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学家校协同育人现状与对策——基于对中学生家长的调查 被引量:10
1
作者 戴斌荣 杜思佳 邱慧燕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58,共5页
采用自编《中学生家长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状况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河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1所中学2 682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功能认知不够到位、对家校协同育人内容认识不够全面、对家校协同育人参... 采用自编《中学生家长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状况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河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1所中学2 682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功能认知不够到位、对家校协同育人内容认识不够全面、对家校协同育人参与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家长教育能力有限、忙于生计和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认为,提高中学生家长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的水平,要加强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功能的认知,积极搭建多元化家校协同育人的沟通平台,统合资源以激发家长参与热情和利用“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的家校协同育人效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家校协同育人 中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根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20期26-28,共3页
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颁布。这一政策实施伊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便相行渐近,家校协同育人更是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导向。基于此,笔者尝试立足“双减”背景,紧扣家校实际,结合育人需求,通过做好这道“加减乘除”四则... 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颁布。这一政策实施伊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便相行渐近,家校协同育人更是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导向。基于此,笔者尝试立足“双减”背景,紧扣家校实际,结合育人需求,通过做好这道“加减乘除”四则育人运算,为家校协同育人积蓄力量,引领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家校协同育人 育人运算 减负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博弈困境与纾解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茂庆 伍辉燕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2,共12页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旨归。在以往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分别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博弈困境,呈现家庭...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旨归。在以往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分别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博弈困境,呈现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错位和社会教育越位等错综复杂的局面,进而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有效纾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博弈困境,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条件,确保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信息共享和权责明晰;激发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使其履行各自职责;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评价体系,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高效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 高质量发展 协同育人 博弈困境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外实践活动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4
作者 冯嵩 张倩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0,共4页
“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大量课外、校外空余时间被释放出来,家长有些无所适从,引发了诸如高端私教、隐蔽培训班等阻碍政策实施的现象。经过精妙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可成为有效关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链接点,能让家长从中窥见孩子的学... “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大量课外、校外空余时间被释放出来,家长有些无所适从,引发了诸如高端私教、隐蔽培训班等阻碍政策实施的现象。经过精妙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可成为有效关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链接点,能让家长从中窥见孩子的学科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得到相辅相成的发展,从而降低家长焦虑。然而,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重游轻学、内容与校内课程相脱节、加重学生课外负担等问题,应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拓展校内课程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外实践的主人,充分发挥其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降低家长焦虑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外实践活动 长焦虑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特征、价值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百成 潘小峰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10,共5页
“教联体”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以一体化理念赋能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为促进区域政、校、家、社等主体协同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教育共同体。“教联体”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多元性、区域适应性、过程协同性等特征,这些特征... “教联体”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以一体化理念赋能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为促进区域政、校、家、社等主体协同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教育共同体。“教联体”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多元性、区域适应性、过程协同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教联体”运行的基础。“教联体”的构建有利于打造协同育人平台、深化区域教育、促进学段衔接和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联体”构建需要通过凝聚协同共识,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探寻系统建构,促进多方主体优势互补;因地制宜施策,打造区域特色协同模式;融合科技创新,推动教联体现代化发展等举措,稳步推进“教联体”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 协同育人 “教联体” 高质量教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价值、新逻辑与新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邵晓枫 罗志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6,203,共10页
