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寄生效果研究 被引量:48
1
作者 李孟楼 王培新 +1 位作者 马峰 杨忠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2-156,162,共6页
为了确定自然状态下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寄生规律,为利用花绒坚甲控制光肩星天牛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解析木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于不同月份解析光肩星天牛危害的杨树树干,研究了光肩星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坚甲的数量变化规律,以及花绒坚... 为了确定自然状态下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寄生规律,为利用花绒坚甲控制光肩星天牛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解析木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于不同月份解析光肩星天牛危害的杨树树干,研究了光肩星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坚甲的数量变化规律,以及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花绒坚甲在4至7月中旬的第一姊妹世代,对天牛大幼虫的寄生率增长趋势较慢;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由第二姊妹世代与当年第二代组成的混合世代,其寄生率增长趋势较快;当被害立木蛀道数达30-45条时,蛀道内花绒坚甲的种群数量最大;光肩星天牛蛀道内花绒坚甲的种群密度随天牛幼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关系为正密度反应型,符合指数关系,其寄生率模型符合负加速型。在自然状态下,1头花绒坚甲从春季第一代开始到秋季混合世代结束,最多可以寄生光肩星天牛幼虫10-12头,80%的天牛幼虫被寄生后可繁育1-4头花绒坚甲;当光肩星天牛与花绒坚甲种群数量比率为1∶1.200 4时,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致死率基本稳定在5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坚甲 光肩星天牛 寄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侧沟茧蜂对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效果 被引量:7
2
作者 路子云 杨小凡 +3 位作者 马爱红 冉红凡 刘文旭 李建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1-495,共5页
为了评价本土幼虫寄生蜂对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管侧沟茧蜂对不同龄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效果。结果表明,管侧沟茧蜂寄生4日龄和6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结茧率分别为64.97%和87.01%,显著高于寄... 为了评价本土幼虫寄生蜂对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管侧沟茧蜂对不同龄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效果。结果表明,管侧沟茧蜂寄生4日龄和6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结茧率分别为64.97%和87.01%,显著高于寄生8日龄幼虫的结茧率24.88%;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被管侧沟茧蜂寄生后其死亡率有显著差异,4日龄和6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死亡率较低,分别为19.01%和12.99%,8日龄幼虫死亡率最高(62.99%);管侧沟茧蜂寄生4日龄、6日龄、8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后其子代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8.98、7.71和9.07 d,寄生6日龄幼虫子代幼虫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寄生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子代蜂茧畸形率均较高,且处理间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为田间利用管侧沟茧蜂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侧沟茧蜂 草地贪夜蛾 寄生效果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5种寄主鱼体寄生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0
3
作者 白志毅 李家乐 潘彬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43,共4页
选用黄颡鱼、草鱼、鲢、鳙和鲫作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寄主鱼,分析了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和寄苗时间对5种鱼初始寄苗量的影响,并对寄生在这5种鱼上的钩介幼虫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无论高密度寄苗还是低密度寄苗,... 选用黄颡鱼、草鱼、鲢、鳙和鲫作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寄主鱼,分析了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和寄苗时间对5种鱼初始寄苗量的影响,并对寄生在这5种鱼上的钩介幼虫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无论高密度寄苗还是低密度寄苗,长时间寄苗还是短时间寄苗,黄颡鱼和草鱼的寄苗量都明显高于鲢、鳙和鲫。提高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寄主鱼的寄苗量显著增加,但增加寄苗时间,寄主鱼的寄苗量未见显著提高。黄颡鱼和草鱼的稚蚌脱苗率显著高于鲢、鳙和鲫,寄生在鲢、鳙和鲫鳃上的钩介幼虫约80%未发育至稚蚌便提前脱落。不论在寄苗量方面,还是在稚蚌脱苗率方面,黄颡鱼和草鱼均是三角帆蚌钩介幼虫的最佳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寄主鱼 钩介幼虫 寄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眼小绿叶蝉缨小蜂的发生与寄生效果 被引量:7
4
作者 孙椒德 许德元 林阿祥 《茶叶科学技术》 1998年第4期18-20,共3页
关键词 茶树 假眼小绿叶蝉 缨小蜂 发生 寄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绒寄甲在同海拔不同时间释放对松褐天牛寄生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波 冯磊 +7 位作者 姜莉 项颖颖 孟海凤 赵涛 郑金柱 张洪叶 杨龙 张翌楠 《山东林业科技》 2017年第5期63-64,72,共3页
