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8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特征及其对臭氧浓度的贡献
1
作者 张欢 石辉 +1 位作者 王会霞 陈立军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410-5421,共12页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是形成臭氧(O3)的重要前驱物质,合理认识BVOCs对臭氧污染的贡献,对区域空气质量及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基于MEGANv3.2和CMAQ模型,结合WRF模拟气象场及MODIS叶面积指数(LAI)数据,估算了2023年...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是形成臭氧(O3)的重要前驱物质,合理认识BVOCs对臭氧污染的贡献,对区域空气质量及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基于MEGANv3.2和CMAQ模型,结合WRF模拟气象场及MODIS叶面积指数(LAI)数据,估算了2023年陕西省域的BVOCs排放强度以及其对臭氧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WRF模拟的气温趋势和辐射精度满足区域气象输入需求,风速和湿度的可靠性尚需提升;CMAQ模拟的臭氧浓度与实测值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整体浓度偏低,经回归关系得到的修正系数1.15修正后与实测结果吻合.全省总BVOCs的平均排放强度为3.37t/(km^(2)·a),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陕南秦巴山区(5.77t/(km^(2)·a))及延安市桥山和黄龙山(4.74t/(km^(2)·a))等森林覆盖度高的天然林分布区;低值区主要位于榆林区域的草原地带(0.46t/(km^(2)·a))、延安北部的森林草原过渡区域(0.97t/(km^(2)·a))及关中盆地区域(2.21t/(km^(2)·a)).BVOCs的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在年内7月份达到最高为0.99t/km^(2);在日内午时14:00达到最高为98.65kg/km^(2).异戊二烯(ISOP)、单萜烯(TERP)和倍半萜烯(SESQ)是BVOCs的主要组分,分别占37.39%、28.49%和3.56%;其变化趋势与BVOCs相似.乔木和灌木是BVOCs的主要来源,分别贡献了51%和35%.7月BVOCs对陕西省域月均最大8h臭氧浓度的平均贡献率为9.9%,其中,异戊二烯和单萜烯分别占BVOCs贡献的60.5%和14.8%;10月BVOCs对月均最大8h臭氧浓度的平均贡献率降至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臭氧 MEGAN模型 CMAQ模型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杜英科植物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蔡锦超 彭霞 +1 位作者 王向平 涂铁要 《现代园艺》 2025年第7期20-22,共3页
杜英科植物毛果杜英和水石榕是广东地区重要的园林景观植物,因其树形优美,开花时期花朵散发幽香,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动态顶空采集法分别收集毛果杜英和水石榕植物花朵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成分,利用热解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杜英科植物毛果杜英和水石榕是广东地区重要的园林景观植物,因其树形优美,开花时期花朵散发幽香,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动态顶空采集法分别收集毛果杜英和水石榕植物花朵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成分,利用热解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DU-GC-MS)检测2种植物的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差异。结果表明,毛果杜英花挥发物由2种酯类(32.64%)、4种醛类(5.63%)、1种萜烯类(7.40%)、1种酮类(49.29%)、1种酚类(4.66%)组成;水石榕的挥发物中检测到2种酮类,萜烯类、醛类和酯类各1种,相对含量分别为74.68%、6.77%、2.91%、15.64%。酮类中的茶香酮是毛果杜英和水石榕花的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结果可为2种杜英科植物综合开发利用和园林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花气味 热解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柑橘属植物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分析
3
作者 张小娇 徐祥增 +5 位作者 邓乐晔 张彩虹 万子龙 李思敏 王勇方 高世德 《热带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5-12,共8页
为探究不同柑橘属植物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成分差异,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东试早柚、红宝石柚、越南青柚、鸡尾葡萄柚、冰糖橙、沃柑、香橼、莱檬、宜昌橙、红河大翼橙等10种柑橘属植物叶片的挥发... 为探究不同柑橘属植物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成分差异,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东试早柚、红宝石柚、越南青柚、鸡尾葡萄柚、冰糖橙、沃柑、香橼、莱檬、宜昌橙、红河大翼橙等10种柑橘属植物叶片的挥发物进行采集和分析,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10个柑橘属植物叶片中共检测出1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化合物种类包括萜烯类、醇类、醛类、芳香烃类,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均达在65%以上。