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8
1
作者 李艳萍 闫东伟 +1 位作者 周少雄 况春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4-888,927,共6页
本研究以硝酸锰、硝酸镍、硝酸钴、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碳酸钠为原料,通过化学共沉淀法结合微波化学快速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1.2Mn0.58Ni0.18Co0.04O2。对正极材料进行了包括电化学性能表征等测试其结构和形貌表征,研... 本研究以硝酸锰、硝酸镍、硝酸钴、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碳酸钠为原料,通过化学共沉淀法结合微波化学快速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1.2Mn0.58Ni0.18Co0.04O2。对正极材料进行了包括电化学性能表征等测试其结构和形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制备的富锂锰基层状复合氧化物正极材料Li1.2Mn0.58Ni0.18Co0.04O2为空心结构,产物结晶性良好,粒径分布均匀,形貌规则,电化学活性高。在20mA/g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75.8mAh/g,在200mA/g下放电比容量为210mAh/g,40mA/g循环100次容量保持率高达9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锂锰氧化物 微波水热合成 Li1.2Mn0.58Ni0.18Co0.04O2微米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包覆氧化镧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忽小宇 陈婧妍 +4 位作者 吕晓霞 袁宁一 丁建宁 刘振 王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8-142,共5页
通过溶液法在富锂锰基0.5Li2MnO3·0.5LiMn1/3Ni1/3Co1/3O2(简称LLO)正极材料前驱体表面包覆了一层稀土氧化物--氧化镧,制备了表面包覆氧化镧的LLO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能量色散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池测试仪对材料进... 通过溶液法在富锂锰基0.5Li2MnO3·0.5LiMn1/3Ni1/3Co1/3O2(简称LLO)正极材料前驱体表面包覆了一层稀土氧化物--氧化镧,制备了表面包覆氧化镧的LLO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能量色散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池测试仪对材料进行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考察表面包覆氧化镧对LLO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摩尔分数1%的氧化镧包覆LLO正极材料,极大地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性能的改善归因于包覆氧化镧后有效地稳定了材料的表面结构,避免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锰正极材料 稀土氧化物 表面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量密度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黄鹏 邹大中 +2 位作者 牛棒棒 陈浩舟 李勋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69,共7页
富锂锰基氧化物(LMO)正极材料具有很高的比容量,但其仍存在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大、动力学性能差、电压衰降等缺陷。本文设计并优化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正极材料结构,通过掺杂Br^(-)取代O^(2-)限制充放电循环过程... 富锂锰基氧化物(LMO)正极材料具有很高的比容量,但其仍存在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大、动力学性能差、电压衰降等缺陷。本文设计并优化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正极材料结构,通过掺杂Br^(-)取代O^(2-)限制充放电循环过程晶格氧的迁移;通过调控富锂锰基氧化物电极中的氧空位,增强氧阴离子反应的可逆性,改善电极的循环稳定性。非等价态Br-的取代更易产生氧空位,从而提高材料电导率,同时改善Li^(+)扩散动力学,提升材料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锂锰氧化物(lmo) Br^(-)掺杂 氧空位 结构调控 充放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1.2-xNaxNi0.13Co0.13Mn0.54O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策 王俊 +1 位作者 陈彦彬 刘亚飞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0-304,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碳酸盐前驱体,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制备Na+掺杂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1.2-xNaxNi0.13Co0.13Mn0.54O2(x=0,0.01,0.02,0.04,0.08).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x≤0.04时为层状富锂锰基材料的α-NaFeO 2六方相结构...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碳酸盐前驱体,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制备Na+掺杂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1.2-xNaxNi0.13Co0.13Mn0.54O2(x=0,0.01,0.02,0.04,0.08).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x≤0.04时为层状富锂锰基材料的α-NaFeO 2六方相结构,Na掺杂量过大时颗粒表面出现团聚絮状物并发现第二相—P2型层状氧化物.电化学测试发现适量的Na掺杂可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倍率和循环性能;掺杂量为0.02时电化学性能最佳:在2.0~4.6 V充放电,Li 1.18 Na 0.02 Ni 0.13 Co 0.13 Mn 0.54 O 2在0.1 C放电比容量为273.4 mAh/g,首次库伦效率为93.1%,1C循环100次后容量超过200 mAh/g,保持率为84.3%.离子半径较大的Na+占据Li位,起到柱撑作用,稳定了结构,增大了层间距,利于Li^+扩散;此外,材料表面形成的P2型层状氧化物能够减缓层状结构向尖晶石结构的转变,从而提高了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锰材料 Na掺杂 柱撑作用 P2型层状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