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5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组学技术
1
作者 袁晓瑞 谭延林 符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65-1472,共8页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8例,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5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33例,同时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后分为训练集68例与验证集30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以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结果标签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6.3%(65/98)。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4水平、原发灶位置、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Delong's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0~0.90),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的0.73(95%CI=0.61~0.85,P=0.04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校准度检验(P=0.990),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但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较高。结论采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模型,且模型稳健性较高、区分能力良好、净效益较高,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卵巢上皮癌 上皮卵巢癌 淋巴结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容积灌注CT评估急性重症胰腺炎肝脏微循环
2
作者 兰茜琳 周奕 +6 位作者 刘婷 余文庆 张仕勇 俞溪 彭金成 麦刚 明兵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89-994,共6页
目的:探讨上腹部低剂量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dVPCT)在评估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肝脏微循环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2020年2月-2021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309例AP患者在入院后7~10天进行上腹部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最终纳入45例SAP患者[改良CT... 目的:探讨上腹部低剂量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dVPCT)在评估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肝脏微循环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2020年2月-2021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309例AP患者在入院后7~10天进行上腹部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最终纳入45例SAP患者[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为8~10分]。将同期因怀疑上腹部病变(但无AP病史、胰腺占位及上腹部器质性病变)而行上腹部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的40例患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基于CT灌注成像数据重建动脉期、胰腺实质期及门静脉期增强图像,选取肝脏最大层面及其上、下第5层面,沿肝脏轮廓勾画ROI,避开大血管、胆管及肝脏边缘,获取3个层面上肝脏的平均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脏动脉灌注(ALP)、肝脏门静脉灌注(PVP)和肝脏灌注指数(HPI)。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患者的MCTSI评分进行独立评估,并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对两者的一致性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各项肝脏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两位诊断医师对SAP患者的MCTSI评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系数为0.731)。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各项肝脏灌注参数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的BF值分别为(58.12±12.79)和(50.40±16.05)mL/(100mL·min);BV值分别为(7.88±2.12)和(5.80±2.53)mL/100mL;MTT值分别为(8.23±0.94)和(6.73±1.37)s;ALP值分别为(13.18±5.20)和(20.25±9.41)mL/(100mL·min);PVP(84.67±19.89)和(49.49±26.27)mL/(100mL·min);HPI值分别为14.88%±6.46%和41.48%±26.55%。SAP患者的PVP和HPI与MCTSI评分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值分别为0.658及0.675);而BF、BV、MTT和ALP均与MCTSI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0.525、-0.563、-0.533和-0.305,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和0.042)。上腹部dVPCT扫描的DLP为(597.30±61.79)mGy·cm,ED为(8.96±0.92)mSv。结论:基于上腹部dVPCT发现SAP组肝脏实质多个灌注参数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变,反映了SAP可造成肝脏微循环变化,这可能是急性重症胰腺炎肝脏密度改变及肝损伤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胰腺炎 肝脏灌注 微循环 动态容积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鸣鹏 谭永强 +3 位作者 张国桢 张建国 吴昊 杨俭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7,i0011,共5页
