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摄动位对密近双星内Lagrangian点位置和Roche瓣大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洪楠 陆廷卫 余英娟 《天文学报》 1984年第3期265-279,共15页
本文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密近双星模型给出了以两子星的扁率因子A_1、A_2和辐射因子Q为参数的摄动位能,讨论了摄动位对密近双星的内Lagrangian点位置和Roche瓣形状的影响,并进一步对五组实际密近双星的不同摄动参数值进行了数值计算,分别... 本文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密近双星模型给出了以两子星的扁率因子A_1、A_2和辐射因子Q为参数的摄动位能,讨论了摄动位对密近双星的内Lagrangian点位置和Roche瓣形状的影响,并进一步对五组实际密近双星的不同摄动参数值进行了数值计算,分别得出了它们的内Lagrangian点位置、Roche瓣半径和体积,还将这些结果与无摄情况进行了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子星 ROCHE LAGRANGI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中的临界等位面与Roche瓣结构
2
作者 周洪楠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4-311,共8页
在密近双星的演化理论中,临界等位面与Roche瓣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对密近双星临界等位面和Roche瓣结构的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临界等位面和Roche瓣的经典定义;其次讨论了诸多扰动因素对临界等位面的形状和Roche瓣结构的影... 在密近双星的演化理论中,临界等位面与Roche瓣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对密近双星临界等位面和Roche瓣结构的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临界等位面和Roche瓣的经典定义;其次讨论了诸多扰动因素对临界等位面的形状和Roche瓣结构的影响;最后介绍这些研究结果在密近双星研究中的应用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临界等位面 Roche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质量X射线双星中的准周期振荡(QPO)现象 被引量:1
3
作者 乔国俊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0-34,共15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低质量X射线双星(LMXB)中的准周期振荡现象的主要观测事实。对建立理论模型起过主要作用的观测事实,以研究得较为仔细的三个源(GX5-1,CygX-2,ScoX-1)为例,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新近在QPO和低频噪声中发现,不同能量的光...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低质量X射线双星(LMXB)中的准周期振荡现象的主要观测事实。对建立理论模型起过主要作用的观测事实,以研究得较为仔细的三个源(GX5-1,CygX-2,ScoX-1)为例,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新近在QPO和低频噪声中发现,不同能量的光子到达地球的时间有差别,称为延时效应。本文对此做了概括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质量 准周期振荡 QPO 密近双星 噪声 噪音 射线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脉冲星的理论研究
4
作者 乔国俊 徐仁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08-619,共12页
详细介绍了中子星的吸积以及密近双星的演化。Lipunov等讨论了在密近双星的演化中形成射电脉冲星与黑洞组成的双星的可能性,结论是在大约700个射电脉冲星中,至少应当发现一个位于脉冲星与黑洞组成的双星系统。现已发现70... 详细介绍了中子星的吸积以及密近双星的演化。Lipunov等讨论了在密近双星的演化中形成射电脉冲星与黑洞组成的双星的可能性,结论是在大约700个射电脉冲星中,至少应当发现一个位于脉冲星与黑洞组成的双星系统。现已发现700多颗射电脉冲星,因而这类射电脉冲星应当在不久的将来被发现。这种系统如果真的被发现,将会对证明黑洞的存在起关键性作用,这必定是天体物理中的重大事件。与射电脉冲星(脉冲周期约小于5s)相比,X射线脉冲星的脉冲周期要长得多(80%大于6s,近半数大于100s)。周期长的原因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文献中常称之为“长周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星 X线射线脉冲星 吸积 密近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Cet的紫外光变及解释
5
作者 李宗云 丁月蓉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18-325,共8页