10种柑橘属植物叶片的挥发物组分较为相似,但同一化合物在不同柑橘品种叶片中的含量和比例存在差异,而柠檬醛则是鸡尾葡萄柚和莱檬叶片中特有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挥发物中的不同占比可能与品种特异性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寻找柑橘害虫的引诱剂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索植物挥发物与昆虫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属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品基质对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董翊 姜阳 +3 位作者 于瑞祥 高艳秋 任逸尘 魏王慧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用氮气稀释含有丙酮、异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苯等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混合标准气体制备标准吸附管系列,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并绘制工作曲线,以考察空气、二氧化碳、甲醇基质对低、中、高含量上述5种VOCs测定的... 用氮气稀释含有丙酮、异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苯等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混合标准气体制备标准吸附管系列,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并绘制工作曲线,以考察空气、二氧化碳、甲醇基质对低、中、高含量上述5种VOCs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5种VOCs的质量在不同范围内和对应的定量离子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0300~1.00 ng,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为2.1%~5.7%;除甲醇基质中低含量丙酮和异丙醇的回收率大于200%外,3种基质中不同含量的5种VOCs的回收率均在90.0%~110%内,推测残留在检测器中的甲醇影响了与甲醇保留时间接近的丙酮和异丙醇的电离,导致离子强度增大,回收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管采样 热脱附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基质影响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不同成熟类型苹果挥发性化合物差异研究
5
作者 贾永华 马军 +4 位作者 李晓龙 褚燕南 李百云 许泽华 侯克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4-213,共10页
为检验宁秋等4个不同成熟类型苹果品种的成熟果实的挥发性化合物特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鉴定挥发性化合物,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独立样本t检验对样本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嘎啦... 为检验宁秋等4个不同成熟类型苹果品种的成熟果实的挥发性化合物特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鉴定挥发性化合物,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独立样本t检验对样本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嘎啦、宁秋、丹霞、宫崎短富苹果中分别检测出香气化合物73、83、54、56种,特有香气化合物25、39、4、9种。所鉴定的挥发性物质中酯类含量占比45.33%~62.64%、萜烯类含量占比20.91%~30.08%,其余类别香气化合物含量占比均在17%以下。不同香气成分类别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含量与香气成分中酯类、醛类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香气成分中醇类、萜烯类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丙酸丁酯、S-(-)-2-甲基-1-丁醇、正癸醛、3,3,5-三甲基-1,5-庚二烯、乙酸丁酯、正己醛、2-甲基丁酸丁酯、2-甲基丁辛酸酯为宫崎短富苹果的主要差异挥发物;反-2-辛烯醛、正辛醛、庚醛、正己醇、己酸戊酯、β-紫罗兰酮、丁酸戊酯和异丁酸异戊酯为嘎啦苹果的主要差异物质;顺式-4-甲基-2-戊烯、己酸丁酯、己酸己酯、4-戊烯酸,2-甲基-异丁酯、2-甲基丁酸己酯、辛酸为宁秋苹果的主要差异物质;丙酸己酯、异丁酸己酯、1,3-双(1-甲基乙基)-环戊二烯、己酸乙酯、己酸丙酯、己酸异戊酯、4-甲基-1,4-庚二烯、正己酸戊酯、2-甲基丁酸丙酯、2-甲基丁酸戊酯为丹霞苹果的主要差异挥发性物质。综上,宁夏引黄灌区4个不同成熟类型品种苹果以酯类为主,不同品种挥发性化合物组分含量和种类具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类型 苹果 挥发性化合物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术后肺部并发症患者呼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
6
作者 王斌 张晓莉 +3 位作者 杨晓春 王京宇 安友仲 冯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8-534,共7页
【目的】确定与腹部手术后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相关的特征性呼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方法】本研究前瞻性、连续入组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腹部手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带气管插管的... 【目的】确定与腹部手术后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相关的特征性呼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方法】本研究前瞻性、连续入组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腹部手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带气管插管的患者76例。