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4 位作者 尹庆水 艾福志 吴增晖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9-494,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5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行颅底和颈椎薄层CT扫描,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5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行颅底和颈椎薄层CT扫描,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重建,同期我院影像数据库中55例无枕颈畸形患者上颈椎CT资料作为对照。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寰椎侧块的前高Ha、后高Hp、外侧高度Ho、内侧高度Hi、侧块的矢径A和横径B,观察并测量硬腭后缘投影点到寰椎侧块下缘的高度d等参数。并以寰椎侧块中下1/3的水平线与内中1/3垂线的交点作为侧块螺钉的模拟进钉点,在PACS图像工作站上寻找最合适的钉道方向,测量钉道的外倾角α和上倾角β,螺钉理论钉道长度L等。按照上述设计方案,所有患者接受了经口咽前路寰枢椎脱位松解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TARP)。术后CT扫描观察钉道情况,测量螺钉的实际外倾角α2和上倾角β2,螺钉长度L2等,并与影像学测量数据对比。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脊髓功能进行评分,测量术前、术后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结果:寰枕融合组寰椎切面的形态与对照组形状相似,测量寰椎侧块的横径为14.5±3.4mm,纵径为19.3±2.6mm,均小于对照组(P〈0.05)。侧块前、后、外、内高度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后高差别尤为明显(P〈0.05)。寰枕融合组的硬腭投影点明显偏下,投影点与侧块下缘的距离均值为4.7±1.7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7.6±2.4mm(P〈0.05)。该组病例手术顺利,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110枚,其中2枚螺钉偏外指向椎动脉孔,3枚螺钉偏内部分穿破侧块内侧缘,并呈切线进入椎管内,但未引起神经症状,其余均位于侧块内。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8.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时恢复至15.9±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6.0±0.8分。脑干脊髓角由术前127°±11°改善至156°±14°(P〈0.05)。结论:经口咽前路侧块螺钉技术用于合并寰枕融合的颅底凹陷症是可行的,采用该技术的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治疗颅底凹陷症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枕融合 颅底凹陷症 椎侧块螺钉 经口咽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与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建华 尹庆水 +4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78-582,共5页
目的:通过对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影像学观察和测量,探讨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在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12月治疗的50例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观察组),行颅骨正侧位摄片及包含颅底部的颈... 目的:通过对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影像学观察和测量,探讨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在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12月治疗的50例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观察组),行颅骨正侧位摄片及包含颅底部的颈椎CT扫描和三维重建,统计其中寰枕融合、C2-3融合、寰椎侧块楔形变、枢椎上关节面斜坡化的例数。并从医院数据库调用相同年龄性别分布的50例正常人的头颅影像数据作为对照。测量两组人群的枕骨斜坡角(α)、齿状突顶点到Chamberlain线的距离(a)、齿状突顶点到枕骨大孔的距离(b)、硬颚后缘投影点距离寰椎侧块下缘的距离(h)、颈脊髓脑干角(β)等参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50例颅底凹陷症患者中40例(80%)合并寰枕融合(C0-1),28例(56%)合并C2-3融合(其中1例为C2-3-4)融合,20例同时合并C0-1、C2-3融合(40%),49例合并寰椎侧块楔形变。观察组α平均131°±11°,对照组平均135°±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a、b、h及β值分别为-8.6±3.7mm、-5.1±2.3mm、4.8±1.8mm及129°±15°,对照组分别为6.9±2.9mm、9.6±3.7mm、17.7±2.3mm及156°±1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寰枕融合可以导致枢椎齿状突高位,这可能是形成颅底凹陷症的解剖基础;寰椎侧块楔形变及枢椎上关节面斜坡化可造成的寰枢关节结构性不稳;C0-1和/或C2-3融合导致C1/2之间的应力集中和寰枢关节的运动负荷增加,这可能是引发寰枢椎脱位的另一重要解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先天性寰枕融合 颈椎2—3融合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枕融合下颅颈交界区的生物力学分析
3
作者 黄菊英 王兴文 +2 位作者 张璨 王作为 菅凤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29-229,共1页
目的建立正常与寰枕融合合并C2~3融合的C0~3运动节段有限元模型,仿真计算比较生理载荷下寰枢侧方关节、横韧带和关节囊韧带应力应变,从而分析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力学机理,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获取正常(46岁,男性)CT图像与... 目的建立正常与寰枕融合合并C2~3融合的C0~3运动节段有限元模型,仿真计算比较生理载荷下寰枢侧方关节、横韧带和关节囊韧带应力应变,从而分析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力学机理,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获取正常(46岁,男性)CT图像与寰枕融合合并C2~3融合(48岁,男性)CT图像,建立正常及寰枕融合合并C2`3融合的C0~3运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生理载荷下,计算比较2个模型寰枢侧方关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枕融合 临床诊断与治疗 运动节段 生理载荷 颅颈交界区 生物力学分析 横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辅助下向C1-枕骨髁融合体植入螺钉用于寰枕融合患者枕颈固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作者 佟怀宇 张远征 余新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5-638,共4页
