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恩施渔塘坝富硒碳质岩矿山土壤硒含量与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关系
1
作者 向智文 张晓明 +4 位作者 张丹丹 林微渊 黄秀芳 王智勇 彭木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为了研究硒(Se)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湖北省恩施市渔塘坝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含硒量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硒量的增加,元素Cr、Ni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硒富集与重金属存在明显的伴... 为了研究硒(Se)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湖北省恩施市渔塘坝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含硒量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硒量的增加,元素Cr、Ni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硒富集与重金属存在明显的伴生关系。富硒土壤中的理化性质和元素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硒土壤降低了荧光素二乙酸酶、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物酶、脲酶活性,显著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高硒和中等硒含量土壤中细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低硒含量土壤,表现出更高的活性和生长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富硒程度越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越大。可见,土壤硒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对环境中硒的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为更加合理利用和开发富硒土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理化性质 酶活性 微生物 恩施渔塘坝 富硒碳质岩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寒武、二叠系富硒碳质岩中硒结合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朱建明 秦海波 +2 位作者 罗泰义 李璐 苏宏灿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4,共6页
使用硒的7步连续化学提取技术,对采自贵州寒武纪牛蹄塘组和湖北恩施二叠纪茅口组富硒碳质岩中的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元素态、酸性提取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残渣态硒进行了比较研究,应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岩石总硒和各结... 使用硒的7步连续化学提取技术,对采自贵州寒武纪牛蹄塘组和湖北恩施二叠纪茅口组富硒碳质岩中的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元素态、酸性提取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残渣态硒进行了比较研究,应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岩石总硒和各结合态硒。结果表明,恩施二叠纪沙地新鲜富硒碳质硅质岩和碳质页岩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硫化物/硒化物态硒为主,残渣态硒较低;遵义松林早寒武世碳质硅质岩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硫化物态硒为主,碳质页岩与镍钼矿层中则以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和硫化物态硒为主,斑脱岩中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元素态和可交换态硒为主。根据硒结合态的这种分布特征,推测二叠纪、寒武纪富硒碳质岩中硒初始富集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略有差异前者碳质硅质岩中主要以微生物还原为主,碳质页岩中则是微生物还原作用和生物同化吸收或吸附兼而有之;后者主要以生物同化吸收或吸附为主,微生物还原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态 富硒碳质岩 寒武纪 二叠纪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渔塘坝富硒碳质岩中硒的赋存状态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建明 李社红 +4 位作者 左维 I.Sykorova 苏宏灿 郑宝山 J.Pesek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4-640,共7页
在渔塘坝富硒碳质岩中发现了自然硒及其系列硒矿物的组合。这些硒矿物有自然硒、方硒铜矿、硒铜蓝、水硒铁石、硒银矿、含硒黄铁矿、含硒黄铜矿和难以确定名称的Fe-Se矿物。其中自然硒、方硒铜矿和硒铜蓝的矿物组合主要分布在断层面附... 在渔塘坝富硒碳质岩中发现了自然硒及其系列硒矿物的组合。这些硒矿物有自然硒、方硒铜矿、硒铜蓝、水硒铁石、硒银矿、含硒黄铁矿、含硒黄铜矿和难以确定名称的Fe-Se矿物。其中自然硒、方硒铜矿和硒铜蓝的矿物组合主要分布在断层面附近的碳质硅质岩中,自然硒与方硒铜矿的矿物组合主要分布在高碳质泥岩中,水硒铁石及未确定的Fe-Se矿物主要赋存于露头处的富硒碳质岩中。硒矿物中除自然硒较普遍地存在外,其他矿物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富硒碳质岩中,而是局部性地出现。Cu-Se矿物的大量发育表明铜可能在硒的表生迁移转化中起着某种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碳质岩 矿物 赋存状态 渔塘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塘坝富硒碳质岩石中硒淋滤实验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朱建明 王明仕 +2 位作者 黎文 尹祚莹 苏宏灿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5-151,共7页
渔塘坝是中国较为典型的高硒地区之一。从该区选取了4个典型的富硒碳质岩样品,并在常温条件下进行了淋滤实验研究(pH=2.0,4.0和6.5)。初步结果表明:随着液固比的增大和淋滤时间的延长,淋滤液中硒含量变化的总体呈降低趋势。不同岩类间... 渔塘坝是中国较为典型的高硒地区之一。从该区选取了4个典型的富硒碳质岩样品,并在常温条件下进行了淋滤实验研究(pH=2.0,4.0和6.5)。初步结果表明:随着液固比的增大和淋滤时间的延长,淋滤液中硒含量变化的总体呈降低趋势。不同岩类间硒的淋失量有所差别,但岩石总量硒并不是影响硒淋失的主要因素。淋滤原液的不同pH值对岩石硒的淋失有显著影响,其淋失量的排列顺序是pH=2.0>pH=6.5>pH=4.0。岩石中碳酸盐与黄铁矿含量之比同淋滤液pH的变化有关,并且极可能是影响岩石风化初始阶段硒淋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滤实验 富硒碳质岩 渔塘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渔塘坝富硒碳质岩石中硒的形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韩文亮 朱建明 +3 位作者 秦海波 李璐 雷磊 苏宏灿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5,共7页
湖北恩施渔塘坝是中国人群硒中毒爆发性流行的地区,也是恩施较为典型的高硒地区之一。其北部出露的富硒碳质岩石,通常认为是渔塘坝硒的主要来源。采用7步连续化学浸提技术,将富硒碳质岩石中硒分为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元素态、酸... 湖北恩施渔塘坝是中国人群硒中毒爆发性流行的地区,也是恩施较为典型的高硒地区之一。其北部出露的富硒碳质岩石,通常认为是渔塘坝硒的主要来源。采用7步连续化学浸提技术,将富硒碳质岩石中硒分为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元素态、酸性提取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残渣态硒,使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岩石总硒和硒形态。结果表明,碳质页岩和碳质硅质岩中硒主要以有机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可交换态硒为主,碳质泥岩中硒以有机态、元素态和硫化物/硒化物态硒为主。碳质泥岩中的水溶态硒显著低于碳质页岩和碳质硅质岩中的水溶态硒,但元素态硒的比例显著高于后两者,说明碳质泥岩是富硒碳质岩层中硒易于富集的场所。富硒碳质岩中的可利用态硒主要以Se4+为主,而非是Se6+和有机硒。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硒中Se4+与岩石总硒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Se4+离子的分布影响着岩石总硒,有机质与粘土在硒富集的地球化学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态 形态 富硒碳质岩 渔塘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