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戴维·洛奇的“问题小说”观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王守仁
宋艳芳
-
机构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98,共5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英国文学批评史"(07JA75200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布雷德伯里批评思想及学院派小说研究"(10CWW019)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戴维·洛奇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体会和理论思考,提出了"问题小说"这一小说批评概念。本文探讨了"问题小说"产生的背景,分析其实质,展示其实践,一方面是为了说明洛奇提出"问题小说"这一概念的原因及该概念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是为了厘清这一概念以及"寓言体小说"、"非虚构小说"等类似标签所寓示的当代小说的发展进程,揭示当代学者和作家面对"小说之死"的困境,力图以创新求发展的努力。
-
关键词
文学批评
“问题小说”
寓言体小说
非虚构小说
“小说之死”
-
分类号
I109.9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寓言浅论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马清江
-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78-81,共4页
-
文摘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以别具风格的形式,在文学领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几千年来,寓言虽未成为文学的正宗,但它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使之源远流长。直到今天,寓言作品还不断涌现在各种文艺刊物上,吸引着人们。
-
关键词
寓言体小说
伊索寓言
文学样式
文学体裁
作品
现代寓言
生命力
人物形象
语言
现实主义精神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当代小说语言的功能
- 3
-
-
作者
南翔
-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77-81,共5页
-
文摘
越来越多的作家和批评家从小说语言的拓展来考察小说的审美效应,近10年小说语言的嬗变及多样化所对应产生的接受效果,使人感觉把小说仅看成表现形式,而形式又被内容单项地规范着这样一种线性思维,无益于对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做宏观俯瞰和微观研讨。10年的小说实践,推而广之,亦可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有不轻视文体形式的作家的实践。
-
关键词
小说语言
寓言体小说
审美效应
新文化运动
接受效果
汪曾祺
何立伟
文体形式
线性思维
当代作家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老舍三十年代初期之国情观——也论《猫城记》
被引量:3
- 4
-
-
作者
杨中
-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61-67,共7页
-
文摘
老舍的长篇寓言体小说《猫城记》捕捉了当时大量的社会现象,集中地体现了老舍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国情观;这不仅对于我们了解三十年代旧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很多感性材料,而且对于我们研究老舍的思想发展、文学创作以及研究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也都有重要的思想史方面的价值。《猫城记》因此而在老舍的作品系列中占有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随着“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被清算,《猫城记》的研究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已有好几篇《猫城记》专题研究的文章陆续发表。它们填补了老舍研究中长期留下的一个空白,这是令人高兴的事。
-
关键词
国情观
文化专制主义
思想发展
“四人帮”
社会状况
旧中国
寓言体小说
文学创作
知识分子
研究价值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狂人形象辨析
- 5
-
-
作者
刘正强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1981年第4期92-95,91,共5页
-
文摘
在鲁迅的小说中,狂人形象是长期以来引起广泛争论的典型之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问题至今似乎还没有解决。本文试谈一点浅见。 一 有一种由来已久、至今仍在流行的见解是:狂人并非真狂,实际上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狂”是别人对他的诬蔑。我认为这种意见是有害的。这种认识不但无法解释作品中狂人思维错乱的事实,而且对作家塑造形象的理解也是极不正确的,似乎作家可以背离生活的真实,任意驱使他笔下的人物作为自己思想的传声筒,其结果,虽然不是有意提倡公式化、
-
关键词
狂人形象
鲁迅
《狂人日记》
作品
作家
迫害狂
日记体小说
反封建
寓言体小说
果戈理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