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亚中资企业的慈善和文化责任与东道国员工对华认知
1
作者 关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7,共8页
跨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塑造着企业形象,不仅会影响当地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并可能将这种认知进一步泛化到企业母国。文章使用“海外中国企业与员工综合调查(OCEES)”数据库,以东南亚中资企业当地员工为样本,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企业社... 跨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塑造着企业形象,不仅会影响当地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并可能将这种认知进一步泛化到企业母国。文章使用“海外中国企业与员工综合调查(OCEES)”数据库,以东南亚中资企业当地员工为样本,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慈善责任与文化责任对当地员工对华认知上的影响。中资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仅仅通过对当地社区进行慈善捐赠并不能显著促进当地员工对中国的积极认知,也不能显著提升他们对中国影响力的正面评价,需要企业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即履行文化责任来拉近双方文化距离,才能让当地员工对中国有更加正面的认知,也更加正面地理解中国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中资企业 慈善责任 文化责任 当地员工对华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对华认知战的威胁与中国民间外交的提升 被引量:10
2
作者 俞新天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46,135,共18页
认知战已成为国家间对抗的新形式和新安全威胁,它运用新科技手段,设置议题,散布假消息,改变人的认知进而改变认同。发动对华认知战是西方反华势力攻击、抹黑中国的重要手段。在美西方操弄下,“中国威胁论”持续发酵,中国被抹黑成“反民... 认知战已成为国家间对抗的新形式和新安全威胁,它运用新科技手段,设置议题,散布假消息,改变人的认知进而改变认同。发动对华认知战是西方反华势力攻击、抹黑中国的重要手段。在美西方操弄下,“中国威胁论”持续发酵,中国被抹黑成“反民主的专制国家”,由此造成一些国家民众对华好感度下降。为了反击对华认知战,中国民间外交必须升级。中国人民必须充分认识对华认知战的危险性和隐蔽性,坚持中国意识形态,抵御敌对思想的入侵;必须坚持开放的态度,坚信得道多助,去争取天下人心;必须强调各种文化的共通性,弥合文化差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必须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华认知 意识形态 中国民间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克松政府对华认知与对日防务政策的确立 被引量:4
3
作者 温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112,共12页
为扭转美国在冷战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意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从亚洲收缩,让日本等盟国承担更多地区防务责任。一方面,他不遗余力地主动探究中国军力、"文革"影响及总体外交和国防意图,推进中美关系缓和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协调... 为扭转美国在冷战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意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从亚洲收缩,让日本等盟国承担更多地区防务责任。一方面,他不遗余力地主动探究中国军力、"文革"影响及总体外交和国防意图,推进中美关系缓和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部门对日防务立场;另一方面,立足于日渐清晰的对华认知,他寻求以口头方式对华承诺将约束日本对台野心和军国主义复活,来换取中国最大限度容忍"尼克松主义"背景下的对日防务政策:即日本接手更多安全职责,保持《美日安保条约》,美军续驻日本。尼克松的关岛讲话虽提出"谈判、实力、伙伴关系"三原则,但它只是勾勒出对日防务政策粗线条式的轮廓,该政策在基辛格访华带回对中国的确切认知后方初具雏形,迄尼克松访华时才最终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克松政府 “尼克松主义” 对华认知 美国对日防务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对华认知变化与谨慎平衡政策——基于《不结盟2.0》报告的解读 被引量:4
4
作者 吴琳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45,80,共5页
以2012年发表的《不结盟2.0》报告为重要标志,印度精英和政府积极酝酿对华认知变化和政策调整。2013年以来,印度"谨慎平衡"中国实力上升和影响力扩张的倾向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在应对边界危机、发展政治关系和推进"东... 以2012年发表的《不结盟2.0》报告为重要标志,印度精英和政府积极酝酿对华认知变化和政策调整。2013年以来,印度"谨慎平衡"中国实力上升和影响力扩张的倾向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在应对边界危机、发展政治关系和推进"东向战略"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维持合作与竞争、秩序与实力的动态平衡。莫迪政府上台后,不会大幅调整目前推行的谨慎平衡政策,但将增加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力度,外交上更为主动和活跃,这对于中国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应提升印度在周边外交布局中的地位,在缩小彼此诉求差距的同时,加强多层次政策协调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对华认知 谨慎平衡 不结盟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政治精英对华认知的共识、分化与应对--基于欧洲中国事务智库联盟(ETNC)年度报告的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黄亚茜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8-45,共8页
