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蚕品种“华康2号”的育成 被引量:67
1
作者 徐安英 林昌麒 +4 位作者 钱荷英 孙平江 张月华 刘明珠 李龙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5-282,共8页
以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侵染具有较强耐受力,且综合经济性状优良为家蚕新品种选育目标,选择我国蚕区推广量较大的家蚕品种秋丰和白玉作为受体,用BmNPV耐受性基因载体品种N作供体,采用杂交技术将耐病基因导入受体品种,再用受体品... 以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侵染具有较强耐受力,且综合经济性状优良为家蚕新品种选育目标,选择我国蚕区推广量较大的家蚕品种秋丰和白玉作为受体,用BmNPV耐受性基因载体品种N作供体,采用杂交技术将耐病基因导入受体品种,再用受体品种秋丰和白玉分别作回交亲本连续进行4次回交,纯合固定耐病基因,通过系统选育提高、稳定回交后代的综合经济性状,育成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新品种秋丰N×白玉N(定名为华康2号)。BmNPV对新品种的LC50为2.033×109个/mL,是原系统秋丰×白玉LC50值的12 115倍,新品种的耐病力显著增强。新品种的发育经过及丝质、茧质等主要经济性状与原系统相仿,万头收茧量、万头产丝量分别提高5.5%和9.6%,解舒丝长增加60 m,洁净提高1.1分,达到实用化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品种 华康2号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耐病性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RNA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制增殖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11
2
作者 夏定国 张国政 +5 位作者 王文兵 赵巧玲 沈兴家 唐顺明 张业顺 韦亚东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6-210,共5页
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复制必需的极早期基因ie-1和细胞释放型病毒CRV入侵关键基因gp64为靶序列,分别人工设计并体外转录出dsRNA I1(438 bp)和dsRNA G1(337 bp),用家蚕培养细胞BmN研究目标dsRNA对BmNPV复制、增殖的抑制效果。结... 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复制必需的极早期基因ie-1和细胞释放型病毒CRV入侵关键基因gp64为靶序列,分别人工设计并体外转录出dsRNA I1(438 bp)和dsRNA G1(337 bp),用家蚕培养细胞BmN研究目标dsRNA对BmNPV复制、增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dsRNA I1能有效地抑制BmNPV在BmN细胞中的增殖,最大抑制效果使培养液中的病毒滴度(TC ID50)比对照降低了104.30倍;dsRNA G1能显著地抑制新形成的病毒粒子的细胞侵染能力,最高可使培养液中的病毒滴度降低103.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链RNA RNA干扰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复制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载体的RNAi抑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制 被引量:12
3
作者 薛仁宇 曹广力 +3 位作者 王崇龙 沈卫德 魏育红 贡成良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2-367,共6页
基于DNA载体的RNA i技术可以较长时间高效地抑制基因的活性。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ie-1基因启动子,构建了在细胞内能转录形成与ie-1基因+19^+446区域互补同源的发夹状dsRNA的RNA i DNA载体。研究结果表明,该载体DNA在体外、体内均能... 基于DNA载体的RNA i技术可以较长时间高效地抑制基因的活性。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ie-1基因启动子,构建了在细胞内能转录形成与ie-1基因+19^+446区域互补同源的发夹状dsRNA的RNA i DNA载体。研究结果表明,该载体DNA在体外、体内均能较好地抑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载 RNA干涉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极早期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e-1和lef-1基因dsRNA表达元件转染及转化细胞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抑制 被引量:7
4
作者 薛仁宇 曹广力 +3 位作者 王崇龙 刘波 沈卫德 贡成良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0-256,共7页
通过RNAi介导可以抑制病毒增殖,将相应的RNAi元件通过转基因转入宿主有可能使宿主对病毒产生一定的抗性。根据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基因组中的病毒复制必需基因ie-1、lef-1设计相应的RNA干扰区段,并构建相应的转基因载体转入家蚕Bm... 通过RNAi介导可以抑制病毒增殖,将相应的RNAi元件通过转基因转入宿主有可能使宿主对病毒产生一定的抗性。根据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基因组中的病毒复制必需基因ie-1、lef-1设计相应的RNA干扰区段,并构建相应的转基因载体转入家蚕BmN细胞中,瞬时表达结果显示转染了转基因RNAi载体的BmN细胞均对BmNP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E dsRNA在病毒滴度为10-4时有抑制作用,在病毒滴度为10-5时有比较好的作用;LEF dsRNA则在病毒滴度为10-5时有抑制作用,在病毒滴度为10-6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通过转基因及G418筛选后,转基因IE dsRNA细胞在病毒滴度为10-4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病毒滴度为10-5表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转基因LEF dsRNA细胞在病毒滴度为10-5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只维持了一个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转基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家蚕细胞 ie-1基因 lef-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诱导家蚕抗菌肽基因表达 被引量:6
