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材料设计实现C/Co复合材料的超宽带吸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啸坤 过勐超 +5 位作者 梁磊磊 李威 唐东明 张豹山 叶建东 杨燚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7,共7页
本文通过简单的一步热解法合成了C/Co复合材料,在材料质量填充浓度为35%时,观察到其具有优异的介电频散性能。当材料厚度2.5 mm时,该复合材料在11.2 GHz的最小反射率为-23.7 dB,小于-10 dB的带宽为3.8 GHz。为了进一步提高吸收体的吸波... 本文通过简单的一步热解法合成了C/Co复合材料,在材料质量填充浓度为35%时,观察到其具有优异的介电频散性能。当材料厚度2.5 mm时,该复合材料在11.2 GHz的最小反射率为-23.7 dB,小于-10 dB的带宽为3.8 GHz。为了进一步提高吸收体的吸波性能,利用全介质超材料的设计对吸收体的宏观结构进行优化,此方法成功地将小于-10 dB的吸收带宽扩展到15 GHz(7.0~22.0 GHz)。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高性能微波吸收材料的制备工艺和结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o化合物 微波吸收 宽带吸收 超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灰气体的宽带吸收系数模型 被引量:7
2
作者 聂宇宏 陈海耿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5-378,共4页
建立了以宽带模型为基础的关联k模型和重新排列的吸收系数模型 ,并用它们产生了H2 O和CO2 的吸收系数 ,为进一步计算气体介质参与的辐射换热问题提供辐射特性数据·将这两种模型计算所得的有效带宽与Edwards的指数宽带模型进行了比... 建立了以宽带模型为基础的关联k模型和重新排列的吸收系数模型 ,并用它们产生了H2 O和CO2 的吸收系数 ,为进一步计算气体介质参与的辐射换热问题提供辐射特性数据·将这两种模型计算所得的有效带宽与Edwards的指数宽带模型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型都可用于实际的工程计算 ,当路径长度较小时 ,关联k模型的结果较准确 ,而当路径长度较大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灰气体 气体吸收系数 宽带模型 关联k模型 有效带宽 宽带吸收系数模型 气体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宽带吸收频率选择表面 被引量:6
3
作者 强宇 周东方 +1 位作者 刘起坤 姚振宁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6-131,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频率选择表面,该结构具有良好的高频透射性能和较低频带的宽带吸收性能。吸收频率选择表面结构由有损层和带通层组成。通过等效电路法的分析,有损层应该在通带内产生并联谐振,因此给出了具体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在ADS中进...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频率选择表面,该结构具有良好的高频透射性能和较低频带的宽带吸收性能。吸收频率选择表面结构由有损层和带通层组成。通过等效电路法的分析,有损层应该在通带内产生并联谐振,因此给出了具体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在ADS中进行了验证。在有损层的设计中,在金属交叉贴片中加载两个电阻使其分为两部分实现了并联谐振。带通层利用无损耗槽型频率选择表面实现。仿真结果表明,在12.75 GHz时只有0.7 dB的插入损耗,并且实现了4.8 GHz到11.2 GHz的宽带吸收。最后,制作了实物并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选择表面 雷达散射截面 宽带吸收 传输 并联谐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泪滴状铝纳米结构紫外-近红外宽带吸收体的制备
4
作者 李刚 黄丽清 +7 位作者 蔡亚坤 张宇 商富强 刘悠 张磊 董伟丽 王慧敏 刘斌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5-180,共6页
宽波段光吸收体在太阳能利用、光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带铝基的多孔氧化铝(AAO)膜为模板,采用真空电子束蒸镀技术,结合后续的高温退火、湿化学刻蚀和胶带剥离等处理过程,制备出了泪滴状铝纳米结构宽带吸收体,其吸收率... 宽波段光吸收体在太阳能利用、光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带铝基的多孔氧化铝(AAO)膜为模板,采用真空电子束蒸镀技术,结合后续的高温退火、湿化学刻蚀和胶带剥离等处理过程,制备出了泪滴状铝纳米结构宽带吸收体,其吸收率在200-980nm的波长范围内均高于93%,在紫外光谱区的吸收带宽大于文献中报道的单一金属吸收体的带宽。此外,铝的自然氧化形成的表面氧化铝使所制备的铝宽带吸收体具有很好的时间稳定性。上述制备方法可实现表面纳米结构化铝金属宽带吸收体的高效率、低成本可扩展制备,为发展单一金属宽带吸收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滴状铝纳米结构 宽带吸收 阳极氧化铝模板 电子束蒸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_(2)与光敏硅的双功能可切换THz超材料吸收器
5
作者 葛宏义 贾柯柯 +5 位作者 蒋玉英 张元 季晓迪 贾志远 补雨薇 张玉洁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408,共14页
