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辛亥“宫廷政变”计划考辨
1
作者 朱文亮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108,共8页
辛亥"宫廷政变"计划源自载涛与载泽的继任内阁总理之争,是宣统朝隆裕、载沣权力互制使然。其目的除拥戴载涛继任内阁总理,采取武力胁迫激进立宪之外,更有发动宫廷政变,限制隆裕干政的意图。该计划始于康、梁一派重要成员潘若... 辛亥"宫廷政变"计划源自载涛与载泽的继任内阁总理之争,是宣统朝隆裕、载沣权力互制使然。其目的除拥戴载涛继任内阁总理,采取武力胁迫激进立宪之外,更有发动宫廷政变,限制隆裕干政的意图。该计划始于康、梁一派重要成员潘若海的献策,原定于辛亥年"八九月间"实施,但因突然爆发武昌起义,遂演变成为滦州兵谏。宫廷政变计划的决策人物是载涛等清廷权贵,康、梁一派只是宫廷政变计划的参与者。梁启超并不知道滦州兵谏的发动详情,更没有"直接策划"滦州兵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宫廷政变 滦州兵谏 梁启超 载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太后与元叉政变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金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95-101,共7页
北魏晚期,政争频繁,元叉政变占有突出地位。本文以灵太后与妹夫元叉的关系为主线,考察了元叉权力在灵太后临朝听政时的膨胀过程,灵太后与首宰清河王怿的关系,以及元叉、元怿之间政治斗争的概况。结合当时朝政对元叉政变及其成功的原因... 北魏晚期,政争频繁,元叉政变占有突出地位。本文以灵太后与妹夫元叉的关系为主线,考察了元叉权力在灵太后临朝听政时的膨胀过程,灵太后与首宰清河王怿的关系,以及元叉、元怿之间政治斗争的概况。结合当时朝政对元叉政变及其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军将军 皇太后 临朝听政 北魏 宫廷政变 禁军 权力 魏书 政争 政治权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兼论陈寅恪“玄武门学说”之拓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宏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106,共6页
隋唐时期帝王行宫为数众多,主要集中于京师长安、东都洛阳的周围及两京道上,形成哑铃型分布格局。隋唐时期的行宫在功用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中尤以避暑行宫的数目最多而且也最为重要。唐代都城建置对国家政治格局固然颇有影响,但宫廷革... 隋唐时期帝王行宫为数众多,主要集中于京师长安、东都洛阳的周围及两京道上,形成哑铃型分布格局。隋唐时期的行宫在功用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中尤以避暑行宫的数目最多而且也最为重要。唐代都城建置对国家政治格局固然颇有影响,但宫廷革命的成败却并非只表现在宫城北门的得失这一个方面。隋及唐初的帝王们对不同的行宫有着不同的偏好,但他们对于某些行宫的频繁临幸和长时间居住,使这些行宫充当着临时性政治中心的角色,也就是说,客观上形成了两个政治中心,一个是都城,另一个是帝王所幸的行宫。帝王们在巡幸行宫期间,固然享受了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但同时也为宫廷政变的发动者提供了绝佳时机。在行宫中发动政变的一方要想获得政变的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对相关行宫的控制。这一观点,可视为是对陈寅恪"玄武门学说"的一个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宫制度 宫廷政变 玄武门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奕欣在北京政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齐春晓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07-108,共2页
简论奕欣在北京政变中的作用齐春晓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西太后叶赫那拉氏和恭亲王奕欣联合发动了宫廷政变,从此,叶赫那拉氏登上了政治舞台,政变中,西太后固然是中心人物,但纵观政变的前前后后,恭亲王奕欣起到的作用并... 简论奕欣在北京政变中的作用齐春晓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西太后叶赫那拉氏和恭亲王奕欣联合发动了宫廷政变,从此,叶赫那拉氏登上了政治舞台,政变中,西太后固然是中心人物,但纵观政变的前前后后,恭亲王奕欣起到的作用并不比西太后小。可以说,没有恭亲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政变 那拉氏 外国侵略者 咸丰帝 宫廷政变 西太后 垂帘听政 僧格林沁 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联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酉政变与慈禧专权
5
作者 山友 《远程教育杂志》 1986年第4期27-28,共2页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导致了慈禧太后的上台执政,清王朝就是在这样一个虽未称帝登极但权同女皇的太后的统治下走向败亡的。它虽是是一场争夺清王朝执政大权的宫廷政变,但它的意义则不仅限于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之争,它标志着清政...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导致了慈禧太后的上台执政,清王朝就是在这样一个虽未称帝登极但权同女皇的太后的统治下走向败亡的。它虽是是一场争夺清王朝执政大权的宫廷政变,但它的意义则不仅限于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之争,它标志着清政府在外来侵略势力的影响下向半殖民地政权的转化。所以说辛酉政变对于晚清政治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酉政变 慈禧太后 专权 统治集团 北京政变 宫廷政变 权力之争 半殖民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祺祥政变”与奕訢的上台
6