目的探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增强后的形态学特征,为SPN的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N图像处理专用软件,对23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2例良性结节患者的增强前后CT扫描图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良、恶性结节组的强化与非强化比较结... 目的探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增强后的形态学特征,为SPN的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N图像处理专用软件,对23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2例良性结节患者的增强前后CT扫描图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良、恶性结节组的强化与非强化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001);良、恶性组的不规则强化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084);恶性结节组的强化幅度平均为(45.04±26.76)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的(15.70±17.84)HU(P=0.033);恶性结节组的最大强化CT值平均为(136.09±41.72)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的(60.60±60.27)HU(P=0.007);恶性结节组的强化面积平均为(21.69±21.01)%,良性结节组的强化面积平均为(8.61±10.83)%,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203)。结论增强扫描后的强化幅度和最大强化值,以及在形态学上的不规则强化,可作为SPN临床影像诊断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计算机辅助检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孤立肺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定量CT分析身体组分对根治性切除术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鹿佩瑶 翟建 +3 位作者 李云成 李培 武彤 魏逸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术前身体组分参数对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42例PDAC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年龄、性别、术前CA19-9、糖尿病史、腰背痛、术后有无化疗、肿瘤最...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术前身体组分参数对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42例PDAC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年龄、性别、术前CA19-9、糖尿病史、腰背痛、术后有无化疗、肿瘤最大径、TNM分期、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信息,QCT测量身体组分参数包括L3水平的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并计算VFA/SFA比值(VSR),以及门静脉右支层面的肝脏脂肪分数(Fat%-QCT)。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VFA、SFA、VSR、Fat%-QCT的临界值,分别进行高、低水平分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身体组分参数组间预后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总生存期(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VSR、Fat%-QCT高、低水平组的O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SR、Fat%-QCT、肿瘤长径≥3 cm、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OS的风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SR、Fat%-QCT、神经侵犯、TNM分期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1.51、2.91、1.68,P=0.006、0.039、0.008、0.012)。结论:术前VSR及肝脏脂肪含量可作为根治性切除术PDA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分析术前QCT身体组分参数对根治性切除术PDAC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胰腺肿瘤 预后 定量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身体组分 根治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性定量CT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乐 王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93-95,88,共4页
目的通过分别对比容积性定量CT(vQCT)、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与灰化法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结果,确定并对比相关性,进行指导临床骨质疏松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20个尸体股骨近端标本,先使用DXA骨密度仪扫描,测得骨矿含量(BMC)及骨密度(BMD... 目的通过分别对比容积性定量CT(vQCT)、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与灰化法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结果,确定并对比相关性,进行指导临床骨质疏松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20个尸体股骨近端标本,先使用DXA骨密度仪扫描,测得骨矿含量(BMC)及骨密度(BMD)。再对标本相同部位行64层螺旋CT扫描,数据导入OsteoCAD软件自动分析得出骨密度值。