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开发中后期高效治水关键技术
1
作者 雍锐 张连进 +4 位作者 李滔 彭先 张春 杨玉斌 戚涛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共11页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是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强水侵碳酸盐岩气藏,随着气藏开发进入中后期,气区和水区压差持续增加,水侵形势更为复杂,“认识水、控制水、治理水”成为高效治水、高效开发气藏的关键。为此,以气藏整...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是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强水侵碳酸盐岩气藏,随着气藏开发进入中后期,气区和水区压差持续增加,水侵形势更为复杂,“认识水、控制水、治理水”成为高效治水、高效开发气藏的关键。为此,以气藏整体治水理念为指导,开展了不同类型储层非均匀水侵和水封机理研究,建立了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4类储渗体与气水组合模式,划分了14个治水单元,优化了治水对策,保障了气藏年产气70×10^(8)m^(3)以上规模稳产(已达9年)。研究结果表明:①孔洞型储层中水侵前缘相对均匀向前推进,裂缝—孔洞型储层中水相主要沿裂缝非均匀窜进,且随着水区和气区压差逐渐增加,非均匀水侵现象更加显著,当压力梯度由0.02 MPa/cm增加至0.06 MPa/cm时,采收率下降25%~35%;②不同类型储层水封气形成的临界含水饱和度为30%~80%,解封含水饱和度在25%~70%,其中裂缝—孔洞(孔隙)型储层为解水封主要对象;③气藏储渗体气水组合模式可分为高渗优势通道型、中—高渗视均质型、外低内高型、相对低渗型,其中高渗优势通道型宜采用主动排水,中—高渗视均质型宜采取排控结合,外低内高型和相对低渗型以控采速为主。结论认为:①强化纵横向水侵前缘监测、预防气井水淹、解水封和地层水综合利用等是气藏下一步的重点治水工作;②实现“驱动要素优化、渗流方向优化”是强水侵气藏抑制非均匀水侵、提高气藏采收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 碳酸盐岩 开发中后期 非均匀水侵 储渗体 治水单元 水封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碳酸盐岩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曾洪流 赵文智 +4 位作者 徐兆辉 傅启龙 胡素云 汪泽成 李伯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5-784,共10页
应用地震沉积学对中国西部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进行分析,将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纳入地震沉积学研究流程,定性恢复碳酸盐岩沉积古地貌,定量预测白云岩储集层厚度。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形成于碳酸盐... 应用地震沉积学对中国西部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进行分析,将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纳入地震沉积学研究流程,定性恢复碳酸盐岩沉积古地貌,定量预测白云岩储集层厚度。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形成于碳酸盐台地相沉积环境,岩相包括从白云石化颗粒岩到泥质岩几乎所有类型,主要发育颗粒滩、潟湖和深水陆棚亚相,其中高孔隙度(大于4%)储集层主要发育在滩相沉积中。采用地震地貌学研究思路,利用印模法和残厚法并经钻井资料标定,重建龙王庙组沉积古地貌。研究认为,帚状断裂体系控制了古地貌和沉积相展布。采用地震岩性学研究思路,引入多频道振幅主因子计算高孔隙度储集层厚度,定量确定相边界;优选反映岩体内部横向变化的相似性方差地震属性,刻画碳酸盐岩溶蚀成岩相。研究表明,将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行之有效,可为其他盆地中的碳酸盐岩地震沉积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震地貌学 地震岩性学 地震成岩相 碳酸盐岩 碳酸盐台地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地区 寒武系龙王庙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流体充注和油气成藏 被引量:22
3
作者 徐昉昊 袁海锋 +1 位作者 徐国盛 罗小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6-435,共10页
基于钻井岩心与薄片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激光拉曼成分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对四川盆地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储集层孔、洞、缝充填矿物序列进行厘定,恢复储集层流体充注序列和油气运聚期次。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共经历了5期流... 基于钻井岩心与薄片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激光拉曼成分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对四川盆地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储集层孔、洞、缝充填矿物序列进行厘定,恢复储集层流体充注序列和油气运聚期次。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共经历了5期流体充注,其中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中白垩世这3期流体充注与油气相关。早—中白垩世是气藏成藏的关键时期,为晚期沉淀的石英矿物中的气相甲烷包裹体所记录,甲烷包裹体的40Ar-39Ar测年结果显示,该期天然气充注时间为(125.8±8.2)Ma。宿主石英矿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及87Sr/86Sr值分析显示,石英矿物沉淀的流体源为大气淡水经过长期演化浓缩而形成的地层水,并非深部或外源流体的侵入,反映龙王庙组天然气成藏关键时期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有利于龙王庙组大型天然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磨溪构造 寒武系龙王庙组 流体充注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缝洞型储集层分级评价及预测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蓓 刘向君 司马立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0-301,共12页