目的 探讨在无导航条件下,向C1-枕骨髁融合体植入单皮质螺钉进行枕颈固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C1-枕骨髁融合体单皮质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连棒固定10例伴有寰枕融合的颅底凹陷患者,由解剖标志引导螺钉植入,进钉点位于C1-枕骨髁融... 目的 探讨在无导航条件下,向C1-枕骨髁融合体植入单皮质螺钉进行枕颈固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C1-枕骨髁融合体单皮质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连棒固定10例伴有寰枕融合的颅底凹陷患者,由解剖标志引导螺钉植入,进钉点位于C1-枕骨髁融合体后表面的中心,螺钉分别向内侧和头侧倾斜10°~ 15°,进钉长度为16~ 22 mm.根据CT扫描测量C1-枕骨髁融合体的长、宽、高度.记录手术并发症,术后行CT扫描观察植入螺钉的位置和固定情况.随访24 ~ 36个月,平均(30.2 ±4.38)个月.结果 左侧C1-枕骨髁融合体的长、宽、高度分别为(16.06±2.73)、(7.96±2.23)、(13.76±2.06) mm,右侧C1-枕骨髁融合体的长、宽、高度分别为(16.66±2.58)、(7.84±1.38)、(12.81±2.62) mm.无螺钉位置不良,未发生螺钉相关神经血管并发症和骨折.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或固定失败.结论 对寰枕融合患者,在不满意其他固定技术的前提下,显微镜辅助下植入C1-枕骨髁融合体螺钉是枕颈交界区固定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髁 寰枕融合 螺钉 颈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lippel-Feil综合征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致枕颈交界区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5
作者 段硕 肖博威 +2 位作者 崔维 张舵 刘宝戈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0-548,555,共10页
目的:比较Klippel-Feil综合征(Klippel-Feil syndrome,KFS)中寰枕融合、C2/3融合及二者同时存在时枕颈交界区局部好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选取1名44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行颈椎薄层CT扫描,利用Mimics19、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及ANS... 目的:比较Klippel-Feil综合征(Klippel-Feil syndrome,KFS)中寰枕融合、C2/3融合及二者同时存在时枕颈交界区局部好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选取1名44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行颈椎薄层CT扫描,利用Mimics19、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及ANSYS 17.0软件提取并建立正常C0-C3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intact upper cervical spine model,INT模型)并进行有效性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修改接触及属性的方式建立C2/3融合模型(C2-3模型)、寰枕融合模型(model of occipitalization of the atlas,OA模型)以及二者同时存在的Sandwich模型(Sandwich deformity model,SD模型)。比较4组模型在生理载荷(1.2Nm,1.5Nm,1.8Nm及2.1Nm)下C0-C1、C1-C2、C2-C3节段以及C0-C3活动度改变、横韧带及寰枢关节在各运动状态下的最大Von Mises应力。结果:与INT模型相比,KFS模型(包括SD模型、OA模型、C2-3模型)的C0-C3整体活动度在4种生理载荷下均有下降,其中SD模型前屈活动度下降41.2%~49.2%、后伸活动度下降39.8%~48.2%、旋转活动度下降20.7%~28.0%、侧弯活动度下降50.8%~56.1%,OA模型前屈活动度下降33.8%~42.9%、后伸活动度下降29.5%~35.1%、旋转活动度下降10.4%~20.3%、侧弯活动度下降40.8%~51.9%,C2-3模型前屈活动度下降14.6%~19.2%、后伸活动度下降16.3%~30.4%、旋转活动度下降17.3%~34.2%、侧弯活动度下降23.2%~42.6%。与INT模型比较,横韧带及双侧寰枢关节应力以SD模型增加最为显著,在前屈状态下分别增加65.5%和123.1%,其次为OA模型,分别增加45.5%和38.5%,最后为C2-3模型,分别增加18.2%和15.4%。旋转活动下SD模型、C2-3模型及OA模型横韧带应力分别增加24.1%、12.7%以及5.1%,侧弯活动分别增加206.7%、166.7%以及140%;寰枢关节应力在后伸状态下SD模型、OA模型及C2-3模型分别增加193.0%、150.0%、56.0%,旋转状态下分别增加63.5%、39.2%、16.4%,侧弯状态下分别增加204.3%、65.2%、160.8%。结论:KFS中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在限制上颈椎活动度的同时可显著增加侧方寰枕关节及横韧带结构应力,不同的融合位置与融合节段的数量对上颈椎生物力学改变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IPPEL-FEIL综合征 寰枕融合 C2/3融合 Sandwich畸形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固定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廖文胜 刘玉峰 +1 位作者 鲍恒 王利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8-661,共4页
目的:研制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固定融合器,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基于解剖学观察,设计和制作该融合器。取7例成年颈椎标本,先采用固定融合器固定,然后用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记录30、50和70 N载荷下的轴向位移... 目的:研制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固定融合器,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基于解剖学观察,设计和制作该融合器。取7例成年颈椎标本,先采用固定融合器固定,然后用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记录30、50和70 N载荷下的轴向位移。拆卸器械,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后,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30、50和70 N载荷下,前路固定融合器固定后标本轴向位移分别为(0.39±0.07)、(0.76±0.05)、(1.15±0.09)mm,后路钉棒固定后的轴向位移分别为(1.06±0.09)、(1.53±0.11)和(1.99±0.10)mm。相同载荷下,前路固定融合器固定的轴向位移均小于后路钉棒固定方式(t=11.130,17.120和16.150,P<0.001)。结论:设计的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固定融合器具有更好的轴向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寰枕融合 经口咽入路 关节融合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诚 王新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78,共4页
寰椎位于人类脊柱的最上段,因其结构特点而具有特殊的功能。寰椎骨折最早由Cooper报道于1822年,在其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虽然寰椎骨折发现较早,但对其较深入的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长期以来,对于寰椎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一... 寰椎位于人类脊柱的最上段,因其结构特点而具有特殊的功能。寰椎骨折最早由Cooper报道于1822年,在其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虽然寰椎骨折发现较早,但对其较深入的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长期以来,对于寰椎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一直存在争议。准确的分型与对骨折机制的把握有助于寰椎骨折的诊断,故笔者首先对寰椎骨折的分型以及致伤机制进行了复习归纳,着重对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骨折 横韧带断裂 致伤机制 后弓 寰枕融合 枢椎 枢关节 上颈椎 内固定系统 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