应用灰化法得出标本灰质量密度。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确定并对比vQCT及DXA测量的骨密度值与灰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vQCT测量股骨颈骨密度与灰质量密度线性相关性较好(r=0.852,P<0.01),DXA与灰质量密度的相关性略差(r=0.807,P<0.01)。结论vQCT测得的骨密度较DXA与灰质量密度线性相关性更好,可靠性高,对于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评价、指导骨质疏松骨折手术更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容积性定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双能X线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肺容积和肺密度定量分析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邹利光 孙清荣 +2 位作者 戚跃勇 戴书华 陈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91-1494,共4页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容积、肺密度定量分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选择100例患者,根据CT扫描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20例,一次屏气常规剂量(220mA×0.8s)和60mAs低剂量MSCT部分肺段扫描,纵向扫描范围3cm;B组60例,深吸气...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容积、肺密度定量分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选择100例患者,根据CT扫描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20例,一次屏气常规剂量(220mA×0.8s)和60mAs低剂量MSCT部分肺段扫描,纵向扫描范围3cm;B组60例,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60mAs低剂量MSCT全肺扫描。C组20例,一次屏气40mAs和80mAs低剂量MSCT部分肺段扫描,纵向扫描范围3cm。结果常规剂量和60mAs以上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均为优秀,能够满足肺容积和肺密度定量分析的需要。低剂量扫描测得的部分肺容积较常规剂量小,在标准重建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骨重建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扫描测得的平均肺密度略高于常规剂量测量结果,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6层螺旋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中,60mAs低剂量扫描能够满足图像定量分析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容积 肺密度 低剂量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容积效应对SPECT/CT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黄克敏 冯彦林 +4 位作者 梁伟棠 李林 冯叶霞 邓大浪 贺伟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67-871,共5页
目的部分容积效应是影响核医学显像图像质量和定量精确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探讨部分容积效应对SPECT/CT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分别对Jaszczak圆筒模型以及IEC体模进行SPECT/CT断层显像,并进行CT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以及三维有序... 目的部分容积效应是影响核医学显像图像质量和定量精确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探讨部分容积效应对SPECT/CT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分别对Jaszczak圆筒模型以及IEC体模进行SPECT/CT断层显像,并进行CT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以及三维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3D-OSEM)图像重建。根据Jaszczak圆筒模型重建图像获得特定采集及重建条件下的系统容积灵敏度(cpm/k Bq),计算IEC体模内不同大小热区的绝对放射性活度(k Bq/ml),并与真实活度值进行比较,验算其定量精确性。比较特定采集及重建条件下不同大小热区定量精确性的差异,以及不同大小容积感兴趣区(VOI)、热区/本底比值(TBR)以及采集时间显像对定量精确性的影响。结果使用3D-OSEM重建算法、CT衰减校正、散射校正时,各球体的绝对放射性活度与真实活度值的差异与球体大小显著相关(r=-0.844,P<0.05),各球体平均定量误差随球体容积的增加而明显减小。不同VOI范围显著影响球体定量精确性。对于1.15~11.49 ml球体,其边缘的定量精确性明显低于中心,且各球体定量误差随VOI的减小而减小(r=0.999、0.992、0.994、0.767,P<0.05)。对于26.52 ml和0.52 ml球体,其定量误差与VOI大小无明显相关性(r=0.348、0.478,P>0.05)。不同TBR及采集时间显像中,高TBR显像各球体的平均定量误差(-44.19%)小于低TBR显像(-46.18%),20 s/帧采集显像(-44.33%)小于10 s/帧采集显像(-46.04%)。结论部分容积效应可显著影响SPECT/CT定量精确性,尤其对小病灶以及病灶的边缘部分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部分容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慎江 肖湘生 +2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成洲 张沉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26-429,共4页