传统可调谐太赫兹宽带吸收器大多具有结构复杂和功能单一等特点,使其实际应用场景受到局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二氧化钒(VO_(2))的热相变特性与光敏硅(Si)的泵浦光敏感特性提出了一种双功能THz超材料吸收器.通过调节VO_(2)与Si的电... 传统可调谐太赫兹宽带吸收器大多具有结构复杂和功能单一等特点,使其实际应用场景受到局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二氧化钒(VO_(2))的热相变特性与光敏硅(Si)的泵浦光敏感特性提出了一种双功能THz超材料吸收器.通过调节VO_(2)与Si的电导率不仅可实现宽带吸收与电磁诱导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EIT)之间的动态切换,还可以动态调节吸收率与EIT谐振峰的振幅值.当σ(VO_(2))=2×10^(5) S/m且σ(Si)=10 S/m时,吸收器在1.24~3.65 THz范围内表现为平均吸收率在94%以上的宽频带吸收.当σ(VO_(2))=20 S/m且σ(Si)=1×10^(6) S/m时,吸收器的透射传输曲线表现为EIT效应,在1.50~2.50 THz范围内形成了幅度大于90%的谐振透明窗口.此外,利用阻抗匹配和等效电路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吸收器的物理机制.随后分析了EIT谐振峰的折射率传感特性,f1和f2的传感灵敏度分别为224 GHz/RIU和310 GHz/RIU,Q值分别为3.82和18.5,具有良好的传感性能.最后分析了EIT窗口的慢光效应,结果表明该器件具有良好的慢光效果.本文提出的吸收器结构简单、工作频带宽、可调谐范围大并且双功能可切换,未来在光学器件、电磁隐身和传感检测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超材料吸收 宽带吸收 电磁诱导透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磁特性吸收剂的多层宽带吸波材料设计 被引量:9
6
作者 许志远 李维 +2 位作者 马国庆 陈志宏 官建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04,共6页
简单有效的材料设计方法是最大程度发挥吸收剂吸波性能的关键。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将匹配频率分别位于高、中、低频的三种高性能磁性吸波材料进行梯度叠层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此设计原理对球形羰基铁粉、片状羰基铁粉和片状FeS... 简单有效的材料设计方法是最大程度发挥吸收剂吸波性能的关键。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将匹配频率分别位于高、中、低频的三种高性能磁性吸波材料进行梯度叠层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此设计原理对球形羰基铁粉、片状羰基铁粉和片状FeSiAl合金三种吸收剂进行精确的阻抗渐变设计,充分发挥它们分别对高、中、低频电磁波的高效吸收,从而有效地拓宽了吸收带宽。设计总厚度分别为2.4和1.0mm时,反射损耗-8dB和-4dB以下带宽分别达到2-18GHz和2.2-18GHz,超过现有文献报道的吸波带宽。因此,这种多匹配频率材料阻抗梯度叠层的多层吸波材料设计策略不仅对于提高薄层吸波材料的带宽具有显著效果,而且对于宽带薄层吸波材料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频率 多层吸波材料 宽带吸收 阻抗渐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法测量大气No2定标方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凌六一 韦颖 +2 位作者 黄友锐 胡仁志 谢品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0-675,共6页
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法定量探测大气痕量气体浓度需要准确定标。以定量探测大气NO_2为目的,建立了基于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的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测量系统,研究了(1)仅使用浓度已知的NO_2吸收光谱、(2)同时使用浓度已知的NO_2... 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法定量探测大气痕量气体浓度需要准确定标。以定量探测大气NO_2为目的,建立了基于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的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测量系统,研究了(1)仅使用浓度已知的NO_2吸收光谱、(2)同时使用浓度已知的NO_2和纯氧气中氧气二聚体O_2—O_2吸收光谱、(3)利用纯氮气和纯氦气的瑞利散射消光差异等三种方法,分别获取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在430~490nm波段的镜片反射率定标曲线。三种方法得到的镜片反射率最大值对应波长均约为460nm,但这些最大值存在一定差异,分别为0.999 25,0.999 33和0.999 37。利用NO_2样气吸收测量对比了三种定标方法,发现方法(1)与另外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不一致性分别约为14%和19%,而后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的不一致性仅为4%。测量结果表明,NO_2标准气体浓度的不准确性以及壁损耗等因素恶化了方法(1)的定标精度,应尽量避免使用该定标方法。通过对实际大气中NO_2和O_2—O_2在440~485nm波段内的同时测量,进一步验证了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法的高灵敏度以及所用标定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 大气No2 定标方法 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应用于大气中HONO和NO2的实时探测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涛 陈卫东 何兴道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985-2989,共5页
