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V16 E6 下调 DHRS2 表达可介导宫颈上皮细胞的致癌转化 被引量:1
1
作者 杜秀蓉 陶沐珩 +4 位作者 贾永琴 伍婷婷 凌开建 王延洲 梁志清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5-724,共10页
目的探讨HPV16 E6对宫颈上皮细胞基因及信号通路的影响,筛选与致癌转化相关的基因。方法构建HPV16 E6感染的正常人宫颈上皮细胞(HUCEC)模型,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 目的探讨HPV16 E6对宫颈上皮细胞基因及信号通路的影响,筛选与致癌转化相关的基因。方法构建HPV16 E6感染的正常人宫颈上皮细胞(HUCEC)模型,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差异信号通路。采用RT-qPCR验证主要差异下调表达基因。对主要差异基因的蛋白结构与HPV16 E6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预测分析,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HUCEC细胞模型中主要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并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实验在宫颈癌细胞系SiHa及CaSki中进一步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结果共筛选出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55个。本研究聚焦下调差异基因,结果表明:负调控的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于氧化还原过程;KEGG富集分析主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癌症等相关。10个差异基因mRNA下调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分子对接预测DHRS2与HPV16 E6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与对照组比较,HUCEC细胞模型中HPV16 E6下调DHRS2的mRNA(P<0.01)和蛋白(P<0.05)、ETV5的蛋白(P<0.01)表达;在SiHa、CaSki细胞系中,与对照组比较,DHRS2的mRNA及蛋白表达亦明显下调(P<0.05),并与P53蛋白表达趋势正相关。结论HPV16 E6可能通过下调DHRS2表达介导宫颈细胞致癌转化,促进宫颈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16 E6 DHRS 2 宫颈上皮细胞 致癌转化 宫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2000例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严粉琴 耿建祥 +6 位作者 肖微 朴正爱 唐进 龙秀荣 唐永发 张劲松 李苗苗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0-393,共4页
目的:探讨江苏省南京地区2000例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中23种HPV感染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宫颈上皮细胞标本取自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石化集团公司的2000例已婚女性,采用基因扩增及基因芯片技术对其宫颈上皮细胞进行23种HPV基因型别进行... 目的:探讨江苏省南京地区2000例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中23种HPV感染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宫颈上皮细胞标本取自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石化集团公司的2000例已婚女性,采用基因扩增及基因芯片技术对其宫颈上皮细胞进行23种HPV基因型别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2000例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中检出HPV感染者205例,HPV总感染率为10.25%(205/2000),其中单一型别阳性检出率为8.80%(176/2000)。单一型别感染中HPV43型33例,其阳性检出率为1.65%(33/2000),是最主要的感染型别;其次HPV58型22例,其阳性检出率为1.10%(22/2000)。混合型HPV感染29例,其阳性检出率为1.45%(29/2000);其中HPV16型混合感染占34.48%(10/29),是混合型感染的主要型别;其次是HPV43型混合感染占31.03%(9/29)。29岁以下、30~39岁、40~49岁和50岁以上HPV感染率分别为10.00%、7.24%、11.45%和12.96%。结论:HPV43型、58型单一型别及16型和43型的混合型是感染南京地区2000例已婚女性的主要基因型别,且发病人群呈现低龄化趋势。基因芯片技术可检测出宫颈上皮细胞标本中的多种HPV基因型,对女性宫颈癌的预防及病因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婚女性 宫颈上皮细胞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基因芯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体外对HPV感染的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种树彬 曾抗 +3 位作者 李国锋 任非 朱晓亮 周金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研究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POD-NLC)的体外对HPV感染的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POD-NLC,分别应用扫描电镜、粒径仪、高效液相法等方法研究其表征,并观察其稳定性。分别以不同浓度(0.00011μg/ml)的P... 目的研究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POD-NLC)的体外对HPV感染的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POD-NLC,分别应用扫描电镜、粒径仪、高效液相法等方法研究其表征,并观察其稳定性。分别以不同浓度(0.00011μg/ml)的POD-NLC和鬼臼毒素(POD)处理H8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以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结果①制备的POD-NLC扫描电镜下呈球形,有较好的稳定性,粒径为(85.6±10.25)nm,电位为(26.2±4.1)mV,包封率为(88.56±3.1)%;②POD-NLC能较强地抑制H8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OD-NLC和POD作用72h对H8细胞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95.8%、65.6%,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15、0.13μg/ml;空白NLC对H8细胞的增殖无影响;③浓度为0.01μg/ml的POD-NLC和POD分别处理H8细胞48h后,H8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88.30±4.28)%和(59.95±3.26)%;荧光显微镜观察,均出现了核固缩、染色质高度凝聚、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OD-NLC组和POD组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S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两组间细胞周期时相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制备工艺可行;与POD相比,POD-NLC对H8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效果,可使细胞阻滞于G2/M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臼毒素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细胞凋亡 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体系的改良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雅 荣守华 +3 位作者 智艳芳 樊婷婷 邱翠 李肖甫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0-375,共6页