采集患者围术期相关基本信息,并在患者入ICU后的24 h内经气管插管采集患者呼出气,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GC-MS),分析患者呼出气VOCs成分。观察患者术后24 h采集呼出气后是否发生PPCs,将患者分为PPCs(n=44)组和无PPCs组(n=32),比较患病组和非患病组呼出气VOCs差异。应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有价值VOCs变量,进而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和PPCs相关的特征性VOCs。【结果】76例患者中发生PPCs者44例,无PPCs者32例,针对两组患者呼出气VOCs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和PPCs可能相关的4种化合物,将4种化合物带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呼出气1-十六烷醇含量增高和PPCs的发生相关(OR:1.000,P=0.002)。【结论】本研究显示腹部手术后患者呼出气中1-十六烷醇含量升高可能和PPCs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气管插管 肺部并发症 呼出气分析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氧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朱文杰 唐璐 +2 位作者 陆继长 刘江平 罗永明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5-746,共12页
控制与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催化氧化法因其低温、高效以及副产物无毒害等特点成为去除VOCs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钙钛矿型氧化物(ABO_(3))是催化氧化VOCs的高效稳定催化剂。为了提高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催... 控制与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催化氧化法因其低温、高效以及副产物无毒害等特点成为去除VOCs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钙钛矿型氧化物(ABO_(3))是催化氧化VOCs的高效稳定催化剂。为了提高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有必要针对性地分析钙钛矿型氧化物的设计,以去除不同类型的VOCs。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氧化VOCs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钙钛矿型氧化物在VOCs催化氧化中不同的设计策略,包括形貌调控、A位和B位取代、缺陷工程和负载型钙钛矿催化剂,阐明了钙钛矿型氧化物的催化性能与其材料组成、形貌、表面性质(氧物种、缺陷)和本身性质(氧空位浓度、晶格结构)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了VOCs催化氧化的反应机制和降解途径,并展望了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设计和反应机制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钙钛矿型氧化物 结构设计 催化氧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HLH转录因子UNE10克隆及其在丁香罗勒挥发性化合物合成调控中的功能
8
作者 王斌 林冲 +3 位作者 袁晓 蒋园园 王玉昆 肖艳辉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7-218,共12页
【目的】bHLH转录因子是调控芳香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关键因子,探究bHLH转录因子UNE10对丁香罗勒(Ocimum gratissimum)挥发性化合物合成的调控作用,为丁香罗勒精油组分精细调控提供关键调控因子。【方法】从丁香罗勒中挖掘在叶片显... 【目的】bHLH转录因子是调控芳香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关键因子,探究bHLH转录因子UNE10对丁香罗勒(Ocimum gratissimum)挥发性化合物合成的调控作用,为丁香罗勒精油组分精细调控提供关键调控因子。【方法】从丁香罗勒中挖掘在叶片显著高表达的bHLH家族基因OgUNE10,利用PCR法扩增OgUNE10的编码序列,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超表达方法在丁香罗勒叶片中过表达OgUNE10,探究其对丁香罗勒叶片挥发性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OgUNE10表达呈现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叶片中显著高表达。从丁香罗勒叶片中克隆了OgUNE10基因,其编码16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OgUNE10含有保守的bHLH结构域,定位于细胞核,与模式植物bHLH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低。在叶片中过表达OgUNE10显著影响丁香罗勒精油主要组分的含量,提高丁香酚含量并降低草蒿脑和肉桂酸甲酯含量。过表达OgUNE10显著上调3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和2个甲酯酶(MES)基因的表达,下调1个甲酯转移酶(MTA)基因的表达,并影响6个萜烯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OgUNE10可能通过整合苯丙烷途径、MEP和MVA途径调控丁香罗勒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罗勒 挥发性化合物 合成调控 bHLH转录因子 UNE亚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斌 冯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0,共11页
