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土改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广东省12个乡富裕中农收入为例 |
张璐璐
|
《农业考古》
|
2019 |
2
|
|
2
|
“平分土地”的政策应当基本肯定 |
张永泉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3
|
|
3
|
对建国头七年党的农村个体经济政策的反思 |
朱永红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2
|
|
4
|
从比较看不同——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修改的失误 |
宋建新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2
|
|
5
|
五河县上殿集村土地改革综述 |
徐则浩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6
|
真金永远闪光新读“创业史”(第一部)︶ |
霍秀全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7
|
谈《创业史》的主题思想 |
季成家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0 |
0 |
|
8
|
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
张江明
|
《学术研究》
|
1963 |
1
|
|
9
|
1956至1966年党在农村中的阶级路线 |
朱永红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
|
10
|
重读《创业史》 |
锦襄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9 |
0 |
|
11
|
《創业史》的人物塑造 |
徐文斗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62 |
0 |
|
12
|
評《艳阳天》 |
陆一帆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65 |
0 |
|
13
|
《创业史》的长篇结构和人物描写 |
黄曼君
|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63 |
0 |
|
14
|
《綠竹村风云》的特色和意义 |
全欽俊
吳宏聪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65 |
0 |
|
15
|
试谈《创业史》表现手法的几个特点 |
王志武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9 |
0 |
|
16
|
论《创业史》矛盾冲突的典型化 |
蒙万夫
吴予敏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9 |
0 |
|
17
|
论梁生宝形象的塑造(下)——《柳青研究》之一 |
徐文斗
孔范今
|
《齐鲁学刊》
|
1979 |
0 |
|
18
|
谈柳青的创作 |
陈坚
|
《齐鲁学刊》
|
1978 |
0 |
|
19
|
人民公社是在我国条件下加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根绝资本主义复辟可能性的强有力的武器——吉林省榆树县新庄人民公社调查 |
李冀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60 |
0 |
|
20
|
保卫“八字宪法” 坚持技术革命 |
石流
|
《江汉论坛》
|
195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