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株家蚕微孢子虫单克隆抗体的抗原鉴定
1
作者 马成 杨东林 +3 位作者 陈洁 潘国庆 李田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95-99,共5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通过检测筛查带病蚕蛾或蚕卵以减少家蚕微孢子虫垂直传播对蚕种生产和家蚕养殖造成的危害,是防控微粒子病的主要方法。孢壁蛋白是家蚕微孢子虫孢壁结构组成的重要成分,且具有...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通过检测筛查带病蚕蛾或蚕卵以减少家蚕微孢子虫垂直传播对蚕种生产和家蚕养殖造成的危害,是防控微粒子病的主要方法。孢壁蛋白是家蚕微孢子虫孢壁结构组成的重要成分,且具有种属特异性,是病原检测的主要靶标。本研究选取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液制备的5株单克隆抗体,采用孢子体外发芽、孢壁蛋白原核表达及免疫印迹分析等方法,明确了5株单抗的抗原蛋白均为高丰度的孢壁蛋白NbSWP1。研究结果为利用NbSWP1作为免疫学检测靶标进行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提供了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孢壁蛋白1 单克隆抗体 抗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诱导表达的BmUGT3抑制家蚕微孢子虫增殖
2
作者 于滨 杨秋华 +3 位作者 韦俊宏 潘国庆 周泽扬 李春峰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77-87,共11页
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glucosyltransferase, UGT)是生物体广泛存在的一种酶,属于糖基转移酶超级家族,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解毒等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家蚕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3(... 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glucosyltransferase, UGT)是生物体广泛存在的一种酶,属于糖基转移酶超级家族,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解毒等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家蚕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3(BmUGT3)可以被家蚕微孢子虫诱导表达。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敲除BmUGT3后显著提高了家蚕微孢子虫在BmE细胞中的增殖;当在BmE细胞中过表达BmUGT3后,则显著抑制了家蚕微孢子虫的增殖;在家蚕个体中过表达BmUGT3也能显著抑制病原的增殖,低剂量感染组的存活率要高于对照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BmUGT3在家蚕微孢子虫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阐明BmUGT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 家蚕微孢子虫 抑制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研究回顾与展望
3
作者 李田 潘国庆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能够感染几乎所有动物。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第一种被鉴定的微孢子虫,可感染家蚕和多种野外昆虫,通过水平和垂直传染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极难防控,对蚕业生...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能够感染几乎所有动物。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第一种被鉴定的微孢子虫,可感染家蚕和多种野外昆虫,通过水平和垂直传染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极难防控,对蚕业生产安全与产业发展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家蚕微孢子虫研究已有160多年历史,是研究最为全面和深入的微孢子虫物种,已成为微孢子虫研究的模式。2013年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发表,推动该病原重要科学和应用基础问题的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使整个微孢子虫研究领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因此,回顾总结家蚕微孢子虫研究历程,思考凝练未来发展方向与科学问题,提出建立“微孢子虫学”学科倡议,具有重要历史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分类鉴定 多样性 基因组进化 功能基因组 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极管研究进展
4
作者 龙梦娴 李明艳 +2 位作者 陈与晴 吕青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24-31,共8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首个被鉴定的微孢子虫,其快速水平传播和经卵垂直传播所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养蚕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蚕种生产上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微孢子虫弹出极丝形成中空管(极管),孢原质经极管运输...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首个被鉴定的微孢子虫,其快速水平传播和经卵垂直传播所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养蚕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蚕种生产上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微孢子虫弹出极丝形成中空管(极管),孢原质经极管运输至宿主细胞,完成侵染过程。极管作为微孢子虫特殊的侵染装置,本文重点介绍了家蚕微孢子虫极管的研究历程,并详细总结了微孢子虫极管的结构与组成特征、与宿主互作、内部物质运输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解析家蚕微孢子虫侵染机制提供参考,也为家蚕微孢子虫防控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极管 结构特征 极管蛋白 孢原质 物质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膜蛋白NbYOP1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5
作者 王强 李玉 +4 位作者 罗世界 郭睿 张轶岭 唐旭东 沈中元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9-416,共8页
