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长蛹期基础材料“8728”的选育 被引量:1
1
作者 彭云武 孟刚 +2 位作者 刘汉安 楚渠 凌君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36,共4页
利用长蛹期野桑蚕与家蚕杂交可以选育蛹期发育,本研究选用比生产上使用的家蚕品种延长10 d以上的家蚕育种。春蚕期利用YSCAK8野桑蚕×872A(YSCAK8野桑蚕当年春季结的茧,该雌蛾的蛹期20 d)进行杂交,当年秋季饲养杂交一代,结茧化蛾后... 利用长蛹期野桑蚕与家蚕杂交可以选育蛹期发育,本研究选用比生产上使用的家蚕品种延长10 d以上的家蚕育种。春蚕期利用YSCAK8野桑蚕×872A(YSCAK8野桑蚕当年春季结的茧,该雌蛾的蛹期20 d)进行杂交,当年秋季饲养杂交一代,结茧化蛾后回交YSCAK8野桑蚕(YSCAK8野桑蚕蛾为同年春季结的茧,该蛾的蛹期122 d)雄蛾。从回交一代开始,选蛹期长的材料自交留种,经过9代的连续定向培育和选择,使控制杂交材料蛹期的基因得到充分的累加,选育成长蛹期基础材料8728,其蛹在18 d以内没有羽化,蛹期长达19~25 d占羽化数的1.77%,蛹期长达26~30 d占羽化数的3.89%,蛹期长达31~50 d占羽化数的39.75%,蛹期长达51~70 d占羽化数的31.27%,蛹期长达71~90 d占羽化数的18.38%,蛹期长达91~110 d占羽化数的4.06%;蛹期长达111~116 d占羽化数的0.88%;其全茧量1.2433 g,茧层量0.2041 g,茧层率16.416%,死笼率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长蛹期 定向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家蚕不同组织消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杨伟克 杨丽莎 +5 位作者 王永生 Syed Ahmed Zia 杨海 袁亚杰 陈松 朱水芬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5-660,共6页
【目的】研究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5龄家蚕不同组织相关消化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期揭示饲料育与桑叶育对家蚕机体消化代谢的生理差异。【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不同组织脂肪酶、a-淀粉酶和类... 【目的】研究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5龄家蚕不同组织相关消化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期揭示饲料育与桑叶育对家蚕机体消化代谢的生理差异。【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不同组织脂肪酶、a-淀粉酶和类胰蛋白酶的活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消化酶基因BmLip-1、Bm Amy1和BmTryp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桑叶饲育组家蚕相比,人工饲料育家蚕脂肪体和中肠脂肪酶、a-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淋巴的脂肪酶和a-淀粉酶活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血淋巴和中肠类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增高,脂肪体类胰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BmLip-1和BmAmy1的表达量仅在饲料育家蚕脂肪体组织中显著高于桑叶饲育组,这与其酶活性变化差异趋势相反。BmTryp的表达量在饲料育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中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桑叶饲育组,这与酶活性变化差异趋势一致。【结论】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不同组织消化酶活性及其相关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筛选和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优良家蚕新品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饲料 桑叶 家蚕 消化酶活性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角厉蝽对家蚕幼虫的捕食作用
3
作者 倪婧 李波 +4 位作者 李玲利 谢道燕 张永红 杨振国 白兴荣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5-983,共9页
目前叉角厉蝽Eocantheconafurcellata规模化人工饲养主要以鳞翅目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等为食料,但以害虫为食料饲养,在叉角厉蝽商品化包装、远距离带食料运输至释放地时,难免增加田间释放时... 目前叉角厉蝽Eocantheconafurcellata规模化人工饲养主要以鳞翅目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等为食料,但以害虫为食料饲养,在叉角厉蝽商品化包装、远距离带食料运输至释放地时,难免增加田间释放时害虫迁移入侵、扩散危害的风险。