介绍了基于紫外LED光源的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装置,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大气中的HONO和NO2浓度的探测。中心波长为365nm的UV-LED出射光被耦合到~1.76m长,由两片高反射率镜片组成的光学谐振腔内,透过腔的光由便携式CCD光谱仪接收。高... 介绍了基于紫外LED光源的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装置,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大气中的HONO和NO2浓度的探测。中心波长为365nm的UV-LED出射光被耦合到~1.76m长,由两片高反射率镜片组成的光学谐振腔内,透过腔的光由便携式CCD光谱仪接收。高反射率镜片的反射率由NO2和O2-O2的吸收谱来校正,在353~376nm的测量范围内,最高反射率为0.999 17。在120s的采集时间内,HONO和NO2的探测极限(1σ)分别为0.6和1.8ppbv。将该装置测量的连续56h大气中NO2浓度的变化与配备蓝光转换器的NOx分析仪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线性相关系数R2=0.89,斜率为1.09,截距为3.45。基于该装置探测了实验室大气中的HONO和NO2昼夜浓度变化,24h内的HONO浓度在0~5.3ppbv之间波动,平均浓度为1.8ppbv,NO2浓度变化范围为5~51ppbv,平均浓度为21.9pp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技术 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 HONO测量技术 NO2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和二氧化钒的太赫兹宽带可调谐超材料吸收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苏雅拉图 王宗利 +3 位作者 庞慧中 田虎强 王鑫 王俊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57-1263,共7页
太赫兹超材料吸收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太赫兹功能器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传感、电磁隐身、军用雷达等多个领域。但这种传统的超材料吸收器结构具有可调谐性差、功能单一、性能指标不足等缺点,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的要求,因... 太赫兹超材料吸收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太赫兹功能器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传感、电磁隐身、军用雷达等多个领域。但这种传统的超材料吸收器结构具有可调谐性差、功能单一、性能指标不足等缺点,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的要求,因此可调谐超材料吸收器逐渐成为了太赫兹功能器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实现超材料吸收器吸收特性的调谐,通常从调节谐振单元或基底材料的电磁特性或调节超材料结构单元的几何尺寸两个方面出发。设计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和二氧化钒的太赫兹宽带可调谐超材料吸收器。该吸收器由工字型二氧化钒谐振层、连续石墨烯层和被Topas介质隔开的金属反射层组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二氧化钒材料处于全金属状态(电导率为200 000 S·m^(-1))且石墨烯的费米能级设为0.1 eV时,吸收率超过90%的吸收带宽达到了2.8 THz。通过调节石墨烯的费米能级,使其在0.1~0.3 eV之间变化时,该吸收器的工作频率发生了明显的蓝移。由于二氧化钒材料从绝缘状态到金属状态的相变特性,通过控制电导率使其在100~200 000 S·m^(-1)之间变化时,所提出的宽频结构在反射器和吸收器两种工作状态之间自由切换。此外,还分别监测了该超材料吸收器在1.87,3.04和4.16 THz三个完美吸收峰处的表面电流分布,讨论了其工作机理。所设计的结构通过石墨烯和二氧化钒两个独立可调“开关”实现了对吸收器工作频率和吸收振幅的双重控制,为设计多功能太赫兹器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可调谐 宽带吸收 石墨烯 二氧化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带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研制方法及选择腐蚀研究
10
作者 王勇刚 马骁宇 +2 位作者 吕卉 王丽明 刘媛媛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4-75,79,共3页
介绍了用于固体激光器被动锁模自启动实现飞秒级脉冲输出的两种波长的带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800nm和1550 nm SESAMs) 的研制方法和应用。制作宽带反射层的关键技术之一是AlGaAs/GaAs和InP/InGaAs/InGaAs的选择腐蚀。分别就几种湿法腐蚀... 介绍了用于固体激光器被动锁模自启动实现飞秒级脉冲输出的两种波长的带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800nm和1550 nm SESAMs) 的研制方法和应用。制作宽带反射层的关键技术之一是AlGaAs/GaAs和InP/InGaAs/InGaAs的选择腐蚀。分别就几种湿法腐蚀和干法腐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反射层 湿法腐蚀 干法腐蚀 宽带半导体可饱和吸收 固体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相干光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应用于SO_2弱吸收的测量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俊 秦敏 +7 位作者 方武 胡仁志 卢雪 沈兰兰 王丹 谢品华 刘建国 刘文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6-470,共5页
非相干光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作为高灵敏检测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大气痕量气体浓度的测量。根据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测量原理可知,若已知测量气体准确浓度,镜片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有效吸收长度、光学腔内有无测量气体吸收前后的... 非相干光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作为高灵敏检测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大气痕量气体浓度的测量。根据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测量原理可知,若已知测量气体准确浓度,镜片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有效吸收长度、光学腔内有无测量气体吸收前后的光辐射变化,可测量出待测气体的吸收截面。