5
作者 唐芬芬 杨伟克 +3 位作者 张永红 朱峰 邵榆岚 白兴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91-2195,共5页
【目的】阐明家蚕抗菌肽基因对病毒感染的中肠免疫应答模式,为揭示昆虫抗病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给家蚕的方式进行诱导,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后家蚕抗菌... 【目的】阐明家蚕抗菌肽基因对病毒感染的中肠免疫应答模式,为揭示昆虫抗病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给家蚕的方式进行诱导,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后家蚕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比较Bm NPV诱导下8类已知家蚕抗菌肽主基因(cecropin D、moricin、gloverin2、defension B、attacin1、enbocin2、lysozyme和lebocin3)在肠道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在喂食Bm NPV处理3 h时,家蚕中肠组织中呈上调表达的抗菌肽基因仅有moricin基因;处理6 h时,cecropin D、gloverin2、moricin基因转录水平均呈明显的上调趋势,尤其以gloverin2基因的诱导活性相对最高,是对照组gloverin2基因的9.22倍;而在处理12和24 h时检测,发现8类已知家蚕抗菌肽基因表达量均小于1.0,呈下调趋势。【结论】Bm NPV侵染家蚕后gloverin2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可能是gloverin2基因作为主要功能基因在病毒侵染早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 抗菌肽基因 诱导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云南株(Bm NPV-YN1)对不同龄期家蚕的侵染致病效应 被引量:6
6
作者 唐芬芬 陈松 +3 位作者 邵榆岚 朱峰 张永红 白兴荣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2-697,共6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主要的家蚕病毒病病原之一,由其侵染家蚕引发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严重影响云南的蚕业生产。测定分离自云南蚕区的BmNPV株系(BmNPV-YN1)对家蚕1~5龄幼虫的毒力,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主要的家蚕病毒病病原之一,由其侵染家蚕引发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严重影响云南的蚕业生产。测定分离自云南蚕区的BmNPV株系(BmNPV-YN1)对家蚕1~5龄幼虫的毒力,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该病毒株对家蚕各龄幼虫的感染致病力。结果表明,以浓度为1×10^8~1×10^5mL^-1的BmNPV-YN1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后,家蚕各龄幼虫的感病死亡率随添食病毒多角体悬液浓度的降低而下降,添食1×10^7mL^-1BmNPV多角体悬液后第7天,家蚕1~5龄幼虫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00%、76.67%、72.22%、56.67%和26.67%。BmNPV-YN1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与龄期相关,其敏感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龄、2龄、3龄、4龄、5龄。用BmNPV-YN1多角体悬液添食家蚕1~5龄幼虫后第7天,致死中浓度(LC50)估计值分别为4.78×10^4mL^-1、5.38×10^5mL^-1、2.22×10^6mL^-1、7.95×10^6mL^-1和3.92×10^8mL^-1。在1×10^8~1×10^5mL^-1浓度范围内,BmNPV-YN1对家蚕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与添食浓度相关,对1~4龄幼虫的LT50值随着BmNPV-YN1添食浓度的降低而增加。研究结果表明,BmNPV-YN1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效应,提示云南蚕区对血液型脓病的防控应以小蚕期为主,同时密切关注各龄期的眠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LAMP可视化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4
7
作者 梁湘 李俊 +3 位作者 陈慧珠 卓秋红 龙羽燕 屈达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3-168,共6页
【目的】建立针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可视化检测技术,为生产现场进行家蚕血液型脓病早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Bm NPV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为扩增靶标,分别设计5组内/外引物和5条环引物,根据扩增效... 【目的】建立针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可视化检测技术,为生产现场进行家蚕血液型脓病早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Bm NPV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为扩增靶标,分别设计5组内/外引物和5条环引物,根据扩增效率筛选最佳引物组合;优化LAMP反应条件,并进行LAMP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样本检测试验;使用羟基萘酚蓝(HNB)染色对结果进行比色观察,对简化样品处理的条件进行摸索。【结果】使用环引物后LAMP对Bm NPV基因组DNA的最低检测浓度为7 fg/μL,检测灵敏度得到有效提高,且反应时间缩短。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对靶标DNA扩增具有特异性,对样本的检出率高于常规PCR,其最低检测限是常规PCR的100倍。在反应前加入HNB,结果易判断且能减少交叉污染。感染家蚕血淋巴进行100℃煮沸处理后即可直接用于LAMP反应,既简化了操作步骤,又降低了检测成本。【结论】针对Bm NPV建立的LAMP可视化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快捷、可靠的特点,适合用于生产现场的Bm NPV感染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 家蚕血液脓病 LAMP 早期诊断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短ie-1 dsRNA的转化细胞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鹏杰 薛仁宇 +1 位作者 曹广力 贡成良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9-465,共7页
