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国共同体:边民守土固边的基础性逻辑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保全 常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35,共8页
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使边民在边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从深层逻辑来看,基于"家"和"国"同一性关系而形成的家国共同体,是驱动边民参与守土固边的基础性因素。在边境场域中,边民抵... 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使边民在边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从深层逻辑来看,基于"家"和"国"同一性关系而形成的家国共同体,是驱动边民参与守土固边的基础性因素。在边境场域中,边民抵边安家、居边生息,将安居乐业的"家事"同边境巩固的"国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家固边"的特定机制。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日渐淡化,为谋求更有利的家庭发展环境,大量边民开始向内地流动。家与国之间的利益张力由此显现,并对边境地区的家国共同体产生了解构性影响。在这一形势下,应通过政策供给和资源配置来不断提升沿边居民的家庭发展能力,进而重新把"家"与"国"牢固地熔接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共同体 守土固边 边民 庭发展能力 边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及其现代嬗变(上) 被引量:11
2
作者 姜义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54,共7页
家国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主要支柱,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核心价值。但它多次受到个人本位主义和社会大同主义的挑战,更不断受到共同体内部各不同构成部分的挑战。中国历史演进的全过程表明,能否维系... 家国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主要支柱,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核心价值。但它多次受到个人本位主义和社会大同主义的挑战,更不断受到共同体内部各不同构成部分的挑战。中国历史演进的全过程表明,能否维系好这一共同体并保障它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一贯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能否克服各种危机、保持繁荣兴旺的关键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共同体 复合型土地所有制 共同体责任伦理 个人本位主义 社会大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及其现代嬗变(下) 被引量:6
3
作者 姜义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58,共6页
家国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主要支柱,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核心价值。但它多次受到个人本位主义和社会大同主义的挑战,更不断受到共同体内部各不同构成部分的挑战。中国历史演进的全过程表明,能否维系... 家国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主要支柱,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核心价值。但它多次受到个人本位主义和社会大同主义的挑战,更不断受到共同体内部各不同构成部分的挑战。中国历史演进的全过程表明,能否维系好这一共同体并保障它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一贯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能否克服各种危机、保持繁荣兴旺的关键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共同体 复合型土地所有制 共同体责任伦理 个人本位主义 社会大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共同体:国家与农民的社会联结机制--基于西部山区易地搬迁工程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郑娜娜 王晟聪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85,共12页
立国为家、化家为国的家国共同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溯源和深厚的学理基础,易地搬迁工程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形态。无论从易地搬迁的前期政策互动、移民搬迁过程,还是后续发展帮扶、社区融入与治理... 立国为家、化家为国的家国共同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溯源和深厚的学理基础,易地搬迁工程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形态。无论从易地搬迁的前期政策互动、移民搬迁过程,还是后续发展帮扶、社区融入与治理,国家与农民的成功联结受到了中国“家本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家”既是农民行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单位。国家以助民富民为目标,依循农民的自主发展意愿制定以农民家庭发展为重点的相关政策,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对接帮扶,满足农户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农民则出于对国家的信任及对美好家园的向往,自觉加入国家搬迁工程并积极融入安置社区。国家、国家代理人和农民等治理单位都遵循着家国共同体的联结形式,在易地搬迁的特定场域中呈现出“安家兴国”的共同意识。在治理现代化的后小康时代,共同家园的营造将成为联结国家与搬迁农户的独特场域与载体,是促进国家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共同体 易地搬迁 共同富裕 社会联结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