作者 李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43-46,32,共5页
1861年11月在北京发生的宫廷政变,即“祺祥政变”,是清朝后期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以肃顺为代表的清王朝中排外势力的控制,揭开了慈禧太后在中国40多年的黑暗统治,也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暂时确立和稳定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1861年11月在北京发生的宫廷政变,即“祺祥政变”,是清朝后期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以肃顺为代表的清王朝中排外势力的控制,揭开了慈禧太后在中国40多年的黑暗统治,也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暂时确立和稳定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政变的主导人是慈禧太后,而影响局势的核心人物却是洋务派的早期代表奕訢。因此研究这次政变的过程,剖析奕訢粉墨登场的情况,对了解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兴起都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外国侵略者 宫廷政变 清王朝 慈禧太后 半殖民地 洋务派 农民起义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八六一年“北京政变”始末
7
作者 冬青 颜辉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0年第6期39-46,共8页
一八六○年八月,英法侵略军攻陷天津,北上逼近京城。九月,咸丰(奕泞)仓皇出逃热河,留下异母弟恭亲王奕诉在京主持与英法谈判定约。次年八月,咸丰病死于热河行宫。叶赫那拉氏之子,年仅五岁、未离襁褓的载淳(同治)成为嗣皇帝。肃顺等咸丰... 一八六○年八月,英法侵略军攻陷天津,北上逼近京城。九月,咸丰(奕泞)仓皇出逃热河,留下异母弟恭亲王奕诉在京主持与英法谈判定约。次年八月,咸丰病死于热河行宫。叶赫那拉氏之子,年仅五岁、未离襁褓的载淳(同治)成为嗣皇帝。肃顺等咸丰旧臣八人以“赞襄政务大臣”的身份辅政,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就在咸丰死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内,由英帝国主义所扶植的势力——奕訢等人,与野心勃勃、朝思暮想“垂帘听政”的那拉氏勾结在一超,密谋发动了一场政变,将肃顺等咸丰旧臣一扫而光,夺得了满清政府的最高统治权力。这就是在晚清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北京政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赫那拉氏 北京政变 清政府 咸丰 垂帘听政 宫廷政变 军机大臣 热河行宫 最高权力 帝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宦官集团与大中政局 被引量:6
8
作者 冻国栋 黄楼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0-456,共7页
会昌末宣宗之立,并非如史籍所言系宦官贪其易制之“误立”,而是双方互为援引之结果。宣宗大中年间,宦官集团凭借拥立之功,广泛参与甚至主导相关事务,攫取大量政治、经济权益,对大中政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 宦官集团 唐宣宗 大中政局 宫廷政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政体新说 被引量:2
9
作者 郑敬高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1-66,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历史上的政体而非国体。国体问题,我国的学者们已有比较集中和深入的讨论,而对于中国古代政体的研究尚有许多空白,比如;中国历史上究竟出现过一些什么样的政体,古代政体发展的特殊规律怎么认识,等等。这里提出一些臆说... 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历史上的政体而非国体。国体问题,我国的学者们已有比较集中和深入的讨论,而对于中国古代政体的研究尚有许多空白,比如;中国历史上究竟出现过一些什么样的政体,古代政体发展的特殊规律怎么认识,等等。这里提出一些臆说,以期引起注意。选择何种政体,一般有以下几种因素起主要作用。第一,国体,即统治阶级和其他阶级的关系,在少数人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决不会出现真正的人民民主制度。第二,革命,是宫廷政变式的革命,还是急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还是改良式的除旧迎新,对于新政权的组织形式有重大影响。第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第四,民族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统治阶级 贵族们 宫廷政变 中央集权 内阁 官僚体系 统治者 最高权力 诸侯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门之变”探源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明孔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36-41,共6页
武德九年(625)年六月四日,发生了对唐代历史影响颇大的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究竟是怎样引起的呢?正史将政变发动的原因直接归咎于建成、元吉,而把这次政变中的胜利者李世民所扮演的角色和“周公诛管、蔡”相提并论。千余年来,这似乎成... 武德九年(625)年六月四日,发生了对唐代历史影响颇大的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究竟是怎样引起的呢?正史将政变发动的原因直接归咎于建成、元吉,而把这次政变中的胜利者李世民所扮演的角色和“周公诛管、蔡”相提并论。千余年来,这似乎成了不刊定论;后人间或对此提出质疑,然苦于史料不足,对其进行全面分析者甚少。读史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对玄武门之变作一全面分析。笔者不敢奢望由此而为定论,只求抛砖引玉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 唐太宗 全面分析 宫廷政变 太原起兵 起居注 皇位 李渊 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说乌鲁依尼姆基那改革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铁匠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89-92,111,共5页