教育强国建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除了传统的促进学校及其学生发展的价值外,还具有提升国家教育综合实力及助力强国建设两大方面的新价值。其价值观应... 教育强国建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除了传统的促进学校及其学生发展的价值外,还具有提升国家教育综合实力及助力强国建设两大方面的新价值。其价值观应从只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狭隘公共价值观转向更广大的公共价值观,育人对象应从学校学生走向全体社会成员,育人目标应从单一的学校教育目标统领到建立多元的育人目标体系,育人主体结构应从以学校为中心走向多元主体间性关系。同时,应建立以家校社各方主动参与的动力机制为前提,以健全的多元共治组织机制为抓手,以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保障,以规范专业的评价体系为导向与激励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国 协同育人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行动”进路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江楠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26,共5页
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场域、学校教育场域和社会教育场域的通力合作。行动是唯一不具有功利性的人类实践方式,具有强大的教育集成力。家庭、学校、社会是处于公共空间中的三大教育场域。彰显行动的人文价值和功能以主... 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场域、学校教育场域和社会教育场域的通力合作。行动是唯一不具有功利性的人类实践方式,具有强大的教育集成力。家庭、学校、社会是处于公共空间中的三大教育场域。彰显行动的人文价值和功能以主动应对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的“异位”、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的“孤立”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结果的“冲突”等行动被遮蔽的现象,要以推动教育回归原点为核心目标指向,以丰富沟通和交往方式激活在场活力,以确立共在关系为本质提升育人品质,以行动为载体促进家校社跨界合作,全面彰显教育的行动品格,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理论 协同育人 原点 沟通与交往 共在关系 行动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域下乡村学校引领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褚红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3-50,共8页
共生理论为解决共存样态下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悬浮化困境提供了有益启示。基于共生理论发现,乡村学校是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主导性共生单元,互惠共生关系是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价值追... 共生理论为解决共存样态下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悬浮化困境提供了有益启示。基于共生理论发现,乡村学校是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主导性共生单元,互惠共生关系是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价值追求,共生环境是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外部保障。当前,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形成正面临着共生单元中乡村学校德育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共生关系中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非共生态、共生环境中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乡土文化环境掣肘等困境。乡村学校应在共生单元中,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德育的引领作用;在共生关系中,构建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互惠共生伙伴关系;在共生环境中,主动适应乡村社会建立“信任链”和“重情谊”的行动逻辑和交往逻辑,最终形成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乡村学 协同德共生系统 共生单元 共生关系 共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组织边界
9
作者 李百成 潘小峰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4-18,共5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建设和治理机制本质上是一种跨组织边界的协同治理模式。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需求的变化,不同群体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应综合考虑组织特性、过程管理、情境因素、资源配置等因素,进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建设和治理机制本质上是一种跨组织边界的协同治理模式。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需求的变化,不同群体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应综合考虑组织特性、过程管理、情境因素、资源配置等因素,进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组织边界治理机制。基于组织边界视角,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中多主体参与的治理逻辑,提出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健全治理工具体系、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组织文化融合的协同治理行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教联体 组织边界 基础教 边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中介方法论的思考
10
作者 许晓革 张祥兰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0,共8页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不断深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发展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尚不能很好地阐释或指导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究其原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没有真正地遵循实践逻辑。从中介方法论...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不断深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发展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尚不能很好地阐释或指导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究其原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没有真正地遵循实践逻辑。从中介方法论的角度解释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逻辑的方法论意蕴,得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具有融合性、关系性与生成性三大关键属性。基于实践逻辑的中介方法论,进一步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即立足真实情境,运用实践思维;坚持全面协同,优化实践机制;基于素养导向,生成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理论 实践逻辑 高质量发展 中介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边界意识与跨界行动