人类的呼出气体中蕴含丰富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其种类可达数千种之多。除外界空气携带进入体内的VOCs外,绝大部分的VOCs来自于人体代谢以及人体内微生物的代谢。所以呼出气VOCs携带了大量人体内部的信息,这些信息类似于个体代谢... 人类的呼出气体中蕴含丰富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其种类可达数千种之多。除外界空气携带进入体内的VOCs外,绝大部分的VOCs来自于人体代谢以及人体内微生物的代谢。所以呼出气VOCs携带了大量人体内部的信息,这些信息类似于个体代谢状况的呼出气物质的“指纹”,从而使其有潜力成为健康监测和疾病诊断的理想工具。近年来大量关于疾病和呼出气VOCs的研究展示出有价值的结果。人体内诸多疾病均和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具有密切关联,氧化应激反应同样会产生大量VOCs通过肺部排出,这成为了监测疾病的一个新的窗口。今后利用呼出气VOCs分析开展针对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检测和诊断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本文将从呼出气VOCs的概念、采集、检测、临床应用以及VOCs和疾病的关系5个方面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肿瘤 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江平 管鑫 +2 位作者 唐振杰 朱文杰 罗永明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33-943,共11页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NO_(x)是PM_(2.5)和O_(3)的重要前体物,其过量排放对环境质量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与普通VOCs相比,含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VOCs)由于氮杂原子的存在使得其环境控制策略更为复杂。因此,针对N-VOCs控制技术...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NO_(x)是PM_(2.5)和O_(3)的重要前体物,其过量排放对环境质量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与普通VOCs相比,含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VOCs)由于氮杂原子的存在使得其环境控制策略更为复杂。因此,针对N-VOCs控制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实现N-VOCs催化氧化体系中低温高催化活性及高N_(2)选择性两个关键目标,亟需设计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剂。本文系统总结了矿物材料、金属材料、单原子催化剂(SACs)、分子筛等在常见N-VOCs(N,N-二甲基甲酰胺、丙烯腈、乙腈、正丁胺、三乙胺等)催化氧化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N-VOCs的来源及危害;归纳总结了胺类、腈类等典型N-VOCs催化氧化研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催化活性、催化剂理化性质、催化构效关系及反应机理,提出了N-VOCs催化氧化过程中应避免中间产物深度氧化产生二次污染物;最后展望了N-VOCs催化氧化研究面临的前景和挑战,以期为未来N-VOCs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最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催化氧化 催化剂 N_(2)选择性 反应机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HS-SPME-GC-MS方法表征香菇不同成熟阶段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 被引量:3
11
作者 侯振山 许贺然 +4 位作者 夏榕嵘 李昀婷 王娅飞 潘松 辛广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通过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 通过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1.0 g香菇样品在50℃提取25 min,解吸3 min;在香菇不同成熟阶段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化合物,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PLS-DA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筛选出18种挥发性化合物,可作为区分香菇不同成熟阶段的挥发性生物标志物;OAV结果表明,有16种挥发性化合物为香气活性化合物,其中,1-辛烯-3-醇、3-辛醇、1-辛烯-3-酮、3-辛酮、苯乙醛、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2,3,5-三硫杂己烷和1,2,4-三硫杂环戊烷同时满足VIP>1和OAV≥1,是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最重要的差异挥发性化合物。本研究为探究香菇成熟过程中香气形成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成熟阶段 香气 挥发性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标志大米的品质指标及挥发性化合物分析与评价
12
作者 王琴 周昌艳 +4 位作者 赵晓燕 李晓贝 李旭娇 江政辉 张艳梅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5,共10页
为研究不同地理标志大米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通过分析外观、营养、蒸煮食味等18个品质指标及挥发性化合物,对9种地理标志大米进行品质评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气味活性值,鉴定出大米的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为2-... 为研究不同地理标志大米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通过分析外观、营养、蒸煮食味等18个品质指标及挥发性化合物,对9种地理标志大米进行品质评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气味活性值,鉴定出大米的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为2-乙酰基-1-吡咯啉、己醛、庚醛、辛醛、壬醛、反-2-辛烯醛、己醇、1-辛烯-3-醇、庚醇。