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锥形束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外放边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阎华伟 金献测 +7 位作者 杨桂强 张力 吴志勤 余建义 潘涵慧 林立 黄包记 谢聪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591-2595,共5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其分布情况,为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所需的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放射治...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其分布情况,为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所需的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40例,均采用VMAT,治疗前1 h嘱患者排空膀胱和直肠,然后喝水500 ml,憋尿充盈膀胱,使治疗时和CT定位时的膀胱和直肠充盈程度尽量一致。所有患者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得出校正前摆位误差,在线校正后开始VMAT,2 Gy/次,5次/周,共计39次,照射总剂量为78 Gy。结果每例患者CBCT扫描得出16组误差数据,共计640组误差数据。统计学分析得出前列腺癌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为:左右方向(0.14±0.10)cm,头脚方向(0.28±0.13)cm,腹背方向(0.18±0.12)cm;利用公式外放边界=2.5Σ+0.7δ计算出前列腺癌VMAT时CTV到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方向0.41 cm,头脚方向0.80 cm,腹背方向0.54 cm。结论 CBCT可以在线验证前列腺癌VMAT时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实时校正摆位误差,实现精确放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三维适形、静态调强与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黎 习勉 +3 位作者 孙文钊 梁健 黄晓延 刘孟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2-406,共5页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静态调强(s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在肝癌的剂量学差异,评价不同放疗技术的优劣性。【方法】选择20例行4DCT扫描的原发性肝右叶癌,为每例患者制定三套放疗计划:3DCRT、9野sIMRT和VMAT计划...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静态调强(s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在肝癌的剂量学差异,评价不同放疗技术的优劣性。【方法】选择20例行4DCT扫描的原发性肝右叶癌,为每例患者制定三套放疗计划:3DCRT、9野sIMRT和VMAT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50 Gy,分25次照射。比较不同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加速器跳数(MU)以及治疗参数等。【结果】三组计划的Dmax无明显差异;IMRT和VMAT计划的靶区覆盖率、均匀性和适形性均显著优于3DCRT。三组计划的肝平均剂量分别为(20.5±4.5)Gy(3DCRT)、(21.1±3.8)Gy(IMRT)、(20.9±3.9)Gy(VMAT),肾脏、胃、小肠、脊髓的受照剂量差异不明显。3DCRT、IMRT、VMAT计划的MU分别为405±99、392±81、438±76(P=0.226),有效治疗时间分别为(2.1±0.2)min、(4.8±0.7)min、(3.0±0.2)min(P=0.000)。【结论】VMAT的剂量分布与IMRT相仿,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与3DCRT相比,IMRT和VMAT计划均可显著改善肝癌靶区的剂量覆盖,但在正常器官的保护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放射疗法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射治疗 容积旋转调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疗与单个和2个全弧容积调强弧形治疗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解平 王鹏 +1 位作者 钱立庭 吴爱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0-124,I0003,共6页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疗(IMRT)与单个全弧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Arc1)、2个全弧VMAT(Arc2)的计划质量、治疗效率和执行精度,为临床上宫颈癌术后VMAT治疗的弧数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给以相同的处...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疗(IMRT)与单个全弧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Arc1)、2个全弧VMAT(Arc2)的计划质量、治疗效率和执行精度,为临床上宫颈癌术后VMAT治疗的弧数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给以相同的处方剂量和优化参数,分别设计7个野IMRT(7F-IMRT)、Arc1和Arc2计划,比较7F-IMRT与Arc1计划和Arc2计划的计划靶体积(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治疗计划机器跳数(MU)和执行时间,采用γ分析法评价通过率,验证治疗计划的剂量准确性。结果:Arc2计划靶区适形度(CI)和靶区剂量均匀性(HI)均优于7F-IMRT计划(P<0.05),7F-IMRT优于Arc1计划(P<0.05);Arc2计划直肠V50、小肠V40和V10均低于7F-IMRT计划(P<0.05),而Arc1计划的直肠、膀胱和小肠的近似最大剂量(D2cc)、平均剂量(Dmean)和V50均高于7F-IMRT计划(P<0.05或P<0.01);与7F-IMRT计划比较,Arc2计划的MU和治疗时间分别减少24%和54%(P<0.05),剂量验证的3mm/3%的γ通过率三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患者VMAT治疗,采用单个全弧难以满足临床要求,宜至少采用2个全弧,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中分次内误差和患者的不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放射疗法 静态调强放疗 容积弧形调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芳 苏晓明 +4 位作者 任晔 单改仙 戴卓捷 崔迪 王宗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082-3085,共4页