YOP1蛋白在真核生物中是一个功能保守的蛋白质,是形成内质网管状结构的必需蛋白。YOP1蛋白整合插入到内质网膜上,通过诱导膜曲度来稳定管状内质网结构,其缺失会使内质网产生严重的畸变。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的Nbyop 1基... YOP1蛋白在真核生物中是一个功能保守的蛋白质,是形成内质网管状结构的必需蛋白。YOP1蛋白整合插入到内质网膜上,通过诱导膜曲度来稳定管状内质网结构,其缺失会使内质网产生严重的畸变。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的Nbyop 1基因进行克隆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Nbyop 1 ORF全长516 bp,编码蛋白NbYOP1由17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NbYOP1的分子质量为19.5 kD,包含2个跨膜区。亚细胞定位预测NbYOP1定位于内质网,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在成熟微孢子虫细胞中NbYOP1定位于细胞质,部分NbYOP1蛋白呈点状聚集于细胞膜的边缘,亚细胞定位模式与内质网定位的预测一致。在成熟孢子细胞和感染后的BmN细胞中,NbYOP1的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说明YOP1在家蚕微孢子虫的不同生活时期均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膜蛋白NbYOP1在家蚕微孢子虫内质网结构和功能中所发挥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NbYOP1 亚细胞定位 内质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研究20年评述
6
作者 吕青 马振刚 +3 位作者 党晓群 陈洁 潘国庆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7-23,共17页
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对蚕业生产威胁巨大,是蚕种生产的唯一法定检疫对象。截至21世纪初,家蚕微粒子病的基础研究仍然相对薄弱,分子数据匮乏,严重制约了家蚕微粒子病研究的整体推进。自2003年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计... 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对蚕业生产威胁巨大,是蚕种生产的唯一法定检疫对象。截至21世纪初,家蚕微粒子病的基础研究仍然相对薄弱,分子数据匮乏,严重制约了家蚕微粒子病研究的整体推进。自2003年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家蚕微孢子虫研究进入基因组学时代。本文系统总结了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学计划启动至今20年取得的成果、拓展的新研究方向以及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计划及后续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微孢子虫基因组进化、侵染分子基础、垂直传播机制、检测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奠定了我国在昆虫微孢子虫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微孢子虫研究由昆虫微孢子虫向水产微孢子虫和人兽共患微孢子虫领域拓展,使我国的微孢子虫研究在国际上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孢子 基因组 致病机制 检测技术 抗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孢原质与家蚕细胞表面互作蛋白质组的鉴定分析
7
作者 何雪梅 何强 +4 位作者 韦俊宏 李春峰 潘国庆 周泽扬 李田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68-76,共9页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通过极管弹出孢原质的方式进行感染,因此孢原质是微孢子虫完成感染的重要中间形态,但孢原质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对...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通过极管弹出孢原质的方式进行感染,因此孢原质是微孢子虫完成感染的重要中间形态,但孢原质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对介导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原质与家蚕胚胎细胞(BmE)粘附的表面蛋白质组进行了分离和质谱鉴定分析,获得了32个家蚕微孢子虫孢原质表面蛋白和188个家蚕细胞表面蛋白。对蛋白质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所鉴定的家蚕细胞表面互作蛋白主要参与膜物质运输,可能在介导孢原质侵入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对蛋白质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筛选了6个家蚕微孢子虫蛋白和10个家蚕细胞表面蛋白作为候选互作分子。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对候选互作蛋白进行验证分析发现,家蚕微孢子虫的Nb1BD、Nb4BD和Nb6BD与家蚕的Bm4AD和Bm6AD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首次获得了介导孢原质与宿主细胞互作的表面蛋白,为深入解析家蚕微孢子虫的侵染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微孢子虫 孢原质 家蚕胚胎细胞 表面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向家蚕BmN细胞接种与增殖的观察 被引量:19
8
作者 钱永华 鲁兴萌 +3 位作者 金伟 王建芳 黄金山 李宏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0-264,共5页
利用DIPA活体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的体外发芽、侵染、增殖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侵染过程从发芽开始持续到感染后 2 4h ,感染初期的芽体具有二核性 ,随后合二为一 ,感染后 2 4h进入裂殖体增殖阶段形... 利用DIPA活体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的体外发芽、侵染、增殖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侵染过程从发芽开始持续到感染后 2 4h ,感染初期的芽体具有二核性 ,随后合二为一 ,感染后 2 4h进入裂殖体增殖阶段形成多核裂殖体 ,感染后 5 4h出现孢子母细胞、短极丝孢子及孢内发芽现象 ,感染后 6 0h出现二次感染体及趋于成熟的孢子 ,感染后 96h开始形成大量的成熟孢子、空孢壳及二次感染体的再分裂 ,此时在感染家蚕BmN细胞中 ,难于明确划分家蚕微孢子虫的各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侵染过程 接种 增殖 DIPA活体荧光染色 生殖圈 体外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高效制备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和总蛋白的方法 被引量:14
9
作者 蔡顺风 何欣怡 +4 位作者 何祥康 邱海洪 李光才 何永强 鲁兴萌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9-1024,共6页