[研究目的]作为智力的汇聚地,欧洲主流智库的研究集中反映了欧洲政治精英的对华认知,驱动着各国的对华政策并塑造公共舆论对中国的认识。因此,准确研判欧洲政治精英对华认知的倾向和差异,既能为分析欧洲各国对中国的政策取向和舆论走向... [研究目的]作为智力的汇聚地,欧洲主流智库的研究集中反映了欧洲政治精英的对华认知,驱动着各国的对华政策并塑造公共舆论对中国的认识。因此,准确研判欧洲政治精英对华认知的倾向和差异,既能为分析欧洲各国对中国的政策取向和舆论走向提供必要的依据,也能为中国的战略应对提供重要启示。[研究方法]以多家欧洲涉华智库组成的“欧洲中国事务智库联盟”(ETNC)年度报告为分析对象,分析了其历年来的研究议题、主要观点与认知倾向,尝试揭示欧洲政治精英对华认知的演变过程、一致观点和分歧差异。[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欧洲政治精英关注的涉华议题发生了由经济议题向政治议题的集体转向,对华研究中的政治化和安全化色彩明显加重。与此同时,各国精英在对华依赖、“一带一路”、投资与经贸往来等问题的认识也存在诸多分歧和差异,折射出欧洲公共舆论场的激烈竞争和各国在涉华议题上的迥异立场。对此,我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准确把握和研判欧洲政治精英对华认知影响下欧洲对华政策的走向,妥善处理其中的正面与负面、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努力确保中欧关系的合作性大于竞争性,推动中欧关系的正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政治精英 智库联盟 欧洲智库 对华认知 中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牙塔外的中国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美国对华认知的重塑(1966-1972)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62,189,共12页
美国中国学自诞生以来,在书斋和现实之间就有一条清晰的连接线。但关于美国中国学如何影响和改变美国对华认知及对华政策并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基于相关档案和原始文献,爬梳半个多世纪前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群体走出象牙塔的中国学,可以... 美国中国学自诞生以来,在书斋和现实之间就有一条清晰的连接线。但关于美国中国学如何影响和改变美国对华认知及对华政策并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基于相关档案和原始文献,爬梳半个多世纪前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群体走出象牙塔的中国学,可以再现学术上的“现代化范式”如何推动美国各界走出“麦卡锡时代”阴影、理性认识中国,并助力美国对华政策从孤立转向接触的具体历程,进而揭示美国中国学上“知识生产—公共舆论—对华政策”的互动结构,探索美国中国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为扭转当前美国对华认知误区、促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 美国中国学 对华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对华“认知困境”与对华政策变化轨迹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新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7-71,共5页
国家利益决定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但国家利益的界定受到国际与国内政治变化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曾陷入对华关系的“认知困境”,由此导致美国在选择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政策时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貌似矛盾的政策,其实是由美国在不同... 国家利益决定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但国家利益的界定受到国际与国内政治变化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曾陷入对华关系的“认知困境”,由此导致美国在选择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政策时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貌似矛盾的政策,其实是由美国在不同阶段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界定所决定的。厘清美国国家利益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及实质,是把握中美关系发展规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对华政策 中国 外交关系 对华认知困境 国家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智库对华政策认知与中国应对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祥宇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6-93,共8页
