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因寒用、寒因寒用”辩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之卓 《国医论坛》 1993年第6期32-32,共1页
对于中医治则“热因寒用、寒因寒用”等,若囫囵吞枣,医家似无异议.但在具体训释这些治则的第一、第三个字的意义和语法关系时,文人往往各执一端.若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文字的意义和语法关系,就不可能自诩精通这些治则.郑江斌同志认为:“寒... 对于中医治则“热因寒用、寒因寒用”等,若囫囵吞枣,医家似无异议.但在具体训释这些治则的第一、第三个字的意义和语法关系时,文人往往各执一端.若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文字的意义和语法关系,就不可能自诩精通这些治则.郑江斌同志认为:“寒因寒用”,前一“寒”字指假寒病证,后一“寒”字指寒性药,但没有举出令人信服的诠释证据;“寒因寒用”的结构为两个动宾词组,两个宾语皆提前,可惜没能有效地解释宾语前置的条件(见1988年第1期《医古文知识》),故笔者以为不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药学 治则 寒因寒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治”探析
2
作者 吴华强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3期8-11,共4页
一、概述 反治法与正治法相对而言,显然是用于病变发展的特殊阶段。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外表所见与疾病的内在属性是基本一致的,但当疾病发展变化到一个特殊阶段,病机有殊,所表现的外在征象往往有可能与其内在属性不相一致,较为殊异,且... 一、概述 反治法与正治法相对而言,显然是用于病变发展的特殊阶段。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外表所见与疾病的内在属性是基本一致的,但当疾病发展变化到一个特殊阶段,病机有殊,所表现的外在征象往往有可能与其内在属性不相一致,较为殊异,且多是一种与疾病属性恰恰相反的假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治法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恩树运用反治法临床经验 被引量:1
3
作者 陶佳 杨晓明 张恩树(指导)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第17期20-22,共3页
该文介绍张恩树主任医师采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及4则验案,其充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采用顺从病证外在假象而治即反治法论治疾病,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体现了反治法论治疾病... 该文介绍张恩树主任医师采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及4则验案,其充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采用顺从病证外在假象而治即反治法论治疾病,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体现了反治法论治疾病的特点,为临床治疗疑难杂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治法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治病求本 张恩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把反佐归属于反治 被引量:2
4
作者 金文君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49-50,共2页
一般的中医书籍常把反治列入治疗原则,而反佐归在反治中论述。明朝李时珍也把反佐当作反治,并在《本草纲目》中说:“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也”。一些中医辞典也认为:“反佐法是反治法之一”。在此,笔者对这一说法提出商榷,抛砖引玉,以... 一般的中医书籍常把反治列入治疗原则,而反佐归在反治中论述。明朝李时珍也把反佐当作反治,并在《本草纲目》中说:“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也”。一些中医辞典也认为:“反佐法是反治法之一”。在此,笔者对这一说法提出商榷,抛砖引玉,以期提高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克服中医理论岐义性。反治属治疗原则,即在病情严重或特殊情况下证象与本质表现不一致时所采用的治疗法规,此为反治。反佐应属组方结构,制方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佐 明朝李时珍 反治法 从治 属组 寒因寒用 次要症状 逐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