本研究将家蚕Bombyxmori幼虫作为叉角厉蝽各发育阶段的食料,具体探究叉角厉蝽各虫态对家蚕2~4龄期幼虫的捕食行为、捕食功能、搜寻效应,结果表明各虫态叉角厉蝽能够以单头捕食或集体围猎的方式攻击家蚕幼虫并成功捕食,捕食量随家蚕幼虫密度增加而增大,当猎物密度达到一定时,捕食量趋于稳定饱和;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圆盘方程,叉角厉蝽捕食能力与虫龄呈正相关,叉角厉蝽2龄若虫对家蚕2龄幼虫最大日捕食量为24.042头;叉角厉蝽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对家蚕2龄、3龄、4龄幼虫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42.1553头、18.5510头、20.5951头;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在猎物龄期和密度相同时,高龄叉角厉蝽的搜寻效应普遍大于低龄叉角厉蝽,且各虫态叉角厉蝽捕食低龄家蚕幼虫的搜寻效应大于捕食高龄家蚕幼虫。叉角厉蝽能够取食利用营养丰富的家蚕幼虫,大大提高了在田间释放的安全性,为规模化饲养过程中根据发育龄期选择合适龄期的家蚕幼虫及合适的投放数量饲喂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也为拓展家蚕的多元化资源利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角厉蝽 家蚕 捕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家蚕计数与体长测量研究
4
作者 刘莫尘 孙崇凯 +6 位作者 李正浩 常昊 尚明瑞 宋占华 刘贤军 孙廷举 闫银发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6-627,共12页
家蚕计数与体长测量是在家蚕养殖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传统家蚕计数及体长测量方法主要人工完成,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较难实现对家蚕数量和家蚕体长的快速、准确监控。本文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实现了家蚕计数及家蚕体长测量,以饲料育家蚕为研... 家蚕计数与体长测量是在家蚕养殖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传统家蚕计数及体长测量方法主要人工完成,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较难实现对家蚕数量和家蚕体长的快速、准确监控。本文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实现了家蚕计数及家蚕体长测量,以饲料育家蚕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家蚕关键点检测数据集,提出了YOLOv8-Pose-GE算法。该算法在YOLOv8-Pose的Backbone部分加入GAM注意力机制,可以放大全局交互,进行多层感知器的3D排列,提高模型特征提取能力的同时减少信息损失;在Neck部分添加ECA注意力机制,具有实现全局空间信息聚合的部分和进行跨通道交互进行建模的部分,可以提升模型对重要特征的感知能力,使模型更好的处理提取家蚕关键点特征。YOLOv8-Pose-GE的mAP、P和R分别为94.7%、95.31%和87.98%,均优于其他常用的关键点检测算法。该算法同时兼顾了速度,其FPS达到37.61 s^(−1)。本方法可以依靠YOLOv8-Pose-EG的head部分输出的坐标来对家蚕及家蚕关键点位置进行定位,并按顺序依次用直线连接家蚕关键点,由连线长度得到家蚕体长,同时实现家蚕计数。本文对家蚕拍摄录像中随机截取10帧图片进行计数实验,其MAE_L、MRE_L和MSD_L由分别为1.6头、3.6%和2.1头,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本文对40头家蚕(1-5龄家蚕中各随机取8头)进行测量实验,由结果分析得,该算法具有家蚕龄期越高,测量效果越好的特点,尤其5龄,MAE_L、MRE_L、MSD_L和PCC分别为12.29 px、1.87%、4.15px和0.977,总体误差较小。该算法满足家蚕计数及体长测量的需要,为提高家蚕养殖的质量,加强家蚕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深度学习 计数 体长 关键点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BmMRE11蛋白抑制BmNPV的增殖
5
作者 邹静蕾 夏君铭 +3 位作者 费世港 林佳生 冯敏 孙京臣 《蚕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2,共8页
Meiotic recombination 11(MRE11)是MRE11-RAD50-NBS1(MRN)复合物的关键组成部分,在DNA修复和先天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家蚕的BmMRE11蛋白与粉纹夜蛾和烟草夜蛾的MRE11蛋白具有密切关系。家蚕... Meiotic recombination 11(MRE11)是MRE11-RAD50-NBS1(MRN)复合物的关键组成部分,在DNA修复和先天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家蚕的BmMRE11蛋白与粉纹夜蛾和烟草夜蛾的MRE11蛋白具有密切关系。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感染后48 h,BmMRE11在BmN细胞和脂肪体中的表达均有上调。通过RNAi技术在BmN细胞中敲降BmMRE11基因,病毒基因vp39在BmNPV感染后48 h的表达显著上调,而病毒DNA含量在感染后24 h显著上调。利用pIEX表达载体过表达BmMRE11,病毒基因vp39在病毒感染后48 h的表达显著下调,病毒DNA含量在感染后48 h也显著下调。同样,在蚕体中进行BmMRE11基因敲降,病毒基因vp39和病毒DNA含量在感染后72 h均显著上调。结果表明,家蚕BmMRE11蛋白具有抑制BmNPV病毒增殖的作用,这为昆虫先天免疫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MRE11蛋白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好家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工作的体会
6
作者 白红英 范永慧 +5 位作者 朱红涛 陈海佺 李继娅 刘敏 杨伟克 廖鹏飞 《蚕桑茶叶通讯》 2025年第2期9-11,共3页