11
作者 李江楠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6,159,共12页
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在的群体行动,确保三方边界清晰是凝聚育人合力的根本前提。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深陷失界困境,学校教育“放大化”、家庭教育“学校化”、社会教育“隐匿化”等问题阻碍协同育人合力的发挥。在确... 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在的群体行动,确保三方边界清晰是凝聚育人合力的根本前提。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深陷失界困境,学校教育“放大化”、家庭教育“学校化”、社会教育“隐匿化”等问题阻碍协同育人合力的发挥。在确保学校、家庭、社会边界清晰的基础上进行边界跨越以实现“跨以成人”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根本指向。行动和教育具有同构性。彰显教育的行动品格,发挥行动跨界的载体作用,对于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在“公共领域”中围绕学生发展共同行动,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回归原点;以交互行动丰富沟通和交往方式,激活校家社协同育人在场活力;在意向情境中通过探究行动生成缄默知识,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边界 边界意识 跨界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校园建设助力家校协同育人研究
12
作者 冉崇娟 《计算机科学》 2025年第9期410-414,共5页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智慧校园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载体.智慧校园建设对家校协同育人的助力,既紧密响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推动家校协同数字化”的政策要求——通过技术赋能让协同模式从传统经验驱动转向数...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智慧校园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载体.智慧校园建设对家校协同育人的助力,既紧密响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推动家校协同数字化”的政策要求——通过技术赋能让协同模式从传统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为教育数字化生态的构建提供关键支撑;又能精准契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同时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提升育人能力,最终促成学校与家庭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文章围绕智慧校园与家校协同育人展开,首先界定二者的核心概念,剖析智慧校园为家校协同提供技术赋能的具体路径;其次,阐述智慧校园破解传统协同局限、适配新时代育人需求的必要性;再次,分析当前家校协同在信息互通、参与协同、责任分担、评价反馈四大维度存在的具体困境;最后,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旨在为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推动家校形成育人合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家校协同育人 数字化 技术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形势研判、关键挑战与政策路径--基于中国东中西部21省9199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7
13
作者 薛二勇 张俊姣 李健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在科学教育的实施中,我国以多元主体推进科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家校社基于项目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建立科学设施和场馆的科学教育共促渠道,取...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在科学教育的实施中,我国以多元主体推进科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家校社基于项目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建立科学设施和场馆的科学教育共促渠道,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在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科学教育师资薄弱、协同运行机制缺失,家庭科学教育的认知、能力、资源有待改进,社会科学教育布局、联动和共享机制不健全,科学教育多主体协同组织、机制、动力缺失,其制约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这迫切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建立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组织机制、建立科学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制度、建立标准化的科学教师专兼职聘任制度、建立家校社开展科学教育资源拓展机制、建立多元主体互促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科学教 改革 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共同体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的审思与重塑 被引量:13
14
作者 鲁长风 田友谊 黄春晨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38-45,共8页
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推进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源于对育人主体个体理性的忽略、育人技术化的认知与育人活动的去情感化,遵循的仍是开展集体活动的行动逻辑。立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的提升,协同育人的逻辑应由“集体行动”转变为“共... 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推进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源于对育人主体个体理性的忽略、育人技术化的认知与育人活动的去情感化,遵循的仍是开展集体活动的行动逻辑。立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的提升,协同育人的逻辑应由“集体行动”转变为“共同体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不再单一注重集体理性,个体理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协同育人的技术性迁移理念亦被更替,转化为随场域与情境变化而适时调整;协同育人也由唯目的性的社会活动更迭为注重主体情感的育人活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制度重塑,亟待夯实共同体育人的供给基础,引领家校社协同育人内涵式增长;廓清共同体育人的认知前提,确立家校社三方育人主体性地位;创设共同体育人的交往情境,填补家校社协同交互功能性真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庭教 社会教 共同体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美家长教师协会引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雯 万秀兰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40,共21页