SO_2由于a^3 B_1—X^1 A_1自旋禁阻跃迁,在345~420nm波段吸收截面较低(~10^(-22) cm2/molecule),其测量有一定难度,而准确的弱吸收截面对于卫星反演大气痕量气体浓度以及大气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采用365nm LED光源的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实验装置测量357~385nm波段范围SO_2的弱吸收,获得该波段SO_2弱吸收截面,并与已公开发表的SO_2吸收截面进行对比,相关系数r为0.997 3,验证了非相干光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准确测量气体弱吸收截面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截面 非相干光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 S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氧化钒辅助超材料实现多功能器件研究
12
作者 李沙 曹莹珏 +3 位作者 李向军 章乐 李吉宁 严德贤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243,共11页
提出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相变材料的多功能可切换太赫兹超材料器件。利用二氧化钒的相变特性,实现宽带吸收、线-圆偏振转换、线-线交叉偏振转换等功能。当二氧化钒处于金属态时,所设计的结构可以实现宽带吸收。研究结果表明,在2.11~4.89 TH... 提出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相变材料的多功能可切换太赫兹超材料器件。利用二氧化钒的相变特性,实现宽带吸收、线-圆偏振转换、线-线交叉偏振转换等功能。当二氧化钒处于金属态时,所设计的结构可以实现宽带吸收。研究结果表明,在2.11~4.89 THz频段内吸收率超过90%,相对带宽为79.43%。当二氧化钒处于绝缘态时,所设计的结构可以实现偏振转换。在1.02~1.21 THz、1.39~2.34 THz、2.81~3.44 THz、3.60 THz等多个频段或频率点可以实现线-圆偏振转换;在1.21~1.39 THz、2.46~2.81 THz以及3.44~3.57 THz频段实现了线-线偏振转换。所设计的多功能可切换结构在通信、成像等智能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超材料 宽带吸收 圆偏振转换 线偏振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的介电特性和微波吸收性能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殿杰 侯志灵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67,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的纳米结构对Fe3O4纳米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热法和高温碳热还原法,获得了纳米纺锤体、纳米管和开口空心球结构的三种磁性Fe3O4纳米材料,采用XRD、S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研究了其物相、形貌和电磁特性。结果在... 目的研究不同的纳米结构对Fe3O4纳米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热法和高温碳热还原法,获得了纳米纺锤体、纳米管和开口空心球结构的三种磁性Fe3O4纳米材料,采用XRD、S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研究了其物相、形貌和电磁特性。结果在这三种结构纳米Fe3O4材料中,空心球结构具有最小的介电常数和最高的波阻抗匹配系数,其磁损耗表现出双共振特性,且在7.5~14.3 GHz范围内,Fe3O4开口空心球的衰减系数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结构的Fe3O4纳米材料,有利于拓宽材料的微波吸收带宽。在1.8~3.0 mm厚度范围内,Fe3O4开口空心球的反射损耗带宽均大于其他两种结构,在2.2 mm厚度下达到了5.0 GHz的有效吸收带宽(90%吸收),覆盖的频率范围为7.3~12.3 GHz。结论Fe3O4开口空心球由于特殊的结构而产生的双磁共振特性,增强了材料的微波衰减能力和阻抗匹配特性,其微波吸收能力明显优于纳米纺锤体和纳米管。经过超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宽带微波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阻抗匹配 介电特性 微波吸收 宽带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和太赫兹电磁吸收超表面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邓洪朗 周绍林 岑冠廷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3,共13页
超表面是一种可实现多功能超常电磁调控的超薄型二维阵列平面。它由超材料结构单元组成,可以灵活有效地操控电磁波的相位、极化方式、传播模式等特性,因而在可控智能表面、新型波导结构、电磁波吸收和小型谐振器件等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应... 超表面是一种可实现多功能超常电磁调控的超薄型二维阵列平面。它由超材料结构单元组成,可以灵活有效地操控电磁波的相位、极化方式、传播模式等特性,因而在可控智能表面、新型波导结构、电磁波吸收和小型谐振器件等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超表面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同时总结论述了红外和太赫兹波段下,实现完美吸收表面、宽带吸收以及可调吸收等几种超表面器件的设计与发展思路,最后对其潜在问题以及未来趋势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表面 完美吸收 宽带吸收 可调谐超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尺度4分离层优化的石墨烯太赫兹宽带吸波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檀立刚 骆明伟 李捷 《应用光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共11页