[研究目的]印度对华政策的相关研究汗牛充栋,但既有学术文献集中在宏观战略或分议题的零散探讨,作为日益活跃在战略界与民间的智库机构,探究其对华政策认知,有助于窥见印度对华政策的最新进展与全貌,为中国处理对印关系提供了解“他者... [研究目的]印度对华政策的相关研究汗牛充栋,但既有学术文献集中在宏观战略或分议题的零散探讨,作为日益活跃在战略界与民间的智库机构,探究其对华政策认知,有助于窥见印度对华政策的最新进展与全貌,为中国处理对印关系提供了解“他者”的窗口。[研究方法]以9家印度国内知名智库的涉华研究为样本,重点对印度对华整体战略、经济、军事、“一个中国”政策展开讨论。[研究结论]研究发现,2019年莫迪二次执政以来,印度智库界对华政策认知基本上延续了一次执政时期的制衡与竞争共识,同时仍存在政策分歧。智库专家对华政策共识集中体现在联美制华、军事冒险上,对制华手段和经贸政策持不同立场,反映出对华政策认知尚未形成十分清晰明确的图景。鉴于此,中国应理性认识印度反华战略的限度、妥善管理中印地位竞争、促进中印两国政府间形成良性的战略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智库 印度对华认知 印度对华政策 中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情报界对华威胁认知演进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猛猛 吴绍忠 +3 位作者 李轩昂 赵竑智 张国庆 陈伯洋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38,共8页
[研究目的]通过对《美国情报界年度威胁评估报告》对华威胁认知部分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情报界对华威胁认知演进进程及趋势。[研究方法]以2013年以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布的共10份《美国情报界年度威胁评估... [研究目的]通过对《美国情报界年度威胁评估报告》对华威胁认知部分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情报界对华威胁认知演进进程及趋势。[研究方法]以2013年以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布的共10份《美国情报界年度威胁评估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梳理美国情报界对华威胁认知内容变化,重点对威胁认知趋势作出研判。[研究结论]美国情报界对华威胁认知呈阶段性演进,经历了东亚地区威胁、首要地区威胁与全球首要威胁三个阶段,在认知趋势层面,未来将重点关注中国科技威胁、“数字威权主义”、台海冲突以及商业太空领域。对此,我国需要以威胁认知为出发点,优化国家安全情报工作、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强化认知争夺、推动印太区域多边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度威胁评估报告》 情报工作 美国情报界 对华威胁认知 内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欧对话中的认知差异:对欧洲(欧盟)四校大学生有关中欧关系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10
作者 石坚 易丹 李竹渝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85,共9页
中欧之间的相互认知,是双边理解与信任的前提,也是推进中欧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中欧之间不断紧密地交往与合作,凸显双方认知的重要性。欧洲青年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如何看待中欧关系,无疑是了解这种认知的渠道之一。近期在欧洲三地四... 中欧之间的相互认知,是双边理解与信任的前提,也是推进中欧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中欧之间不断紧密地交往与合作,凸显双方认知的重要性。欧洲青年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如何看待中欧关系,无疑是了解这种认知的渠道之一。近期在欧洲三地四所高校所做的抽样调查初步分析显示:欧洲大学生多数愿意与中国人交朋友,也看好中欧关系的发展。但各校学生的中国和中欧关系认知存在统计差异。在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传递可能有偏误的大背景下,媒体报道往往无法避免以偏概全,给欧洲学生的中国认知和中欧关系认知带来明显阻隔。对中欧之间重大国际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应该从民众相互认知的基础做起。而充分深入的实地调研,能够提升这种相互认知,也能够帮助加强中欧民间对话,最大可能地避免误判和武断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对话 中欧关系 对华认知 欧洲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智库的芯片问题研究:演进图景、议题认知与政策影响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心志 孙伟意 唐巧盈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2023年第5期138-148,共11页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探究近年美国智库芯片问题研究的演进图景,分析不同美国智库的主要观点、政策倾向以及政策影响机制,为我国应对美国芯片政策对华负面影响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过程]本文以13家美国智库对芯片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样...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探究近年美国智库芯片问题研究的演进图景,分析不同美国智库的主要观点、政策倾向以及政策影响机制,为我国应对美国芯片政策对华负面影响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过程]本文以13家美国智库对芯片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样本,综合运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总结归纳法构建三维分析框架,以厘清美国智库芯片问题研究的演进图景和主要议题认知,解构美国智库影响政府决策的机制。