全美家长教师协会是引领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组织。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协会逐步建立了国家—州—地方三级组织结构,组织内部治理制度化,利用战略规划突出组织工作的目的性、行动重点和行动策略,并持续优化组织人力资源。该协... 全美家长教师协会是引领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组织。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协会逐步建立了国家—州—地方三级组织结构,组织内部治理制度化,利用战略规划突出组织工作的目的性、行动重点和行动策略,并持续优化组织人力资源。该协会向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为家长、教师和社区提供专业指导与教育培训,拓宽学术交流及学校筹资渠道,并直接开展家校社合作系列活动,为美国家校社协同促进学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体现了该协会强烈的品牌营造和维护意识、强烈的专业服务意识以及强大的专业服务能力。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组织建设,应构建全国性强力组织网络,加强在顶层设计中的话语权,紧密围绕学生发展,树立专业权威和品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美长教师协会 协同育人 组织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体育参与中的家长教育:价值、镜鉴与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喻晶 李成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青少年体育参与中的家长教育能优化家长行为,提升家长教育技能,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探讨青少年体育参与中家长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剖析现实困境,系统梳理青少年体育发达国家在家长教育的需求探索、内容设... 青少年体育参与中的家长教育能优化家长行为,提升家长教育技能,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探讨青少年体育参与中家长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剖析现实困境,系统梳理青少年体育发达国家在家长教育的需求探索、内容设计与开展实施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青少年体育参与中家长教育开展的中国方略:提升对家长教育研究的重视,全社会合力推动家长教育的开展;探索家长教育需求,构建本土化的家长教育内容体系,培养家长教育专业人才;探索中国特色家长教育实践路径,推动家长教育成为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必修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教 青少年体参与 庭体 协同育人 青少年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联体协同机制的创新
17
作者 黄丽萍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18-22,共5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教联体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创新路径。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为指导,基于教联体协同机制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大特征,以儿童需求为核心,整合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教联体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创新路径。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为指导,基于教联体协同机制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大特征,以儿童需求为核心,整合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资源,构建“预防—干预—支持”的全链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出分级预警、家庭教育赋能、实践活动开展、跨学科协作和数字平台建设五大策略,强调通过游戏化、轻量化和动态化的方式提升协同效能,为破解心理健康教育碎片化问题提供了实践方案,助力实现儿童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联体 协同育人 小学生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遭遇的困境及其应对 被引量:95
18
作者 齐彦磊 周洪宇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2-36,67,共6页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厘清家校社协同育人职责,丰富家校社协同育人沟通方式,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实践中遭遇了信任困境、沟通困境、合作困境和组...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厘清家校社协同育人职责,丰富家校社协同育人沟通方式,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实践中遭遇了信任困境、沟通困境、合作困境和组织困境。家校社之间尚未完全形成育人共识,家校社之间尚未完全畅通沟通渠道,家校社之间尚未完全明确分工职责,家校社之间尚未完全规范协同组织。“双减”背景下破解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的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家校社协同信任机制,促进家校社形成育人共识;建立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促进家校社开展高效沟通;建立家校社协同合作机制,促进家校社发挥育人合力;建立家校社协同组织机制,促进家校社组织规范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协同育人 庭教 社会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共育与跨界整合: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晓红 杜娇阳 李琼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36,共16页
基于合作共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其目的是改善教育生态,促进儿童中心的教育发展。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产生于家校社合作的政策与实践背景下,合作共育的育人目标贯穿于教师教育的主线,体现在教师教育标准中。同时,合作共育... 基于合作共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其目的是改善教育生态,促进儿童中心的教育发展。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产生于家校社合作的政策与实践背景下,合作共育的育人目标贯穿于教师教育的主线,体现在教师教育标准中。同时,合作共育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核心,在新的理论课程与原有理论课程中得以彰显。教师在职前和职后阶段中的实践体验是基于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合作项目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增强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多元文化体验。从实施效果来看,美国多数高校均纳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仅有少数职前教师没有接受充分的教师教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合作共 跨界整合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 被引量:126
20
作者 邵晓枫 郑少飞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90,共9页
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实施“双减”政策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较于过去的家校社三结合教育,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 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实施“双减”政策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较于过去的家校社三结合教育,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呈现出育人对象从在校学生转向所有社会成员、育人目标从工具性回归“立德树人”初心、育人重心从只注重儿童青少年教育转向注重终身教育、育人方式从无序合作转向有序协调的新特点。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助力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助推“双减”政策实施,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此,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机制建设上应当以三方协同的育人理念为内在动力,进一步明晰三者间的职责和关系,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并在管理机构建设、分类分层育人、专业性提升等方面加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庭教 社会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