家蚕种质资源是开展遗传学、生物学和育种学的物质基础,家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过程中既要做到安全继代,又要保持好种性。从消毒防病、防止混杂、选择淘汰、饲养管理和资料归档保存等方面总结了做好家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工作的要求,为家... 家蚕种质资源是开展遗传学、生物学和育种学的物质基础,家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过程中既要做到安全继代,又要保持好种性。从消毒防病、防止混杂、选择淘汰、饲养管理和资料归档保存等方面总结了做好家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工作的要求,为家蚕种质资源种性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种质资源 继代保存 种性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现状及1~2龄粉体饲料育技术简介
7
作者 王永生 杨海 +13 位作者 陈云明 陈松 杨丽莎 杨伟克 崔琛 刘敏 廖鹏飞 江亚 范永慧 杨启慧 李琼艳 李继娅 李涛 朱水芬 《中国蚕业》 2025年第2期47-53,共7页
为保障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在云南省的进一步扩大与推广,加快小蚕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的标准化、科学化、适度规模化的推广进度。介绍了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进展,针对云南省蚕桑产业饲育环境与技术特点,结合1~2龄粉体人工饲料共育实... 为保障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在云南省的进一步扩大与推广,加快小蚕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的标准化、科学化、适度规模化的推广进度。介绍了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进展,针对云南省蚕桑产业饲育环境与技术特点,结合1~2龄粉体人工饲料共育实践,从设施与用具的准备、养蚕前的消毒与共育计划的制定、小蚕饵料的制备、收蚁方法、饲育要求及技术处理等方面总结了适合云南省蚕桑生产特点及养蚕具体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饲育技术,并积累实践经验提出探索偏低温饲育、采用饵料切碎饲育、总结适度规模化收蚁方法、规范盒种装卵量、建立小蚕人工饲料育规模化实用化的质量评价标准等生产体会,以期为云南省1~2龄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粉体饲料 饲养标准 消毒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在家蚕原原种繁育中的应用
8
作者 朱红涛 廖鹏飞 +4 位作者 范永慧 刘敏 李继娅 白红英 陈海佺 《蚕桑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4-5,共2页
采用计算机对原原种繁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有效应对家蚕原原种繁育数量增加时数据统计分析任务重的难题。阐述了计算机在原原种繁育过程中的应用,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计算机 家蚕 原原种繁育 统计分析 信息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新品种云夏3和云夏4原种的最适入库冷藏及浸酸时间研究
9
作者 杨继芬 罗智明 +6 位作者 李刚 杜伟 邓欢 骆红莲 黎永谋 高建华 廖鹏飞 《中国蚕业》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了解不同冷藏浸酸参数对家蚕新品种云夏3和云夏4原种孵化率的影响,掌握其最适入库、最适冷藏及最适浸酸时间,以云夏3和云夏4原种为材料,产卵后分别经25℃库外保护36h、48h、60h和72h,再经10~12℃保护2h后入库5℃冷藏。分别在冷藏35d、... 为了解不同冷藏浸酸参数对家蚕新品种云夏3和云夏4原种孵化率的影响,掌握其最适入库、最适冷藏及最适浸酸时间,以云夏3和云夏4原种为材料,产卵后分别经25℃库外保护36h、48h、60h和72h,再经10~12℃保护2h后入库5℃冷藏。分别在冷藏35d、40d和45d后出库,经15℃中间温度2h,于2%福尔马林溶液浸泡8.0min,用浓度18.87%、温度47.8℃的盐酸溶液浸渍,浸酸时间云夏3分设5.0min、6.0min、7.0min3个时间梯度,云夏4分设5.5min、6.5min、7.5min3个时间梯度,按二化性蚕品种的标准催青,催青至第12天调查蚕种孵化率。结果表明,蚕种孵化率因品种、库外保护时间、冷藏时间和浸酸时间等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缩短库外保护时间和浸酸时间、增加冷藏时间,对提高蚕种孵化率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最适入库时间云夏3A·云夏3B为60h、云夏3B·云夏3A和云夏4A·云夏4B为48h、云夏4B·云夏4A为72h;最适冷藏时间云夏3A·云夏3B≥35d、云夏3B·云夏3A≥45d、云夏4A·云夏4B≥40d、云夏4B·云夏4A>45d;最适浸酸时间云夏3A·云夏3B和云夏3B·云夏3A为5.0~6.0min、云夏4A·云夏4B和云夏4B·云夏4A为5.5min。试验结果有助于提高云夏3和云夏4原种的孵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夏3 云夏4 冷藏浸酸 家蚕原种 入库时间 冷藏时间 浸酸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秋用家蚕品种云夏3号的选育
10