为实现对未来远程太赫兹雷达的高效对抗与隐身,针对典型太赫兹雷达工作频率设计了一种石墨烯太赫兹宽带吸波结构。宽带吸波结构以表层金属层/石墨烯层/介质层/底层金属层为基本吸波结构单元,利用遗传算法对双尺度基本吸波结构单元进行4... 为实现对未来远程太赫兹雷达的高效对抗与隐身,针对典型太赫兹雷达工作频率设计了一种石墨烯太赫兹宽带吸波结构。宽带吸波结构以表层金属层/石墨烯层/介质层/底层金属层为基本吸波结构单元,利用遗传算法对双尺度基本吸波结构单元进行4分离层优化设计,确定宽带吸波结构的各层结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宽带吸波结构在0.138 THz~2 THz频率范围内吸收效率优于80%,在0.157 THz~2 THz频率范围内吸收效率优于97.46%,典型太赫兹雷达工作频率处吸收效率均优于92.27%,满足太赫兹雷达对抗与隐身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雷达 石墨烯 隐身对抗 宽带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收剂复合改性对材料电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政 何山 黄大庆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82,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W型铁氧体类吸收剂和F型铁氧体类吸收剂进行复合改性,通过扫描电镜(SEM)研究偶联剂改性对吸收剂微观结构的影响,分析复合改性对吸波材料电磁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有效媒质理论(effective medium theory)讨论吸收剂电磁参...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W型铁氧体类吸收剂和F型铁氧体类吸收剂进行复合改性,通过扫描电镜(SEM)研究偶联剂改性对吸收剂微观结构的影响,分析复合改性对吸波材料电磁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有效媒质理论(effective medium theory)讨论吸收剂电磁参数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吸收剂复合改性可以实现复合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调整,实现材料宽带匹配,提高吸波材料吸收效率;改性后的吸波材料在8~18 GHz时反射率小于–10 dB,最小反射值可达–14.5 dB,附着力为6.32 MPa;耐热性能实验后,吸波材料外观和反射率无明显变化,说明复合改性后吸波材料耐环境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偶联剂 电磁性能 宽带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石墨烯基光子晶体光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房慧敏 田敏 +2 位作者 常诗琦 刘建鑫 武继江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9-593,共5页
基于传输矩阵法研究了一维石墨烯基光子晶体(Graphene-based photonic crystal,GBPC)的吸收特性,得到了石墨烯化学势、电介质相对介电常数、介质层厚度及入射角对GBPC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石墨烯的化学势,可动态调整GBPC的... 基于传输矩阵法研究了一维石墨烯基光子晶体(Graphene-based photonic crystal,GBPC)的吸收特性,得到了石墨烯化学势、电介质相对介电常数、介质层厚度及入射角对GBPC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石墨烯的化学势,可动态调整GBPC的吸收频带.在一定范围内,GBPC的宽带吸收特性对相对介电常数、介质层厚度和入射角不敏感.该研究结果为GBPC宽带光吸收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光子晶体 石墨烯 宽带吸收 传输矩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cal Spectroscopy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Semiconductor Bandgaps
18
作者 ZHANG Yong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1-1282,共12页
Although there are numerous optical spectroscopy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at have been used to extract the fundamental bandgap of a semiconductor,most of them belong to one of these three approaches:(1)the excitonic a... Although there are numerous optical spectroscopy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at have been used to extract the fundamental bandgap of a semiconductor,most of them belong to one of these three approaches:(1)the excitonic absorption,(2)modulation spectroscopy,and(3)the most widely used Tauc-plot.The excitonic absorption is based on a many-particle theory,which is physically the most correct approach,but requires more stringent crystalline quality and appropriate sample preparation and experimental implementation.The Tauc-plot is based on a single-particle theo⁃ry that neglects the many-electron effects.Modulation spectroscopy analyzes the spectroscopy features in the derivative spectrum,typically,of