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壁坚厚不易破碎,并对许多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抵抗性,使用常规的核酸和蛋白抽提方法效果不够理想。研究建立玻璃珠破碎法快速制备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和总蛋白的方法,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DS-PAGE分析所得DNA的完整性... 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壁坚厚不易破碎,并对许多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抵抗性,使用常规的核酸和蛋白抽提方法效果不够理想。研究建立玻璃珠破碎法快速制备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和总蛋白的方法,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DS-PAGE分析所得DNA的完整性和所得总蛋白的差异性,并对提取蛋白进行双向电泳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玻璃珠破碎法对微孢子虫孢子壁的破碎率可达到90%以上,基因组DNA得率约为7.65 fg/粒,总蛋白得率约为788.3 fg/粒,均显著高于常用的发芽法和液氮冻融研磨法的得率。双向电泳结果显示玻璃珠破碎法能有效提取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可检测到约350个蛋白点,蛋白信息丰富,可进一步用于质谱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核酸 蛋白 提取方法 珠磨式研磨器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研究10年回眸 被引量:19
10
作者 周泽扬 潘国庆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9-956,共8页
家蚕微孢子虫研究在近10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其基因组学分析和侵染相关分子的研究不断推进,为深入开展家蚕微孢子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蛋白质组与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和分泌蛋白的鉴定... 家蚕微孢子虫研究在近10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其基因组学分析和侵染相关分子的研究不断推进,为深入开展家蚕微孢子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蛋白质组与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和分泌蛋白的鉴定以及在微孢子虫侵染中的生物学功能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同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详尽研究了家蚕微孢子虫侵染相关分子机制,从蚕业生产实践着手构建家蚕微孢子虫检测防控技术体系,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针对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抗性种质材料创建。可以预期,在近10年的研究基础上,未来对家蚕微孢子虫的研究将在侵染与垂直传播机制、分子检测、抗性素材分子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为其它微孢子虫的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基因组框架图 功能基因组 侵染机制 垂直传播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全基因组分泌蛋白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田 刘显林 +6 位作者 韩冰 齐晓冉 康定荣 秦国伟 党晓群 潘国庆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5-301,共7页
分泌蛋白是一类重要的介导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因子。微孢子虫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分泌蛋白在其侵染、增殖、防御和调控宿主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真核生物分泌蛋白预测流程EuSecPred 1.0对家蚕微孢子虫全基因组... 分泌蛋白是一类重要的介导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因子。微孢子虫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分泌蛋白在其侵染、增殖、防御和调控宿主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真核生物分泌蛋白预测流程EuSecPred 1.0对家蚕微孢子虫全基因组的分泌蛋白基因进行预测和严格条件筛选,鉴定获得97个分泌蛋白基因,占基因组全部编码基因的1.87%。对分泌蛋白的功能和结构域进行注释分析,发现了孢壁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和Ricin B-凝集素等重要侵染相关因子。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分泌蛋白及其信号肽主要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而信号肽剪切位点主要由亲水性氨基酸组成。基序分析发现,分泌蛋白信号肽中存在保守基序T[ILV][IVL][LI][VIL][LI]LS[IV]I[AK][SA],分泌蛋白内部存在[ES]W[VLM]K和YF[FY][DG]L 2种基序。在全基因组范围对家蚕微孢子虫的分泌蛋白进行预测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家蚕微孢子虫致病相关的候选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基因组 分泌蛋白 信号肽 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抗体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艳红 谢俪 +3 位作者 潘国庆 吴正理 庞敏 周泽扬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0-993,共4页
通过制备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检测方法(IFA),并利用此方法特异性地检测出了体外培养细胞系(家蚕胚胎细胞系BmE-SWU1)中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家蚕微孢子虫。结果在细胞爬片中可观察到呈较强的黄绿色荧... 通过制备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检测方法(IFA),并利用此方法特异性地检测出了体外培养细胞系(家蚕胚胎细胞系BmE-SWU1)中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家蚕微孢子虫。结果在细胞爬片中可观察到呈较强的黄绿色荧光微孢子虫以及在BmE-SWU1细胞中的寄生分布情况,还可看到孢子极丝的弹出等现象。IFA检测方法鉴别诊断家蚕微粒子虫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微孢子虫形态学、流行病学以及蛋白质的定位等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免疫荧光技术 IFA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极管蛋白1(NbPTP1)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玉娇 龙梦娴 +5 位作者 陈洁 李治 李致宏 潘国庆 李田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8-264,共7页
