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寰椎后弓环抱钩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寰枢椎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曹正霖 关宏刚 +6 位作者 付忠泉 王刚 霍智铭 肖隆艺 梁亮科 陈超 沈源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51-1053,共3页
我们于2009年3月~2010年12月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双侧寰椎后弓环抱钩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12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16~61岁,平均41岁。陈旧性齿状突骨折7例,类风湿性关节... 我们于2009年3月~2010年12月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双侧寰椎后弓环抱钩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12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16~61岁,平均41岁。陈旧性齿状突骨折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良2例,寰椎横韧带损伤2例。临床表现为颈痛11例,双肩以下痛觉减退5例,四肢肌张力增高3例,左侧上、下肢肌力4级1例,左下肢肌力4级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寰椎横韧带损伤 寰枢椎融合 后弓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类风湿性关节炎 应用 自体髂骨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少强 黄清奇 +5 位作者 齐强 梁珪清 陈伟 刘伯龄 王华锋 陈齐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6-342,共7页
目的:测量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6±13.7岁。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 目的:测量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6±13.7岁。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位C1~C2固定融合术,随访时间为5~17个月,平均7.4±3.7个月。测量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枕颈角(C0~C2角)、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C1~C2角、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和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等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末次随访时,术后C2~C7角比术前减小的病例归为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组(5例),而术后C2~C7角比术前增加或不变的病例纳入下颈椎前凸曲度增加组(13例)。采用卡方检验做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性别、年龄(以60岁为界限)、术前T1S(以25°为界限)、术前C2-C7 SVA(以15mm为界限)、术前TIA(以70°为界限)、术前C2-C7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2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7角(以45°为界限)和术后C1-C2角(以20°为界限)等临床因素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0~C2角分别为21.6°±16.4°和28.3°±8.6°、C2~C7角分别为15.3°±12.9°和16.4°±11.1°、C0~C7角分别为36.8°±19.7°和44.9°±13.2°、C1~C2角分别为12.4°±17.6°和17.5°±7.3°、C2~C7 SVA分别为13.4±14.7mm和15.1±11.7mm、T1S分别为22.8°±8.2°和23.5°±7.3°、NT分别为50.8°±9.5°和51.9°±8.9°、TIA分别为73.6°±11.1°和75.4°±10.0°,以上这些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前凸减小组的术前C2~C7角明显大于前凸增加组(27.6°±10.5° vs 10.5°±10.5°,P<0.05),余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术前C2~C7角≥20°有关(χ^2=4.923,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2~C7角≥20°并不是独立危险因素(OR=0.147,P=0.225)。结论: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有可能发生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而术前C2-C7角≥20°是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融合 下颈椎前凸曲度 矢状面平衡 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融合器在治疗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3
作者 宋梅 赵改平 段婉茹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69-469,共1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探讨有无寰枢椎融合器在治疗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BI-AAD)中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通过BIAAD患者上颈椎CT数据建立C0~3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根据临床手术方案将枕骨板、枢椎(C2)椎弓根螺钉和寰枢椎融合器植入到椎...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探讨有无寰枢椎融合器在治疗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BI-AAD)中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通过BIAAD患者上颈椎CT数据建立C0~3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根据临床手术方案将枕骨板、枢椎(C2)椎弓根螺钉和寰枢椎融合器植入到椎体模型中,分别建立C2椎弓根螺钉+枕骨板和寰枢椎融合器+C2椎弓根螺钉+枕骨板两种内固定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颅底凹陷 寰枢椎融合 临床手术 上颈椎 椎弓根螺钉 生物力学研究 CT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冀 郭群峰 +4 位作者 杨军 陈飞 武乐成 祝静雨 倪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4,共7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72岁(45.2±17.1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根据所行植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结构性植骨融合术的28例患者纳入A组,男9例,女19例,年龄42.1±20.2岁;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行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的21例患者纳入B组,男8例,女13例,年龄49.3±19.8岁。