为了利用RNAi技术提高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抗性,根据BmNPV复制必需基因ie-1设计其相应的dsRNA,构建带有ie-1 dsRNA表达盒的转基因载体piggyantiIE-Neo,结果显示:表达短ie-1 dsRNA的稳定转化Bm细胞,对BmNPV的增殖表现出抑制作... 为了利用RNAi技术提高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抗性,根据BmNPV复制必需基因ie-1设计其相应的dsRNA,构建带有ie-1 dsRNA表达盒的转基因载体piggyantiIE-Neo,结果显示:表达短ie-1 dsRNA的稳定转化Bm细胞,对BmNPV的增殖表现出抑制作用,但在病毒感染后期,由于病毒恢复增殖导致RNAi的效果被掩盖。通过反向PCR分析外源DNA片段插入基因组位点,结果显示:在转化细胞中,外源DNA可通过随机整合或按照piggyBac特定的转座位点TTAA插入细胞基因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转基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家蚕细胞 PIGGYBAC转座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京生 杨瑞生 +4 位作者 贾萍 石生林 刘彦群 潘敏慧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6-271,共6页
基因组中的基因和基因密码子组成不同使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间不能交叉感染。通过计算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GC含量、GC3s含量、密码子适应指数(CAI),比较分析ApNPV和BmNP... 基因组中的基因和基因密码子组成不同使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间不能交叉感染。通过计算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GC含量、GC3s含量、密码子适应指数(CAI),比较分析ApNPV和BmNPV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差异。ApNPV和BmNPV的密码子偏好性均较弱,但二者的ENc值和GC含量差异显著;除碱基组成外,还存在其它因素影响密码子使用模式,但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均较低,在基于密码子使用频率的对应分析中BmNPV的第1、第2向量轴贡献率均低于ApNPV;ApNPV的基因表达水平与GC含量、GC3s含量以及ENc值极显著相关(r分别为0.418、0.735、-0.628,P=0.000),而BmNPV的基因表达水平只与GC3s含量呈弱相关(r=0.214,P=0.010)。分析结果显示,ApNPV和BmNPV的密码子偏好性虽均较弱,但同义密码使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型多病毒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同义密码子 密码子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ro基因的单核苷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霞 潘国庆 +2 位作者 庞敏 李艳红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4-299,共6页
bro(baculovirus repeated ORFs)基因家族是一类存在于核型多角体病毒中比较复杂的基因家族。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T3BmNPV基因组中有5个bro基因,分别为bro-a,bro-b,bro-c,bro-d,bro-e。对我国的BmNPVCQ1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与T3序列比... bro(baculovirus repeated ORFs)基因家族是一类存在于核型多角体病毒中比较复杂的基因家族。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T3BmNPV基因组中有5个bro基因,分别为bro-a,bro-b,bro-c,bro-d,bro-e。对我国的BmNPVCQ1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与T3序列比较发现两个差异较大区域,分别命名为V1,V2区。在此基础上,对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另外5株BmNPV分离株对应的差异区域进行了研究,克隆了包含15个bro基因的10个DNA片段,其中包含了5个bro-c基因序列,5个bro-d基因序列,4个bro-e基因序列,加上公共数据库中已有的2个bro-c、2个bro-d、1个bro-e,合并后对bro-c、bro-d、bro-e分别进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bro-c、d、e类基因都存在高密度的SNP位点。出现在这3类基因中的单核苷酸位点或核苷酸片段的插入/缺失数目分别为9、1、1。(θ,π)分析表明bro-c类基因的多态性在3类bro基因中最高。Tajima’D检验结果说明这些核苷酸变化符合中性突变假说。Pi(a)/Pi(s)分析暗示bro-c,bro-d和bro-e的N端的一些区段受到正向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ro基因 苷多态性 插入/缺失 Tajima’D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PCR检测方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芬芬 杨伟克 +4 位作者 钟健 邵榆岚 李平平 刘增虎 白兴荣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2-1205,共4页
建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快速检测技术,有利于病害的早期诊断。选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极早期基因pe38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对不同浓度BmNPV基因组DNA模板及含有pe38的重组质粒pMD18-pe38标准品进行PCR检测,结果扩增出... 建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快速检测技术,有利于病害的早期诊断。选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极早期基因pe38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对不同浓度BmNPV基因组DNA模板及含有pe38的重组质粒pMD18-pe38标准品进行PCR检测,结果扩增出BmNPV 370 bp的特异性片段,病毒多角体的最低检测浓度为4.86×103mL-1,标准质粒的最低检测量为0.7 pg。将BmNPV感染家蚕幼虫后不同时间取其血淋巴用于PCR检测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接种病毒多角体浓度为4.86×108mL-1时,感染36 h后取样的幼虫血淋巴中能扩增出370 bp的病毒特异条带,可检出病毒的时间随添毒浓度的递减而延迟。该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PCR pe38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碱性磷酸酶基因(alk-exo)与杆状病毒的分子进化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崇龙 薛仁宇 +2 位作者 曹广力 沈卫德 贡成良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9-205,共7页