目的:观察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对脊柱转移瘤疼痛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评估患者放疗前后疼痛缓解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同时监测放射性损伤。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疼痛缓解率为8... 目的:观察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对脊柱转移瘤疼痛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评估患者放疗前后疼痛缓解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同时监测放射性损伤。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疼痛缓解率为87.5%,疼痛缓解伴随强阿片类止痛药使用量下降(P<0.05);平均起效时间为放疗后4.25 d。放疗前后疼痛NRS评分分别为(6.21±1.41)和(1.96±1.33)分(P<0.01)。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放疗后Frankle分级得到改善。放疗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能有效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及脊髓神经功能,放射性损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脊柱转移瘤 疼痛 神经功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颅内寡转移瘤中剂量学研究
5
作者 冉凤伟 李纪伟 +4 位作者 张康 赵祥 王喆 李建军 王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3-919,共7页
目的:比较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和射波刀(cyber Knife,CK)3种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治疗颅内寡转移瘤中剂量学特性,评估其剂量分布、治疗效率及对危... 目的:比较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和射波刀(cyber Knife,CK)3种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治疗颅内寡转移瘤中剂量学特性,评估其剂量分布、治疗效率及对危及器官受量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至2023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54例颅内寡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Varian Eclipse 16.1医生工作站中完成所有患者肿瘤靶区的勾画,在MANTEIA Acc Contour 3.2软件中完成危及器官(如脑干、脊髓、视神经等)勾画。将勾画好的结构和图像传输至TOMO、CK及Eclipse系统,并分别设计3种不同放射治疗技术治疗计划。为评估3种放射治疗技术剂量学特性,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分析了以下关键参数:靶区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剂量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出束时间(TIME)、机器跳数(monitor units,MU),以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TOMO、VMAT和CK计划均实现处方剂量要求。TOMO计划的CI为1.05,稍优于VMAT(1.09)和CK(1.17)(P<0.001)。VMAT计划的HI为1.15,优于CK(1.28)和TOMO(1.46)(P<0.001)。在计划执行效率上,VMAT计划出束时间(5 min,1 633 MU),小于TOMO计划出束时间(10 min,8 932MU)和CK计划出束时间(39 min,5 191 MU)(P<0.001)。在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方面,CK对晶体保护最佳,右晶体和左晶体的最大剂量(Dmax)分别为15 c Gy和17 c Gy,TOMO在右耳蜗剂量控制上具有优势,平均剂量(Dmean)为88 c Gy,而VMAT在脊髓剂量限制方面表现最优,Dmax为31 c Gy(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治疗颅内寡转移瘤中,TOMO、VMAT和CK均能满足处方剂量要求并有效保护危及器官。临床应用中,可结合病灶特征和治疗目标,选择最适宜的技术以实现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颅内寡转移瘤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射波刀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配体9对乳腺癌脑转移全脑放射治疗患者认知功能衰退的影响
6
作者 王聪 张志林 +5 位作者 李锦秋 宋晓 席强 马欢 庞永鹏 田龙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1-1288,共8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趋化因子配体9(CXCL9)对乳腺癌脑转移全脑放射治疗患者认知功能衰退的影响。方法筛选和下载GEO数据库中乳腺癌脑转移数据集GSE43837和GSE12276及阿尔茨海默病(AD)数据集GSE161199的mRNA,采用limma法和韦恩图...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趋化因子配体9(CXCL9)对乳腺癌脑转移全脑放射治疗患者认知功能衰退的影响。方法筛选和下载GEO数据库中乳腺癌脑转移数据集GSE43837和GSE12276及阿尔茨海默病(AD)数据集GSE161199的mRNA,采用limma法和韦恩图筛选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GeneMANIA网站进行蛋白互作和功能预测。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科首次就诊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42例,根据认知功能情况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与认知功能衰退组,分别于放射治疗前1周和放射治疗后3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XCL9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GSE43837和GSE12276数据集的DEGs包括PKP1、POLDIP2、SPAG5、ALDOC、PTPRZ1、PKIA、TLCD1、CPE、PMP22和CXCL9,GSE161199数据集的DEGs包括RPS16、CD79A、LYPD3、RPL28、HBG2、RPL23AP7、TRNR、CXCL9等。韦恩图显示,CXCL9为乳腺癌脑转移与AD的共有DEGs,功能富集分析提示CXCL9参与了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免疫系统进程的负调控、血管形态发生的负调控、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等。放射治疗前,认知功能衰退和认知功能正常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分别占61.9%、38.1%,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3±2.19)分vs.(28.89±1.36)分,P˂0.01]。与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衰退组患者脑转移瘤数目明显增加,卡氏健康状况量表(KPS)评分、血清CXCL9水平明显降低(P˂0.05)。放射治疗后3个月,认知功能衰退和认知功能正常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分别占47.6%和52.4%,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6±1.98)分vs.