作者 刘敏 吴克军 +6 位作者 李继娅 范永慧 李涛 杨海 罗顺高 廖鹏飞 董占鹏 《中国蚕业》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为了选育出适应云南省立体气候,满足农村粗放饲养需求的强健性家蚕品种,利用保存的家蚕种质资源,采用杂交和回交等方法,设置高温多湿环境(温度30~32℃、相对湿度85%~90%)、粗放饲养技术等处理,结合茧丝品质检验、繁育性能等性状的选择,... 为了选育出适应云南省立体气候,满足农村粗放饲养需求的强健性家蚕品种,利用保存的家蚕种质资源,采用杂交和回交等方法,设置高温多湿环境(温度30~32℃、相对湿度85%~90%)、粗放饲养技术等处理,结合茧丝品质检验、繁育性能等性状的选择,育成了一对强健性好、对高温多湿环境耐受性强、产量高的夏秋用家蚕新品种云夏3号。云夏3号鉴定结果显示:4龄蚕虫蛹统一生命率95.67%;万蚕产茧量18.04 kg,比对照品种秋丰×白玉增产0.39%;鲜毛茧出丝率17.58%,比对照品种高0.65个百分点;茧层率22.44%,茧丝长1155 m,解舒率77.29%,洁净93.02分,与对照品种相当;盒(张)种(25000粒/盒)产茧量32.11 kg,比对照品种增产5.24%。云夏3号于2024年3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适宜云南省夏秋季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秋季推广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品种 云夏3号 杂交育种 高温多湿 粗放饲养 强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种质资源特优性状新品系的创制与经济性状表现
11
作者 张友洪 肖文福 +5 位作者 蒋亚明 邹邦兴 张宇靖 万林荣 粟思源 鲁成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3-58,共6页
【目的】为提高家蚕杂交组合的综合经济性状,对家蚕亲本建立单项经济性状特优的新品系,并组配成同品种异品系的双杂交组合。【方法】在保持家蚕杂交组合蜀绣×渝春优良茧丝性状基础上,采用定向选择健康性、茧层率和活蛹缫丝方法,对... 【目的】为提高家蚕杂交组合的综合经济性状,对家蚕亲本建立单项经济性状特优的新品系,并组配成同品种异品系的双杂交组合。【方法】在保持家蚕杂交组合蜀绣×渝春优良茧丝性状基础上,采用定向选择健康性、茧层率和活蛹缫丝方法,对家蚕种质资源蜀绣、渝春分别从提高繁殖性能、强健性、茧层率和茧丝品质上进行定向筛选。【结果】成功培育出强健好养的蜀绣A和渝春B与茧层率较高的蜀绣B和渝春A共4个新品系,并组配成高生产性能的新杂交组合蜀绣A·蜀绣B×渝春A·渝春B。双交原种蜀绣A×蜀绣B和渝春A×渝春B分别与其单交原种蜀绣和渝春相比,龄期经过缩短,虫蛹生命率极显著提高,单蛾产卵量分别提高19.13%和24.56%。组配的新杂交组合蜀绣A·蜀绣B×渝春A·渝春B与原杂交种蜀绣×渝春相比,虫蛹生命率、万蚕收茧量分别显著提高5.89百分点和11.26%,解舒率、洁净、万蚕产丝量等茧丝性状优于蜀绣×渝春。【结论】在维持家蚕原品种综合经济性状前提下,定向选择健康性和茧层率,能获得单项性状优良的新品系。新组配的杂交组合因新品系经济性状互补,在饲养中表现出生长发育快、健康好养、病弱蚕少、个体存活率高、产茧量高及茧丝质优等优良性状。定向选择方法适用于家蚕单杂交组合的亲本单项性状特优的新品系培育,可为高生产性能杂交新组合的组配提供优异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种质资源 新品系 茧层率 茧丝品质 材料创制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不同来源蒸煮型粉体家蚕人工饲料全龄养蚕试验效果分析
12
作者 李继娅 刘敏 +2 位作者 范永慧 赵庆玲 孙勤倚 《中国蚕业》 2025年第2期23-27,共5页
为了解不同来源的蒸煮型粉体家蚕人工饲料全龄饲养家蚕的效果,选用苏州大学和重庆正佳饲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正佳)研究生产的蒸煮型粉体家蚕人工饲料,对皓月×菁松、云抗1号、云抗2号、云蚕11号等4个家蚕品种的反交进行全龄饲... 为了解不同来源的蒸煮型粉体家蚕人工饲料全龄饲养家蚕的效果,选用苏州大学和重庆正佳饲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正佳)研究生产的蒸煮型粉体家蚕人工饲料,对皓月×菁松、云抗1号、云抗2号、云蚕11号等4个家蚕品种的反交进行全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份不同来源的人工饲料饲育相同品种的家蚕,或同一来源的人工饲料饲育不同品种的家蚕,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苏州大学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优势表现为龄期经过短,5龄蚕体质量、产茧量和全茧量的增幅较高,而重庆正佳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优势则表现在24 h疏毛率、3眠蚕体质量和茧层率的提高方面。24 h疏毛率以饲喂重庆正佳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云蚕11号和云抗1号为最高,均达到100%;3眠蚕体质量以饲喂重庆正佳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云蚕11号和皓月×菁松的成绩较高,分别为0.295 g/头和0.292 g/头;5龄蚕体质量以饲喂苏州大学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云抗2号为最高,第5、第6和第7天的蚕体质量分别为2.467 g/头、2.674 g/头、2.852 g/头;饲喂苏州大学生产的人工饲料的云抗2号的100头蚕产茧量(108.98 g)和云抗1号的全茧量(1.23 g)为最高;茧层率以饲喂重庆正佳生产的人工饲料为高,4个家蚕品种的茧层率均在19.20%以上。综上,宜根据生产上推广的家蚕品种情况,选用适应性较好的饲料,或根据研制生产的人工饲料特点育成与之相适应的家蚕品种进行推广应用,有利于获得较好的养蚕效果,从而推动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粉体饲料 人工饲料 全龄养蚕 试验分析 24h疏毛率 蚕体质量 发育经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OBP和CSP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13
作者 王清海 贾燕华 +1 位作者 张瑜 黄珍富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161,共9页
