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建立的探讨 被引量:18
1
作者 朱世鹏 张玲 +7 位作者 申松希 张露芬 任晓暄 郭盂玮 赵雅芳 嵇波 李晓泓 朱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1期2416-2419,共4页
目的:探讨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将处于动情问期的3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水对照组、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空白大鼠同步... 目的:探讨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将处于动情问期的3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水对照组、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空白大鼠同步抓取不做任何处理,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均每日给予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连续10d,第1d及第10d日注射0.5mg/只,第2~9d每日0.2nag/只。末次给药1h后,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在注射以后,冷冻5d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放入超低温冰柜冷冻4h,在2h时打开冰柜换气5s,冰柜温度维持在~25℃。观察每分钟扭体评分、寒证表征评分、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冷冻5d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寒证表征评分明显升高(P〈0.01);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组和冷冻5d+给药组的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均明显升高(P〈0.05),冷冻5d+给药组的红细胞刚性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盐水组比较,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的每分钟扭体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全身冷冻法可造成大鼠寒凝证;通过寒凝证模型结合类痛经模型的制备方法,成功建立了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该模型符合中医证候模型的造模思路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凝 痛经 中医模型 血液流变学 寒凝表征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艾灸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疼痛反应及脊髓内μ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周瑾 崔晓 +5 位作者 张露芬 齐丹丹 张梅 郭孟玮 任晓暄 李晓泓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99-1201,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量艾灸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及脊髓内μ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灸量的镇痛效应及其部分中枢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A组(艾灸1壮)、B组(艾灸3...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量艾灸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及脊髓内μ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灸量的镇痛效应及其部分中枢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A组(艾灸1壮)、B组(艾灸3壮),每组15只。除盐水组外,其它各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加缩宫素注射法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A组和B组以不同灸量艾灸关元穴。观察大鼠扭体反应,并以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脊髓内μ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扭体反应: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B组扭体潜伏期缩短、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组、B组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减少(P<0.05)。(2)脊髓μ受体mRNA的表达:与盐水组比较,A组与B组的表达均增强(P<0.01),与模型组相比,A组与B组的表达增强(P<0.01)结论:(1)不同艾灸量施予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均有镇痛作用。(2)艾灸产生镇痛效应的部分机制可能通过增强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脊髓内阿片受体的表达产生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 扭体反应 Μ受体 艾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体表区域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佳敏 沈小雨 +12 位作者 罗丽 任晓暄 郭孟玮 赵雅芳 张玲 申松希 齐丹丹 朱世鹏 许咏思 嵇波 张露芬 李晓泓 朱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00-904,共5页
目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文中旨在探讨针刺在调节不同经穴温度变化上的规律与差异,以及针刺是否引起经脉循行线上穴区温度的循经性升高或降低反应。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分为等渗盐水组... 目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文中旨在探讨针刺在调节不同经穴温度变化上的规律与差异,以及针刺是否引起经脉循行线上穴区温度的循经性升高或降低反应。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分为等渗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模型组)、三阴交组、关元组,每组8只。除等渗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 d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末次给药1 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 U只/,将大鼠置于-25℃的低温冰柜中连续受冻5 d,每天4 h,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等渗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等渗盐水,不冷冻。运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关元穴区的基础温度(针刺前),记录针刺即刻,针刺后5、10、20(取针)、30、40、50、60 min各时间点的温度。结果在即刻至针刺后5 min时,三阴交组及关元组左侧三阴交穴温度显著下降[(-0.56±0.22)℃ vs (-0.48±0.11)℃, P<0.01]、右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显著下降[(-0.64±0.21)℃vs (-0.45±0.13)℃,P<0.05];在5~10 min时间段,三阴交组右侧三阴交穴区[(0.49±0.35)℃]、右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0.18±0.20)℃]均显著性升高(P<0.01);在20~30 min时间段,三阴交组右侧三阴交穴区体表温度较模型组和关元组显著升高[(0.14±0.25)℃,P<0.01];在30~40 min时,三阴交组右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较模型组显著升高[(-0.03±0.11)℃,P<0.01]。各组左侧血海穴区、关元穴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三阴交、关元均可调节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的体表温度变化。三阴交组右侧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出现同时间段的循经性升温效应。说明针刺后相同经脉上穴区温度具有循经动态变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区温度 循经性 红外热成像 寒凝痛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灸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疼痛反应及中枢内κ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珍珍 张梅 +7 位作者 章庆庆 齐丹丹 任晓暄 郭孟玮 李晓泓 赵雅芳 张露芬 朱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52-1355,共4页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三阴交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和脊髓、中脑的κ受体的影响,旨在初步探讨艾灸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镇痛效应的差异及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将处于动情间期3月龄的SD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三阴交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和脊髓、中脑的κ受体的影响,旨在初步探讨艾灸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镇痛效应的差异及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将处于动情间期3月龄的SD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类痛经组、艾灸三阴交组和艾灸关元组,每组9只。除盐水组外,寒凝类痛经组、三阴交组和关元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盐水组和寒凝类痛经组不予艾灸,三阴交组在造模第6天、第8天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后及在第10天注射缩宫素后,在大鼠三阴交穴(双侧)予以艾柱施灸,每次灸3壮。关元组灸治方法与之相同。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测定大鼠脊髓、中脑的κ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盐水组比较,寒凝类痛经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增高(P<0.01)。与寒凝类痛经组比较,关元组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减少(P<0.01);与三阴交组比较,关元组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减少(P<0.05)。结论:1艾灸可明显减轻大鼠的类痛经反应,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2初步证实了艾灸不同穴位与镇痛效应差异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关元 三阴交穴 寒凝痛经 Κ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温度及艾灸干预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伟 杨佳敏 +7 位作者 齐丹丹 张梅 刘珍珍 章庆庆 解秸萍 任晓暄 郭孟玮 赵雅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6-629,I0005,共5页