(28.18±1.08)分,P˂0.01);与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衰退组患者的血清CXCL9水平明显降低(P=0.003)。与放射治疗前认知功能正常患者比较,放射治疗后认知功能正常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血清CXCL9水平明显降低(P=0.009)。结论认知功能衰退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血清CXCL9水平明显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射治疗可能与CXCL9水平降低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脑转移 全脑放射治疗 容积调强技术 趋化因子配体9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术前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和五野静态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汪琳 张红雁 +3 位作者 钱立庭 吴爱东 方为 闫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1-734,共4页
目的比较直肠癌术前患者应用五野静态调强放疗(5F-IMRT)和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别。方法分别将16例术前行同期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进行5F-IMRT和VMAT两种计划设计,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分析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 目的比较直肠癌术前患者应用五野静态调强放疗(5F-IMRT)和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别。方法分别将16例术前行同期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进行5F-IMRT和VMAT两种计划设计,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分析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及治疗参数。结果两种治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要求。5F-IMRT计划的适形指数(CI)为0.88±0.04,VMAT计划的CI为0.90±0.03,两种计划均能很好满足95%等剂量曲线对100%PTV体积的完全覆盖;VMAT和IMRT计划的均匀性指数(HI)分别为1.06±0.01和1.05±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P>0.05)。5F-IMRT和VMAT计划中重要的危及器官如小肠、膀胱和股骨头等的关键剂量评价指标(Dmean、Dmax)及受照射体积的关键评价指标(V20、V30、V40和V50)在两种放疗计划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组较5F-IMRT计划组机器跳数(MU)平均值减少39%(P=0.000)。结论直肠癌术前放疗中采用VMAT技术可获得等同于5F-IMRT计划的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均能得到较好的保护,VMAT计划MU明显降低,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上段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和静态调强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31
8
作者 张瑞 习勉 +5 位作者 李巧巧 赵磊 黄晓波 何立儒 胡永红 刘孟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0-264,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静态调强(s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7例局部晚期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DCRT、7野sIMRT和360度单弧VMAT 3套放疗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60 Gy/30F。...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静态调强(s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7例局部晚期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DCRT、7野sIMRT和360度单弧VMAT 3套放疗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60 Gy/30F。比较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加速器的总机器跳数(MU)和有效治疗时间(TT)等。【结果】VMAT与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基本一致,均优于3DCRT。对于正常组织,三组计划中肺、心脏的受照剂量均无明显差异,但IMRT与VMAT可较3DCRT更好的保护脊髓。3DCRT、IMRT、VMAT的MU分别为537±92、601±122、682±139,有效治疗时间(min)分别为3.9±0.3、6.0±0.7、4.7±0.7(P<0.05)。【结论】与3DCRT相比,VMAT与IMRT在胸上段食管癌均有一定的剂量学优势,但VMAT较IMRT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食管肿瘤 容积旋转调强 静态调强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段食管癌旋转容积调强与固定野静态调强和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31
9
作者 梁健 黄思娟 +3 位作者 张树芝 李巧巧 胡江 祁振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7-601,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旋转容积调强(VMAT)、静态调强(Step&shoot IMRT)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技术在全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探讨适于全段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0例晚期全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野(前野+两后斜野或... 【目的】通过比较旋转容积调强(VMAT)、静态调强(Step&shoot IMRT)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技术在全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探讨适于全段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0例晚期全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野(前野+两后斜野或者两前斜野+后野)3DCRT,5野和7野静态IMRT,360°单弧VAMT和部分弧VMAT五种放疗计划。比较不同计划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以及危及器官受量,筛选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记录加速器的总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以评估不同技术的执行效率。【结果】靶区剂量对比显示IMRT和VMAT技术在靶区覆盖率、适形度和剂量分布均匀性方面均优于3DCRT,VMAT主要剂量学指标略优于IMRT。VMAT和IMRT显著降低了脊髓、心脏和双肺V5、V10剂量。与3DCRT和IMRT治疗相比,VMAT治疗时间最短,所需MU最少。【结论】对全段食管癌治疗,VMAT与静态IMRT较传统3DCRT有明显的剂量学优势,尤其是VMAT技术,在满足临床剂量学要求的同时,可以显著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减轻治疗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患者的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旋转容积调强 静态调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疗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比较 被引量:10