为探究昆虫气味识别和化学感受机制,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并鉴定家蚕(Bombyx mori)和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性信息素分泌腺(Sex pheromone-producing glands,PGs)中的气味结合蛋白(OBP)和化学感受蛋白(CSP)基因,分析其差异表... 为探究昆虫气味识别和化学感受机制,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并鉴定家蚕(Bombyx mori)和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性信息素分泌腺(Sex pheromone-producing glands,PGs)中的气味结合蛋白(OBP)和化学感受蛋白(CSP)基因,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家蚕性信息素成分(蚕蛾醇和蚕蛾醛)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共鉴定出13个OBP基因和10个CSP基因。其中,5个OBP基因(OBP11、OBP23、OBP27、OBP41、OBP42)和4个CSP基因(CSP3、CSP12、CSP13、CSP15)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家蚕幼虫和成虫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各异。值得注意的是,OBP11基因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表现出最高的表达量,且在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性信息素分泌腺中持续性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基因表达水平在羽化24 h较羽化前在0.001水平上显著升高,而在交配6 h则在0.001水平上显著下降。GC-MS分析显示,蚕蛾醇的相对浓度在羽化前保持稳定,而在羽化24 h在0.001水平上显著上升,交配3 h在0.001水平上显著下降。相比之下,蚕蛾醛的相对浓度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始终维持稳定水平。综上,OBP11基因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均呈现高表达,其表达动态(羽化后上调、交配后下调)与蚕蛾醇含量变化高度一致,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了性信息素的结合与释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中国野桑蚕 性信息素分泌腺 气味结合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 基因鉴定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母蛾微孢子虫带毒程度对子代胚胎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影响
14
作者 唐名艳 唐亮 +7 位作者 何章帅 董桂清 于弋翔 黄深惠 孟宪志 蒋满贵 胡文娟 潘国庆 《蚕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1,共9页
探究家蚕母蛾带毒程度与子代蚕卵胚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关系,同时调查不同原种子代蚕卵胚胎对Nb的抗性差异,对家蚕微粒子病检疫以及家蚕抗病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于5龄第3天,用低(40个孢子/头蚕... 探究家蚕母蛾带毒程度与子代蚕卵胚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关系,同时调查不同原种子代蚕卵胚胎对Nb的抗性差异,对家蚕微粒子病检疫以及家蚕抗病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于5龄第3天,用低(40个孢子/头蚕)、中(400个孢子/头蚕)、高(4 000个孢子/头蚕)3种不同剂量的Nb孢子添食原种932×芙蓉(9·芙)和7532×湘晖(7·湘),获取带毒程度不同的母蛾,分别与7·湘、9·芙健康雄性蚕蛾交配制成一代杂交种蚕卵;进而将感染母蛾所产蚕卵即时浸酸后催青72 h,采用重组酶介导链替换核酸扩增技术(RAA)、量子点层析核酸检测试纸条(QNALFS)、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3种分子检测方法检测胚胎感染情况。试验结果显示:qPCR和RAA两者检出率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QNALFS;母蛾带毒量在镜检无毒(<10^(4)个孢子/蛾)至低带毒(10^(4)~2.5×10^(6)个孢子/蛾)之间时,胚胎的感染率及感染程度没有明显变化,而当母蛾带毒量上升至高带毒(>2.5×10^(6)个孢子/蛾)时,7·湘子代蚕卵胚胎的感染率、感染程度以及9·芙胚胎的感染率显著上升,但9·芙子代蚕卵胚胎的感染程度变化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9·芙子代蚕卵胚胎的感染程度同时受攻毒剂量和母蛾带毒程度的影响,低、中剂量攻毒时9·芙高带毒、低带毒、无毒母蛾的胚胎感染程度相近,只有高剂量攻毒时高带毒母蛾的胚胎感染程度才显著上升;9·芙和7·湘2个品种的胚胎感染率差异不显著,但9·芙高带毒母蛾子代蚕卵胚胎感染程度极显著低于7·湘。研究结果表明:母蛾带毒程度显著影响7·湘、9·芙子代蚕卵胚胎感染率,且母蛾带毒程度与胚胎感染率呈正相关;但母蛾带毒程度与胚胎感染程度存在不确定性的关系,同时受品种、攻毒剂量的影响;9·芙子代蚕卵胚胎对Nb的抗性高于7·湘。试验结果可为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检验的完善、成品卵检测新标准的制定以及微粒子病抗病素材的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微孢子虫 胚胎感染 母蛾带毒程度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分子伴侣HSP40/DnaJ-1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作者 高瑞娜 《北方蚕业》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分子伴侣在病毒感染中具有免疫保护作用。