背景与目的孤立肺结节是肺部的常见病变,有关孤立肺结节最大层面的血流灌注模式的研究已有报道。但是这些研究只是评价了结节有限一部分的血流灌注模式,不能代表结节容积的血流灌注模式。评价整个结节的血流灌注模式应该更理想。本研究... 背景与目的孤立肺结节是肺部的常见病变,有关孤立肺结节最大层面的血流灌注模式的研究已有报道。但是这些研究只是评价了结节有限一部分的血流灌注模式,不能代表结节容积的血流灌注模式。评价整个结节的血流灌注模式应该更理想。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16层及64层螺旋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的关系。方法65例孤立肺结节(直径≤3cm,42例恶性,12例活动性例炎性,11例良性)患者行多层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分别计算肺结节有效层面的强化值、血流量、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有效层面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孤立性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的关系。结果结节容积强化值(32.15±14.55)Hu、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13.20±6.18)%、血流量(29.79±19.12)mLmin-1100g-1及平均通过时间(12.95±6.53)s与大小无统计学相关(r=0.081,P=0.419;r=0.089,P=0.487;r=0.167,P=0.077;r=0.023,P=0.880。结论孤立性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肺节结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DM及GLP-1RAs治疗后脂肪异位分布的定量影像研究进展
9
作者 郑永利 袁涛 +1 位作者 张伟 全冠民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异位脂肪分布是2型糖尿病(T2DM)重要的体质异常,与T2DM发生、发展、并发症及预后密切相关。新型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可改善T2DM患者异位脂肪分布。DXA、CT及MRI已实现对T2DM患者肝、胰、体腔等部位异位脂肪的影... 异位脂肪分布是2型糖尿病(T2DM)重要的体质异常,与T2DM发生、发展、并发症及预后密切相关。新型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可改善T2DM患者异位脂肪分布。DXA、CT及MRI已实现对T2DM患者肝、胰、体腔等部位异位脂肪的影像定量分析,有助于T2DM血糖状态判断、心血管疾病(CVD)并发症预测以及GLP-1RAs疗效评估。本文对T2DM及GLP-1RAs治疗后脂肪定量影像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异位脂肪 脂肪影像定量 预后 双能X线吸收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小肠造影对小儿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活动分期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吴朔春 孙雪峰 +1 位作者 王文燕 杨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5-278,284,共5页
目的:通过CT小肠造影(CTE)评估小儿溃疡性结肠炎(UC)患儿肠道状态,并探讨CTE影像与小儿UC临床活动分期及内镜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2年10月我院53例临床确诊小儿UC患儿的临床、内镜及CTE影像学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 目的:通过CT小肠造影(CTE)评估小儿溃疡性结肠炎(UC)患儿肠道状态,并探讨CTE影像与小儿UC临床活动分期及内镜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2年10月我院53例临床确诊小儿UC患儿的临床、内镜及CTE影像学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判断CTE评估与小儿UC活动度分期及内镜评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小儿UC轻~重度活动期CTE影像表现为肠壁分层强化多见、肠腔狭窄、肠腔黏膜多呈卵石征及肛瘘、盆腔积液出现比例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结果显示CTE影像表现中病变肠壁强化方式、肠腔黏膜形态、肛瘘出现比例高,与小儿UC的内镜评分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CTE的病变肠壁强化方式、肠腔黏膜形态、肠腔狭窄及肛瘘、盆腔积液出现比例参数指标对判别小儿UC活动分期有重要参考价值。内镜评分与小儿UC的CTE表现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采集改善SPECT定量准确性及图像质量:体模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国庆 马成皓 +7 位作者 杨双臣 杨鑫 张新超 田丛娜 胡玉敬 秦亚楠 魏强 边艳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6-450,共5页
目的观察螺旋采集用于改善SPECT定量准确性及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针对1个包含6个球体(直径分别为37、28、22、17、13和10 mm)的体模模型,分别向球体及体模腔内灌注640 kBq/ml及20 kBq/ml^(99)Tc^(m)O_(4)^(-)溶液,并以5、10及15秒/帧... 目的观察螺旋采集用于改善SPECT定量准确性及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针对1个包含6个球体(直径分别为37、28、22、17、13和10 mm)的体模模型,分别向球体及体模腔内灌注640 kBq/ml及20 kBq/ml^(99)Tc^(m)O_(4)^(-)溶液,并以5、10及15秒/帧行螺旋采集与常规步进采集;比较2种采集方式所获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客观参数,包括本底变异系数(CV)、对比度噪声比(CNR)、平均放射性计数(C_(sphere))和测量定量误差百分比(Error%)的差异。结果各采集时间下,螺旋采集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步进采集,以5秒/帧时二者差值最大;螺旋采集的CV、CNR、C_(sphere)均优于常规步进采集(P均<0.05)。排除直径10、13 mm球体后,5、10秒/帧下,螺旋采集Error%均优于常规步进采集(P均<0.05),而15秒/帧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同采集时间、尤其较短采集时间下,以螺旋采集所获SPECT的定量准确性及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步进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模 显像术 定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旁腺腺瘤相关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定量^(99)Tc^(m)-MIBI SPECT/CT显像参数与功能标志物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12
作者 李树恒 栾九松 +2 位作者 董曦 苏剑 李晓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56-761,共6页