10
作者 朱必清 武雅琴 +3 位作者 韩晶晶 李倩 徐寒子 陆谔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1,98,共5页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剂量学参数,为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疗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整...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剂量学参数,为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疗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接受IMRT或VMAT治疗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各50例,观察所有患者放疗期间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放疗计划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计划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照射时间及跳数(the number of monitor unit,MU)。结果:VMAT组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MRT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vs.64%,P<0.05);与IMRT组相比,上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20%vs.6%,P<0.05);VMAT组直肠V40、小肠V40均低于IMRT组(P<0.01),而直肠和小肠的V20、V30在两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膀胱V20、V30、V40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VMAT计划CI优于IMRT计划(P<0.05);HI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IMRT计划比较,VMAT计划的MU值和治疗时间分别减少了50%和54%(P<0.01)。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选择VMAT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急性放射性肠炎和上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缩短放疗时间,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放疗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术后 放射治疗 静态调强放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黎 梁健 +4 位作者 孙文钊 习勉 赵磊 邓小武 刘孟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9-584,共6页
【目的】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是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评价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对于肝癌伴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共入组4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和/... 【目的】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是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评价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对于肝癌伴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共入组4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实施以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为形式的SBRT,其中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33例,下腔静脉癌栓8例。中位放疗剂量36 Gy(30~48 Gy),两周内分6次照射。根据CTCAE 3.0标准评价治疗毒性,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全组中位随访时间12.1月。4例(9.8%)达到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有效率56.1%。SBRT治疗后3月内无患者发生放射性肝炎和4/5级治疗相关毒性,仅1例出现3级胆红素升高。全组1年生存率为50.3%,中位生存期13.0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近期疗效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VMAT-SBRT治疗肝癌伴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的疗效满意,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门静脉癌栓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容积旋转调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静态调强放疗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13
12
作者 武雅琴 韩晶晶 +2 位作者 朱必清 黄健 陆谔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75-1279,1291,共6页