极管作为微孢子虫高度特异的结构,在微孢子虫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利用家蚕微孢子虫和兔脑炎微孢子虫基因组数据,通过共线性分析获得一个编码家蚕微孢子虫假定极管蛋白的基因NBO_7g0016。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富含... 极管作为微孢子虫高度特异的结构,在微孢子虫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利用家蚕微孢子虫和兔脑炎微孢子虫基因组数据,通过共线性分析获得一个编码家蚕微孢子虫假定极管蛋白的基因NBO_7g0016。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富含脯氨酸的40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39.6 kD,蛋白质序列的N端具有信号肽,有40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和17个磷酸化位点。以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NBO_7g0016基因,并构建插入该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进行原核表达,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昆明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实验证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成熟孢子中有表达,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将蛋白质定位于家蚕微孢子虫的极管,确证该蛋白质为家蚕微孢子虫极管蛋白1(NbPTP1,GenBank登录号:EOB15198.1)。初步推测家蚕微孢子虫极管蛋白1具有糖基化修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极管蛋白1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免疫印迹分析 间接免疫荧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壁蛋白提取方法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正理 谭小辉 +2 位作者 潘国庆 李艳红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66,共5页
分别用SDS法、煮沸法、碱溶法和Brosson法,提取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并对孢壁蛋白及处理后的孢子形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孢子形态均保持完整,SDS处理后孢子为短杆状且明显变得粗壮.煮沸处理后孢子变小呈梭... 分别用SDS法、煮沸法、碱溶法和Brosson法,提取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并对孢壁蛋白及处理后的孢子形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孢子形态均保持完整,SDS处理后孢子为短杆状且明显变得粗壮.煮沸处理后孢子变小呈梭形,其他方法处理的孢子均有膨胀现象。SDS—PAGE检测显示,SDS法提取的孢壁蛋白出现3条明显的主带,煮沸法提取的孢壁蛋白出现5条明显的主带,0.1mol/L KOH提取的孢壁蛋白出现2条主带;而Brosson法提取的孢壁蛋白呈现出20~30条带,体现了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组成的复杂性,并适合于孢壁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壁蛋白 家蚕微孢子虫 形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原位杂交诊断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韦亚东 张国政 陆长德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8,共5页
根据家蚕微孢子虫rRNA基因高度保守的特点,设计合成了1对PCR引物,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上扩增出1个12kb片段,用同位素标记后作为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特异性探针。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家蚕卵及感染家蚕微孢子虫4、6、10d的幼虫进行... 根据家蚕微孢子虫rRNA基因高度保守的特点,设计合成了1对PCR引物,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上扩增出1个12kb片段,用同位素标记后作为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特异性探针。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家蚕卵及感染家蚕微孢子虫4、6、10d的幼虫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从家蚕单粒卵内检测到296粒孢子,对感染家蚕微孢子虫4、6、10d的幼虫均有阳性杂交信号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家蚕 家蚕 原位杂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艳红 潘国庆 +1 位作者 胡军华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简称N.b)经KOH处理后,接种于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建立家蚕微孢子感染增殖体系,同时,对孢子与宿主细胞在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KOH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67%,Sf21细胞的初期感染率...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简称N.b)经KOH处理后,接种于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建立家蚕微孢子感染增殖体系,同时,对孢子与宿主细胞在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KOH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67%,Sf21细胞的初期感染率约为4.3%,接种24h内,细胞感染率变化不明显,但随后逐渐增加,到接种后的第7天达76.9%。接种后第12天起,细胞内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并可见大量的胞外游动孢子。随后,大量细胞破裂,孢子逸出后,破裂的细胞内出现大量囊泡,且有合胞体(巨型多核融合细胞)出现。另外,将感染孢子的家蚕中肠组织和丝腺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后直接接种Sf21细胞,不经发芽处理,细胞也能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 感染 合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浙江株)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海燕 万淼 +2 位作者 费晨 钱永华 鲁兴萌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6,共8页
