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GCF对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欧阳丽霞 黄贤凯 +3 位作者 张梦琦 张子恒 徐肖飞 王建涛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9-1446,共8页
研究了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的含量对高电压条件下富锂锰基电极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和EIS分析了VGCF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VGCF含量由2%增加至6%(质量分数)时,高电压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的面电阻先急剧降低而后趋于平缓,... 研究了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的含量对高电压条件下富锂锰基电极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和EIS分析了VGCF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VGCF含量由2%增加至6%(质量分数)时,高电压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的面电阻先急剧降低而后趋于平缓,电极的大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均得到提升。6%VGCF电极在3 C大倍率放电时的比容量为73.7 mAh/g,为2%VGCF电极的2.23倍;其200次循环后的比容量为108.5 mAh/g,容量保持率为71.0%。分析表明,提高一维结构的VGCF含量能在锂离子电池内的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颗粒与铝箔集流体之间、活性材料颗粒之间搭建更多直通的电子快速传输通道,构建更完整的高效导电网络,从而有效抑制了电极阻抗的增长,减小电极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 VGCF 阻抗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炭黑对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黄贤凯 邵泽超 +1 位作者 常增花 王建涛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21,共9页
研究了导电炭黑Super P的添加量对高电压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SEM和交流阻抗分析Super P添加量影响电极性能的原因。结果表明:高电压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的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均随Super P添加量增加呈先提高... 研究了导电炭黑Super P的添加量对高电压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SEM和交流阻抗分析Super P添加量影响电极性能的原因。结果表明:高电压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的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均随Super P添加量增加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添加5%(质量分数,下同)Super P的电极具有最优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放电性能。这是因为提高Super P添加量能够增加Super P颗粒与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颗粒之间的电接触,从而在电极中构建更为完善的电子导电网络,降低电极内部组分之间的阻抗,减小电极的极化,然而Super P添加量超过5%时,易发生团聚,不利于其充分发挥导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 导电炭黑 电化学性能 极化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能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关键挑战,改性策略与未来展望
3
作者 韩宇宁 王功瑞 +3 位作者 任萱萱 杨铭哲 李忠涛 吴忠帅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620,共24页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LRMO)具有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优势,是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候选正极材料。然而,LRMO仍面临首次库仑效率低、倍率性能差、电压衰减等关键科学问题,难以满足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先进电动汽车等...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LRMO)具有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优势,是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候选正极材料。然而,LRMO仍面临首次库仑效率低、倍率性能差、电压衰减等关键科学问题,难以满足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先进电动汽车等高端应用中锂离子电池的使用需求。为了深入完整地认识LRMO,本综述系统地讨论了LRMO的发展历史、晶体结构、关键挑战和主要改性策略,并对未来前瞻性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首先详细阐述了LRMO的晶体结构和储能机制,并讨论了其面临的关键挑战,包括晶体结构致密化(体相不可逆反应和表面不可逆反应)和电化学性能衰退(电压衰减、首次库仑效率降低和倍率性能差)。随后,对LRMO的改性策略进行了归纳探讨,阐明了体相、表面、浓度梯度等元素掺杂能够提升锂离子扩散速率和晶体结构稳定性;采用磷酸盐、炭材料、氧化物、导电聚合物等表面包覆,能够有效抑制LRMO与电解质间的有害副反应,增强材料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固态/液态电解质改性,增强电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提升LRMO的循环性能;此外,通过黏结剂优化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LRMO电化学性能。最后,深入阐述了前瞻性的观点和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为下一代LRMO的规模化制备与应用提供了全面细致的建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锂锰基层氧化物 高能量密度 掺杂 包覆 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掺杂改善Li_(1.2)Mn_(0.56)Ni_(0.16)Co_(0.08)O_2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长循环稳定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世龙 李东林 +5 位作者 李童心 周俊祥 曹婷 孔祥泽 樊小勇 苟蕾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64-4169,共6页