目的观察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甲状旁腺腺瘤定量^(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SPECT/CT显像参数与其功能标志物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58例单发甲状旁腺腺瘤PHPT患者,记录血甲状旁腺激素(PTH)... 目的观察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甲状旁腺腺瘤定量^(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SPECT/CT显像参数与其功能标志物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58例单发甲状旁腺腺瘤PHPT患者,记录血甲状旁腺激素(PTH)等临床资料,获取定量^(99)Tc^(m)-MIBI SPECT/CT显像参数,并根据血钙水平评估疾病严重程度(2.55~2.80 mmol/L及>2.80 mmol/L),将患者分为Ⅰ型组(n=25)与Ⅱ型组(n=33)。经重建图像获得病灶定量代谢参数,包括病灶标准摄取值(SUV)最大值(SUV_(max))、平均值(SUV_(mean))及峰值(SUV_(peak)),瘦体标准化SUV(SUL)最大值(SUL_(max))、平均值(SUL_(mean))及峰值(SUL_(peak)),病灶摄取总体积(TLV)、摄取总量(TLU),以及衍生参数病灶与同侧三角肌摄取比值(LBR)和病灶密度(LD)并进行组间比较;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及多指标联合logistic回归模型鉴别PHPT严重程度的效能。结果Ⅰ型组血PTH及血钙水平均低于Ⅱ型组(P均<0.05)。^(99)Tc^(m)-MIBI SPECT/CT断层显像与平面显像对伴PHPT甲状旁腺腺瘤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56%vs.91.38%,P=0.063)。TLV、TLU均与血PTH(r_(s)=0.416、0.422)及血钙水平(r_(s)=0.391、0.349)呈弱相关(P均<0.05)。Ⅰ型组TLV、TLU明显低于Ⅱ型组(P均<0.05)。以PTH、TLV及TLU鉴别Ⅰ、Ⅱ型伴PHPT甲状旁腺腺瘤的AUC分别为0.770、0.741及0.716,三者联合的AUC为0.790,均未见统计学差异(Z=0.361~1.454,P均>0.05)。结论根据甲状旁腺^(99)Tc^(m)-MIBI SPECT/CT定量代谢参数TLV、TLU可用于评估伴PHPT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甲状旁腺功能状态及疾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原发 甲状旁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评估Ⅱ~Ⅲ期肺癌患者化疗后骨密度变化
13
作者 戚昕 苏路路 +7 位作者 李中林 杜亚玮 周阳 邹智 刘红明 朱嘉栋 仓顺东 李永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652,共6页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肿瘤患者化疗后综合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连续行3次以上规律化疗的106例Ⅱ~Ⅲ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基线期和化...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肿瘤患者化疗后综合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连续行3次以上规律化疗的106例Ⅱ~Ⅲ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基线期和化疗1年后一般资料及影像资料,应用QCT技术测量患者BMD。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研究对象化疗前后BMD的变化情况。比较化疗后NSCLC组与健康对照组骨量差异,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对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分析,将NSCLC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匹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匹配后两组BMD差异并计算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NSCLC患者化疗后骨密度降低(P<0.05);经倾向性评分分析,两组共106对数据成功匹配,匹配后两组性别、年龄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BMD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发生OP与未发生OP的NSCLC患者在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有无手术、基线期BMD及BMI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BMD、BMI及年龄是NSCLC患者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NSCLC患者化疗后可出现骨密度下降,基线BMD、BMI与年龄是NSCLC患者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量CT 骨密度 化学治疗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松果体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14
作者 王玫茜 杨延辉 +2 位作者 朴月善 赵志莲 卢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3-684,共2页
患者女,59岁,体检发现松果体区占位1年,头晕、恶心伴双下肢乏力2个月;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颅脑CT:松果体区2.7cm×2.1cm类圆形稍高密度占位,内见点状钙化(图1A)。颅脑MRI:松果体区2.7cm×2.1cm×... 患者女,59岁,体检发现松果体区占位1年,头晕、恶心伴双下肢乏力2个月;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颅脑CT:松果体区2.7cm×2.1cm类圆形稍高密度占位,内见点状钙化(图1A)。颅脑MRI:松果体区2.7cm×2.1cm×2.2cm类圆形占位呈T1WI等信号(图1B)、T2WI低信号(图1C)、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FLAIR)等-低信号(图1D)、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稍低信号;包绕大脑大静脉及双侧大脑内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腺 孤立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姑息性化疗疗效
