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宽壳全海笋稚贝呼吸代谢及其对若干环境因子适应性的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肖国强
柴雪良
+5 位作者
张炯明
林志华
陆荣茂
董迎辉
方军
胡利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4-29,共6页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宽壳全海笋(Barnea dilatata)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宽壳全海笋对温度、盐度、pH、氨氮、底质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温度对宽壳全海笋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在14~34℃范围内...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宽壳全海笋(Barnea dilatata)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宽壳全海笋对温度、盐度、pH、氨氮、底质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温度对宽壳全海笋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在14~34℃范围内,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排氨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1e0.4379x,R2=0.9948,耗氧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896lnx+0.0912,R2=0.9558。O∶N(摩尔比)随着温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稚贝呼吸Q10(温度系数)平均值是2.53,排泄Q10平均值是3.1。宽壳全海笋稚贝的适宜温度和盐度范围分别为15~30℃和15~25;pH的适宜范围为7.0~9.0;氨氮的96h半致死浓度为30.3mg/L,安全浓度为3.03mg/L。不同壳长的宽壳全海笋稚贝对不同厚度泥底质的适应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
壳
全
海笋
(
barnea
dilatata)
稚贝
耗氧率
排氨率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宽壳全海笋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
8
2
作者
董迎辉
柴雪良
+3 位作者
陆荣茂
林志华
肖国强
张炯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31,共7页
用普通光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系统观察了宽壳全海笋卵子在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结果发现,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有明显的生发泡和核仁;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4.042±...
用普通光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系统观察了宽壳全海笋卵子在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结果发现,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有明显的生发泡和核仁;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4.042±1.166)μm,头部呈椭圆形,前端的顶体略呈钝锥状;在水温24℃条件下,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启动卵子发育;受精后6-9 min,生发泡逐渐萎缩、破裂,随后精子进入卵内并轻微膨胀;受精后20,30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成熟分裂结束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核膜重新出现,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雄原核形成略早于雌原核;受精后40 min左右,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以原核联合的方式结合,随后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随着有丝分裂的进行,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结果在受精后约50 min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第一次卵裂结束;第二次卵裂过程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与第一次卵裂基本垂直,在受精后65-70 min,第二次卵裂完成,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另外,实验中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和多极分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
壳
全
海笋
受精
早期胚胎发育
细胞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宽壳全海笋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
7
3
作者
陆荣茂
柴雪良
+2 位作者
董迎辉
肖国强
林志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6,共4页
以宽壳全海笋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宽壳全海笋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染色体臂数(NF)=70,核型公式为24m+8sm+6st,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海螂目另一物种砂海螂相比,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多4条,亚端...
以宽壳全海笋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宽壳全海笋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染色体臂数(NF)=70,核型公式为24m+8sm+6st,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海螂目另一物种砂海螂相比,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多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多6条,核型比砂海螂更具不对称,推测宽壳全海笋较砂海螂原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
壳
全
海笋
核型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5
4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3 位作者
左江鹏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渔业现代化》
2007年第2期18-21,共4页
对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海笋的体重与壳长、自然状态下水管长呈正相关,雌雄比例为3:2,平均产卵量达1.2亿粒/枚;在平均水温23.6℃、盐度24、pH8.0条件下,经过22h30min发育到D形幼虫;海笋的卵径、D形幼...
对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海笋的体重与壳长、自然状态下水管长呈正相关,雌雄比例为3:2,平均产卵量达1.2亿粒/枚;在平均水温23.6℃、盐度24、pH8.0条件下,经过22h30min发育到D形幼虫;海笋的卵径、D形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大小分别为(40.40±0.81)μm、(61.83±1.60)μm、(296.00±15.44)μm、(368.00±8.47)μm、(531.67±10.85)μm。浮游期间(0—42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在0—39日龄,幼虫存活率(72.36±1.85)%以上,39—42日龄出现大量死亡,42日龄存活率仅为(25.6±0.86)%。变态期间(42~52日龄),幼虫生长更加缓慢,平均日增长仅为(2.93±0.84)μm,匍匐幼虫经8~10d完成变态,变态率为(68.57±4.30)%。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生长快,成活率高,壳长平均日增长分别为(20.83±4.90)μm、(90.94±12.85)μm,存活率分别为(92.60±3.68)%、(80.34±4.62)%。在以泥砂(泥砂比3:2)为附着基或无附着基的情况下,采苗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
壳
全
海笋
人工育苗技术
附着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宽壳全海笋受精及早期卵裂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董迎辉
林志华
+1 位作者
柴雪良
肖国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8-72,共5页
采用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方法,对宽壳全海笋Barneadilatata(Souleyet)受精卵早期发育中的生发泡破裂、极体排放、两性原核联合、早期卵裂、多精入卵等细胞学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
采用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方法,对宽壳全海笋Barneadilatata(Souleyet)受精卵早期发育中的生发泡破裂、极体排放、两性原核联合、早期卵裂、多精入卵等细胞学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生发泡尚存;在水温26℃±1℃条件下进行受精,受精后6~9min,生发泡逐渐萎缩、破裂;受精后18、25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受精后35min,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随后,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5min,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完成第一次卵裂;第二次卵裂过程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与第一次卵裂基本垂直,在受精后60~65min,第二次卵裂完成,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另外,实验中发现了明显的第一极体分裂现象和极少量的多精入卵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
壳
全
海笋
细胞学研究
受精
早期卵裂
多精入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宽壳全海笋稚贝呼吸代谢及其对若干环境因子适应性的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肖国强
柴雪良
张炯明
林志华
陆荣茂
董迎辉
方军
胡利华
机构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4-29,共6页
基金
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021102540)