本文作者对IUE数据库中5 Cet的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它的紫外光度随轨道运动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可见光不同步,极小和极大分别出现在0.25和0.89位相.对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拟合表明:5 Cet的紫外辐射来自K2Ⅲ型主星(光球和延伸大气)和... 本文作者对IUE数据库中5 Cet的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它的紫外光度随轨道运动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可见光不同步,极小和极大分别出现在0.25和0.89位相.对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拟合表明:5 Cet的紫外辐射来自K2Ⅲ型主星(光球和延伸大气)和吸积流打出的热斑,热斑被食是产生紫外光度变化的原因.拟合给出主星的温度为4300K,半径是23R⊙;热斑的温度为11200K,面积为2.65×10^(21)cm^2,可能位于伴星的表面.并且还得到吸积率的量级估计:M_2M≥6.2×10^(-8)M`2_⊙y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紫外光度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亚矮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禹升华 韩占文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38,共13页
热亚矮星以其独特的性质受到人们日益关注.它们是年老椭圆星系中良好的紫外源,系统地研究热亚矮星的观测特征和形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恒星演化、椭圆星系中"紫外超"现象的起源和球状星团的动力学演化.热亚矮星的形成模型... 热亚矮星以其独特的性质受到人们日益关注.它们是年老椭圆星系中良好的紫外源,系统地研究热亚矮星的观测特征和形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恒星演化、椭圆星系中"紫外超"现象的起源和球状星团的动力学演化.热亚矮星的形成模型主要包括单星模型和双星模型.双星模型包含三种渠道:公共包层抛射渠道、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渠道和双氮白矮星并合渠道.该文系统地总结了热亚矮星的观测特征,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物理学 热亚矮星 形成机制 密近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离散星研究现状(Ⅰ):形成机制
7
作者 新宇 邓李才 梁艳春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大量研究表明,蓝离散星的形成可能有多种机制,目前比较流行的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密近双星系统的质量传输及双星并合、密集星场的恒星碰撞,以及包含双星系统的恒星间 (双星-单星、双星-双星)相互作用导致的恒星并合。与此同时,... 大量研究表明,蓝离散星的形成可能有多种机制,目前比较流行的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密近双星系统的质量传输及双星并合、密集星场的恒星碰撞,以及包含双星系统的恒星间 (双星-单星、双星-双星)相互作用导致的恒星并合。与此同时,蓝离散星在各类恒星系统中的普遍存在,也使得研究这类恒星的形成及演化成为追踪恒星系统动力学演化、化学演化及积分光谱性质变化的有效指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物理学 蓝离散星 综述 形成机制 密近双星 恒星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离散星研究现状(Ⅱ):观测特性
8
作者 新宇 邓李才 梁艳春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3-243,共21页
不同恒星系统(银河系晕、疏散星团、球状星团、矮星系)中蓝离散星所表现出的观测特性各不相同,这与恒星系统动力学环境及相应的蓝离散星主导形成机制直接相关。因此,分析研究蓝离散星的不同观测特性,也就成为研究蓝离散星形成机制、恒... 不同恒星系统(银河系晕、疏散星团、球状星团、矮星系)中蓝离散星所表现出的观测特性各不相同,这与恒星系统动力学环境及相应的蓝离散星主导形成机制直接相关。因此,分析研究蓝离散星的不同观测特性,也就成为研究蓝离散星形成机制、恒星及双星系统演化以及恒星系统动力学演化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物理学 蓝离散星 综述 密近双星 观测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照射下HZ Her大气的非球对称结构和观测证据
9
作者 宓国柱 沈金英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1-86,共6页
在密近双星系统Her X-1/Hz Her中,Her X-1的X射线辐射对HZ Her大气的加热效应,使大气结构变得很复杂.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HZ Her大气的非球对称结构,计算了以指数密度分布大气的温度、电离度等值线,描述了不在双星连心线上的大气结构,讨... 在密近双星系统Her X-1/Hz Her中,Her X-1的X射线辐射对HZ Her大气的加热效应,使大气结构变得很复杂.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HZ Her大气的非球对称结构,计算了以指数密度分布大气的温度、电离度等值线,描述了不在双星连心线上的大气结构,讨论了色球层、跃变层和星冕的位置变化.本文还对该系统的食变观测资料作了细致的分析,得到了与视线垂直的径向上不同层次的大气密度分布,与理论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X射线 非球对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物质转移通道形成的极小质量白矮星
10
作者 刘广畅 陈海亮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8-528,共11页