15
作者 程震 尤亚茹 +5 位作者 詹鹏超 郑月 范儒阳 吕培杰 梁盼 高剑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3,共8页
目的:构建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其用于个体化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姑息性化疗的临床反应。方法:纳入256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可切除性胃癌患者,并在姑息性化疗前行增强CT检查。根据实体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确定治疗效果... 目的:构建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其用于个体化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姑息性化疗的临床反应。方法:纳入256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可切除性胃癌患者,并在姑息性化疗前行增强CT检查。根据实体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确定治疗效果。对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实验室检查(CA19-9,CEA,CA724)、肿瘤最长径(横截面沿胃壁的最长轴)、肿瘤最厚径(垂直于横截面图像长轴的最大直径)、肿瘤临床T分期(cT)、临床N分期(cN)及临床M分期(cM)进行单、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以构建临床模型。使用3D Slicer软件在静脉期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选择最小绝对收缩及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并获得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联合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使用诺莫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采用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对构建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结果:95例患者对姑息性化疗有反应,161例无反应。肿瘤的临床分期是姑息性化疗疗效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P<0.05),将临床分期作为独立预测因素以构建临床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姑息性化疗治疗反应的AUC分别为0.591(95%CI:0.525~0.657)、0.674(95%CI:0.574~0.776)。在筛选得到12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799(95%CI:0.733~0.865)、0.761(95%CI:0.656~0.865),均高于临床模型。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14(95%CI:0.748~0.879)、0.785(95%CI:0.687~0.882)。校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表现出较好的拟合性,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大部分阈值概率范畴当中,不管在训练集还是验证集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净收益,具备很好的预测效能。结论:基于治疗前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患者对姑息性化疗的临床反应方面表现良好,不但能够提升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不可切除胃癌 姑息化疗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有效原子序数图在青年人腰椎间盘退变中的定量分析
16
作者 薛阳 熊飞 +6 位作者 夏可周 谭惠斌 彭少康 杜冰花 宋志 黄文才 郭卫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0-775,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CT有效原子序数图在定量研究青年人腰椎间盘退变中的诊断及评估价值。方法:搜集接受双能CT腰椎检查的18~35岁年龄段患者120例(600个椎间盘)并记录下腰痛评分量表(JOA)及患者一般资料。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根据2014年北美脊... 目的:探讨双能CT有效原子序数图在定量研究青年人腰椎间盘退变中的诊断及评估价值。方法:搜集接受双能CT腰椎检查的18~35岁年龄段患者120例(600个椎间盘)并记录下腰痛评分量表(JOA)及患者一般资料。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根据2014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定义的腰椎间盘形态分为椎间盘正常、椎间盘膨出及椎间盘突出3组,运用双能CT后处理工作站中的有效原子序数图(Z)测量并记录椎间盘高度、70kVCT值(CT_(70kV))、Sn150kVCT值(CT_(sn150kV))、混合CT值(rCT)、Rho值(electron density)及Z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分析JOA评分与椎间盘参数的相关性,并对疼痛等级与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120例患者中以腰4/5、腰5/骶1椎间盘膨、突出为主;依据椎间盘形态分组对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髓核区CT_(70kV)、CT sn150kV、rCT、Rho值、Z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腰4/5椎间盘高度、CT_(70kV)、CT_(sn150kV)、rCT、Rho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腰5/骶1椎间盘高度、CT_(sn150kV)、rCT、Rho值、Z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提示,椎间盘突出组在高度、CT_(sn150kV)、rCT、Rho值方面与正常组和膨出组有显著差异(P<0.05)。JOA疼痛评分与椎间盘高度总数、均数、腰2/3椎间盘高度及腰5/骶1椎间盘Rho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疼痛等级与睡眠质量相关(P<0.05)。结论:双能CT有效原子序数图可以定量评判青年人腰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椎间盘退行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细胞外容积分数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