记录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随访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部残疾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在冠状位CT上测量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的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和神经损伤。A组术中出血量显著性低于B组(210.2±26.6mL vs 230.5±6.2mL,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NDI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寰枢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显著性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仍显著性高于A组(P<0.05)。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中采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能够实现良好的骨融合,可应用于后弓缺失等不能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植骨术的患者,避免取自体髂骨植骨供骨区疼痛、感染等并发症,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寰枢椎的关节间隙高度,增强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 后路结构性植骨 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13
5
作者 倪斌 贾连顺 +7 位作者 刘洪奎 李家顺 侯铁胜 包聚良 袁文 戴力杨 张文明 徐印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对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3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齿状突骨折29例,横韧带断裂5例。所有患者行寰枢椎钢丝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术,其中Galie法固定21... 目的:对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3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齿状突骨折29例,横韧带断裂5例。所有患者行寰枢椎钢丝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术,其中Galie法固定21例,Brooks法固定13例。结果:术后进行颈椎侧位X线片随访3~63个月不等(平均9个月),34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术适用于陈旧性不稳定齿突骨折、伴有不愈合倾向齿突骨折及横韧带断裂患者,解剖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 寰枢椎不稳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8
6
作者 徐双 李军 +4 位作者 段毅 王高举 机迪 侯宗亮 王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9-295,共7页
目的 :评估后路内固定融合节段对治疗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患者24例,其中女15例,男9例;年龄37~64岁(50.8±4.3岁)。21例患者入院前已经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 目的 :评估后路内固定融合节段对治疗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患者24例,其中女15例,男9例;年龄37~64岁(50.8±4.3岁)。21例患者入院前已经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程2~30年(15.6±7.8年);3例患者本次入院确诊为RA并且伴有寰枢椎不稳。侧位X线片示寰枢椎脱位(AAS)13例;寰枢椎垂直脱位(VS)5例;AAS+VS 2例;AAS+下颈椎半脱位(SAS)1例;后路钢丝固定术后3年钢丝断裂合并下颈椎SAS 1例;寰枢关节破坏无脱位表现2例。均行后路固定融合手术,13例AAS患者10例行后路寰枢椎(C1-2)融合内固定术,2例因C2椎弓根细小行C1-C3固定融合,1例因寰椎后弓细小及骨质疏松行枕颈融合术(O-C2);7例VS/AAS+VS患者及2例严重枕颈部疼痛的患者行枕颈融合术,O-C2融合3例,O-C3融合6例,其中1例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2例合并SAS的患者行枕颈椎/胸椎(O-C7 1例,O-T1 1例)固定融合,包括1例翻修手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Ranawat神经功能分级、VAS和JOA评分。结果 :2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伤口浅表感染2例,经换药和使用敏感抗菌素治愈。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24.1±10.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6.6±1.2分下降到术后的2.6±0.9分,末次随访时1.8±0.7分(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1.5±1.9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13.6±2.0分,末次随访时14.5±1.1分(P<0.05)。Ranawat神经损伤分级:3例术前Ⅰ级无恢复;5例Ⅱ级者4例恢复至Ⅰ级,1例无恢复;15例Ⅲa级恢复至Ⅰ级13例,Ⅱ级2例;1例Ⅲb级恢复至Ⅲa级。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为29%(7例),术后6个月为79%(19例),术后12个月为100%(24例)。术后继发SAS 3例,脱位部位:C3/4 2例,C4/5 1例。结论: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应根据病变累及范围、脱位类型、骨密度和钉道情况选择固定融合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融合 枕颈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小儿寰枢椎旋转伴纵向脱位1例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清 谭美云 +2 位作者 王松 黄福国 王高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61-361,365,共2页
关键词 旋转脱位 寰枢椎旋转 固定融合 小儿 治疗 CT三维重建 活动受限 CT扫描示 左右旋转 功能正常 寰枢椎固定融合 寰枢椎旋转伴纵向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颈段植骨融合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文军 李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0-391,共2页
