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信平台的专人管理式家庭康复模式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辛亚 付爱霞 段真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7期1306-1311,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微信平台的专人管理式家庭康复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2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 目的探究基于微信平台的专人管理式家庭康复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2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于此基础上观察组辅基于微信平台的专人管理式家庭康复模式,连续干预6个月。观察两组干预前后高血压治疗态度和信念、血压变化、慢性病管理评价(PACIC)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高血压治疗态度和信念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6个月后观察组血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舒张压变化值、收缩压变化值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PACIC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内,观察组复诊次数、再入院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专人管理式家庭康复模式在高血压居家管理中取得显著效果,能协助其纠正治疗态度和信念,控制血压水平,减轻医疗资源使用压力,改善慢性病管理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微信 家庭康复模式 专人管理 舒张压 收缩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对脑卒中后居家患者干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亚瑾 张凤 +2 位作者 张怡 王国勇 赵纯红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2期176-177,共2页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干预脑卒中后居家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收治脑卒中后居家患者4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给予社区家庭康复模式,比较干预后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两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前,...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干预脑卒中后居家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收治脑卒中后居家患者4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给予社区家庭康复模式,比较干预后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两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STREAM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干预组STREAM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FIM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干预组FIM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可提高脑卒中后居家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居家患者 社区家庭康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干预脑卒中后居家患者的康复效果
3
作者 黄雪兰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8期179-181,共3页
目的分析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干预脑卒中后居家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45)和参照组(n=45),参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干预,干预组实施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干预,对比分... 目的分析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干预脑卒中后居家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45)和参照组(n=45),参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干预,干预组实施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FAM评分、SS-QOL评分和FIM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FAM评分和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干预6个月和12个月后,干预组FAM评分和FIM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在家庭、工作、思维、语言、情绪等SS-QOL评分中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干预脑卒中后居家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临床实践中可广泛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干预 脑卒中 居家患者 康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康复模式对小龄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曹莉 杨凡云 +3 位作者 宋蕾 钟迪 陈晓婷 王红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7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通过对0~3岁听障儿童早期干预后阶段康复效果评估,探索以家庭为中心康复模式下小龄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发展规律。方法利用IT-MAIS、CAP、LEAQ、MUSS、SIR问卷、林氏六音、听觉功能评估等方法对20名小龄听障儿童分阶段评估,并进行统... 目的通过对0~3岁听障儿童早期干预后阶段康复效果评估,探索以家庭为中心康复模式下小龄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发展规律。方法利用IT-MAIS、CAP、LEAQ、MUSS、SIR问卷、林氏六音、听觉功能评估等方法对20名小龄听障儿童分阶段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随着早期干预及家庭康复时间的延长,小龄听障儿童IT-MAIS、CAP、LEAQ得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早期干预后6个月开始,其听觉能力呈现极显著增长(P<0.01);②MUSS和SIR得分增长趋势较平缓。与干预前相比,小龄听障儿童干预时间达12个月时,结果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模式对小龄听障儿童听觉语言功能发展具有提升家庭参与度,强化家庭效能的作用,实现在成长环境中发展听觉语言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家庭早期干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龄听障儿童 早期干预 听觉语言评估 家庭为中心康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心血管疾病康复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张京伟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1期150-152,共3页
目的:分析家庭心血管疾病康复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7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 目的:分析家庭心血管疾病康复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7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心血管疾病康复模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身体活动、情感情况、其他情况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心血管疾病康复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心血管疾病康复模式 老年 慢性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晓丽 鲁晶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30期278-279,共2页
目的分析观察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患儿孤独症的效果。方法 60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对照组进行机构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76.7%与对照组的7... 目的分析观察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患儿孤独症的效果。方法 60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对照组进行机构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76.7%与对照组的73.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孤独症患儿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自理能力,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儿童孤独症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遵医行为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琳 岳培 张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5期913-915,共3页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遵医行为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16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接收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遵医行为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16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接收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接收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护理,均持续护理6个月。比较两组护理6个月后遵医行为率及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结果观察组护理6个月后遵医行为率(94.83%)高于对照组(7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6个月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以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施行护理可改善患者遵医行为,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 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 遵医行为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庭康复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孔祥静 李娟 +2 位作者 胡清媛 李伟 刘艺婷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2年第12期129-131,共3页
目的以家庭康复管理模式为指导,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真实体验及需求,为制定个性化的延续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用目的抽样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某空军医院神经科20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家庭照顾者作为研... 目的以家庭康复管理模式为指导,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真实体验及需求,为制定个性化的延续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用目的抽样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某空军医院神经科20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家庭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照护需求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根据疾病的发展轨迹和照顾者在患者不同时期呈现的应对轨迹,共提炼出4个主题:混乱期的各种应激反应;面对期产生的身心压力和照顾知识技能的缺乏;学习共处期的自我调适与适应;超越期的全身心的投入与照护。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延续护理中,采用家庭康复管理模式,可以了解家庭照顾者的真实体验和需求,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康复管理模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家庭照顾者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