17
作者 王泽华 吴英 +2 位作者 郭瑞 刘瑶 马静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5-1001,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69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69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MVI组(26例)和非MVI组(43例)。在CT平扫和平衡期图像上分别测量病灶内、病灶周边1.0 cm和1.0~2.0 cm范围内肝实质、以及同层面腹主动脉的CT值,计算细胞外容积分数(fE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临床和常规影像学特征中筛选MVI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临床-常规影像模型。基于CT平衡期测量的病灶fECV建立CT-ECV模型。联合临床、常规影像学特征高危因素和fECV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效能,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年龄(OR=0.101,P=0.024)、肿瘤包膜(OR=44.637,P<0.001)、瘤内血管(OR=13.235,P=0.008)和fECV(OR=0.833,P=0.014)是HCC微血管侵犯的高危因素,构建的临床-常规影像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敏感度为0.962%,特异度为0.767%。基于CT平衡期的fECV建立的CT-ECV模型的AUC为0.735,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46.5%。基于临床、常规影像学特征和fECV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951,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86.0%。列线图的校准曲线与理想线接近,DCA显示列线图具有更好的临床获益。结论: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可有效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微血管侵犯 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容积分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囊性肿瘤壁结节的影像学检出技术现状研究
18
作者 谢飞扬 邓文祎 薛华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0,共7页
壁结节是预测胰腺囊性肿瘤良恶性的关键影像学特征,CT、MRI、内镜超声成像(EUS)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为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胰腺囊性肿瘤检出的技术手段,但在壁结节检出上各自存在优势及局限性。本文拟对四种医学成像技术在胰... 壁结节是预测胰腺囊性肿瘤良恶性的关键影像学特征,CT、MRI、内镜超声成像(EUS)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为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胰腺囊性肿瘤检出的技术手段,但在壁结节检出上各自存在优势及局限性。本文拟对四种医学成像技术在胰腺囊性肿瘤壁结节检出方面的应用进展及局限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在胰腺囊性肿瘤壁结节这一影像特征上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腺囊肿瘤 壁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内镜超声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核素显像呈假阴性1例
19
作者 张珂宇 王晓雅 杨吉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2-303,共2页
女性患儿,1岁,站立不稳伴间断肢体、眼球阵挛2个月,否认近期其他病史及家族史。查体:双眼眼震水平位,无法独自站立,站立位头颈无法直立,可独坐、翻身,语言发育停滞;符合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opsoclonusmyoclonus-ataxia syndro... 女性患儿,1岁,站立不稳伴间断肢体、眼球阵挛2个月,否认近期其他病史及家族史。查体:双眼眼震水平位,无法独自站立,站立位头颈无法直立,可独坐、翻身,语言发育停滞;符合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opsoclonusmyoclonus-ataxia syndrome,OMAS),OMAS评定量表8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斜视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对照
20
作者 李长健 胡克非 +2 位作者 储婧 王晓玉 李旭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婴儿纤维性错构瘤(FHI)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0例FHI的临床、CT及MRI表现,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例患儿中男15例,年龄6~36个月,平均(15.3±8.1)个... 目的:总结分析婴儿纤维性错构瘤(FHI)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0例FHI的临床、CT及MRI表现,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例患儿中男15例,年龄6~36个月,平均(15.3±8.1)个月,病灶最大径20~50 mm,平均(39.2±10.3) cm,病变发生于四肢9例,躯干6例,腋窝2例,阴囊区3例。CT及MRI表现均为含有脂肪的混杂密度或信号包块,边界不清16例;19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11例病灶表现为“八爪鱼”样外观,7例累及筋膜,1例累及睾丸;6例伴病灶区数条穿行血管,12例增强扫描表现为均匀或欠均匀轻度渐进性强化,6例为周边强化显著,均无包膜及钙化影。结论:FHI的CT及MRI表现典型,与病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术前常规检查可提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纤维错构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