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贯性原则——郭象《庄子注》对《庄子》的诠释
1
作者 刘国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82,共11页
所谓融贯性的诠释原则,即解释者以整体统一性的意义,会通或建构文本及其作者的思想体系,这有存在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庄子》是复杂的文本,其作者包括庄子及后学与其他学派的人;其作品是从战国到秦汉之际庄子学派的著述汇集;其内容... 所谓融贯性的诠释原则,即解释者以整体统一性的意义,会通或建构文本及其作者的思想体系,这有存在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庄子》是复杂的文本,其作者包括庄子及后学与其他学派的人;其作品是从战国到秦汉之际庄子学派的著述汇集;其内容以庄子思想为主,也杂入其他诸家的思想;其叙事说理的方式以寓言为主,“得意而忘言”;其文章的风格是“■诡幻怪”;皆造成了《庄子》文本异质性、歧义性的结果,从而给解释者之融贯性诠释带来更大更多的困难。这也有积极性、建设性的因素,即有利于解释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建构统一的思想体系。郭象《庄子注》是一部影响深巨的诠释性哲学著作,严格遵守融贯性的诠释原则,以整体统一性的“庄子之意”,贯穿全书各篇之解释的始终;这一方面是郭象完全性的前把握与庄子文本互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郭象创构的一种新的玄学体系的产物。郭象之融贯性的诠释,与庄文之义、庄子本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故他运用了“似之而非”“寄言以出意”“迹与所以迹”等解释的策略而加以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思想 郭象思想 融贯性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象认识论辨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康中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8-63,共6页
郭象的认识论历来被视为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原因在于他主张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的“冥而忘迹”论。这样理解郭象的认识论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只仅仅看到了其认识论思想的一个方面,而且对这一个方面作了表面的、片面的理解。考察郭象... 郭象的认识论历来被视为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原因在于他主张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的“冥而忘迹”论。这样理解郭象的认识论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只仅仅看到了其认识论思想的一个方面,而且对这一个方面作了表面的、片面的理解。考察郭象在《庄子注》中关于认识问题的论述,他的认识论思想有三个方面,“冥而忘迹”论只是其中之一。从郭象认识论思想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来理解他的“冥而忘迹”说,它并不神秘,且这个“忘”的认识论与郭象的“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独化”本体论有内在的一致性。郭象的“独化”本体论实质上并不是一种逻辑分析式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种显现、现象性的境域,它需要的是象性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随物 寄言出意 冥而忘迹 象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圣外王之道”——郭象《庄子注》对《庄子》的强制阐释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国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阐释具有密切的关系,解释者往往以经典阐释的方式展开哲学体系的建构。向秀、郭象之阐释《庄子》,打破了视域融合的平衡,突破了文本客观性的限度,肆意地发挥其主观思想,建构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是“过度... 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阐释具有密切的关系,解释者往往以经典阐释的方式展开哲学体系的建构。向秀、郭象之阐释《庄子》,打破了视域融合的平衡,突破了文本客观性的限度,肆意地发挥其主观思想,建构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是“过度诠释”“强制阐释”的典范。郭象之诠释的基本目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即把庄子的方外之道转化为玄学的“外内相冥之道”,圣人养心养神即治国平天下。这是以养心养神为主而以治天下为辅的统一,即以道家思想为主而以儒家思想为辅的统一。郭象运用“寄言以出意”的解释方法,一是以庄文为寄言,非真非信;二是夸大寄言与出意之间的重大间距性,从而忘言以得意。这一方面有利于郭象摆脱庄文的限制,而较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郭象消解庄文之义与他所阐释“庄子之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庄子》 强制阐释 内圣外王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