基于为杆状病毒分类提供新的依据,克隆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株(BmNPV-SU)碱性核酸酶基因(alk-exo)及其侧翼区,并进行序列和进化分析。BLAST检索显示,BmNPV-SUalk-exo上游的部分ORF109序列仅在AcNPV、RoNPV中检索到同源序列;下游区域... 基于为杆状病毒分类提供新的依据,克隆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株(BmNPV-SU)碱性核酸酶基因(alk-exo)及其侧翼区,并进行序列和进化分析。BLAST检索显示,BmNPV-SUalk-exo上游的部分ORF109序列仅在AcNPV、RoNPV中检索到同源序列;下游区域在AcNPV、RoNPV、SlNPV的基因组中检索到同源序列。序列分析表明,BmNPV-SU的alk-exo基因编码420个氨基酸残基,下游区域存在2个正向的重复。比对结果分析显示,在22种杆状病毒中,alk-exo基因间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不高,变异较大。同时,利用MEGA软件包中的UMEGA算法建立了基于alk-exo基因的分子进化系统树,表明通过杆状病毒的进化可以反映宿主昆虫的进化,杆状病毒与其宿主昆虫之间存在共进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碱性磷酸酶基因 序列分析 共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T3株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试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芬芬 郑亚强 +2 位作者 李从容 白兴荣 陈斌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2-956,共5页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的蚁蚕为材料,测试以低于致死中浓度(LC_(50))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对存活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定Bm NPV-T3对蚁蚕的LC_(50)值为1.41×10~5m L^(-1)。以浓度为10~5~10~3m L^(-1)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给蚁蚕添食后,存活幼虫的体质量显著降低;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对蛹期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10~5m L^(-1)和10~4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的存活幼虫发育至成虫,其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蛹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对雌蚕的茧层量影响显著。依据上述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以低于致死中浓度的Bm NPV悬液给蚁蚕添毒后,对蚕体的生长发育和产茧、产卵性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Bm NPV对家蚕存在亚致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亚致死 家蚕 生长 生殖 产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株系的分子鉴定初探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芬芬 邵榆岚 +5 位作者 钟健 张永红 黄平 董占鹏 廖鹏飞 白兴荣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30-1035,共6页
来自不同地域或蚕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出现明显的株系分化现象。对Bm NPV流行株系鉴定是病害监测与防控的重要基础。以最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Bm NPV-T3株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序列与其他6个Bm ... 来自不同地域或蚕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出现明显的株系分化现象。对Bm NPV流行株系鉴定是病害监测与防控的重要基础。以最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Bm NPV-T3株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序列与其他6个Bm NPV株系进行同源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BLAST比对,结果表明不同株系的Polh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相似度达到99.94%;再以Bm NPV-T3株的143个开放阅读框序列为参照,对不同Bm NPV株系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双序列比对,发现不同株系重复阅读框基因(bro)家族成员的组成、序列及拷贝数存在差异,且分布位置呈现多样性。初步认为,高度保守的polh基因可用于Bm NPV病毒的鉴定,而相对保守的bro家族基因可作为Bm NPV病毒株系分子鉴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株系 多角蛋白基因 杆状病毒重复阅读框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株gp64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朝蓉 屈达才 +3 位作者 朱方容 李俊 闭立辉 梁湘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8-335,共8页