the reflectance and transmission under an external perturbation.Empirically,the bandgap ener⁃gy derived from the three approaches follow the order of E_(ex)>E_(MS)>E_(TP),where three transition energies are from exci⁃tonic absorption,modulation spectroscopy,and Tauc-plot,respectively.In principle,defining E_(g) as the single-elec⁃tron bandgap,we expect E_(g)>E_(ex),thus,E_(g)>E_(TP).In the literature,E_(TP) is often interpreted as E_(g),which is conceptual⁃ly problematic.However,in many cases,because the excitonic peaks are not readily identifiable,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E_(g) and E_(TP) becomes invisible.In this brief review,real world examples are used(1)to illustrate how excitonic absorption features depend sensitively on the sample and measurement conditions;(2)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_(ex),E_(MS),and E_(TP) when they can be extracted simultaneously for one sample;and(3)to show how the popular⁃ly adopted Tauc-plot could lead to misleading results.Finally,it is pointed out that if the excitonic absorption is not ob⁃servable,the modulation spectroscopy can often yield a more useful and reasonable bandgap than Tauc-pl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conductor material bandgap excitonic absorption modulation spectroscopy Tauc p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300 mm钛宝石晶体研发成功
19
作者 康森 鲁雅荣 +2 位作者 石天虎 郝文娟 李璐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5-2025,共1页
掺钛蓝宝石晶体(简称“钛宝石晶体”,化学式为Ti∶Al_(2)O_(3))中的钛离子电子能级与周围氧化铝晶体晶格振动能级之间的电子-声子耦合作用非常激烈,致使钛宝石晶体基态和激发态能级的分布范围很宽,具有宽带吸收、宽带发射,以及高硬度、... 掺钛蓝宝石晶体(简称“钛宝石晶体”,化学式为Ti∶Al_(2)O_(3))中的钛离子电子能级与周围氧化铝晶体晶格振动能级之间的电子-声子耦合作用非常激烈,致使钛宝石晶体基态和激发态能级的分布范围很宽,具有宽带吸收、宽带发射,以及高硬度、高热导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国防和科研等领域。国际上商用的钛宝石晶体主要由美国GT-Solar公司提供,在钛宝石晶体领域我国处于“卡脖子”状态。而美国GT-Solar公司提供的钛宝石晶体采用热交换法生长,尺寸偏小、钛离子浓度低、浓度均匀性差,且供货周期长。随着蓝光LD泵浦源、先进激光制造和十拍瓦-百拍瓦的高功率激光系统的发展,对高浓度、大口径(>∅150 mm)、高品质因数(figure of merit,FOM)的钛宝石晶体元件的需求将日益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激光系统 激光制造 电子能级 钛离子 晶格振动 宽带发射 高品质因数 宽带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光发射纯Zn_(3)V_(2)O_(8)荧光粉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玉娟 刘召江 朱绮睿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6-1421,共6页
以1%BaF_(2)为助溶剂通过简单的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黄光发射纯Zn_(3)V_(2)O_(8)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了Zn_(3)V_(2)O_(8)的纯度,通过激发/发射(PLE/PL)光谱、热猝灭光谱和荧光寿命曲线分析了其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在360 nm... 以1%BaF_(2)为助溶剂通过简单的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黄光发射纯Zn_(3)V_(2)O_(8)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了Zn_(3)V_(2)O_(8)的纯度,通过激发/发射(PLE/PL)光谱、热猝灭光谱和荧光寿命曲线分析了其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在360 nm激发下,Zn_(3)V_(2)O_(8)荧光粉在400~800 nm表现出较强的宽带发射,该发射归因于^(3)T_(2)→^(1)A_(1)和^(3)T_(1)→^(1)A_(1)的电子跃迁,其最佳发射波长在550 nm,发出明亮的黄光。在550 nm的监测下,Zn_(3)V_(2)O_(8)荧光粉在200~450 nm呈现宽吸收带。Zn_(3)V_(2)O_(8)荧光粉的发射衰减时间为1.67 ms,室温内量子效率高达47.09%。当温度升高到140℃时,该荧光粉的高温发射强度相比于室温发射强度的保持率为25.1%,高于其他石榴石结构的钒酸盐材料。Zn_(3)V_(2)O_(8)荧光粉作为新型白光发光二极管器件的黄光光源在低成本、可大批量生产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_(3)V_(2)O_(8) 黄光发射 吸收宽带 WLED 衰减时间 电子跃迁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