态度及议决结果等问题,进而探讨参战派与反参战派之间的意气之争、利益之争,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
关键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
对德宣战案
旧国会
新国会
北京政府
-
Keywords
the First World War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Germany”
old Congress
new Congress
Beijing government
-
分类号
K258.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社会心理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被引量:4
- 3
-
-
作者
谢渝
-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07-112,共6页
-
文摘
关于五四运动的爆发,一般认为,它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迫所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引起的,而其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这样的解释虽然是正确的,但却不免失之笼统化和简单化。五四爱国运动为什么爆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而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如果仅就其民族危机来看,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民族危机就处于不断加深的过程之中,特别是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递交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8年5月,日本政府以中日两国在军事之共同防俄共同行动为借口与段祺瑞政府签订了《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面对这些野心十足、危害极大的侵略行径,当时的中国社会其反应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结果来看。
-
关键词
五四运动
社会舆论
社会心理学
五四爱国运动
威尔逊
巴黎和会
公理
对德宣战
青岛
义愤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的中立
被引量:2
- 4
-
-
作者
杜朝伟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36-42,共7页
-
文摘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35分,希特勒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强烈抗议无效,于9月3日,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战场的隆隆炮声,使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朝野震惊。9月1日,罗斯福在内阁会议上发表声明:“我向你们保证再保证,政府将尽一切努力,防止使美国丧失和平。”9月3日晚,罗斯福又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对于欧洲战乱,美国“这个国家仍将是一个中立国家,但我不能要求每个美国人在思想上也保持中立。即使是中立者,也有考虑事实的权力,即使是中立者,也不应该要求他闭上眼睛,瞒昧良心……。”罗斯福相信,道义观念和自身利益会迫使美国最终走向战争双方的某一边。
-
关键词
罗斯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
希特勒
美国人
战争
欧洲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
对德宣战
英国
内阁会议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几个问题
- 5
-
-
作者
谢建明
-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98-102,80,共6页
-
文摘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性质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又重新活跃起来,见诸于书刊的文章日益增多,其主要论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早已流行的“两段论”,即“二战”“有着性质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它以帝国主义争霸的非正义战争开始,从苏德战争爆发后转化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另一种认为“二战”自始至终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不存在什么帝国主义战争阶段。
-
关键词
英法
非正义战争
“二战”
引书
对德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时代
列宁
帝国主义战争
几个问题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