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MD的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内子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付飞飞 李健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6-702,共7页
利用信号分析考察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首先,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将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的静电波动信号分解成若干信号分量,即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 利用信号分析考察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首先,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将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的静电波动信号分解成若干信号分量,即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再结合各IMF分量的能量比重确定出IMF1~IMF4为主干分量。之后,结合静电信号EMD分解结果、输送管道中颗粒的分布状况及颗粒运动机理的差异性三者,明确气固两相流系统内的子系统。最后,利用IMF1~IMF4的主频和方差的变化规律,分别考察了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水平输送管道中的气固两相流系统可分成4个子系统,分别是稀相区、交界区、浓相区以及贴壁区内的颗粒流体组织;子系统之间依靠颗粒在彼此间游走而进行联系;同时,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竞争作用,该竞争是颗粒主导和气流主导两种机制之间的竞争,当颗粒悬浮性较弱时竞争激烈,当颗粒悬浮性变好时竞争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模态分解 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压密相气力输送系统在沙角A电厂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肖军勇 《广东电力》 2003年第2期47-49,共3页
原沙角A电厂4号、5号机组粉煤灰的处理为湿式排放处理,由于其储灰场容积已接近设计年限,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出发,需要进行改造。经研究,粉煤灰处理由湿式排放处理改为干灰处理,干灰输送系统选用了正压密相仓式气力输送系统。这种技术首... 原沙角A电厂4号、5号机组粉煤灰的处理为湿式排放处理,由于其储灰场容积已接近设计年限,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出发,需要进行改造。经研究,粉煤灰处理由湿式排放处理改为干灰处理,干灰输送系统选用了正压密相仓式气力输送系统。这种技术首次用于广东省内的电厂中。鉴此,介绍了气力输送系统原理、配置、改造中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改造后,该系统达到设计出力,运行情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角A电厂 除灰系统 正压气力输送系统 干灰处理 静电除尘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贺春辉 沈湘林 周海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0-828,共9页
在自主研发的密相气力输送实验装置上,以N2作输送载气,以3种不同粒径的褐煤作输送物料进行输送实验,运用域重标分析方法对水平管差压信号和料罐质量脉动序列进行了Hurst指数分析,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料罐质量脉动序列进行了标准差分析,... 在自主研发的密相气力输送实验装置上,以N2作输送载气,以3种不同粒径的褐煤作输送物料进行输送实验,运用域重标分析方法对水平管差压信号和料罐质量脉动序列进行了Hurst指数分析,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料罐质量脉动序列进行了标准差分析,从管内流动和料罐出料出发,对整体输送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平管差压信号Hurst指数Hdp能较好地表征管内流动稳定性,而料罐质量脉动Hurst指数Hma则需结合标准差分析才能更好地表征料罐出料稳定性。以表观气速与跃移速度比值K为特征参数进行探讨,在K=1.5左侧,随着K值减小,Hdp减小,管内流型发生转变,甚至可能发生堵管,管内流动稳定性变差,料罐质量脉动标准差增大,出料稳定性变差,整体输送稳定性变差;在K=1.5右侧,随着K值增大,Hdp减小趋势不明显,管内流动稳定性虽有变差的趋势,但不会发生堵管,而结合对料罐质量脉动序列的标准差分析,发现出料稳定性变差,甚至可能出现出料中断的情况,整体输送稳定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输送 相流 稳定性 域重标分析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风对水平管高压密相气力输送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海军 熊源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2-613,共12页
