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非汉族体大家族理念与形制——基于西域诸族的考释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泓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3-120,共8页
汉人大家族由中外汉学家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与根基而成为汉学宗族研究的传统对象。然而,家族宗族实体同样存在于非汉族体的历史和社会,在汉人社会称为宗族,在中东欧称为"父姓氏集团",在内陆亚则为家族公社。即在汉域之外,宗... 汉人大家族由中外汉学家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与根基而成为汉学宗族研究的传统对象。然而,家族宗族实体同样存在于非汉族体的历史和社会,在汉人社会称为宗族,在中东欧称为"父姓氏集团",在内陆亚则为家族公社。即在汉域之外,宗统世系观念与制度同等重要,同具历史意义,亦是其世族、历史、王室、王朝延伸的内在线索和传统文化的根基。边域诸族的家规家约系谱等,或有《朱子家礼》的要素,但其大家族元素和理念,基于原有族体文化或由其生成,并非且不应视作仅或一律为汉人家族观念的移植。本文究溯非汉族体家族研究脉络,以内陆亚和中国诸族体大家族制度补充非汉域的大家族形态,以边域跨域理念宗族补缺汉学宗族研究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汉族体 宗法家族 父系家族 扩大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宗族家族制度试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龚佩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0-57,共8页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宗族,其先祖赵必次是南宋皇帝的宗亲,南宋末年流亡粤,必次的曾孙宗远定居浮石,逐渐繁衍成今天浮石地区庞大的赵氏宗族。建国前,赵氏宗族遵循宗法家族制及儒家文化,聚族而居,以宗族自治,强调祠堂和祭祖的重要性...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宗族,其先祖赵必次是南宋皇帝的宗亲,南宋末年流亡粤,必次的曾孙宗远定居浮石,逐渐繁衍成今天浮石地区庞大的赵氏宗族。建国前,赵氏宗族遵循宗法家族制及儒家文化,聚族而居,以宗族自治,强调祠堂和祭祖的重要性,修族谱和频繁的祭祀活动,极大地团结族人,并巩固了绅民自治的政治结构。建国后,消灭了地主阶级及族权系统,但由于农业的手工劳动方式,血缘宗族家族依然是组织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改革开放后,经济多样化,且按民主、法制原则经营、管理,从而逐渐脱离血缘原则,浮石现正处在这一转型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家族 始祖祠 房祖祠 家族 户法 绅民自治 “细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封建家族的物质基础是墓祭田 被引量:7
3
作者 宋三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79-83,共5页
中国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从宋代开始发生变化,至明代中叶形成了以族产、族谱、祠堂为主要特征的家族组织。宋代是这一转变的开始,封建家族组织极不完善。学术界对明中叶以后的封建家族组织研究甚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对宋代的封建家... 中国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从宋代开始发生变化,至明代中叶形成了以族产、族谱、祠堂为主要特征的家族组织。宋代是这一转变的开始,封建家族组织极不完善。学术界对明中叶以后的封建家族组织研究甚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对宋代的封建家族组织则研究不够,成果亦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组织 宗法家族 族产 义庄 宗族 官僚地主 学术界 祠堂 祖先 北宋末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家族法的成因及其历史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林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家族制度对封建法制的影响被概括为法的“家族主义”。它是指在封建法制中,不仅法典具体条款充分体现了以家庭伦理关系和宗法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而且以家族伦理关系为基础,将其作为立法与司法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家庭制度与古代国家政... 家族制度对封建法制的影响被概括为法的“家族主义”。它是指在封建法制中,不仅法典具体条款充分体现了以家庭伦理关系和宗法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而且以家族伦理关系为基础,将其作为立法与司法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家庭制度与古代国家政治法律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关系 司法 法典 法律规定 家族制度 家族主义 封建法制 宗法家族 历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分家律法演进趋势论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美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86,共8页
唐宋时期分家律法的发展演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唐代分家律法重点在于强调父母在世时子孙不得别籍异财,积极倡导共财同居的家庭模式;北宋分家律法重点则扩展到对父母亡后的分家活动进行干预限控,意在通过保留墓地、祖宅以及设置祭... 唐宋时期分家律法的发展演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唐代分家律法重点在于强调父母在世时子孙不得别籍异财,积极倡导共财同居的家庭模式;北宋分家律法重点则扩展到对父母亡后的分家活动进行干预限控,意在通过保留墓地、祖宅以及设置祭田保障祭祀、周济族人,来建构家族宗法体制、维持家族延续;南宋时代的分家律法着意于宣明亲在即许分家析产的合法性,坚持以"生分"之制安定家族秩序,并规定预留养老田以作赡养之资,确保诸子析产之后父母老有所依。由唐至宋,分家律法的关注点,从父母在世时到父母逝世后;分家律法的内容,从简单到周备,从宏观调控到细致规制,从强调礼教原则到重视实际操作,清晰表露出国家对家族干预的日趋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干预 别籍异财 析产分居 家族宗法 礼仪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思想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英华 李淑贤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5-91,共7页