为研究家蚕分子伴侣HSP40/DnaJ-1的功能,对HSP40/DnaJ-1的理化性质、亲水/疏水性、磷酸化/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三级结构、跨膜结构、互作蛋白及同源性等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家蚕HSP40... 分子伴侣在病毒感染中具有免疫保护作用。为研究家蚕分子伴侣HSP40/DnaJ-1的功能,对HSP40/DnaJ-1的理化性质、亲水/疏水性、磷酸化/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三级结构、跨膜结构、互作蛋白及同源性等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家蚕HSP40/DnaJ-1基因共编码408个氨基酸,29个磷酸化位点、1个N-糖基化位点和8个O-糖基化位点,是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含信号肽,不含跨膜结构。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二级结构的主要存在形式,与之互作的蛋白主要以不同家族的分子伴侣为主。同源进化分析发现,家蚕的HSP40/DnaJ-1蛋白与鳞翅目昆虫草地贪夜蛾、斜纹夜蛾、小蜡螟和大蜡螟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为鳞翅目害虫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家蚕抗病毒免疫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分子伴侣 HSP40/DnaJ-1蛋白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添食对家蚕幼虫生理及蚕蛹养分特征的影响
16
作者 任燕 王小慧 +6 位作者 肖阳 邢东旭 杨琼 张伟龙 钟赛意 李庆荣 邹宇晓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5-1325,共11页
【目的】探究益生菌添食对家蚕幼虫生理及蚕蛹养分特征的影响,为益生菌在家蚕饲养中的应用及高品质蚕蛹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家蚕5龄幼虫为研究对象,添食喷洒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IM 1.325)和干酪乳杆... 【目的】探究益生菌添食对家蚕幼虫生理及蚕蛹养分特征的影响,为益生菌在家蚕饲养中的应用及高品质蚕蛹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家蚕5龄幼虫为研究对象,添食喷洒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IM 1.325)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GIM 1.411)的桑叶,分别设为LR组和LC组,对照组(CON)添食喷洒等量稀释的MRS肉汤培养基的桑叶。取血淋巴、中肠上清液、脂肪体和全肠(含内容物)。记录添食后第6 d家蚕幼虫和蚕蛹死亡数,计算家蚕5龄幼虫存活率和茧层率。使用试剂盒检测肠道α-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力与血淋巴总抗氧化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体组织抗菌肽基因相对表达量。利用Illumina HiSeq^(TM)2500平台对肠道菌群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分析和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并检测蚕蛹营养成分。【结果】LR和LC组家蚕5龄幼虫存活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下同)。家蚕5龄幼虫添食益生菌后第1~6 d,LR和LC组家蚕肠道α-淀粉酶活力均显著低于CON组,胰蛋白酶活力均显著高于CON组,除第5 d外,LR和LC组脂肪酶活力均显著高于CON组;除第2和第6 d外,LR组家蚕血淋巴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CON组,除第1和第5 d外,LR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著高于CON组,除第3和第6 d外,LC组总抗氧化能均显著低于CON组,在第1~3 d,LC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著高于CON组,LR和LC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第2~6 d均显著高于CON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LR和LC组家蚕脂肪体组织抗菌肽基因BmAttacin1、BmCecropinB6、BmDefensinA和BmLebocin3相对表达量在添食后第4和第6 d显著升高,LC组BmGloverin2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添食后第2、第4和第6 d均显著升高,LR和LC组BmMoricin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添食后第2、第4和第6 d均显著升高。OTU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添食后第4 d外,同一取样时间下益生菌添食组OTU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MetaCyc通路功能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取样时间下,参与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蚕蛹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LR和LC组蚕蛹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总糖含量显著降低。