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对于双星演化、公共包层、AM CVn双星、星震学研究都十分重要。考虑到它们的周期比较短,它们还是重要的引力波源,然而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通过利用最新的一种磁滞模型,建立了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的形成和演... 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对于双星演化、公共包层、AM CVn双星、星震学研究都十分重要。考虑到它们的周期比较短,它们还是重要的引力波源,然而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通过利用最新的一种磁滞模型,建立了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模型。研究给出它们形成的初始参数空间,并发现通过稳定物质转移形成的极小质量白矮星的质量范围为(0.11~0.21)M⊙。此外,研究发现部分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能在宇宙年龄内演化成为AM CVn双星,这些极小质量白矮星的质量范围为0.14~0.16 M⊙。研究还发现它们的引力波信号能被LISA、天琴、太极探测器探测到。最后还讨论了不同的物质积累效率对于同一双星系统演化结果的影响,发现它除了明显影响主星最终质量外,对于伴星和双星演化过程并无太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矮星 密近双星 AM CVn双星 引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校4篇论文获北京市青年优秀论文奖
11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8年第3期77-,共1页
1988年上半年,北京市科协举办了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共2 247篇,涉及600多个专业.市科协学术委员会邀请180余名专家对参评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二等奖13篇,三等奖50篇,鼓励奖100篇(未评一等奖).专家们认为,这些获奖论文... 1988年上半年,北京市科协举办了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共2 247篇,涉及600多个专业.市科协学术委员会邀请180余名专家对参评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二等奖13篇,三等奖50篇,鼓励奖100篇(未评一等奖).专家们认为,这些获奖论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实用意义,许多论文已在科研、教学、生产、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青年科学工作者撰写的4篇论文榜上有名.化学系青年教师丁燕波在傅孝愿教授指导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委员会 北京市科协 卤化氢 刘流 密近双星 水质评价 希孺 分析测试中心 合写 射线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软X射线源研究有新发现
12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6-126,共1页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发现超软X射线源天箭座V的连续轨道光变曲线存在奇特的无规律变化,首次揭示了射线源周围很可能存在分布不均匀的星周物质和不规则的物质损失;分析了其中心密近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变化,给出了物质转移率的...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发现超软X射线源天箭座V的连续轨道光变曲线存在奇特的无规律变化,首次揭示了射线源周围很可能存在分布不均匀的星周物质和不规则的物质损失;分析了其中心密近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变化,给出了物质转移率的大致范围。“超软X射线源是Ⅰa型超新星最可能的前身天体,是由一颗致密的大质量白矮星主星和一颗主序星或巨星等组成的激变双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钱声帮介绍说,白矮星通过吸积盘不断吸积来自伴星的物质,质量不断增大,当其质量达到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时会产生Ⅰa型超新星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天文台 超新星爆发 密近双星 白矮星 光变曲线 主序星 吸积盘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及脉动热亚矮星的形成
13
作者 马旭东 张先飞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5-92,共8页
sdBVrs型热亚矮星是一类特殊的热亚矮星,观测显示它们同时具有p模和g模的脉动.目前这一类热亚矮星的演化起源仍然缺乏完备的解释.对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模型进行详细计算表明,并合模型的结果符合sdBVrs型热亚矮星的表面有效温度... sdBVrs型热亚矮星是一类特殊的热亚矮星,观测显示它们同时具有p模和g模的脉动.目前这一类热亚矮星的演化起源仍然缺乏完备的解释.对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模型进行详细计算表明,并合模型的结果符合sdBVrs型热亚矮星的表面有效温度、重力加速度等观测特征,并且能够激发出稳定的p模和g模脉动.因此,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是形成sdBVrs型热亚矮星可能的渠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亚矮星 白矮星 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