目的:比较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在宫颈癌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患者放疗中的剂量学参数,为局部晚期宫颈癌... 目的:比较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在宫颈癌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患者放疗中的剂量学参数,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放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例病理学证实经PET-CT检查诊断为宫颈鳞癌PALN转移接受放疗的患者,对同一CT图像分别进行IMRT和VMAT计划设计,比较两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剂量学差异、靶区适形性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加速器跳数(number of monitor units,MU)和治疗时间。结果:IMRT和VMAT组计划的靶区剂量均能够满足剂量学要求,在靶区CI和HI上,VMAT计划优于IMRT计划。OAR保护方面,VMAT计划中两侧肾脏平均剂量低于IMRT计划,直肠V40、直肠V50、小肠V40和膀胱V40的剂量均低于IMRT计划(P<0.05)。VMAT计划的MU(859.92±248.47)低于IMRT计划(1 649.50±167.44,t=11.836,P<0.001)。VMAT计划的治疗时间[(304.30±41.98)s]明显短于IMRT计划[(435.90±37.52)s,t=12.750,P<0.001]。结论:宫颈癌伴PALN转移患者,采取IMRT和VMAT技术均可达到临床靶区剂量要求和OAR的剂量保护,而VMAT计划在靶区CI和HI上优于IMRT计划,同时VMAT具有降低OAR剂量的优势,MU明显降低,照射时间缩短,提高了患者放疗的耐受性,提升了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放射治疗 静态调强放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小病灶5野调强、容积调强和陀螺刀疗法的剂量分布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鹏 周解平 +3 位作者 詹必红 钱立庭 吴爱东 付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4-1049,共6页
目的:比较肺部小病灶5野调强(5F-IMRT)、容积调强(VMAT)和陀螺旋转式60 Co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陀螺刀)大分割治疗计划的剂量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例肺部肿瘤患者设计处方剂量与治疗间隔相似的体部立体定向放射... 目的:比较肺部小病灶5野调强(5F-IMRT)、容积调强(VMAT)和陀螺旋转式60 Co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陀螺刀)大分割治疗计划的剂量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例肺部肿瘤患者设计处方剂量与治疗间隔相似的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计划,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特点、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以及靶区周边正常肺组织、食管、脊髓的照射剂量。结果:陀螺刀计划的平均计划靶体积(PTV)剂量(PTVDmean)高于5F-IMRT计划(t=23.835,P=0.000)和VMAT计划(t=19.975,P=0.000)。VMAT计划PTV靶区CI值优于5F-IMRT计划(t=3.509,P=0.003),5F-IMRT计划PTV靶区CI值优于陀螺刀计划(t=3.427,P=0.004)。陀螺刀放疗计划PTV靶区HI值大于5F-IMRT计划(t=41.040,P=0.000)和VMAT计划(t=36.780,P=0.000);VMAT计划全肺组织V5低于陀螺刀计划(t=4.303,P=0.000)和5F-IMRT计划(t=5.750,P=0.000);VMAT计划全肺组织V10低于陀螺刀计划(t=5.018,P=0.00);3种计划全肺组织V20和V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全肺平均剂量(MLD)明显低于陀螺刀计划(t=2.462,P=0.027)和5F-IMRT计划(t=3.682,P=0.002)。患侧肺组织比较,陀螺刀计划的V5明显高于5F-IMRT计划(t=5.329,P=0.000)和VMAT计划(t=5.222,P=0.000),陀螺刀计划的V10明显高于5F-IMRT计划(t=4.337,P=0.001)和VMAT(t=4.579,P=0.00)。陀螺刀计划患侧肺的MLD高于5F-IMRT计划(t=4.303,P=0.002)和VMAT计划(t=4.517,P=0.000)。对健侧肺的保护,陀螺刀计划>VMAT计划>5F-IMRT计划。结论:在保证SBRT摆位精度的前提下,陀螺刀计划的主要优势为PTVDmean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健侧肺组织;VMAT计划的主要优势为适形度高,能够进行计划验证,全肺(及患侧肺)组织V5、V10和MLD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放射疗法 治疗计划 5野调强 容积调强 陀螺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术前容积调强与固定野调强技术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波 庞廷田 +3 位作者 孙显松 胡克 邱杰 张福泉 《协和医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比较对直肠癌术前患者应用固定野调强(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FF-IMRT)和容积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两种计划方式进行术前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15例直肠癌术前进行调强放... 目的比较对直肠癌术前患者应用固定野调强(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FF-IMRT)和容积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两种计划方式进行术前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15例直肠癌术前进行调强放疗的患者行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对同一CT图像设计FF-IMRT计划和VMAT计划。评估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结果 VMAT计划组和FF-IMRT计划组靶区覆盖度均能满足处方剂量要求。与FF-IMRT计划组相比,VMAT计划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105%覆盖度、Dmean及Dmax均增加(P=0.011,P=0.017,P=0.006),适形度指数减低(P=0.008),而均匀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与FF-IMRT计划组相比,VMAT计划组膀胱V50增加约15%(P=0.009),Dmax平均值增加0.7 Gy(P=0.003);小肠V30降低10%(P=0.004),Dmax平均值增加0.9 Gy(P=0.000);骨髓V10、V30、V40分别降低2%、10%、10%(P=0.000,P=0.000,P=0.000),Dmean平均值降低1.7 Gy(P=0.000);左右股骨头D5分别降低3.2 Gy、2.4 Gy(P=0.000,P=0.000);全身V10、V20、V30、V40也明显降低(P=0.003,P=0.000,P=0.000,P=0.004)。VMAT计划组较FF-IMRT计划组机器跳数(monitor units,MU)平均值减少50%(P=0.000)。