目的:探索一种高效、可重复的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60例正常宫颈组织,分成2组,分别采用Ⅱ型中性蛋白酶联合0.25 g/mL胰蛋白酶-EDTA(中性蛋白酶联合法)及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后进行原代培养,比较两种分离效果;观察采用... 目的:探索一种高效、可重复的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60例正常宫颈组织,分成2组,分别采用Ⅱ型中性蛋白酶联合0.25 g/mL胰蛋白酶-EDTA(中性蛋白酶联合法)及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后进行原代培养,比较两种分离效果;观察采用中性蛋白酶联合法消化不同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观察添加体积分数5%FBS dK-SFM培养基与单纯dK-SFM培养基培养原代宫颈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差异,并用形态学、广谱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来源。结果: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总成功率为40%。中性蛋白酶联合法成功率、分离所得细胞密度、原代细胞融合时间及细胞纯度均高于Ⅰ型胶原酶消化法(P<0.05)。中性蛋白酶消化20 h的分离效果优于消化16和24 h(P<0.05)。体积分数5%FBS dK-SFM培养基原代培养的宫颈上皮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单纯dK-SFM培养基(P<0.05)。细胞生长状况良好,可在体外传代至5~6代,并可冻存与复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广谱角蛋白表达阳性。结论:Ⅱ型中性蛋白酶联合0.25 g/mL胰蛋白酶-EDTA分离法和体积分数5%FBS dK-SFM培养基培养原代正常宫颈上皮细胞,高效、可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培养 宫颈上皮细胞 中性蛋白酶 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DNA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的生长方式与宫颈上皮内肿瘤的比较
5
作者 郑杰 张建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23-525,I076,共3页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在器官培养的生长特点及将其与体内宫颈上皮内肿瘤(CIN)进行比较。方法:先用HPV16和18型DNA转染人宫颈上皮细胞,建立永生化的人宫颈上皮细胞株,再用胶原筏培养方法分析永生...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在器官培养的生长特点及将其与体内宫颈上皮内肿瘤(CIN)进行比较。方法:先用HPV16和18型DNA转染人宫颈上皮细胞,建立永生化的人宫颈上皮细胞株,再用胶原筏培养方法分析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在器官培养的生长特点,将其与体内CIN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结果:人宫颈上皮细胞经HPV16和18DNA转染后,可以使其变成一种永生化细胞。细胞生物学研究显示永生化细胞是一种前恶性细胞。胶原筏培养显示水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的生长行为类似体内CIN。结论:HPV感染主要影响宫颈癌的发生的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上皮细胞 宫颈肿瘤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殖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诱导宫颈上皮细胞表达人β防御素2 被引量:3
6
作者 谢婧 游晓星 +6 位作者 曾焱华 李冉辉 陈列松 朱翠明 何军 余敏君 吴移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66-1270,共5页
目的观察生殖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LAMP)能否诱导宫颈上皮细胞表达人β防御素2(hBD-2),并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nd1/E6E7人宫颈上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LAMP作用细胞48 h,反转录PCR检测hBD-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 目的观察生殖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LAMP)能否诱导宫颈上皮细胞表达人β防御素2(hBD-2),并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nd1/E6E7人宫颈上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LAMP作用细胞48 h,反转录PCR检测hBD-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hBD-2蛋白的表达;用Toll样受体2(TLR2)和TLR6中和抗体孵育End1/E6E7细胞,并用TLR2、TLR6和MyD88负显性突变体转染细胞,以明确TLR2、TLR6和MyD88在介导hBD-2表达中的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p65亚基核转位情况,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分析LAMP处理前后NF-κB的DNA结合活性;采用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处理,观察对hBD-2表达的影响。结果生殖支原体LAMP可诱导End1/E6E7细胞表达hBD-2mRNA和蛋白。TLR2和TLR6中和抗体以及其负显性突变体转染后,能降低hBD-2表达;MyD88负显性突变体也能显著抑制LAMP诱导的hBD-2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AMP处理后可诱导p65核转位,并能增强NF-κB的DNA结合活性。而NF-κB抑制剂PDTC处理后,hBD-2表达降低。结论生殖支原体LAMP可诱导End1/E6E7细胞表达hBD-2,可能受TLR2、TLR6/MyD88/NF-κB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支原体 脂质相关膜蛋白 Β-防御素2 宫颈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临床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党洁明 张晔敏 季洪爱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2期1143-1144,共2页