利用四川盆地磨溪地区岩心、薄片、测井、地震、试井等资料,优选储集层分级评价参数,建立该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多指标联合分级评价标准,明确优质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结合FMI成像测井缝洞识别技术和储集层地震波形分类技术,有效预测了各级... 利用四川盆地磨溪地区岩心、薄片、测井、地震、试井等资料,优选储集层分级评价参数,建立该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多指标联合分级评价标准,明确优质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结合FMI成像测井缝洞识别技术和储集层地震波形分类技术,有效预测了各级储集层空间展布。压汞实验明确研究区发育4类储集空间,利用优选的中值孔喉半径、缝洞发育带的有效孔隙度和有效渗透率、裂缝-溶蚀孔洞发育组合关系4个评价参数建立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将研究区储集层分为Ⅰ级缝洞型优质储集层、Ⅱ级缝孔型中等储集层、Ⅲ级晶间孔型差储集层;结合构造位置、沉积相、后生成岩作用3个优质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利用各级储集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和渗流特征,预测了各井区、各层段、各级别储集层展布。经钻井证实本次研究建立的分级评价标准和预测方法正确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磨溪地区 寒武系龙王庙组 碳酸盐岩 缝洞型储集层 分级评价 储集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碳酸盐岩储集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赖强 谢冰 +5 位作者 吴煜宇 黄科 刘兴刚 金燕 罗文军 梁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9-895,共7页
基于沥青溶解前后岩心样品的物性、密度、纵横波时差、电阻率和核磁共振等实验,对沥青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1)沥青会破坏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导致储集层有效储集空间减小、渗透性降低;(2)... 基于沥青溶解前后岩心样品的物性、密度、纵横波时差、电阻率和核磁共振等实验,对沥青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1)沥青会破坏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导致储集层有效储集空间减小、渗透性降低;(2)随着沥青含量的增加,纵横波时差普遍减小,而密度和电阻率值则普遍增大;(3)随着沥青含量增加,纵波时差和密度变化相对较小,而横波时差和电阻率变化相对较大;(4)沥青核磁共振横向驰豫时间(T_2)普遍小于3 ms,且沥青成熟度越高,T2值越小。据此提出基于常规与特殊测井相结合的沥青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沥青含量、有效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四川盆地安岳气田80多口气井的寒武系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划分出沥青平面富集区带,可作为气藏开发井井位部署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寒武系龙王庙组 沥青 碳酸盐岩储集层 核磁共振测井 岩石物理 测井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储层主控因素的地震地层学解释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劲松 于豪 +1 位作者 李文科 马晓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8-216,I0009,共10页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发育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了确定优质储层分布范围,通过地震地层学解释,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将龙王庙组—洗象池群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标定了4个海平面升降变化旋回;结合最大波...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发育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了确定优质储层分布范围,通过地震地层学解释,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将龙王庙组—洗象池群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标定了4个海平面升降变化旋回;结合最大波峰振幅属性和地层厚度,认为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受海平面变化和古地貌的双重控制。其中,颗粒滩白云岩储集层发育受四级海平面下降期的控制,呈带状展布,优质储集层发育在层序上超位置附近,近岸古地貌微幅度变化进一步影响储集层物性,局部古地貌高部位储层物性更为优越。地震地层学解释可以确定颗粒滩白云岩优质储集层发育区,并将对下一步该区具备相似成藏条件的奥陶系储层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地区 寒武系龙王庙组 颗粒滩白云岩 优质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7
7
作者 金民东 谭秀成 +8 位作者 童明胜 曾伟 刘宏 钟波 刘庆松 连承波 周星合 许浒 罗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8,共11页
基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论证并选取龙王庙组顶—寒武系底界印模地震厚度来表征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岩溶古地貌。灯四段岩溶古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溶台面、斜坡和叠合斜坡3种地貌单元,且不同地貌单元具有不同的... 基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论证并选取龙王庙组顶—寒武系底界印模地震厚度来表征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岩溶古地貌。灯四段岩溶古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溶台面、斜坡和叠合斜坡3种地貌单元,且不同地貌单元具有不同的古水文条件,进而控制了岩溶作用强度和储集层质量差异。其中,叠合斜坡区域溶蚀作用最强,发育较大型的溶沟、溶洞系统,其储集空间主要为蜂窝状溶蚀孔洞,质量最好;台面斜坡溶蚀作用有所减弱,发育较小型的溶沟、溶洞系统,储集层质量相对变差;岩溶台面区域溶蚀作用最弱,主要发育小型花斑状岩溶系统,储集空间多为针孔—较小的溶蚀孔洞,整体质量相对较差,局部也存在质量较好储集体。结果表明,除高勘探程度的西部台缘带外,台内勘探程度较低的台面斜坡也可作为灯四段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岩溶台面 斜坡 叠合斜坡 寒武系龙王庙组 震旦系灯影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