结论直肠癌术前患者采用VMAT技术,可以获得等同于或优于FF-IMRT计划的剂量分布,患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MU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放射治疗 剂量学 固定野调强放疗 容积调强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晚期胰腺癌容积旋转调强与五野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小梅 夏文明 +3 位作者 姜新 陈祥 李涛 曲雅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RapidArc)与五野调强放射治疗(5F-IMRT)在局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剂量分布特点,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照射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10例,行CT模拟定位,并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分别对每例患者... 目的:探讨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RapidArc)与五野调强放射治疗(5F-IMRT)在局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剂量分布特点,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照射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10例,行CT模拟定位,并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分别对每例患者设计RapidArc计划和5F-IMRT计划,评估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RapidArc计划的靶区适形指数(CI)优于5F-IMRT计划(P=0.01),其靶区均匀性指数(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pidArc计划中脊髓最大剂量(D_(max))低于5F-IMRT计划(P=0.005);RapidArc计划中胃平均剂量(D_(mean))低于5F-IMRT计划(P=0.019);5F-IMRT计划中肾脏V20低于RapidArc计划(P=0.043);RapidArc计划中小肠平均剂量(D_(mean))低于5F-IMRT计划(P=0.011);RapidArc计划中小肠V10低于5F-IMRT计划(P=0.015);RapidArc计划中小肠V20低于5F-IMRT计划(P=0.14);RapidArc计划较5F-IMRT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MU)减少了18.0%,治疗时间缩短了70.3%。RapidArc计划肝脏和肾脏等危及器官受量接近或略小于5F-IMRT计划。结论:RapidArc计划的主要优势为靶区适形度高,可减少MU和缩短治疗时间,能更好地降低危及器官受量。临床上建议设计RapidArc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五野调强放射治疗 适形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触发前瞻门控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剂量学优势 被引量:6
16
作者 钱涵 汪红艳 王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1,共6页
目的探讨呼吸触发前瞻门控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中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21例经病理证实的早期NSCLC患者,分别行自由呼吸下3D-CT、4D-CT电影模式和呼气末前瞻性呼吸触发轴向-R模式扫描,同等条件下分别设计前... 目的探讨呼吸触发前瞻门控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中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21例经病理证实的早期NSCLC患者,分别行自由呼吸下3D-CT、4D-CT电影模式和呼气末前瞻性呼吸触发轴向-R模式扫描,同等条件下分别设计前瞻门控(Plan_(pro))、30%~70%时相回顾门控(Plan_(30-70))、运动包络法(Plan_(all))及传统基于人群边际的3D-CT(Plan_(3D))4组无均整器模式容积旋转调强SBRT计划。统计分析计划靶体积(PTV)、患侧肺和全肺的V_(5)、V_(20)、V_(14.4)、平均肺剂量(MLD)、全肺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心脏D_(max)、食管D_(max)、食管NTCP、脊髓D_(max)和近端支气管树D_(max)等指标。结果Plan_(all)与Plan_(3D)相比,除脊髓D_(max)的所有剂量学参数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lan_(all)相比,Plan_(pro)的PTV、患侧肺V_(5)、V_(20)、V_(14.4)、MLD、全肺V_(5)、V_(20)、V_(14.4)、MLD、NTCP、心脏D_(max)和食管NTCP较Plan_(30-70)分别进一步减少了8.42 cc、2.06%、1.02%、26.67 cc、0.58 Gy、2.35%、0.63%、32.89 cc、0.43 Gy、0.1%、1.72 Gy及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10、0.006、0.010、0.006、0.004、<0.001、0.010、<0.001、0.005、<0.001、0.026)。结论早期NSCLC SBRT中,传统基于人群边际的3D-CT计划高估PTV并增加危及器官受量;采用呼吸运动管理技术,尤其是前瞻门控更好保护胸部正常组织器官,减少患者放疗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呼吸门控成像技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容积旋转调强治疗 无均整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吴爱东 闫冰 +2 位作者 刘磊 薛旭东 张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12-1016,共5页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调强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4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设计4野静态调强(4F-IMRT)、混合调强(Hy-IMRT)和2个部分弧长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并比较3组计划的计划靶区(PTV)、危及器官...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调强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4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设计4野静态调强(4F-IMRT)、混合调强(Hy-IMRT)和2个部分弧长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并比较3组计划的计划靶区(PTV)、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剂量参数以及治疗效率的差异。结果 3组计划PTV的最小剂量、平均剂量(Dmean)、适形度指数和V_(105)相差不大,但最大剂量、均匀性指数和V_(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F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最优。不同计划患侧肺V_5、V_(10)、V_(15)、Dmean以及心脏的V_(10)、V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yIMRT患侧肺和心脏的剂量参数优于4F-IMRT和VMAT计划。Hy-IMRT靶区外正常组织的V_5、V_(10)明显优于其它两种计划(P<0.05)。4F-IMRT所需机器跳数(MU)最多,而VMAT的治疗时间最短。