针对水平管高压密相气力输送数理模型的缺陷与不足,引入Savage径向分布函数修正的颗粒动理学理论、基于Berzi摩擦压应力模型构建的摩擦应力模型以及修正的三段式曳力模型,在欧拉-欧拉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能同时兼顾水平管高压密相气... 针对水平管高压密相气力输送数理模型的缺陷与不足,引入Savage径向分布函数修正的颗粒动理学理论、基于Berzi摩擦压应力模型构建的摩擦应力模型以及修正的三段式曳力模型,在欧拉-欧拉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能同时兼顾水平管高压密相气力输送中稀相流、过渡流以及密相流输送特性的三维非稳态数理模型。并采用该数理模型考察了补充风对水平管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的影响,模拟结果精准地预测了水平管压降及其随补充风的变化规律,而且其预测的水平管固相体积浓度分布与ECT图也是相吻合的,从而验证了数理模型的可靠性。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补充风的增加,气固两相速度和湍动能以及颗粒拟温度增大,固相体积浓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输送 相流 介尺度 补充风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相液固两相湍流K-ε-T模型及其在管道两相流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魏进家 胡春波 +1 位作者 姜培正 刘宇陆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8-476,共9页
为了准确预测密相液固两相湍流流动 ,建立了 K_ε_T模型 ,推导了控制方程组· 利用该模型对竖直上升管中的密相液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 。
关键词 液固相流 湍流 管道 K-ε-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层析成像系统三维图像重建及其在两相流体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赵进创 陆建波 +2 位作者 傅文利 李陶深 梁家荣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205,共4页
探讨了电容层析成像系统中利用二维断层图像进行三维表面重建 ,并由三维图像求取两相流中离散相体积和观察其空间位置的方法。首先对二维断层图像序列进行轮廓抽取和细线化 ,然后进行轮廓匹配和轮廓插值并进行表面重建 ;最后利用三维图... 探讨了电容层析成像系统中利用二维断层图像进行三维表面重建 ,并由三维图像求取两相流中离散相体积和观察其空间位置的方法。首先对二维断层图像序列进行轮廓抽取和细线化 ,然后进行轮廓匹配和轮廓插值并进行表面重建 ;最后利用三维图像求取两相流中离散相体积。初步的仿真结果表明 ,使用的三维重建算法简单 ,重建精度高 ,成像速率快 ,可以方便地观察离散相空间位置和计算出离散相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层析成像系统 相流 三维图像重建 体积测量 应用 三维表面重建 三维重建算法 空间位置 体积 断层图像 轮廓抽取 图像序列 轮廓匹配 仿真结果 离散 细线化 二维 求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射式油水两相流超声检测系统设计与测试
7
作者 张潍 谭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52-3257,共6页
为实现油水两相流过程信息的提取和参数的检测,设计一种基于超声透射模式的测试系统。该系统可实现超声信号发生、发射、多通道测试数据采集、测试数据处理、存储及流动信息实时显示等功能。对不同含油率的油水两相进行流测试。研究结... 为实现油水两相流过程信息的提取和参数的检测,设计一种基于超声透射模式的测试系统。该系统可实现超声信号发生、发射、多通道测试数据采集、测试数据处理、存储及流动信息实时显示等功能。对不同含油率的油水两相进行流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获取油水两相流相含率的变化信号。超声透射测试信号衰减率与相含率、混相速度相关:在不同水流量条件下,超声透射信号随含油率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水包油和油包水过渡流型中,超声透射测试信号衰减率与混相速度成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相流 超声检测 透射式 系统设计 含率 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管道中密相两相流动的解析解
8
作者 林多敏 蔡树棠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2期1027-1034,共8页
本文依据文献[1]的密相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对垂直圆管中密相两相流动进行了解析求解,分别得到了连续相和分散相的速度解析表达式.在相间阻力与相间速度差成比例时,除了在离管壁面很近的薄区之外,管道流动规律与达西渗流定律完全一致.... 本文依据文献[1]的密相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对垂直圆管中密相两相流动进行了解析求解,分别得到了连续相和分散相的速度解析表达式.在相间阻力与相间速度差成比例时,除了在离管壁面很近的薄区之外,管道流动规律与达西渗流定律完全一致.本文验证了文献[1]的密相两相流动数学模型的假定在本文情形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管道 相流 解析解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压密相气力除灰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高云峰 《广东电力》 2004年第4期53-55,共3页
结合韶关发电厂10号机组除灰系统的设计,介绍了正压密相气力除灰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设计参数和组成结构,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为火力发电厂气力除灰系统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锅炉 除灰系统 正压气力输送 小仓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双流体模型模拟湍流两相流场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卓雄 亢力强 +2 位作者 姜培正 封立耀 胡春波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8-103,共6页