“天人合一”命题是中国人认识世界自觉提出的一个问题。它反映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在传统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一直与政权长期结合的儒家思想对此问题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仅就儒学“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发展、内涵及其在历... “天人合一”命题是中国人认识世界自觉提出的一个问题。它反映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在传统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一直与政权长期结合的儒家思想对此问题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仅就儒学“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发展、内涵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儒家 历史观 思想内涵 政治秩序 作用 家族宗法制度 "天人合一"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立嗣制度探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吕志兴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2-136,共5页
立嗣之俗古已有之 ,唐以前的法律对之只有零散的规定 ,宋律则对立嗣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使之成为专门的制度。立嗣于宋代形成制度 ,浓厚的宗法家族观念是其土壤 ,日益增多的立嗣之讼是其主要促成因素。
关键词 宋代 立嗣制度 成因分析 继承 宗法家族观念 财产私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调解制度及其创造性转化—— 一种法文化学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刘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7-62,共6页
作为古代中国解决纠纷的主要机制,调解制度生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合文化之下,并且建立在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宗法家庭制度、儒家思想意识形态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基础之上,既有消极落后的一面,又有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秩... 作为古代中国解决纠纷的主要机制,调解制度生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合文化之下,并且建立在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宗法家庭制度、儒家思想意识形态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基础之上,既有消极落后的一面,又有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一面。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要发挥这种解纷机制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制度 创造性转化 法制现代化 当事人 和合文化 法文化 解决纠纷 现代市场经济 宗法家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文化”与“隐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 被引量:2
9
作者 武树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60-66,共7页
“隐文化”和“直文化”发端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父系家族和部落联盟的一对产物。西周、春秋时代是“隐文化”的鼎盛期,与此同时,“直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两者在战国时发生冲突。在此后的封建时代两者逐渐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隐文化”和“直文化”发端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父系家族和部落联盟的一对产物。西周、春秋时代是“隐文化”的鼎盛期,与此同时,“直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两者在战国时发生冲突。在此后的封建时代两者逐渐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隐文化”的价值在于维护以父权为核心的宗法家族秩序;“直文化”的价值在于维护以王权为核心的集权式社会秩序,它们的观念表现分别是礼治和法治。两者殊途同归,共同为中国古代法律从野蛮走向文明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原文化 宗法家族 古代法律 部落联盟 基因 法治 融合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与枯萎——个人本位法律观在中国的命运 被引量:6
10
作者 武树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64-69,共6页
一、古老的盐碱地:没有“个人”的人群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是集体本位。它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家本位(西周、春秋)。其基本精神是“礼治”,即以宗法等级观念作为治国的根本和法律规范的直接渊源。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私... 一、古老的盐碱地:没有“个人”的人群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是集体本位。它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家本位(西周、春秋)。其基本精神是“礼治”,即以宗法等级观念作为治国的根本和法律规范的直接渊源。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私有制发展不充分,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无力啄破氏族的血缘外壳。当国家形成时,宗法血缘纽带不仅没有被清除,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膨胀起来,获得更高的政治价值——划分统治与被统治阶级的标准和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权利再分配的尺度。即使是在西周,与其说是按地域来划分居民,勿宁说是按血缘来确定阶级。这就决定了国家政权形式——宗法贵族政体。在这个政体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本位 法律观 基本精神 集体本位 君主专制政体 家本位 宗法家族 中国传统 法观念 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小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6期23-30,共8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类型并不符合一些经典理论家的概括,它是非常独特的,它不是“封建专制集权制度”,而是宗法家族专制集权制度,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类型,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主要是血缘关系;家国同构;宗法家族化统治工具性制度;人治统治。
关键词 宗法家族 血缘关系 专制集权 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成因 被引量:7
12
作者 武树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6-52,共7页