在海拔800m处通过松褐天牛危害木段林间罩网接入花绒寄甲寄生试验,结果表明:2014年5月28日释放的花绒寄甲卵对松褐天牛平均寄生率为75%,明显高于2015年5月10日的45.5%;2015年5月20日释放的花绒寄甲成虫平均寄生率为69.3%,高于5月30日的5... 在海拔800m处通过松褐天牛危害木段林间罩网接入花绒寄甲寄生试验,结果表明:2014年5月28日释放的花绒寄甲卵对松褐天牛平均寄生率为75%,明显高于2015年5月10日的45.5%;2015年5月20日释放的花绒寄甲成虫平均寄生率为69.3%,高于5月30日的51.1%。为提高当年花绒寄甲释放的寄生效果,在泰安地区生产上规模应用花绒寄甲,在海拔800m左右松褐天牛发生的林分,卵首次释放时间可在5月下旬末,成虫在5月中下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絨寄曱 松褐天牛 海拔 时间 寄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寄主卵繁育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寄生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连霞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12期67-69,共3页
使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是生物防治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寄主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选择性不同。针对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与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寄生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使用柞... 使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是生物防治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寄主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选择性不同。针对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与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寄生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较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产卵能力下降10%,飞翔能力差,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低于60%。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生存时间延长1~2d,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在60%以上,且次代幼虫发育良好,所发育的成虫能有效控制第二年大豆食心虫虫口基数,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连锁效果。综合分析认为,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能更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且连续防治效果表现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蜂 柞蚕卵 麦蛾卵 大豆食心虫 寄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金线鲃对椭圆背角无齿蚌寄生效果的研究
7
作者 杜丽娜 李原 +1 位作者 陈小勇 杨君兴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7-130,共4页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及鳃丝上,也有少量个体寄生在颌须、鼻瓣膜、鳃盖及体侧。每1尾滇池金线鲃的鳃内大约可寄生140个钩介幼虫。在整个鱼体上的平均寄生量为194个/尾,单位体长的寄生数量为28.6个/cm。二次寄生时,在寄生部位上没有变化,但在寄生数量上,除鳃丝上的寄生数量没有减少外,其它部位上的寄生数量均有显著的减少。本研究选用土著鱼类作为贝类的寄生性鱼类,为研究土著鱼类在贝类繁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珍稀物种的保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背角无齿蚌 滇池金线鲃 寄生效果 钩介幼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螟发育阶段对伞裙追寄蝇的寄生效果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丹阳 王予彤 +5 位作者 孙冰 于良斌 徐林波 康爱国 庞红岩 崔艳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0-884,共5页
伞裙追寄蝇是草地螟、黏虫等重大农业害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对害虫种群数量的调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龄期草地螟对伞裙追寄蝇寄生效果的影响,为伞裙追寄蝇的室内扩繁和田间应用提供依据。在温度(25±1)℃,相对湿度(... 伞裙追寄蝇是草地螟、黏虫等重大农业害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对害虫种群数量的调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龄期草地螟对伞裙追寄蝇寄生效果的影响,为伞裙追寄蝇的室内扩繁和田间应用提供依据。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4L:10D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伞裙追寄蝇对草地螟2、3、4、5龄幼虫及5龄期不同日龄幼虫的寄生效果,5龄期不同日龄幼虫对寄蝇的发育适合度。结果表明:伞裙追寄蝇对2~5龄草地螟幼虫都有寄生行为,但对5龄草地螟幼虫的寄生率(68.89%)显著高于其他龄期;且寄生5龄幼虫的羽化率最高(73.88%)。伞裙追寄蝇寄生能力随寄主日龄呈现先升高而后下降趋势,其中5龄后2~3日龄寄生率(74.44%)、羽化率(78.76%)均最高,子代发育历期最短,产卵量最高,为最适寄生阶段,说明室内扩繁伞裙追寄蝇寄主选择以5龄期2~3日龄草地螟幼虫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裙追寄蝇 草地螟 寄主龄期 寄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氏啮小蜂规模繁放及HcNPV与Bt混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明 王光标 +2 位作者 王丽 张利华 徐福元 《江苏林业科技》 2014年第3期5-9,共5页
