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周腾飞 黎卫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9年第2期124-125,共2页
高职试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举措。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知名企业合作,结合区域办学特色与自身实际,从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外实践课程体系、核心教学资源开发、校... 高职试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举措。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知名企业合作,结合区域办学特色与自身实际,从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外实践课程体系、核心教学资源开发、校企师资队伍共建、质量监控与质量人才评价等方面对家具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有效探索,进而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就业率均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专业影响效果显著。最终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院校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忠明 李运之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94-95,共2页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赖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而"...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赖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而"一体化教室"则是支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的平台。"一体化教室"构建了工作的真实环境,使教学的三要素即学生、教师和教学情境之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高职教育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实际。"一体化教室"的建设要体现多层次原则,以保证建设的标准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一体化教室 建设原则 教学做 职业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被引量:30
3
作者 熊先青 牛怡婷 《家具》 2020年第2期88-93,共6页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要求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必须依附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从传统的自动化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智能制造的基本方针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人才是实现制造强国的根本。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传统的应用型专业...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要求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必须依附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从传统的自动化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智能制造的基本方针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人才是实现制造强国的根本。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传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代发展的高度融合,才能适应家具制造业向着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文章针对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现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行业的需求,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从教师队伍构建、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实践课程重构、教材建设的升级和课程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家具发展史纵观——兼评《中外家具小讲》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静 李飞武 梁俊威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144,共2页
胡景初教授是我国现代家具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为我国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胡景初教授的著述与书画成果颇丰,耄耋之年仍旧笔耕不辍,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家具历史、文化和设计的研究中。《中外家具小讲》... 胡景初教授是我国现代家具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为我国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胡景初教授的著述与书画成果颇丰,耄耋之年仍旧笔耕不辍,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家具历史、文化和设计的研究中。《中外家具小讲》正是胡景初教授总结经验及多年感悟而作。虽然是一部家具史著作,却通篇不靠引经据典,而是以简单的叙述家具历史发展的思路写作,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文字、平和舒缓的表述手法,“由点及面”地对中外家具史上的若干问题展开叙述,通过一个一个的“点”,从全新的角度将家具历史文化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全面了解中外家具发展的人文与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现代家具 历史性贡献 高等教育 胡景 生动风趣 学科建设 引经据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