结论 4F-IMRT在降低计划靶区高剂量区体积和提高剂量均匀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HyIMRT对左肺、右肺、心脏等危及器官保护较好,治疗所需的MU也最少;VMAT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舒适性和放疗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房保留术 调强放射治疗 混合调强放射治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调强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放疗计划的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武哲 黄宝添 +2 位作者 吴丽丽 陈志坚 陈创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44-1446,共3页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RapidArc)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1例胸上段食管癌放疗患者,分别制定双弧RA与5野dIMRT 2组放疗计划,比较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TT)...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RapidArc)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1例胸上段食管癌放疗患者,分别制定双弧RA与5野dIMRT 2组放疗计划,比较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TT)。结果:PTV1(64):RA与d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无明显差异,除了其CI明显优于dIMRT(P<0.05)。PTV2(54):RA的V93、V95比dIMRT覆盖更好,V105亦明显高于dIMRT(P<0.05)。脊髓计划区和脊髓的Dmax RA与dIMRT无明显差异,RA的肺V5、V10、V13高于dIMRT(P<0.05),V20、V30、MLD则明显比dIMRT低(P<0.05)。MU:RA(345±16)较dIMRT(663±71)减少48%(P<0.05)。TT:RA(137±0.5)s较dIMRT(174±20.4)s减少21%(P<0.05)。结论 :2组计划均能满足计划要求,RA在很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能有效保护脊髓及脊髓计划区的同时降低肺V20、V30、MLD,MU减少,TT缩短,可减轻患者不适感,同时器官运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放疗的影响亦减小。因此,RapidArc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放射治疗 容积旋转调强 动态调强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测脑胶质瘤放疗后的放射性脑损伤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矛 金海国 +4 位作者 孙树全 卜明伟 苏清秀 刘贵刚 孙宝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2-745,F0003,共5页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方法,探讨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差别。方法:24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恶性胶质瘤(WHOⅡ~Ⅳ级胶质瘤)术后患者,其中12例进...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方法,探讨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差别。方法:24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恶性胶质瘤(WHOⅡ~Ⅳ级胶质瘤)术后患者,其中12例进行VMAT技术放疗,另外12例进行3DCRT技术放疗,处方剂量全部为DT60-66GY/30-33F,比较2组计划的剂量分布图,并运用1 H-MRS检查2组放疗前后感兴趣区(ROI)脑组织中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的代谢规律,计算NAA/Cr、Cho/Cr、NAA/Cho比值,比较各组数据。结果:VMAT组剂量分布明显优于3DCRT组,放疗后2组患者NAA/Cr比值较放疗前有所降低,2组治疗后NAA/Cr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2组患者Cho/Cr、NAA/Cho比值较放疗前有所增高,2组治疗后NAA/Cho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VMAT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进行放疗,较利用3DCTR技术放疗在减轻放射性脑损伤方面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旋转调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脑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不同调强方式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伟平 杨波 +4 位作者 庞廷田 刘楠 胡克 邱杰 张福泉 《协和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417-421,共5页
目的比较胰腺癌术后患者固定野调强放疗(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FF-IMRT)与容积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照射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2011年6月至12月在北京... 目的比较胰腺癌术后患者固定野调强放疗(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FF-IMRT)与容积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照射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2011年6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放疗的10例胰腺癌术后患者,分别根据其同一CT模拟定位图像设计FF-IMRT计划和VMAT计划,处方剂量50 Gy/25次。分析剂量体积直方图曲线,评估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并比较二者机器跳数(monitor units,MU)和治疗时间的差别。结果 FF-IMRT计划和VMA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F-IMRT计划相比,VMAT计划中肝脏、胃、小肠、全身的V5明显升高(P均<0.05),而肝脏的V10和V20,胃的V10,小肠的V10、V20、V50,左肾的V20,右肾的V20、V30、Dmean、Dmax,以及全身的V10、V20有不同程度下降(P均<0.05),脊髓的Dmax升高1.85 Gy(P=0.04)。FF-IMRT计划与VMAT计划的MU分别为619.60±117.18和492.70±51.56(t=3.18,P=0.01)。VMAT计划的MU较FF-IMRT计划减少了20.48%。结论胰腺癌患者选择VMAT计划,可以在不降低计划水平上的剂量分布的前提下,大大减少MU,缩短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放射治疗 固定野调强放疗 容积调强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