首先针对颗粒浓度在两相流动中的重要性,建立了颗粒体积浓度方程,阐述了颗粒浓度在求解过程中的特点及颗粒体积浓度方程在计算方法中的贯穿。其次计算了沙层上的稀相可压气固两相流、直管内的不可压液固两相流及叶片扩压器中的密相可压... 首先针对颗粒浓度在两相流动中的重要性,建立了颗粒体积浓度方程,阐述了颗粒浓度在求解过程中的特点及颗粒体积浓度方程在计算方法中的贯穿。其次计算了沙层上的稀相可压气固两相流、直管内的不可压液固两相流及叶片扩压器中的密相可压气固两相流的流动,发现了颗粒浓度两种截然不同的分布,并验证了用不可压或稀相的模型来计算可压或密相的模型会带来误差,说明了在计算可压密相两相流动时,可压及密相的因素必须考虑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相流 可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移流模型分析两相自然循环系统静态漂移特性的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扬 张荣华 +4 位作者 陈宏 姚伟 匡波 杨燕华 徐济鋆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6-70,共5页
基于分岔理论及其DERPAR数值方法,运用漂移流模型分析典型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分岔解图,并与均相流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用均相流模型得到的解图相比,用漂移流模型得到的静态分岔解图的不稳定运行区域和输热能力限相对... 基于分岔理论及其DERPAR数值方法,运用漂移流模型分析典型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分岔解图,并与均相流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用均相流模型得到的解图相比,用漂移流模型得到的静态分岔解图的不稳定运行区域和输热能力限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流模型 自然循环系统 静态漂移特性 分岔解图 静态稳定性 输热能力限 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泵两相冷却系统过热现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杰 裴念强 +2 位作者 李廷勋 郭开华 何振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5-29,共5页
机械泵驱动两相冷却系统是一种以机械泵为驱动力的封闭式相变传热设备。在对该系统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当启动蒸发器热负荷时,在蒸发段出口将产生明显的过热现象,并且有较大的压力脉。通过对大量实验对与过热度有关的启动温度、流量和... 机械泵驱动两相冷却系统是一种以机械泵为驱动力的封闭式相变传热设备。在对该系统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当启动蒸发器热负荷时,在蒸发段出口将产生明显的过热现象,并且有较大的压力脉。通过对大量实验对与过热度有关的启动温度、流量和启动热负荷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启动温度越低,产生的过热度越大的结论:启动温度越低,启动需要的过热度相对要大;其次,热流密度越大,过热时间维持的越短;最后,从过热状态到两相状态的闪蒸过程将系统的阻力发生较大变化,流量越大压力脉冲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泵驱动冷却系统 过热 相流 环路热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相液固两相湍流流动研究
13
作者 魏进家 姜培正 +1 位作者 胡春波 王长安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36,共6页
在IPSAR算法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考虑液度变化影响的密相液固两相湍流流动数值计算的DIPSAR算法,并采用低雷诺数模型,对竖直上升管中密相液固两相湍流分别采用IPSAR算法和DIPSAR算法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值与实... 在IPSAR算法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考虑液度变化影响的密相液固两相湍流流动数值计算的DIPSAR算法,并采用低雷诺数模型,对竖直上升管中密相液固两相湍流分别采用IPSAR算法和DIPSAR算法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值与实测值较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 相流 DIPSAR算法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扩管道中密相两相湍流的数值研究
14
作者 龚晓波 林高平 +1 位作者 冯霄 郁永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858-863,共6页
利用颗粒动力学理论 ,建立了密相两相双流体湍流模型 ,给出了其封闭方程组 ,提出了一个简单而精确的颗粒径向分布函数的计算式 .运用所建的数学模型 ,系统地研究了竖直向下突扩管道中气固两相湍流的流动 .计算发现 :两相突扩的流动特性... 利用颗粒动力学理论 ,建立了密相两相双流体湍流模型 ,给出了其封闭方程组 ,提出了一个简单而精确的颗粒径向分布函数的计算式 .运用所建的数学模型 ,系统地研究了竖直向下突扩管道中气固两相湍流的流动 .计算发现 :两相突扩的流动特性与流动突扩比、两相间密度差、颗粒大小、颗粒的平均体积分数等因素有关 ;颗粒相的流动特性在某一个颗粒直径下会发生突跃 ,这个直径的大小是与流动突扩比及两相的密度及粘度有关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流 双流体模型 颗粒径向分布函数 突扩流 湍流 数值研究 突扩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下水管中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分析
