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南缘察隅地区晚新生代岩体差异抬升-剥露和高原扩展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3
1
作者 雷永良 钟大赉 +2 位作者 贾承造 季建清 张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4-394,共11页
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抬升扩展的研究是联系青藏高原周缘陆内变形发展特征的重要问题。通过藏东南察隅地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揭示,自北向南的德姆拉岩体、阿扎贡拉岩体和察隅岩体受控于断裂构造而表现出的晚新生代差异抬升—剥... 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抬升扩展的研究是联系青藏高原周缘陆内变形发展特征的重要问题。通过藏东南察隅地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揭示,自北向南的德姆拉岩体、阿扎贡拉岩体和察隅岩体受控于断裂构造而表现出的晚新生代差异抬升—剥露是高原向周缘扩展的一种指示。抬升—剥露的时序为15.1~13.7Ma、6.3~4.3Ma、3.5~3.3Ma、1.9~1.7Ma和1.1~1.0Ma,活动性总体上向南扩展和迁移。晚中新世(约6~5Ma)是岩体抬升—剥露速率出现转折的关键时期,在藏东南—滇西北地区具有区域响应,并可能奠定了现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势发展格局。从青藏高原东北部到东南部,高原晚新生代陆内变形向周缘的扩展和增生表现出多阶段、准同时和不均衡的发展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抬升-剥露 扩展 晚新生代 察隅地区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波密-察隅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化启 许志琴 +3 位作者 王瑞瑞 董汉文 孙载波 黄学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4-2032,共9页
西藏东部的波密-察隅地区是拉萨地体的南东向自然延伸,其中生代以来的演化一直被认为是处于北部的班公湖-怒江洋和南部的雅鲁藏布洋两个动力学系统中。相应地,该区广泛分布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岩浆岩也被认为与两个大洋的发展演化及随后拉... 西藏东部的波密-察隅地区是拉萨地体的南东向自然延伸,其中生代以来的演化一直被认为是处于北部的班公湖-怒江洋和南部的雅鲁藏布洋两个动力学系统中。相应地,该区广泛分布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岩浆岩也被认为与两个大洋的发展演化及随后拉萨-羌塘、拉萨-印度的碰撞和后碰撞作用直接相关。本研究在波密-察隅地区中北部的伯舒拉岭岩浆带中发现了晚侏罗世的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测年表明其形成时代为151~153Ma,地球化学显示较强的δEu负异常,锆石εHf(t)值基本在误差范围内波动,平均值为-7.75和-7.77,表明这期花岗岩为古老地壳重熔的产物,与传统认为的该时期岩浆活动对应怒江洋的俯冲岛弧背景相矛盾。结合该区发现的早侏罗世壳源花岗岩及区域沉积特征,本文认为波密-察隅地区侏罗世的壳源花岗岩应该是拉萨地体内新发现的印支期或早中生代造山事件后地壳增厚或伸展阶段岩浆活动的反映或继续,而和传统认为的怒江洋俯冲没有关系,拉萨地体东部的波密-察隅地区在演化方面可能有其特殊性。有关藏东波密-察隅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还需大量地质工作以及多学科的研究去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密-察隅地区 晚侏罗世 花岗岩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察隅地区古元古代德玛拉岩群的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彭兴阶 陈应明 张世权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2期148-154,共7页
西藏察隅地区出露一套由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等组成的中深变质岩系。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及原岩建造的研究,并采用构造—岩层—事件方法的分析与对比,新建立了墨色同岩组和蛇躲岩组两个岩石... 西藏察隅地区出露一套由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等组成的中深变质岩系。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及原岩建造的研究,并采用构造—岩层—事件方法的分析与对比,新建立了墨色同岩组和蛇躲岩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统称为德玛拉岩群。依据SmNd法年龄2145~2264Ma将其时代确定为古元古代。该岩群与印度马德拉斯和斯里兰卡形成于2300~2100Ma的孔达岩系十分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察隅地区 古元古代 德玛拉岩群 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察隅地区中侏罗世马里组——兼论“春节桥组”的时代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兴阶 陈应明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3期272-275,296,共5页
西藏察隅地区的中侏罗统马里组 ,原划为下泥盆统春节桥组。通过岩石地层层序、岩石组合、沉积地球化学、重矿物特征、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调查 ,以及巴通期双壳类化石组合的新发现 ,认为均与同一构造带洛隆地区的中侏罗统马里组相同... 西藏察隅地区的中侏罗统马里组 ,原划为下泥盆统春节桥组。通过岩石地层层序、岩石组合、沉积地球化学、重矿物特征、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调查 ,以及巴通期双壳类化石组合的新发现 ,认为均与同一构造带洛隆地区的中侏罗统马里组相同。因此 ,下泥盆统春节桥组应该废弃。马里组是怒江洋盆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闭合时 ,澜沧江弧与三缅村弧发生强烈碰撞造山 ,在三缅村弧后拉张的前陆盆地或山间盆地中沉积的一套中侏罗世红色磨拉石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察隅地区 中侏罗统 马里组 “春节桥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察隅地区构造变形分析及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尹光侯 侯世云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察隅地区属多次构造变动地带,先后经历了5次构造变形的改造与叠加,主要在三叠纪-中侏罗早期受古特提斯封闭影响而形成,中侏罗世晚期后,进一步加强与定型而成为主动大陆边缘逆冲推覆、逆冲式褶皱造山带。由4个次级构造(-建造)... 察隅地区属多次构造变动地带,先后经历了5次构造变形的改造与叠加,主要在三叠纪-中侏罗早期受古特提斯封闭影响而形成,中侏罗世晚期后,进一步加强与定型而成为主动大陆边缘逆冲推覆、逆冲式褶皱造山带。由4个次级构造(-建造)单元组成。可分为4种构造变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察隅地区 构造变形相 构造群落 变形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