基于多元统计分析,从东北和其他地理标志大米中筛选出了42个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包括25个烃类和17个与香气相关的醇、酮、醛、酯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与直链淀粉、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与米粉的糊化特性呈显著相关;蛋白质与醛类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烃类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9种地理标志大米划分为3大类,第1类为东北的5种地理标志大米,品质特征为垩白粒率和蛋白质量分数低,直链淀粉质量分数高,糊化温度低,米饭硬而有弹性,挥发性化合物中醛类、醇类、酮类含量占比较高;第2类为原阳大米与小站稻,特点为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质量分数适中,挥发性化合物总量最高(627.7μg/kg),且烃类含量最高(269.6μg/kg);第3类为南方的射阳和崇明大米,具有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低,胶稠度大,糊化温度高,米饭软而黏的品质特征,其烃类含量适中(159.4μg/kg)。本研究较为系统地评价了9种地理标志大米中品质指标和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可为不同地理标志大米的品质评价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志大米 品质评价 挥发性化合物 多元统计分析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茶发花”发酵贵州绿茶的工艺优化及其特征挥发性化合物解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林瑶 徐辉 +8 位作者 吴思瑶 马风伟 费强 邓君怡 史大娟 刘宇泽 赵懿琛 董旋 许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共12页
以贵州瓮安县有机欧标绿茶为原料,利用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制备发酵茶,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仪(HS-SPME-GC-MS)对绿茶原料和成品发酵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并对其特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解析。... 以贵州瓮安县有机欧标绿茶为原料,利用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制备发酵茶,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仪(HS-SPME-GC-MS)对绿茶原料和成品发酵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并对其特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解析。将发酵茶的感官品质和特征功能性化学指标(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相结合作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发酵茶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响应面试验表明,利用绿茶制备发酵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8℃、含水量40%、接种量1‰、发酵时间8 d,通过该工艺制得的成品发酵茶滋味醇厚、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且综合评分达到83.75±1.29分。共检测出18种特征挥发性化合物(OAV>1),同时研究发现成品发酵茶具有浓郁的“金花”香,其是由芳樟醇、水杨酸甲酯等8种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合花香。在品质评价方面,成品发酵茶水分含量为3.9%±0.47%、灰分为5.92%±0.21%、水浸出物含量为43.92%±0.07%,以上指标均符合茯茶国家标准(GB/T 32719.5-2018《黑茶第5部分:茯茶》)的要求,本研究可为利用“散茶发花”制备发酵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散茶发花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绿茶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花期枸骨花朵挥发性化合物变化及其对传粉的影响
14
作者 崔淦莎 郝明灼 +2 位作者 姬晓悦 邹义萍 彭冶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5,共10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on)雌、雄花在大蕾期、初开期、盛花期、末花期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探究其变化对传粉的影响。结果显示:枸骨雌花挥发性化合物总释...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on)雌、雄花在大蕾期、初开期、盛花期、末花期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探究其变化对传粉的影响。结果显示:枸骨雌花挥发性化合物总释放量在末花期最大,雄花挥发性化合物总释放量在盛花期最大。在不同花期枸骨雌、雄花中共检出30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雌、雄花共有成分有15种,雌花特有成分有4种,雄花特有成分11种,雌、雄花中成分均以萜烯类和醚类为主。随着花发育,雌、雄花中挥发性化合物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在盛花期达到极相似水平,在末花期为极不相似。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从雌花中筛选出萜烯类6种、醇类1种、酰胺类1种和醚类1种共9种差异标志物(VIP≥1),从雄花中筛选出萜烯类4种、酯类1种和醚类1种共6种差异标志物。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可有效区分枸骨雌花的4个花期;雄花的大蕾期、初开期和盛花期、末花期也可有效区分。对苯二甲醚、α-蒎烯、长叶烯、丙氨酰丙氨酰丙氨酸、罗勒烯、蒎烯、金合欢醇和萜品油烯可用于区分雌花发育进程;α-蒎烯、肌醇六乙酸酯和芳樟醇可用于区分雄花发育进程。