15
作者 姚昱婷 孙阳 +1 位作者 林欣然 程玖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126-129,共4页
由于山区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我国边远山区存在结构性缺水的问题。低落差河流环境下液气泵系统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案,而垂直下水管及其涉及的气液两相流动特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及关键技术。基于提出的均相流模型和多工况试验数... 由于山区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我国边远山区存在结构性缺水的问题。低落差河流环境下液气泵系统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案,而垂直下水管及其涉及的气液两相流动特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及关键技术。基于提出的均相流模型和多工况试验数据,对垂直下水管中的气液两相流运动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重点研究了能够反映垂直下水管中的气液混合程度的关键参数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结果与解析解的对比,进一步分析并论证了均相流模型存在的不足和试验设计的欠缺之处,为垂直下水管道直径的选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下水管 低水头水力能 相流 相流模型 液气泵系统 山区低落差河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层析成像系统三维数据场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靖固 于晓洋 陈德运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1-214,217,共5页
以油水两相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电容层析成像系统获得的两相流截面相分布数据基础上,对三雏数据场可视化最常用的MarchingCubes算法加以改进,将两相流系统的流动、变化过程以可视化形式显示出来,为流动测量、控制提供可视化信息,使工业... 以油水两相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电容层析成像系统获得的两相流截面相分布数据基础上,对三雏数据场可视化最常用的MarchingCubes算法加以改进,将两相流系统的流动、变化过程以可视化形式显示出来,为流动测量、控制提供可视化信息,使工业现场的“黑箱”系统变成透明系统。经仿真实验,可视化效果能形象反映油水两相流系统内部动态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层析成像系统 可视化研究 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CUBES算法 油水相流 可视化信息 可视化效果 数据基础 变化过程 流动测量 工业现场 仿真实验 变化情况 内部动态 分布 对象 黑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性液体紧急泄放面积设计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蒋慧灵 钱新明 傅智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6-89,共4页
为防止反应失控造成爆炸事故 ,减少事故损失 ,在介绍模拟反应失控的实验装置 ARC、VSP以及 RSST等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紧急泄放类型 ,如气相系统、蒸气系统和混合系统的紧急泄放研究进展 ,进行了分析论述 ,旨在发现解决反应失控紧急泄... 为防止反应失控造成爆炸事故 ,减少事故损失 ,在介绍模拟反应失控的实验装置 ARC、VSP以及 RSST等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紧急泄放类型 ,如气相系统、蒸气系统和混合系统的紧急泄放研究进展 ,进行了分析论述 ,旨在发现解决反应失控紧急泄放问题的更好方法 ,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反应失控的紧急泄放问题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安全工程 反应性液体 紧急泄放 系统 蒸气系统 混合系统 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舒帆 《饲料工业》 2008年第3期6-9,共4页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含尘气流作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将尘粒从气体中分离并捕集下来的装置。旋风除尘器与其它除尘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没有运动部件、造价便宜、除尘效率较高、维护管理方便以及适用面宽的特点,对于收集5~10μm以上...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含尘气流作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将尘粒从气体中分离并捕集下来的装置。旋风除尘器与其它除尘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没有运动部件、造价便宜、除尘效率较高、维护管理方便以及适用面宽的特点,对于收集5~10μm以上的尘粒,其除尘效率可达90%左右。广泛用于工业炉窑烟气除尘和工厂通风除尘。工业气力输送系统气固两相分离与物料气力烘干回收等。旋风除尘器除可以作为高浓度除尘系统的预除尘器,能与其它类型高效除尘器串联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除尘器 除尘效率 气力输送系统 工业炉窑 分离 旋转运动 含尘气流 运动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