上颈段植骨融合术是治疗枕颈部或寰枢椎失稳的一种永久性稳定措施。分为枕颈融合及寰枢椎融合两类。由于上颈段的高活动性,使得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更显困难,选择合理、牢靠的内固定方式可提供融合术后的即刻和永久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植... 上颈段植骨融合术是治疗枕颈部或寰枢椎失稳的一种永久性稳定措施。分为枕颈融合及寰枢椎融合两类。由于上颈段的高活动性,使得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更显困难,选择合理、牢靠的内固定方式可提供融合术后的即刻和永久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植骨融合率,而选用合适的植骨方式是提高融合率的前提,但目前无论是枕颈部还是寰枢椎植骨融合都存在诸于选取和制作植骨块不规范、植骨床不合格、附加内外固定器械稳定性不足和导致假关节形成等问题,尽管文献报道的植骨融合率都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骨融合 上颈段 融合方式 植骨融合 寰枢椎植骨融合 寰枢椎失稳 寰枢椎融合 内固定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军 倪斌 +3 位作者 陈飞 周鑫 韩钊 武乐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6-322,共7页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57例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4例,女43例;年龄46~79岁(61.8±12.4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5~36.8年(17.5&...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57例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4例,女43例;年龄46~79岁(61.8±12.4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5~36.8年(17.5±3.7年),诊断RA后出现上颈椎相关症状时间为1.5~19.4年(8.9±2.4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颈部姿势异常和活动受限。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3例,C级12例,D级20例,E级22例;JOA评分4~14分(8.7±1.8分),VAS 4~10分(7.4±1.5分)。寰椎前向脱位44例,其中寰齿前间距(anterior atlantodental interval,AADI)>10mm者8例;寰椎后向脱位9例;寰椎前后向脱位4例。6例合并下颈椎不稳,10例合并枕颈部其他畸形。13例枕寰关节先天性融合及骨性融合无枕寰关节活动度者采用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A组);44例有枕寰关节活动度的患者采用寰枢椎融合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16例寰枢椎脱位牵引不能复位的患者先行前路经下颌下寰枢椎关节松解术再一期后路行寰枢椎融合术治疗(B组),28例寰枢椎脱位牵引能复位的患者直接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组)。定期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18.2±13.5min),术中出血量100~300ml(190.5±42.8ml);B组手术时间180~240min(221.4±20.3min),术中出血量100~260ml(157.3±36.1ml);C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09.4±12.1min),术中出血量100~200ml(124.1±32.7ml)。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复查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AADI为2~3mm(2.4±0.4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84个月(34.4±10.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2例ASIA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C级,C级患者6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9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患者无变化;JOA评分改善至10~17分(14.6±3.5分),VAS评分降至1~5分(3.6±1.4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植骨块发生自发性部分吸收,随访1年半时植骨块吸收停止并部分融合,未再次行植骨术;其余患者植骨均融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脱位、失稳现象。结论:RA累及上颈椎时会造成寰枢椎脱位导致脊髓受压,依据枕寰关节活动度情况采用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寰枢椎脱位 枕颈融合 寰枢椎融合 内固定 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闵少雄 靳安民 +2 位作者 朱立新 张辉 肖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 :对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几种方法进行回顾总结 ,评价APOFIX椎板钩内固定并后路融合术的效果。方法 :对 2 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手术 ,包括齿突骨折 2 0例 ,横韧带断裂 5例 ,其中Gallie钢丝并后路融合术 1 2... 目的 :对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几种方法进行回顾总结 ,评价APOFIX椎板钩内固定并后路融合术的效果。方法 :对 2 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手术 ,包括齿突骨折 2 0例 ,横韧带断裂 5例 ,其中Gallie钢丝并后路融合术 1 2例 ,Brooks钢丝并后路融合术 9例 ,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 4例。结果 :术后随访 6~ 40个月 (平均 2 1个月 ) ,全部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 ,部分行MRI检查 ,骨性融合分别为Gallie法 1 0例 ( 83% ) ,Brooks法 8例 ( 89% ) ,APOFIX法 4例 ( 1 0 0 % )。结论 :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操作简便、稳定、效果好、并发症少且不影响MRI成像而有利随访 ,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寰椎损伤 寰枢椎后路融合 内固定器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颈椎融合手术对上颈椎Jefferson骨折稳定效果的影响
11
作者 毕厚海 赵改平 +3 位作者 许海飞 董自强 杨加静 王宏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1-237,共7页
目的建立人体上颈椎C0~3节段Jefferson骨折有限元模型,分析后路寰枢椎融合(posterior atlantoaxial fusion,PSF)和枕颈融合(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对颈椎椎体生物力学特性和钉棒系统力传导特性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人体上... 目的建立人体上颈椎C0~3节段Jefferson骨折有限元模型,分析后路寰枢椎融合(posterior atlantoaxial fusion,PSF)和枕颈融合(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对颈椎椎体生物力学特性和钉棒系统力传导特性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人体上颈椎C0~3节段Jefferson骨折模型,依据临床手术方案实施PSF、OCF1和OCF2内固定术,施加50 N集中力和1.5 N·m力矩于枕骨底部,研究上颈椎C0~3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时,颈椎椎体的应力分布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钉棒系统最大应力以及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OCF1和OCF2椎体ROM较PSF增加,钉棒应力减少,OCF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结论PSF、OCF1、OCF2固定术式均可减少上颈椎ROM,重建上颈椎的稳定性,使椎体和椎间盘应力分布趋向正常水平。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JEFFERSON骨折 寰枢椎融合 枕颈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