关键词 宫颈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增生 宫颈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886-5p对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克隆形成和宫颈癌细胞化学药物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晶华 王明 +1 位作者 张瑞 冯力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9-935,共7页
目的探讨microRNA-886-5p(MiR-886-5p)对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克隆形成及宫颈癌细胞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宫颈癌及其癌周组织microRNA的表达,筛选出MiR-886-5p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生物信息系技术... 目的探讨microRNA-886-5p(MiR-886-5p)对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克隆形成及宫颈癌细胞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宫颈癌及其癌周组织microRNA的表达,筛选出MiR-886-5p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生物信息系技术分析发现miRNA-886-5p靶向P53通路中多个基因的表达。用MiR-886-5p mimics和带有GFP标签的MiR-886-5p过表达载体稳定转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omavirus,HPV16)阳性的永生化人宫颈鳞状上皮细胞H8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53和P14的蛋白表达情况;应用平板克隆形成技术,观察对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在宫颈癌Si Ha细胞中,加入化疗药物紫杉醇和VP16后,应用real time RT-PCR技术,检测MiR-886-5p的表达情况。结果过表达MiR-886-5p后,H8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并且降调P53通路中P14和P53蛋白的表达。加入化疗药紫杉醇和VP16后,Si Ha细胞中MiR-886-5p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MiR-886-5p与宫颈鳞状细胞增生相关,它降调P14和P53两种蛋白的表达,且与宫颈癌细胞化疗抵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状上皮细胞 宫颈 MiR-886-5p 克隆形成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上皮脱落细胞的微尺度力学性质及形貌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丁永霞 孙全梅 +5 位作者 马玎 李静 吕志珍 张幼仪 韩东 耿力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前临床中对宫颈脱落细胞的检查多局限于大体细胞形态学的观察。本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及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5例临床宫颈炎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了微区力学性质表征以及细胞表面微观形态的成像。结果显示,患者正常形态宫颈上皮脱落... 目前临床中对宫颈脱落细胞的检查多局限于大体细胞形态学的观察。本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及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5例临床宫颈炎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了微区力学性质表征以及细胞表面微观形态的成像。结果显示,患者正常形态宫颈上皮脱落细胞在针尖压入深度为700 nm时杨氏模量近似正态分布,峰值在20~30kPa。且细胞表面微嵴明显,微绒毛分布规则。研究表明,AFM可直接应用于临床样品的微区力学性质测定,而环境扫描电镜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样品表面的原有形貌特点,为今后临床样品的微尺度物理信息的采集提供了实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脱落细胞 原子力显微镜 环境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心体异常与宫颈癌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海 黎清 徐建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230-4232,共3页
宫颈癌(cervi calcancer)是发生于子宫颈鳞状上皮或腺上皮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已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分子生... 宫颈癌(cervi calcancer)是发生于子宫颈鳞状上皮或腺上皮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已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对HPV致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HPV感染致宫颈上皮细胞中心体异常.使染色体错误分离及分配不平衡。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和非整倍体的形成。可能是其最终致癌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宫颈癌发生 中心体异常 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染色体不稳定 HPV感染 宫颈鳞状上皮 宫颈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序法及液相芯片杂交法对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分型的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齐淑贞 王千秋 +7 位作者 谈玉 沈艳 李波 陈淑丽 程刚 秦红友 尤志学 周兵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方法在临床标本应用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方法采用通用型引物用PCR方法对尖锐湿疣及宫颈细胞内瘤变组织标本进行HPV DNA检测,测序法及液相芯片杂交法(luminex法)对其进行分型。结果在单型感染中测序法较...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方法在临床标本应用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方法采用通用型引物用PCR方法对尖锐湿疣及宫颈细胞内瘤变组织标本进行HPV DNA检测,测序法及液相芯片杂交法(luminex法)对其进行分型。结果在单型感染中测序法较为准确,而在多型感染中luminex法占一定优势。结论测序法结合luminex法可以运用在HPV感染标本中的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宫颈 宫颈上皮细胞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 测序 液相芯片杂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