采用室内养虫盒、室外养虫笼和野外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6月7日之后的上中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分别对美国白蛾1,2,3代分散幼虫进行生物制剂防治的适期;由于10 d后老熟幼虫下树进入化蛹高峰期,认为6月中下旬、8月中... 采用室内养虫盒、室外养虫笼和野外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6月7日之后的上中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分别对美国白蛾1,2,3代分散幼虫进行生物制剂防治的适期;由于10 d后老熟幼虫下树进入化蛹高峰期,认为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10月上中旬分别为规模释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1,2,3代进行生物防治的适期,该研究为正确掌握美国白蛾防治时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试验显示,以0.8×Bs/mL HcNPV+4IU/μL Bt的混剂400 hm2的大面积防治美国白蛾,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4~5月选用蜂蛹比(种蜂蛹:柞蚕蛹)为125:1(1:40)和100:1(1:50)开展规模繁蜂,繁蜂成功率在85%以上;于2012,2013年规模繁育天敌周氏啮小蜂7亿头以上.分别以放蜂量为37.5,30万头/hm2和22.5万头/hm2,在适期的不同试验点释放,结果显示全省累计防治面积超过1 333.33 hm2,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效果最高达40.0%和50.0%左右,且放蜂密度与寄生效果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防治适期 周氏啮小蜂 规模繁蜂 寄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烟区不同世代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效应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巧妮 赖荣泉 +5 位作者 顾钢 吴晓婷 白晶晶 米月娥 舒静 高改改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3-969,共7页
为探究不同代数烟蚜茧蜂的寄生效应,在室内续代饲养8代的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密度及不同代数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和羽化率。试验结果表明:烟蚜密度为50头/株、25头/株时,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较高,分别为19.33%、14.67%。烟蚜茧蜂的... 为探究不同代数烟蚜茧蜂的寄生效应,在室内续代饲养8代的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密度及不同代数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和羽化率。试验结果表明:烟蚜密度为50头/株、25头/株时,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较高,分别为19.33%、14.67%。烟蚜茧蜂的寄生率与雌蜂密度呈正相关,且雌蜂密度为3头/株时对烟蚜的寄生率最高,为28.67%,而其羽化率不受雌蜂密度变化的影响。从F1代到F8代,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逐渐下降。其中,F1代的寄生率高达64.00%,F8代的寄生率为46.40%。前7个世代烟蚜茧蜂的羽化率均在87.50%以上,但F7与F8之间的羽化率差异显著,其羽化率分别为87.50%、69.64%。所以,室内续代饲养的烟蚜茧蜂,其各项能力均会显著下降,7代后更为明显。因此,在室内续代饲养7代后要及时复壮,以保持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正常寄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烟蚜 不同代数 寄生效果 羽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氏侧沟茧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行为及寄生效应 被引量:28
11
作者 陈壮美 赵琳超 +2 位作者 刘航 廖用信 王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74,90,共5页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快速扩散,发现和保护利用本土天敌是有效抑制其暴发为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长沙地区农田常见的斯氏侧沟茧蜂为研究对象,系统观察了其对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行为,测定了被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体重和取食...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快速扩散,发现和保护利用本土天敌是有效抑制其暴发为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长沙地区农田常见的斯氏侧沟茧蜂为研究对象,系统观察了其对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行为,测定了被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体重和取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斯氏侧沟茧蜂能寄生2~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可显著抑制其体重增量和取食量,有效阻滞其进入暴食期,并最终致其死亡。说明斯氏侧沟茧蜂可有效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并抑制其生长和取食,对其具有一定生物防控能力,是值得保护和利用的本土寄生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侧沟茧蜂 草地贪夜蛾 寄生行为 寄生效果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4种肿腿蜂(膜翅目:肿腿蜂科)防治危害新疆野苹果林的苹小吉丁(鞘翅目:吉丁甲科)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智勇 杨忠岐 +4 位作者 张彦龙 王小艺 唐艳龙 孙清江 许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7-101,共5页
选用4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以及苹小吉丁肿腿蜂),按5种蜂虫比例(0.5∶1,1∶1,2∶1,4∶1,8∶1),进行新疆野苹果林苹小吉丁套袋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肿腿蜂均能成功寄生,而白蜡吉丁肿腿蜂以8∶1比例... 选用4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以及苹小吉丁肿腿蜂),按5种蜂虫比例(0.5∶1,1∶1,2∶1,4∶1,8∶1),进行新疆野苹果林苹小吉丁套袋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肿腿蜂均能成功寄生,而白蜡吉丁肿腿蜂以8∶1比例放蜂后30天,虫口校正减退率为65.56%,优于其他处理。将该肿腿蜂再次按5种放蜂比例直接释放在林间,在放蜂后30,45,60天分次调查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以8∶1放蜂比例的处理,在第60天校正虫口减退率为50.97%,效果最佳。白蜡吉丁肿腿蜂适合在新疆防治苹小吉丁,且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小吉丁 肿腿蜂 生物防治 寄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绒寄甲光肩星天牛生物型控制柳树天牛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仇兰芬 李志强 +4 位作者 薛洋 屈海学 赵洪林 张翌楠 迟全元 《绿色科技》 2019年第7期123-125,129,共4页