针对富锂锰基层状材料xLi_2MnO_3·(1-x)LiMO_2(M为Mn、Co、Ni)存在着充放电循环性能差的缺点,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氟掺杂Li_(1.2)Mn_(0.56)Ni_(0.16)Co_(0.08)O_(2-x)F_x正极材料,以提高这种材料的长循环充放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富锂锰基层状材料xLi_2MnO_3·(1-x)LiMO_2(M为Mn、Co、Ni)存在着充放电循环性能差的缺点,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氟掺杂Li_(1.2)Mn_(0.56)Ni_(0.16)Co_(0.08)O_(2-x)F_x正极材料,以提高这种材料的长循环充放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氟掺杂材料的晶体结构与未掺杂材料相似,但氟掺杂明显改善了充放电长循环性能的稳定性。在125 mA/g电流密度下电池循环500次,掺杂5%F的Li_(1.2)Mn_(0.56)Ni_(0.16)Co_(0.08)O_(1.95)F_(0.05)材料比容量保持率为79.2%,并且极大地抑制了放电平台电位的衰减,而未掺杂的Li_(1.2)Mn_(0.56)Ni_(0.16)Co_(0.08)O_2材料的比容量保持率仅为16%,其放电电位平台已经消失。这些结果表明氟掺杂能有效地抑制富锂锰基层状结构正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比容量和放电平台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锰基层材料 循环性能 氟掺杂 放电电位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掺杂富锂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缪胤宝 刘嘉 +6 位作者 曾杰 彭望 王帅 陈显彪 刘伟昊 陈哲 张文华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8-633,共6页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循环稳定性较差。为增强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设置F掺杂浓度梯度实验。采用聚合-热解法,通过优化丙烯酸聚合过程中的原料比例,制备Li_(1.2)Ni_(0.13)Co_(0.13)Mn_(0.54) O_(2-x)F_(x)材料,探究F掺杂比...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循环稳定性较差。为增强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设置F掺杂浓度梯度实验。采用聚合-热解法,通过优化丙烯酸聚合过程中的原料比例,制备Li_(1.2)Ni_(0.13)Co_(0.13)Mn_(0.54) O_(2-x)F_(x)材料,探究F掺杂比例对正极材料微观形貌和电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定量分析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不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容量释放情况。采用XRD、SEM分析样品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采用恒流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测试分析样品的电化学性能。F掺杂可提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x=0.03时,样品LMNC-F0.03的层状结构明显,阳离子混排程度低,电化学稳定性最优。以0.5 C在2.0~4.8 V循环100次,放电比容量为186.97 mAh/g,容量保持率为85.76%,放电中值电压保持率为84.93%;2.0 C倍率下的平均放电比容量为147.68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掺杂 锂锰基层氧化物 聚合-热解法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祖豪 丁晓凯 +4 位作者 罗冬 崔佳祥 谢惠娴 刘晨宇 林展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8-424,共17页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正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最关键部分。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LMLOs)因具有高比容量(>250 mA·h/g)、高工作电压、低成本...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正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最关键部分。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LMLOs)因具有高比容量(>250 mA·h/g)、高工作电压、低成本以及高安全性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动力电池最有前景的正极材料。尽管如此,首次库仑效率低、电压衰减严重、循环以及倍率性能差等问题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本文就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总结,包括不可逆的氧释放、层状结构向尖晶石结构的不可逆转变以及过渡金属离子的迁移和价态变化等。同时,分别从表面包覆、表面及体相掺杂、晶面调控以及表面集成结构四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们针对这些问题设计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锂锰基层氧化物 结构演变 电压衰减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WCNTs对锂离子电池LMRO电极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欧阳丽霞 黄贤凯 +4 位作者 黄宏基 张军 赵红利 徐肖飞 王建涛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2-1620,共9页
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含量对高电压下LMRO电极性能的影响,用SEM和EIS分析了MWCNTs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原因。结果表明:随MWCNTs含量的增加,LMRO电极的循环性能先提升后衰减,高MWCNTs含量电极的面电阻更低,倍率性能更优。循环性... 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含量对高电压下LMRO电极性能的影响,用SEM和EIS分析了MWCNTs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原因。结果表明:随MWCNTs含量的增加,LMRO电极的循环性能先提升后衰减,高MWCNTs含量电极的面电阻更低,倍率性能更优。循环性能最佳的LR-3MWCNTs电极的面电阻为8.54Ω,是LR-1MWCNTs电极的15.5%。MWCNTs可在MWCNTs与LMRO颗粒间形成非断点式、非曲折的电子传输路径,从而在电极中形成更均匀、更完善的三维导电网络结构,因此可减低电极阻抗、抑制电极极化。当MWCNTs含量超过3%时MWCNTs团聚严重,反而降低电极的循环性能。循环40次时,LR-3MWCNTs电极的R_(e)(13.79Ω)最低,是LR-1MW-CNTs电极的22.7%;LR-3MWCNTs电极的R_(ct)(61.81Ω)最小,为LR-5MWCNTs电极的2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WCNTS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 阻抗 极化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配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电解液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洁 崔孝玲 +2 位作者 赵冬妮 杨莉 李世友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了构建适配于层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电解液体系,总结了适配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含不同官能团添加剂的电解液体系,并分析了作用机理,展望了匹配于该正极材料电解液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锂锰基层氧化物 电解液 添加剂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