【目的】了解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毒株gp64基因的保守性,并掌握其具体的突变位点,为研究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种内的微进化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不同桑蚕产区的19株Bm NPV毒株... 【目的】了解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毒株gp64基因的保守性,并掌握其具体的突变位点,为研究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种内的微进化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不同桑蚕产区的19株Bm NPV毒株进行gp64基因克隆与测序,分析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序列的同源性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并构建基于gp64基因的遗传进化树。【结果】广西Bm NPV毒株的gp64基因ORF序列不一致,存在1590、1593和1599 nt三种类型,是由于第94~96位缺失GCG或第97~102位插入GCGCCG所致,且插入核苷酸突变仅在广西Bm NPV毒株中出现。仅GXSL毒株与T3毒株的核苷酸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达100.0%,其余18株毒株与T3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8.5%~99.2%,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8.7%~99.6%。19株广西Bm NPV毒株被分为两个亚群(cladeⅠ和cladeⅡ),其中11株独立形成cladeⅡ,7株独立形成cladeⅠ中的一个亚群;广西毒株在多个位点出现同义核苷酸突变,呈一定的规律性。【结论】广西Bm NPV毒株的gp64基因具有遗传多样性,在遗传进化上较独立,插入突变显示出地域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 gp64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微进化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早期家蚕幼虫血淋巴蛋白质表达谱的动态变化(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崔颖俊 郭伟 +3 位作者 赵巧玲 沈兴家 唐顺明 郭锡杰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2-1017,共6页
利用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早期的家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表达谱进行研究,分析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在感染BmNPV 24 h内,家蚕幼虫血淋巴中有16种蛋... 利用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早期的家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表达谱进行研究,分析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在感染BmNPV 24 h内,家蚕幼虫血淋巴中有16种蛋白质的表达发生了明显变化。进一步对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包括了抗凝乳蛋白酶、β-1,3糖苷识别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样蛋白、抗胰蛋白酶、Sp185/333和转铁蛋白等。这些蛋白质可能在家蚕与BmNPV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血淋巴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DV囊膜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及引导外源蛋白进入多角体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相兴伟 陈琳 +2 位作者 于少芳 杨锐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5-791,共7页
为了探索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包涵体衍生病毒(ODV)囊膜蛋白在病毒粒子包涵入多角体过程中的作用,选择2个ODV囊膜蛋白ODV-E25和ODV-E56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能够表达多角体蛋白的BmNPV Polh+Bac-to-Bac表达系统构建了融合表达E25-E... 为了探索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包涵体衍生病毒(ODV)囊膜蛋白在病毒粒子包涵入多角体过程中的作用,选择2个ODV囊膜蛋白ODV-E25和ODV-E56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能够表达多角体蛋白的BmNPV Polh+Bac-to-Bac表达系统构建了融合表达E25-EGFP和E56-EGFP的重组病毒,在家蚕卵巢培养细胞系(BmN)中进行表达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2种融合蛋白均在BmN细胞中成功表达,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从感染的BmN细胞中收集纯化多角体,观察到多角体也能激发出绿色荧光,用Western blot方法进一步证实多角体中含有融合蛋白。这一现象表明当囊膜蛋白基因与外源基因融合表达时,外源融合蛋白能够进入多角体内部,推测这2种ODV囊膜蛋白不仅在病毒粒子包涵入多角体的过程中起信号引导作用,并能引导外源目的蛋白进入多角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包涵衍生病毒囊膜蛋白 多角 蛋白质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囊膜蛋白P74膜外区克隆和原核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国辉 唐琦 +1 位作者 胡朝阳 陈慧卿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5-138,共4页
