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门子弟的高等教育经历研究——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的异质性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冉 史俊云 杜屏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寒门子弟的高等教育经历表现话题长期存在二元对立的观点。本研究追溯高中教育经历,并分析其与高等教育环境间的连续性,丰富寒门背景对大学生综合表现的影响机制,以示范性普通高中机会获得将寒门子弟区分为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两类群... 寒门子弟的高等教育经历表现话题长期存在二元对立的观点。本研究追溯高中教育经历,并分析其与高等教育环境间的连续性,丰富寒门背景对大学生综合表现的影响机制,以示范性普通高中机会获得将寒门子弟区分为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两类群体,同时与非寒门子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成就、人际交往和毕业预期去向等高等教育经历方面进行全面比较。结果显示,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的学业成绩排名均显著优于非寒门大学生;寒门幸运儿有着不亚于非寒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能尽快适应融入高校生活,而双重贫困生对人际交往更可能感到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水平也更低;寒门幸运儿与非寒门大学生的毕业规划类似,即毕业后更可能继续深造,而双重贫困生则更可能直接就业。本研究的结论验证了寒门大学生内部的异质性,并肯定了通过家庭之外的文化资本补偿对寒门子弟突破家庭资本劣势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门子弟 寒门幸运儿 双重贫困生 学生发展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破樊篱:弥补性资源、底层文化资本与寒门子弟教育获得--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佳丽 郑磊 聂倩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0-107,118,共9页
本研究基于文化流动理论和文化抵制理论的延伸,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两层多元Probit模型和中介模型,探究弥补性资源和底层文化资本两类寒门特征资本是否存在及其对寒门子弟教育获得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一是学生责任感... 本研究基于文化流动理论和文化抵制理论的延伸,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两层多元Probit模型和中介模型,探究弥补性资源和底层文化资本两类寒门特征资本是否存在及其对寒门子弟教育获得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一是学生责任感/自律和自尊是底层文化资本,只助力农村地区寒门子弟升入重点学校。二是来自政府、学校的资助是典型的弥补性资源,只能助力基于经济分类的寒门子弟提高升入重点学校的概率。三是弥补性资源、底层文化资本等寒门特征资本对寒门子弟升入重点学校的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但并不存在寒门家庭养育实践促进底层文化资本形成,或弥补性资源激励形成底层文化资本从而助力寒门子弟获得高质量教育的其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补性资源 底层文化资本 寒门子弟 教育获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结构主义视角论寒门子弟的阶层困境与教育突围 被引量:17
3
作者 雷望红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1,20,共9页
随着打工经济和教育城镇化的兴起,农村中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将子女送到城镇学校就读,而无力进城的寒门子弟只能聚集于农村学校,阶层差异显见于城乡学校之间。寒门子弟在农村学校遭遇了主体环境和结构环境的双重教育困境。从教育的主体环... 随着打工经济和教育城镇化的兴起,农村中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将子女送到城镇学校就读,而无力进城的寒门子弟只能聚集于农村学校,阶层差异显见于城乡学校之间。寒门子弟在农村学校遭遇了主体环境和结构环境的双重教育困境。从教育的主体环境来看,他们要面临着弱能化的家长、低质化的同辈群体和老龄化的教师;从教育的结构环境来看,农村学校秉持的是日常管理的"不出事"逻辑、学校发展的"不竞争"逻辑和家校互动的"不信任"逻辑,寒门子弟的总体性环境不利于他们依靠教育改变自身的处境。由于寒门子弟所处的是一个弱势的自闭结构,学校无法突破自身的限制,个体同样无法突破结构限制。因此,国家必须打破农村学校结构的自闭性,引导寒门子弟进入到一个正常发展的教育环境中,才有希望改变寒门子弟依靠教育发展无望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门子弟 农村学校 结构主义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班”能够振兴县中吗?——基于全国七省多县中的调查
4
作者 刘善彤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1,13,共9页
近年来,兴办“云班”以振兴县中、为县中学子谋出路的做法,已在全国形成热潮。基于对全国七省多县中的调研发现,“云班热”的核心原因是超级中学、县中与地方政府三方利益的交织与驱动。“云班热”并未成为广大县中学子的福音,反而暴露... 近年来,兴办“云班”以振兴县中、为县中学子谋出路的做法,已在全国形成热潮。基于对全国七省多县中的调研发现,“云班热”的核心原因是超级中学、县中与地方政府三方利益的交织与驱动。“云班热”并未成为广大县中学子的福音,反而暴露出诸多风险与意外后果。比如,云班作为稀缺资源,仅面向少数尖子生,缺乏普惠性;县中学子“在云端”学习出现严重两极分化;高昂费用加重了县中学子的家庭负担等。县中学子始终应是县域教育的核心,引进云班须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县中学子的主体地位,警惕“技术迷思”对教育本质的遮蔽,回归教育的普惠性与民生性,探索真正以广大县中学子为主体的县中振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班 县中 县中学子 寒门子弟 县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