【结论】益生菌添食能提高家蚕5龄幼虫存活率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并通过调节血淋巴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菌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来增强家蚕免疫力,还能改善蚕蛹营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益生菌 蚕蛹 养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BmRlip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17
作者 刘圳烨 杨文宇 +4 位作者 周丽 吴巧 彭子涵 鲁成 陈鹏 《蚕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家蚕作为变温动物,周围温度的变化会对其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探究家蚕抗高温机制,培育抗高温品系具有重要意义。前期通过转录组学鉴定到了家蚕Rlip(BmRlip)基因能够响应高温刺激。从家蚕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BmRlip基因... 家蚕作为变温动物,周围温度的变化会对其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探究家蚕抗高温机制,培育抗高温品系具有重要意义。前期通过转录组学鉴定到了家蚕Rlip(BmRlip)基因能够响应高温刺激。从家蚕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BmRlip基因,对其序列和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并在细胞水平探究其功能。BmRlip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2124 bp,其编码蛋白由707个氨基酸组成,含有一个RhoGAP结构域。同源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mRlip基因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BmRlip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表明,其在家蚕各龄眠期高量表达;高温能够诱导家蚕个体和细胞中BmRlip基因表达量上调。对BmRlip基因的功能分析表明,过表达BmRlip基因后,在37℃高温条件下能增强家蚕细胞的增殖活力,减少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积累,降低细胞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进而提高家蚕细胞的抗高温能力。上述结果表明,BmRlip基因在家蚕的抗高温过程中行使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阐明家蚕抗高温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并为家蚕抗高温品系培育提供了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高温 BmRlip基因 氧化应激 增殖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鉴定家蚕转基因位点方法的建立
18
作者 周昂 蒋晶晶 +4 位作者 左伟东 陈欣 童晓玲 代方银 李春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建立一种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高效鉴定家蚕转基因插入位点的方法,并分析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从而为家蚕及其他物种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展低成本、高通量的转基因位点鉴定提供参考。首先,采集两份家蚕转基因材料的蛹,进行全... 建立一种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高效鉴定家蚕转基因插入位点的方法,并分析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从而为家蚕及其他物种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展低成本、高通量的转基因位点鉴定提供参考。首先,采集两份家蚕转基因材料的蛹,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经过质量控制筛选出高质量的测序后读段(reads)。以载体序列和家蚕基因组为参考,经两轮比对分析,得到覆盖基因组和载体的目标reads。利用目标reads上的基因组序列在家蚕泛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进而获得插入位点的具体位置。随后,运用Seqtk软件对数据进行抽样,分析不同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两份材料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分别为9.76 G和11.18 G,质控后读段(clean reads)数量分别为32639026和37394695,测序深度约为20×。序列比对分析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验证结果显示:TransGene_1的插入位点位于1号染色体1899494 bp与1899495 bp之间;TransGene_2的插入位点位于21号染色体959510 bp与959515 bp之间,且插入位点均处于基因间区。利用两份转基因材料的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不同测序深度的模拟分析,发现转基因材料TransGene_1在测序深度为6×时就能够得到覆盖两侧断点的reads,实现精确定位,而TransGene_2则需要测序深度达到10×及以上才能实现精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转基因插入位点 基因组测序 测序深度 转基因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小茧突变体sc生长发育相关通路差异表达基因转录分析