[结果/结论 ]美国智库近3年对芯片问题的研究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议题由美国智库对芯片“荒”问题、芯片产业政策和出口管制措施的不同认知构成。美国智库主要通过议程设置、“旋转门”机制以及公开参政的方式,影响政府芯片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包括:保持对美国智库政策研究的关注,并做好预案以应对可能的对华冲击;与美国不同倾向智库进行选择性互动,减少美国对华的负面认知;深入研判美国智库的政策建议内容,有策略地采取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智库 芯片问题 供应链安全 智库对华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智库涉华认知研究及启示——基于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琳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56,共8页
[研究目的]法国智库是西方构建对华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研判法国智库关于中国问题的认知及态度,有助于把握法国政府与欧盟对华战略及外交政策,为促进中法、中欧在全球多边框架下务实深入合作提供情报支持。[研究方法]以法国国际关... [研究目的]法国智库是西方构建对华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研判法国智库关于中国问题的认知及态度,有助于把握法国政府与欧盟对华战略及外交政策,为促进中法、中欧在全球多边框架下务实深入合作提供情报支持。[研究方法]以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涉华研究文本成果为样本,通过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方法挖掘并总结该智库涉华研究不同领域的主要认知、观点及态度,以此窥探法国智库的中国观。[研究结论]研究表明,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研究能够紧跟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认为中国的崛起为西方带来了挑战,但也存在机遇;其在不同研究领域表现的对华态度也不同,总体上更加务实地关注与法国、欧洲利益关系密切的全球治理、多边国际体系、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并以强调双方合作为主;在涉及中国政治体制、国家治理及军事议题上受意识形态偏见影响持消极态度较多;主要由于其对华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未发生根本变化,导致对华出现认知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智库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 涉华研究 对华认知 国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日美澳印”战略合作的局限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屈彩云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32-45,共14页
近几年来,日美澳印四国战略互动日趋频繁、战略合作日益加强,成为牵引亚太格局变动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日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不遗余力地推进四国战略合作。该战略合作是中国崛起背景下,日美澳印重塑亚太格局,攫取权益的平台和路... 近几年来,日美澳印四国战略互动日趋频繁、战略合作日益加强,成为牵引亚太格局变动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日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不遗余力地推进四国战略合作。该战略合作是中国崛起背景下,日美澳印重塑亚太格局,攫取权益的平台和路径,并且呈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但是,该战略合作也面临着局限性和困境。战略合作框架的不完善、大国因素的影响、四国对中国崛起认知的不同、应对中国在四国对外战略中位置的不同等因素制约着"日美澳印"战略合作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美澳印 美国 中国崛起 战略优先 对华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制华”——论日本海上战略新思维 被引量:3
14
作者 顾全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91-109,I0004,共20页
东亚地缘政治形势自2010年起急剧变化。以此为背景,日本对华威胁感知急剧升高,维系日美同盟的需求更加紧迫,扩充本国自主防卫力的意愿更为强烈。受此推动,日本海上战略加速转型,出现了所谓“非对称制华”新思维。它以中美西太两极对峙... 东亚地缘政治形势自2010年起急剧变化。以此为背景,日本对华威胁感知急剧升高,维系日美同盟的需求更加紧迫,扩充本国自主防卫力的意愿更为强烈。受此推动,日本海上战略加速转型,出现了所谓“非对称制华”新思维。它以中美西太两极对峙和对华长期战略竞争为预设,以维持日美同盟西太制海权和防控危机升级为目标,谋求依靠“扬长避短”的策略来扭转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劣势。同时它希望借助威胁中国的战略软肋以最终夺回中日海上军事较量的主动权。其中“拒止+控制”的作战构想与“成本强加”的威慑构想是两大基本组件。中国应据此反思自身海上战略目标,增强战略弹性,管控行动成本,强化和对手进行长期竞争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上战略 非对称制华 对华认知 日美同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