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具有稳定、内向和封闭的特点。宗法家族式的社会组织成为基本细胞,并形成一整套以“礼”为形式的宗法家族制度。政治模式是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宗法伦理观念经过中原文化... 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具有稳定、内向和封闭的特点。宗法家族式的社会组织成为基本细胞,并形成一整套以“礼”为形式的宗法家族制度。政治模式是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宗法伦理观念经过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居于支配地位。自然经济、宗法社会、专制王权和伦理道德这四个方面从总体上制约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性质及其发展方向,使其以维护君权和族权为特征、具有成文法与判例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法样式,从而独具伦理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宗法家族 自然经济 中原文化 游牧文化 专制政体 游牧民族 生产方式 中国古代社会 相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探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沈大德 吴廷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7-82,共6页
与东西方许多国家比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个性。不搞清这些特色、个性和不同点,也就难以真正认识中国国情。笔者拟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其特点试作探析。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综合性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 与东西方许多国家比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个性。不搞清这些特色、个性和不同点,也就难以真正认识中国国情。笔者拟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其特点试作探析。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综合性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宗法家族制。本来,家族作为原始社会村社的单位细胞,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进入奴隶社会后,没有继续维持这种社会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封建社会 中国奴隶社会 历史学 探析 原始社会 宗法家族 小农经济 历史现象 中央集权 资本主义萌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与台湾经济
14
作者 江志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25-129,共5页
剖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宗法家族伦理观念和“家国一体”观念对台湾经济的影响,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台湾经济 宗法家族 家国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唐律》看封建伦理政治
15
作者 王玉波 《学习与探索》 1982年第4期31-36,43,共7页
《唐律》,通常指《永徽律》,即在唐《武德律》、《贞观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编纂,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的。由于《唐律》在国内和国外(主要是东亚)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关《唐律》的专题研究文章,尤其是考证方面的著述... 《唐律》,通常指《永徽律》,即在唐《武德律》、《贞观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编纂,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的。由于《唐律》在国内和国外(主要是东亚)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关《唐律》的专题研究文章,尤其是考证方面的著述颇多。《唐律》既然是一部重要的封建法典,律文又极其严密,所以,文字的训诂,语义的钩玄,编纂年代的考辨,律例沿革的探究,都是必要的。但对《唐律》在我国封建法律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尤其是通过剖析《唐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政治 唐律疏义 封建法律 封建社会初期 封建法典 统治阶级 封建政治 伦理纲常 宗法家族 伦理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舍话剧的北京民俗美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晓琴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4期64-73,共10页
尽管话剧源于欧洲,本世纪初才移植中国。尽管老舍多次声明“对于话剧的一切,我都外行”。但他的剧作却备受观众青睐,几乎每部都在舞台上引起轰动效应,特别是《茶馆》更是激发了戏剧艺术家和海内外观众的持久不衰的热情,在国内被称为“... 尽管话剧源于欧洲,本世纪初才移植中国。尽管老舍多次声明“对于话剧的一切,我都外行”。但他的剧作却备受观众青睐,几乎每部都在舞台上引起轰动效应,特别是《茶馆》更是激发了戏剧艺术家和海内外观众的持久不衰的热情,在国内被称为“黄钟绝响”,在世界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从而“使中国话剧艺术在国际上焕发了夺目的光彩”,为中国话剧史翻开了辉煌的一页。当然,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话剧 民俗美 老北京 茶馆 宗法家族 信仰 中国话剧 方言俗语 重要地位 社会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伦理何以可能
17
作者 吾淳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5,共5页
儒家伦理有确定的适用性,它的主体定位是古代社会中“士”以上阶层或士大夫阶层,孔子与孟子等早期儒家创始人物又将其叫做“君子”。显然,这是一种精英定位,旨在培养与实现士人的理想人格。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非强制特征和非大众倾向,它... 儒家伦理有确定的适用性,它的主体定位是古代社会中“士”以上阶层或士大夫阶层,孔子与孟子等早期儒家创始人物又将其叫做“君子”。显然,这是一种精英定位,旨在培养与实现士人的理想人格。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非强制特征和非大众倾向,它在提升精英阶层道德境界的同时必然会对伦理在大众层面的普及与实施产生消极的影响。就伦理展开的外部条件而言,犹太教乃至整个亚伯拉罕系统宗教伦理的基石或平台是宗教,它可以通过上帝的监管、伦理诫示、宗教律法以及严守安息日制度等措施,将社会的基本成员甚至全体成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此它是十分有效的。在早期中国社会,儒家伦理缺乏像犹太教那样的得以使伦理实现的宗教基石或宗教平台,而宗法家族制度和教育系统又因其自身的脆弱性难以独立支持儒家伦理的展开或实现。因此,尽管早期儒家伦理由思想层面向社会实践层面做了一定的转化,但从总体上说,它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宗法家族制度 早期儒家 士大夫阶层 古代社会 主体定位 “君子” 理想人格 道德境界 精英阶层 外部条件 宗教伦理 中国社会 教育系统 社会实践 思想层面 犹太教 适用性 “士” 安息日 脆弱性 大众 平台 基石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