为防治危害北京地区柳树上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薄翅锯天牛(Megopis sinica),采用对环境安全的天敌昆虫进行了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直接在光肩星天牛幼虫上接天敌的平均寄生率为63.33%,模拟自... 为防治危害北京地区柳树上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薄翅锯天牛(Megopis sinica),采用对环境安全的天敌昆虫进行了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直接在光肩星天牛幼虫上接天敌的平均寄生率为63.33%,模拟自然木段释放花绒寄甲卵的为73.33%,直接危害木段的为76.67%。另外,可以寄生薄翅锯天牛1~3龄低龄幼虫,平均寄生率为63.33%,而不能在室内寄生4~5龄的幼虫。在林间条件下,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光肩星天牛的虫口减退率可达90.98%;释放花绒寄甲卵,光肩星天牛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0.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光肩星天牛 薄翅锯天牛 生物防治 寄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烟区烟蚜种群生长繁殖的适合寄主筛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钢 赖荣泉 +2 位作者 周挺 白晶晶 吴晓婷 《农学学报》 2021年第3期7-11,共5页
为了筛选出较适合福建烟区烟蚜生长繁殖的寄主植物,更好地扩大烟蚜及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提高防控效果。本试验以茄子、油菜、白萝卜、小白菜、豇豆、‘红花大金元’、‘K326’等为材料,用盆栽法测得烟蚜及烟蚜茧蜂寄生率。结果表明:小... 为了筛选出较适合福建烟区烟蚜生长繁殖的寄主植物,更好地扩大烟蚜及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提高防控效果。本试验以茄子、油菜、白萝卜、小白菜、豇豆、‘红花大金元’、‘K326’等为材料,用盆栽法测得烟蚜及烟蚜茧蜂寄生率。结果表明:小白菜和油菜上烟蚜种群数量相对较高,其分别为129.07头/株(2012年)、109.14头/株(2017年),110.79头/株(2012年)、99.82头/株(2017年)。豇豆上烟蚜的数量较低,为0.27头/株和1.23头/株。小白菜与油菜上烟蚜数量间无明显差异。接烟蚜茧蜂后7天、15天后有差异,但第30天时其寄生率均达到98%以上,无明显差异。因此,小白菜及油菜是福建省烟区烟蚜种群生长繁殖较适合的寄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烟区 烟蚜 烟蚜茧蜂 生长繁殖 寄生效果 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防治美国白蛾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兴沛 凌超 +3 位作者 张亮 朱乾坤 王新 郭同斌 《江苏林业科技》 2021年第5期39-43,共5页
2018—2019年在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于美国白蛾各代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开展生物防治示范,系统调查了释放天敌不同种类、不同释放量和美国白蛾不同世代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与白蛾黑基啮小蜂2种天敌混合释放,对... 2018—2019年在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于美国白蛾各代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开展生物防治示范,系统调查了释放天敌不同种类、不同释放量和美国白蛾不同世代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与白蛾黑基啮小蜂2种天敌混合释放,对美国白蛾第2代蛹的寄生率和天敌总寄生率分别为49.10%和54.12%,均显著高于释放1种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表明释放2种天敌可显著提高寄生效果。释放45枚/hm^(2)柞蚕蛹所繁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第1代蛹的寄生率和天敌总寄生率分别为55.23%,65.79%,与75枚/hm^(2)释放量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增加天敌释放量未能提高寄生效果。放蜂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越冬蛹的寄生率高达61.04%,极显著高于第1代蛹(46.75%),第1代蛹又极显著高于第2代蛹(28.75%),表明该蜂对第1代蛹和越冬蛹的寄生效果显著优于第2代蛹;第1代蛹、第2代蛹、越冬蛹的天敌总寄生率分别为66.99%,38.18%,70.18%,总寄生率均极显著高于相应世代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表明其他寄生性天敌对害虫具有较好的自然寄生作用。因此,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防治美国白蛾的最佳时期为第1代蛹期,经济释放量为45枚/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白蛾黑基啮小蜂 美国白蛾 生物防治 寄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防治韭菜根蛆的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宝恕 王学利 +1 位作者 陈晓文 李来友 《天津农林科技》 1994年第2期4-6,共3页
通过室内与大田对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一tidae)和异小杆线虫科(Heterorhabditidae)的6种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YangetZhang幼虫(以下简称韭蛆... 通过室内与大田对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一tidae)和异小杆线虫科(Heterorhabditidae)的6种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YangetZhang幼虫(以下简称韭蛆)寄生效果的比较试验,发现斯氏线虫科的Otio和异小杆线虫科的CB15寄生效果较好。温度23℃,滴入线虫液5天寄生率S.otio为80%以上,H.CB15为90%以上,为韭蛆的生防开辟一条新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寄生效果 韭菜 根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