19
作者 吴赛 王闪闪 +4 位作者 赵巧玲 朱娟 王梅仙 唐顺明 沈兴家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目的】航天蚕Bombyx mori后代小茧突变体sc的幼虫发育缓慢,食桑量少,推测其生长发育相关通路基因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sc突变受一对位于家蚕第3连锁群的隐性基因控制,但其控制基因并未被鉴定。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分析sc与... 【目的】航天蚕Bombyx mori后代小茧突变体sc的幼虫发育缓慢,食桑量少,推测其生长发育相关通路基因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sc突变受一对位于家蚕第3连锁群的隐性基因控制,但其控制基因并未被鉴定。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分析sc与航天蚕后代正常茧品系TG的转录组数据,为sc突变体相应基因的鉴定及分子机制的解析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取sc和TG 5龄第4天幼虫的头部和中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并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对DEGs进行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qRT-PCR验证随机选取的DEGs在sc和TG中的表达量。此外,利用qRT-PCR调查感兴趣基因在sc中的表达量。【结果】TG vs sc比较组头部检测到1528个DEGs,其中820个上调表达,708个下调表达;TG vs sc比较组中肠检测到1401个DEGs,其中683个上调表达,718个下调表达。GO分析表明头部和中肠DEGs在生物学过程中,大多数DEGs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和刺激反应等;在分子功能中,大多数DEGs参与结合、催化活性、结构分子活性、转运蛋白活性和ATP依赖活性等。头部和中肠DEGs均涉及Hippo,Insulin和mTOR等与家蚕生长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qRT-PCR分析显示,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与TG相比,sc中生长发育相关通路中BMSK0008105,BMSK0009907,BMSK0002689,BMSK0000286,BMSK0012340和BMSK00083629等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结论】sc和TG中生长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通过影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器官发生和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等生理过程,进而影响小茧突变体sc的体型发育。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sc突变体形成的分子机制,并为家蚕体型调控研究积累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航天蚕 小茧突变体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BmNPC2蛋白与BmNPV GP64互作关键位点的鉴定
20
作者 蔡雅妮 范有鹏 +3 位作者 杨忠华 韦俊宏 潘国庆 李春峰 《蚕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4,共8页
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感染导致的家蚕血液型脓病给蚕桑产业造成巨大损失,然而BmNPV与宿主的互作机制至今仍然不明晰。前期的研究发现,BmNPC2可显著促进BmNPV感染,BmNPC2蛋白能够直接与BmNPV... 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感染导致的家蚕血液型脓病给蚕桑产业造成巨大损失,然而BmNPV与宿主的互作机制至今仍然不明晰。前期的研究发现,BmNPC2可显著促进BmNPV感染,BmNPC2蛋白能够直接与BmNPV的囊膜蛋白GP64互作,敲除BmNPC2影响病毒粒子在晚期内体中的膜融合效率。为了鉴定BmNPC2蛋白与病毒囊膜蛋白GP64的互作关键位点,首先通过同源建模以及酵母双杂交试验,筛选出BmNPC2蛋白与囊膜蛋白GP64互作的2个关键区段。随后,将这两个区段位点的氨基酸进行逐个突变,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N95、D97、P105为关键互作位点。在敲除BmNPC2基因的BmE细胞中回补突变3个关键位点的BmNPC2蛋白后,细胞中BmNPV的病毒相对载量显著低于回补野生型BmNPC2蛋白组。以上结果表明,BmNPC2的这3个关键位点的突变显著减弱了BmNPV的感染能力,这些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BmNPV侵染家蚕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NPV BmNPC2 GP64蛋白 定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