雌、雄花的主要访花昆虫均以蜂类昆虫为主,且访花频率的最大值均在盛花期;雄花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多于雌花。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花期枸骨雌、雄花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α-蒎烯、长叶烯和β-蒎烯等雌花中的差异标志物以及长叶烯、肌醇六乙酸酯和α-蒎烯等雄花中的差异标志物可能影响了蜂类等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枸骨雌花在末花期会生成大量蒎烯,可能起到减少访花昆虫访问、保护子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骨 花发育 挥发性化合物 HS-SPME-GC-MS 传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和电子鼻分析橘子醋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15
作者 邵月萍 郭琳琳 +4 位作者 张馨月 段翠翠 马福敏 李丹 李晓磊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9-194,218,共7页
橘子醋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果醋,然而人们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的了解非常有限。文章使用理化测定、仪器分析和数据统计对3种品牌的橘子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品牌B的颜色最浅,亮度值L*值为71.95;品牌A的... 橘子醋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果醋,然而人们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的了解非常有限。文章使用理化测定、仪器分析和数据统计对3种品牌的橘子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品牌B的颜色最浅,亮度值L*值为71.95;品牌A的总酸含量最高,为3.15 mg/mL;品牌C的总糖含量最高,为129.33 mg/mL。电子鼻传感器对橘子醋中硫化物的响应值最强,对芳香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响应值较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醛类12种、醇类7种、酯类10种、酮类8种和其他类9种;其中ROAV≥1的挥发性化合物共有40种,结合指纹图谱,确定柠檬醛、羟基丙酮、2-乙酰吡咯、正丁醛(M)是橘子醋的标志性关键风味化合物,分别赋予橘子醋柑橘香、甜味、甘草香味和坚果味。PCA和OPLS-DA能够明显区分3种品牌的橘子醋,筛选出7种VIP值>1的差异挥发性化合物。该研究对进一步改进橘子醋的生产工艺、提升其品质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子醋 挥发性化合物 相对气味活度值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壳粉添加量对小龙虾酱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16
作者 于金玉 谌玲薇 +4 位作者 胡传峰 陈戈辉 李弥友 乔宇 于巍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5-175,共11页
本研究以小龙虾虾酱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0、20%、40%的虾壳粉,在小龙虾虾酱发酵第0、6和12 d的三个阶段,通过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以及16S rRNA测序对小龙虾虾酱的风味及微生物演变进... 本研究以小龙虾虾酱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0、20%、40%的虾壳粉,在小龙虾虾酱发酵第0、6和12 d的三个阶段,通过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以及16S rRNA测序对小龙虾虾酱的风味及微生物演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添加虾壳粉后可以显著增加虾酱样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含硫化合物、胺类、酮类、酯类和杂环类),其中添加20%虾壳粉能更好地促进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产生与增长;结合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共筛选出3种物质(2-癸酮、甲硫醇、二甲基三硫)作为区分不同虾壳粉添加量和不同发酵时间差异的标志性风味化合物。虾壳粉的添加增加了微生物属的丰度与多样性(海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樱桃样芽胞杆菌属(Cerasibacillus)),结合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添加虾壳粉样品组中独有的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与多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呈显著正相关,对风味贡献最大。综上所述,在小龙虾酱中添加虾壳粉,尤其是添加量为20%时,有利于促进风味相关微生物属的生长进而丰富虾酱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龙虾 虾壳粉 虾酱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拟谷盗侵染后玉米自身挥发性化合物动态研究
17
作者 肖凌 黎天天 +2 位作者 张军伟 刘兴泉 张涛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9,共9页