目的:观察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红外温度及其艾灸后的变化,探讨艾灸对子宫体表温度的影响及灸局部穴和远部穴的效应差异。方法:将48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关元组、三阴交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 目的:观察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红外温度及其艾灸后的变化,探讨艾灸对子宫体表温度的影响及灸局部穴和远部穴的效应差异。方法:将48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关元组、三阴交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全身冷冻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关元组和三阴交组于造模结束后分别进行艾灸,3壮/穴。采用红外热成像方法动态监测各组大鼠灸前、灸后即刻、灸后5、10、20、30、40、50、60 min子宫体表投影区温度。结果:(1)时点温度:四组间不同时点的温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F=243.46,P=0.00〈0.05)。分组与监测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6.21,P=0.00〈0.05)。四组间红外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P=0.03〈0.05)。其中,正常组各监测时点间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灸后20~60 min各时点比灸前温度显著降低(P〈0.05);灸后30~60 min各时点比灸后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5);三阴交组灸后5~60 min各时点比灸前温度显著降低(P〈0.05);灸后10~60 min各时点比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1);关元组灸后即刻比灸前温度显著升高(P〉0.05),灸后5~60 min各时点均比灸前及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5)。(2)时段温差: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和关元组的灸后5~60 min各点与灸前温度差值均显著增大(P〈0.05);与三阴交组比较,关元组的灸后即刻与灸前温度差值显著增大(P〈0.05)。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各点温度差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存在持续40 min温度降低时段,艾灸可使温度下降时点提前,使该段温度下降幅度显著增加;且灸局部穴和远端穴的即刻效应不同。说明艾灸在一定时间内促进子宫体表红外温度的下降,艾灸对于痛经的治疗作用并非依靠直接提高子宫体表温度,其具体起效机制尚须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三阴交 关元 红外热成像 寒凝痛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香草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美安 黄凤 +3 位作者 梁晓庆 蓝小琪 崔祥祥 曾雪琪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9-888,共10页
目的探讨兰香草水煎液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60只健康SPF级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布洛芬组、兰香草高剂量组、兰香草中剂量组、兰香草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寒... 目的探讨兰香草水煎液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60只健康SPF级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布洛芬组、兰香草高剂量组、兰香草中剂量组、兰香草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寒冷刺激联合苯甲酸雌二醇以及缩宫素建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于造模第5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0 d。观察记录大鼠症状表现,测定大鼠扭体反应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大鼠血清中血浆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_(2))、6-酮前列环素F_(1α)(6-Ketoprostacyclin F_(1α),6-Keto-PGF_(1α))、雌二醇(estradiol,E_(2))和孕酮(progesterone,PROG)水平,测定大鼠子宫组织中前列腺素F_(2α)(prostaglandin F_(2α),PGF_(2α))、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钙离子(calcium,Ca^(2+))水平,以及计算子宫、卵巢脏器指数并观察其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寒凝血瘀证症状及扭体反应,子宫、卵巢组织形态出现明显增生、炎症、水肿等病变,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中TXB_(2)、E_(2)水平和E_(2)/PROG比值明显升高(P<0.01)以及6-Keto-PGF_(1α)和PROG水平明显降低(P<0.01),子宫指数和卵巢指数均明显增高(P<0.01),子宫组织中PGF_(2α)、Ca^(2+)水平和PGF_(2α)/PGE_(2)比值明显升高(P<0.01)以及PGE_(2)、NO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兰香草水煎液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症状表现和子宫、卵巢组织形态病变,显著延长扭体反应潜伏时间和降低扭体次数(P<0.01),显著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P<0.01),降低血清中TXB_(2)、E_(2)水平及E_(2)/PROG比值和升高血清中6-Keto-PGF_(1α)、PROG水平,降低子宫指数和卵巢指数(P<0.01,P<0.05),降低子宫组织中PGF_(2α)、Ca^(2+)水平及PGF_(2α)/PGE_(2)比值(P<0.01,P<0.05)和升高子宫组织中PGE_(2)、NO水平(P<0.01)。结论兰香草水煎液可有效改善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大鼠血清中TXB_(2)、6-Keto-PGF_(1α)、E_(2)、PROG水平和子宫组织中PGF_(2α)、PGE_(2)、NO、Ca^(2+)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香草 寒凝血瘀 原发性痛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出血中风阳类证大鼠模型的初建与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郑春叶 黄燕 贾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2-826,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大鼠模型。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A单纯疾病组(高血压脑出血组)、B病证结合组(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组)、C治疗组(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药物治疗组),D假手术组。采用症状和体征观察、... 目的:建立一种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大鼠模型。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A单纯疾病组(高血压脑出血组)、B病证结合组(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组)、C治疗组(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药物治疗组),D假手术组。采用症状和体征观察、神经功能评估、组织学检查、脑含水量测定、微观指标检测和方药测证等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结果:A-C组大鼠造模后出现烦躁、易激惹、眼结膜深红、头晕、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或体征;出现血压明显升高;出现脑血肿、脑水肿等出血性脑损伤病理改变与偏瘫等神经缺损体征。与D组比较,A-C组大鼠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水平明显降低,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II)、醛固酮(ALD)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A、B组比较,C组大鼠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显著减轻,上述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也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人类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阴虚阳亢的证候特点相似。结论:该病证结合模型能够部分模拟人类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的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大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