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2004C22021)
文摘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宽壳全海笋(Barnea dilatata)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宽壳全海笋对温度、盐度、pH、氨氮、底质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温度对宽壳全海笋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在14~34℃范围内,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排氨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1e0.4379x,R2=0.9948,耗氧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896lnx+0.0912,R2=0.9558。O∶N(摩尔比)随着温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稚贝呼吸Q10(温度系数)平均值是2.53,排泄Q10平均值是3.1。宽壳全海笋稚贝的适宜温度和盐度范围分别为15~30℃和15~25;pH的适宜范围为7.0~9.0;氨氮的96h半致死浓度为30.3mg/L,安全浓度为3.03mg/L。不同壳长的宽壳全海笋稚贝对不同厚度泥底质的适应性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宽
壳
全
海笋
(
barnea
dilatata)
稚贝
耗氧率
排氨率
环境因子
Keywords
barnea
dilatata
seed: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ammonia-N excretion rate: environmental factors
分类号
S985.3 [农业科学—捕捞与储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宽壳全海笋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
8
2
作者
董迎辉
柴雪良
陆荣茂
林志华
肖国强
张炯明
机构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海洋学院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31,共7页
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2005DKA30470-015)
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2004C22021)
温州市科技局项目(S2003A002)
文摘
用普通光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系统观察了宽壳全海笋卵子在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结果发现,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有明显的生发泡和核仁;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4.042±1.166)μm,头部呈椭圆形,前端的顶体略呈钝锥状;在水温24℃条件下,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启动卵子发育;受精后6-9 min,生发泡逐渐萎缩、破裂,随后精子进入卵内并轻微膨胀;受精后20,30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成熟分裂结束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核膜重新出现,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雄原核形成略早于雌原核;受精后40 min左右,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以原核联合的方式结合,随后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随着有丝分裂的进行,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结果在受精后约50 min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第一次卵裂结束;第二次卵裂过程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与第一次卵裂基本垂直,在受精后65-70 min,第二次卵裂完成,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另外,实验中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和多极分离现象。
关键词
宽
壳
全
海笋
受精
早期胚胎发育
细胞学观察
Keywords
barnea
dilatata
fertilization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cytological observation
分类号
S917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宽壳全海笋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
7
3
作者
陆荣茂
柴雪良
董迎辉
肖国强
林志华
机构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出处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6,共4页
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2005DKA30470-015)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重点科研项目(2004C22021)
文摘
以宽壳全海笋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宽壳全海笋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染色体臂数(NF)=70,核型公式为24m+8sm+6st,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海螂目另一物种砂海螂相比,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多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多6条,核型比砂海螂更具不对称,推测宽壳全海笋较砂海螂原始.
关键词
宽
壳
全
海笋
核型
染色体
Keywords
barnea
dilatata
chromosome
karyotype
分类号
Q343.2 [生物学—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5
4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左江鹏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机构
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处
《渔业现代化》
2007年第2期18-21,共4页
基金
辽宁省重大科研项目(990387)
文摘
对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海笋的体重与壳长、自然状态下水管长呈正相关,雌雄比例为3:2,平均产卵量达1.2亿粒/枚;在平均水温23.6℃、盐度24、pH8.0条件下,经过22h30min发育到D形幼虫;海笋的卵径、D形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大小分别为(40.40±0.81)μm、(61.83±1.60)μm、(296.00±15.44)μm、(368.00±8.47)μm、(531.67±10.85)μm。浮游期间(0—42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在0—39日龄,幼虫存活率(72.36±1.85)%以上,39—42日龄出现大量死亡,42日龄存活率仅为(25.6±0.86)%。变态期间(42~52日龄),幼虫生长更加缓慢,平均日增长仅为(2.93±0.84)μm,匍匐幼虫经8~10d完成变态,变态率为(68.57±4.30)%。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生长快,成活率高,壳长平均日增长分别为(20.83±4.90)μm、(90.94±12.85)μm,存活率分别为(92.60±3.68)%、(80.34±4.62)%。在以泥砂(泥砂比3:2)为附着基或无附着基的情况下,采苗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
宽
壳
全
海笋
人工育苗技术
附着基
分类号
S965.322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宽壳全海笋受精及早期卵裂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董迎辉
林志华
柴雪良
肖国强
机构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8-72,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2007DKA30470-015)
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4C22021)
文摘
采用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方法,对宽壳全海笋Barneadilatata(Souleyet)受精卵早期发育中的生发泡破裂、极体排放、两性原核联合、早期卵裂、多精入卵等细胞学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生发泡尚存;在水温26℃±1℃条件下进行受精,受精后6~9min,生发泡逐渐萎缩、破裂;受精后18、25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受精后35min,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随后,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5min,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完成第一次卵裂;第二次卵裂过程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与第一次卵裂基本垂直,在受精后60~65min,第二次卵裂完成,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另外,实验中发现了明显的第一极体分裂现象和极少量的多精入卵现象。
关键词
宽
壳
全
海笋
细胞学研究
受精
早期卵裂
多精入卵
Keywords
barnea
dilatata
cytological study
fertilization
early cleavages multisperm
分类号
S917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宽壳全海笋稚贝呼吸代谢及其对若干环境因子适应性的研究
肖国强
柴雪良
张炯明
林志华
陆荣茂
董迎辉
方军
胡利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宽壳全海笋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董迎辉
柴雪良
陆荣茂
林志华
肖国强
张炯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宽壳全海笋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陆荣茂
柴雪良
董迎辉
肖国强
林志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闫喜武
张跃环
左江鹏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渔业现代化》
200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宽壳全海笋受精及早期卵裂的细胞学研究
董迎辉
林志华
柴雪良
肖国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