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玉米在储藏周期下的不同赤拟谷盗虫口密度的挥发性化合物(VOCs)进行了系统性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旨在揭示赤拟谷盗侵染对玉米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影响,并识别可作为赤拟谷盗侵染玉... 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玉米在储藏周期下的不同赤拟谷盗虫口密度的挥发性化合物(VOCs)进行了系统性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旨在揭示赤拟谷盗侵染对玉米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影响,并识别可作为赤拟谷盗侵染玉米的关键挥发性标志物。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浸入固相微萃取(DI-SPME)技术,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揭示了不同储藏条件下玉米样品间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显著差异,筛选出11种具有高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的化合物,包括2,4-壬二烯醛、苯酚和正二十四烷等。结果表明,赤拟谷盗的侵染显著改变了玉米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且储藏周期和虫口密度是影响这些化合物表达水平的重要因素,2,4-壬二烯醛可作为玉米被赤拟谷盗侵染的潜在挥发性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拟谷盗 玉米 挥发性化合物 固相微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客车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溯源分析与管控措施
18
作者 夏春晶 周丹 陈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8-295,共8页
[目的]轨道客车内的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质量浓度与成分,受到车内零部件与化工产品的综合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车内TVOC进行溯源分析与分类管控。[方法]以某列新造整备状态下的轨道客车为例,测试并分析各车厢内的TVOC质量浓度及成分,... [目的]轨道客车内的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质量浓度与成分,受到车内零部件与化工产品的综合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车内TVOC进行溯源分析与分类管控。[方法]以某列新造整备状态下的轨道客车为例,测试并分析各车厢内的TVOC质量浓度及成分,以及车内材料、零部件、化工产品(油漆与胶黏剂)的TVOC质量浓度与成分,明确车内TVOC主要来源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得出对车内TVOC成分与质量浓度影响较大的零部件与化工产品。[结果及结论]轨道客车车内各区域TVOC中的主要释放物质种类和各物质占比近似。车内所用材料与零部件的TVOC质量浓度与成分组成有较大差异。车内所用化工产品在不同测试方法下所得的TVOC质量浓度存在正相关性,其主要成分种类与占比排序基本一致,但存在高低释放速度之分。材料与零部件对整车的TVOC质量浓度贡献占比较小,仅占12%;化工产品对整车的TVOC质量浓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受化工产品的使用位置与覆盖状态的综合作用,其中直接暴露使用的胶黏剂需重点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客车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溯源分析 管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分析不同品种大米煮制前后挥发性化合物差异
19
作者 段格格 孙辉 +2 位作者 陈洁 张东 段晓亮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174,共8页
研究5个粳稻品种煮制前后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粳米煮制前后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7种醛类、6种醇类、13种酮类、2种酚类以及6种其他挥发性化合物。煮制... 研究5个粳稻品种煮制前后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粳米煮制前后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7种醛类、6种醇类、13种酮类、2种酚类以及6种其他挥发性化合物。煮制加速了大米脂质氧化,导致部分醛类化合物含量增加。2-乙酰基-1-吡咯啉仅在4个大米品种检测到且在煮制过后含量均下降。主成分分析能有效区分大米煮制前后挥发性化合物,参与同种代谢途径的挥发性化合物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分析筛选出反,反-2,4-癸二醛、6,10,14-三甲基-5,9,13-十五碳三烯-2-酮、1-己醇等25种在大米煮制前后具有显著差异的挥发性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煮制 挥发性化合物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西固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特征及对ρ(O_(3))数值模拟的影响
20
作者 敖丛杰 仝纪龙 +4 位作者 杨宏 刘永乐 万雨勤 刘浩天 王书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3-539,共7页
兰州市西固工业园区2021年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NO_(x)的排放量分别为3.3和2.4 kt.不同排放源VOC的成分谱差异较大,如装载区、储油罐区以烷烃为主,优势物种分别为1-丁烯和异戊烷;加热炉厂区以含氧VOC为主,优势物种为丙酮;乙烯生产区... 兰州市西固工业园区2021年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NO_(x)的排放量分别为3.3和2.4 kt.不同排放源VOC的成分谱差异较大,如装载区、储油罐区以烷烃为主,优势物种分别为1-丁烯和异戊烷;加热炉厂区以含氧VOC为主,优势物种为丙酮;乙烯生产区以烷烃和烯烃为主,优势物种为异戊烷等.采用实测VOC物种谱比用清单模型VOC物种谱数值模拟的区域O_(3)质量浓度(ρ(O_(3)))分布更优良,提高了国控点ρ(O_(3))数值模拟的准确性,且对工业园区附近区域的模拟效果有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ρ(O_(3))数值模拟 源谱采样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成分谱 实测物种谱 优势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