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震源宽频带记录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被引量:16
1
作者 吴忠良 陈运泰 +2 位作者 倪江川 王培德 王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以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地震(M_s=6.1)的15次余震为例,使用简单介质模型进行近震源记录的地震矩张量反演,并试图通过反演结果的讨论,进一步明确有关方法的意义和限度.将DCS-302数字磁带加速度仪组成的小... 以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地震(M_s=6.1)的15次余震为例,使用简单介质模型进行近震源记录的地震矩张量反演,并试图通过反演结果的讨论,进一步明确有关方法的意义和限度.将DCS-302数字磁带加速度仪组成的小孔径流动台网获得的三分向近震源宽频带记录进行两次积分得到位移地震图,对依据震相特征选出的信噪比较大的直达P波、直达S波和SP转换波波形在频率域进行矩张量反演.反演中采用均匀弹性半空间的格林函数.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简单的介质模型,选取信噪比较大的震相进行矩张量反演,对M_L<4.0的地震可以较好地给出震源机制解和地震矩,对M_L约为4-5的地震可以较好地给出震源机制解.在不十分了解详细结构的情况下,用本文所发展的反演方法处理大量中小地震求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是十分便利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的结果给出禄劝地区的主压应力轴为近NNW向,接近水平,表明该地震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界的构造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震源 宽频带记录 地震矩张量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记录研究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特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汪素云 俞言祥 吕红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81-488,共8页
利用65次地震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和NCDSN)宽频带和甚宽频带(BB及VBB)记录,分别计算了阻尼比ζ=0.005,0.01,0.02,0.05和0.10的基岩水平向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 利用65次地震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和NCDSN)宽频带和甚宽频带(BB及VBB)记录,分别计算了阻尼比ζ=0.005,0.01,0.02,0.05和0.10的基岩水平向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结果表明,工程上常用的强震加速度记录,不足以给出可靠的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而CDSN宽频带记录恰恰可以作为强震加速度记录的重要资料补充来源,用于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特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数字地震台网 反应谱 地震活动 宽频带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唐淋 祁国亮 +3 位作者 苏金蓉 黄春梅 傅莺 颜利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31,共11页
使用四川省地震台网2013年4月以来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中的4类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ML与传统ML、MS(BB)与MS7之间的差别最小,相关性最高;所有事件的新mb均大于或等于传统mb;大部分事件... 使用四川省地震台网2013年4月以来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中的4类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ML与传统ML、MS(BB)与MS7之间的差别最小,相关性最高;所有事件的新mb均大于或等于传统mb;大部分事件的新ML大于传统ML;m B(BB)大于m B的事件多于m B(BB)小于m B的事件;MS(BB)小于MS7的事件数量与MS(BB)大于MS7的事件接近;新ML较传统ML更符合区域地质实际状况,新mb较传统mb更便于测量,MS(BB)较MS7、m B(BB)较m B更适应当前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其测定结果更稳定。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充分考虑了我国震级测定的历史连续性,很好地继承和衔接了传统震级标度,在可操作性和资料适用性方面有极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标准 震级标度 宽频带记录 震级偏差 量规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数字地震台网P波谱震级和地震辐射能的计算
4
作者 詹小艳 章东 +1 位作者 王凯 王俊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1,共7页
基于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记录,对38次M≥5.0地震的P波谱震级M_(P)进行测定,对地震的辐射能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本文测定的M_(P)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测定的MS、德国地学中心(GFZ)测定的MW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该2种震级之... 基于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记录,对38次M≥5.0地震的P波谱震级M_(P)进行测定,对地震的辐射能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本文测定的M_(P)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测定的MS、德国地学中心(GFZ)测定的MW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该2种震级之间的平均偏差分别约为0.17和0.10级,基本小于世界主要地震机构之间对同一震级的测定误差(约0.2级);同时,基于M_(P)估算的地震辐射能与基于修正G-R关系由MS震级换算获得的结果十分接近,两者平均能量之比约为1.1,表明M_(P)与P波群(P+pP+sP)能量流是基本等效的。因此,基于宽频带数字记录测定中强地震的P波谱震级以及地震辐射能是可行的,且测定过程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谱震级 地震辐射能 宽频带记录 区域地震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19年浅源中强地震辐射能量的快速测定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子博 刘瑞丰 +2 位作者 李赞 孔韩东 袁乃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4-203,I0001,共11页
根据地震波衰减特性,采用一维速度模型开展了快速测定辐射能量E_S和能量震级M_(e)的方法研究。利用全球地震台网和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提供的宽频带资料,测定了2014-2019年间M_(W)≥6.0的115次浅源地震的辐射能量和能量震级,将计算结果与... 根据地震波衰减特性,采用一维速度模型开展了快速测定辐射能量E_S和能量震级M_(e)的方法研究。利用全球地震台网和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提供的宽频带资料,测定了2014-2019年间M_(W)≥6.0的115次浅源地震的辐射能量和能量震级,将计算结果与其它机构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方法可在得到地震数据半小时内计算出稳定的M_(e),且本文的测定结果与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的结果基本一致。地震造成的灾害与能量震级的大小密切相关,当Me>M_(W)时,地震灾害较为严重;在所有的地震类型中,发震断层类型为走滑型时,其地震辐射能量的效率高,M_(e)明显大于M_(W)。通过分析2018年2月4日和2019年4月18日台湾花莲两次M_(W)6.1地震能量释放的差异得出,发生在相似位置且具有相同的震源机制的两次地震,尽管它们的M_(W)相同,但M_(e)相差很大,接近0.5。M_(e)与M_(W)的差异表明,M_(W)只能获得有关震源的静态特征,它与地震引起的断裂面积、断裂平均位错等静态构造效应密切相关,而M_(e)可以提供震源的动态信息,从而客观评价地震的破坏强度。因此,本文使用的方法既能准确测定能量震级M_(e)又能极大提高其测定速度,非常适用于快速反应系统。本研究可以为未来地震台网将能量震级M_(e)作为日常产出震级提供参考,为快速评估大地震造成的灾害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辐射能量 能量震级 宽频带记录 矩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