通过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囊膜蛋白p74基因膜外区片段,对切胶纯化得到的DNA目的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连接,通过不同浓度的IPTG对含有pET28a-p74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 通过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囊膜蛋白p74基因膜外区片段,对切胶纯化得到的DNA目的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连接,通过不同浓度的IPTG对含有pET28a-p74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对诱导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p74基因膜外区获得了表达;通过His单抗对原核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结果证实诱导蛋白带为融合有组氨酸的目的蛋白。对割胶获得的P74蛋白和免疫佐剂进行充分研磨,以研磨后的匀浆液对昆明小鼠进行皮下多点注射,通过收获的抗血清对BmNPV ODV病毒粒子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检测到一条分子量大小为74 kD的特异杂交带,表明获得的多抗可用于P74蛋白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p74基因 P74蛋白 表达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囊膜蛋白GP64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国辉 唐琦 +1 位作者 胡朝阳 陈慧卿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90-94,共5页
通过Primer Premier 5.0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用于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囊膜蛋白GP64的部分DNA片段,对PCR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纯化,并对纯化后的双酶切DNA片段与经同样双酶切后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连接;对捕获有重组质粒pET28a-G... 通过Primer Premier 5.0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用于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囊膜蛋白GP64的部分DNA片段,对PCR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纯化,并对纯化后的双酶切DNA片段与经同样双酶切后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连接;对捕获有重组质粒pET28a-GP64的大肠埃希菌BL21(DE3)细胞进行IPTG诱导,通过SDS-PAGE对诱导产物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的目的片段获得了表达;通过His单抗对诱导产物进行Western Blot印迹分析,其结果表明诱导蛋白带为融合有组氨酸的目的蛋白。对原核表达的GP64截短蛋白和免疫佐剂进行充分研磨,将充分研磨后的匀浆液对昆明小鼠进行皮下多点注射,以制备的GP64多抗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粒子感染的BmN细胞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印迹分析,结果在杂交膜上出现一条特异杂交带、其分子量大小约为64 ku,表明制备的GP64多抗可用于其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GP64基因 GP64蛋白 表达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gp64基因遗传多态性及进化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慧珠 龙羽燕 +4 位作者 屈达才 徐开遵 朱方容 陈朝蓉 梁湘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8-456,共9页
【目的】了解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gp64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进化特点,掌握BmNPV在广西蚕区的流行和传播情况,揭示BmNPV种群维持遗传多样性的模式与机制。【方法】对20株广西BmNPV毒株的gp64... 【目的】了解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gp64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进化特点,掌握BmNPV在广西蚕区的流行和传播情况,揭示BmNPV种群维持遗传多样性的模式与机制。【方法】对20株广西BmNPV毒株的gp64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根据gp64基因构建遗传进化树及绘制毒株流行分布图,并比对不同毒株的致病力。【结果】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存在3种情况(1590、1593和1599 bp),分别编码含529、530和532个氨基酸残基的GP64蛋白。20株广西BmNPV毒株与标准参考T3株的gp64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7.6%~99.2%,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6.4%~99.6%。在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近N端分别出现GCG缺失和GCGCCG/GTGCCG插入突变,发生核苷酸替换突变的位点数目在13~28个,但大部分为同义替换,对编码蛋白的三聚体空间构象无明显影响。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编码蛋白的N-糖基化位点为3~4个;除GXZS株外,所有毒株的O-糖基化位点均为2个,且预测位点一致。基于gp64基因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几乎所有的广西BmNPV毒株聚类于Clade Ⅰ分群,其又被分为2个主要亚群(Sub-clade Ⅰ和Sub-clade Ⅱ);而几乎所有的国外参考毒株聚类于Clade Ⅱ分群。广西蚕区的BmNPV流行分布呈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GXUA株对四龄和五龄起蚕的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3.3和3.1,而GXZZ株对四龄和五龄起蚕的LD_(50)分别为5.5和5.3,说明GP64蛋白糖基化位点较少的BmNPV毒株表现出较弱的致病力。【结论】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其信号肽区出现明显变异,发生同义突变的频率较高,形成较独立的进化分群,毒株间的致病力差异可能与GP64蛋白糖基化位点不同有关,说明广西BmNPV毒株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和表型,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BmNPV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gp64基因 遗传多态性 进化分析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