基于微孢子虫分类学地位的争议,通过克隆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的α-Tubulin基因,利用BioEditor将核苷酸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并从NCBI中收集不同物种的α-Tubulin基因,用CLUSTALX(1.81)、Mega2以及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CLUSTALW... 基于微孢子虫分类学地位的争议,通过克隆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的α-Tubulin基因,利用BioEditor将核苷酸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并从NCBI中收集不同物种的α-Tubulin基因,用CLUSTALX(1.81)、Mega2以及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CLUSTALW(1.83)分析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家蚕微孢子虫及其它微孢子虫与真菌聚为一类,且微孢子虫以一个独立群与接合菌(zygomycetes)的噬虫霉属(Entomophaga)、耳霉属(Conidiobolus)关系最近,与子囊菌(ascomycetes)、担子菌(basidiomycetes)、壶菌(chytrids)及其它接合菌互为姐妹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α-管蛋白基因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cofluor White M2R荧光染色法识别家蚕微孢子虫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吉平 曾玲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85-1186,共2页
本研究探讨应用荧光染色试剂Calcofluor White M2R染色鉴别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结果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被染上强烈的青蓝色荧光,而寄主组织碎片、病毒、细菌等不被染色。该法是一种快速有效鉴别微孢子... 本研究探讨应用荧光染色试剂Calcofluor White M2R染色鉴别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结果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被染上强烈的青蓝色荧光,而寄主组织碎片、病毒、细菌等不被染色。该法是一种快速有效鉴别微孢子虫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CALCOFLUOR WHITE M2R 荧光染色 识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SWP25、SWP30、SWP32的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潘国庆 谭小辉 +3 位作者 党晓群 李田 郭广清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8-332,共5页
研究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的孢壁蛋白对于揭示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宿主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已完成精细定位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SWP25、SWP30、SWP32在家蚕中肠组织中的表达谱进行了分析。RT-PCR结果表明,SWP32在感染... 研究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的孢壁蛋白对于揭示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宿主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已完成精细定位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SWP25、SWP30、SWP32在家蚕中肠组织中的表达谱进行了分析。RT-PCR结果表明,SWP32在感染后24 h就可以检测到其转录本,SWP25、SWP30的转录本在感染后36 h可检测到,提示SWP32可能在孢子裂殖体阶段就需要发挥作用;3种孢壁蛋白在感染3 d后其转录本均达到较高水平,并在感染过程中持续保持,在感染后第10天仍能明显检出。3种孢壁蛋白在感染3 d后转录本量明显增加的现象与家蚕微孢子虫的生活史相符合,即:孢子母细胞在此阶段迅速增加并向成熟孢子转化,成熟孢子的孢壁在这一时期形成。3种孢壁蛋白的表达能在感染早期阶段的家蚕中肠组织中被检出,为进一步探讨3种蛋白的功能提供了线索,也为开发基于这3种蛋白的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特异性的家蚕微粒子病早期诊断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孢壁蛋白 感染 中肠组织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全基因组分析支持微孢子虫与真菌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向恒 潘国庆 +3 位作者 陶美林 李田 王营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2-446,共5页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细胞内专性寄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虽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据表明其与真菌(fun-gi)存在亲缘关系,但这些证据均是基于单个或少数几个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而得出的。利用家蚕微孢子虫全基因组数据,采用基于基...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细胞内专性寄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虽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据表明其与真菌(fun-gi)存在亲缘关系,但这些证据均是基于单个或少数几个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而得出的。利用家蚕微孢子虫全基因组数据,采用基于基因同源性的Darkhorse基因组统计方法,鉴定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中每个基因的来源谱系,并通过全基因组谱系可能性指数(lineage probability index,LPI)分析微孢子虫与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与其他微孢子虫的LPI加权平均值为0.93,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与真菌界的LPI加权平均值为0.65,与原生生物界的LPI加权平均值为0.38。由此证明微孢子虫与真菌存在着更近的亲缘关系,微孢子虫门属于真菌界而非原生生物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真菌 亲缘关系 Darkhorse基因组统计法 家蚕微孢子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