乌鲁依尼姆基那(约公元前2378~2371)改革近年来成了国内学者注目的课题。①不少同志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资料的理解不同,有些问题似可商榷。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不同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关键词 政治宣传 战争 文书 宫廷政变 军事 拉伽什 统治阶级 历史事实 代表 莫斯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拿马危机及美巴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晓渔 《国际问题研究》 1988年第4期15-18,29,共5页
一、危机的前后今年2月下旬,巴拿马在10个小时之内发生了两次“宫廷政变”。事件的经过大致如下。 2月25日下午,巴拿马总统德尔瓦列宣布解除国防军司令诺列加的职务。但根据巴拿马宪法的规定,武装部队司令应由军队先提出3名以上的侯选人... 一、危机的前后今年2月下旬,巴拿马在10个小时之内发生了两次“宫廷政变”。事件的经过大致如下。 2月25日下午,巴拿马总统德尔瓦列宣布解除国防军司令诺列加的职务。但根据巴拿马宪法的规定,武装部队司令应由军队先提出3名以上的侯选人,然后由总统决定当选者。德尔瓦列总统未与军队协商,自行其是,并任命原参谋长胡斯蒂内斯接替,这一做法被认为是一次“宫廷政变”。国防军司令诺列加是巴拿马的实权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拿马人 美巴关系 国防军 总统 宫廷政变 危机 军队 毒品走私 巴拿马运河 反对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史·高丽传》校勘二则
13
作者 刘肃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3-43,共1页
中华书局版《辽史》卷115《高丽传》有二则错误,都是因一字之错,致使与同书《道宗纪》所记史实相互矛盾,实有校正之必要。其一,《高丽传》载,高丽国皇帝王勋薨,辽廷于“大安元年,册勋子运为国王。”而《辽史》
关键词 辽史 高丽国 中华书局 校勘 宣宗 校正 中书令 宫廷政变 史实 皇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唐诗杂考(二十四)
14
作者 杨墨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72-172,共1页
关键词 初唐诗 刘希夷 《全唐诗》 杂考 韶州 宫廷政变 《舆地纪胜》 元和郡县图志 仕宦经历 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盛唐极盛而衰过程中的政治和政治人物
15
作者 张京华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61-64,共4页
公元712年,经过多次宫廷政变之后,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即皇帝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当时是二十九岁。即位以后,唐玄宗与姚崇、宋璟等一班大臣相互支持,励精图治。不久,国家局面就发生了很好的变化。家乐民安,海... 公元712年,经过多次宫廷政变之后,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即皇帝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当时是二十九岁。即位以后,唐玄宗与姚崇、宋璟等一班大臣相互支持,励精图治。不久,国家局面就发生了很好的变化。家乐民安,海内富实。开元十三年,东都洛阳米价每斗十五钱,青、齐一带每斗五钱,粟每斗才三钱,绢一匹才二百钱。天下道路四通八达,随处都有肆店,备有酒食,行人行千里之远不用持粮。天下太平,开元以后出生的人都不认识兵器,唐朝重又恢复了太宗贞观时期的局面,史称“开元之治”。唐朝君臣重修纲纪,百官各有职守,诸事各有仪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林甫 高力士 政治人物 唐玄宗 十三年 开元之治 宫廷政变 东都洛阳 贞观时期 武则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史·高丽传》校勘二则
16
作者 苏荣 《社会科学辑刊》 1984年第5期157-157,共1页
中华书局版《辽史》卷115高丽传有两处都因一字之错,致使与同书道家纪所记史实相互矛盾。其一,高丽传错载,高丽国王王勋甍,辽廷于“大安元年,册勋子运为国王。”但是,《辽史》卷24道宗纪四则记,大安元年十一月,丙辰,江廷“遣使册三韩国... 中华书局版《辽史》卷115高丽传有两处都因一字之错,致使与同书道家纪所记史实相互矛盾。其一,高丽传错载,高丽国王王勋甍,辽廷于“大安元年,册勋子运为国王。”但是,《辽史》卷24道宗纪四则记,大安元年十一月,丙辰,江廷“遣使册三韩国公王勋弟运为高丽国王。”查《高丽史》卷8得知,高丽文宗死,其子王勋继位,称为顺宗。登基一个月之后,顺宗又死去,所以记“八月顺宗甍,弟国原公运即位。”史称宣宗。看来,王运是王勋之弟为是。其二,高丽传错载,寿隆元年十一月,高丽国王“王昱病,”辽廷“命其子颙权知国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史 中华书局 道家 遣使 宣宗 高丽 校勘 错载 中书令 宫廷政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晉书·宣纪》杂谈
17
作者 吴鉒鉒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95-98,共4页
《晋书》唐太宗御撰的史论有四篇,《宣帝本纪》是其中的首篇。以常理言之,《宣纪》本来应该是写得特别“宏富精覈”的,然而由于司马懿是魏晋禅代的奠基人,在历代禅代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往往是频繁的宫廷政变以及统治集团中不同政治派... 《晋书》唐太宗御撰的史论有四篇,《宣帝本纪》是其中的首篇。以常理言之,《宣纪》本来应该是写得特别“宏富精覈”的,然而由于司马懿是魏晋禅代的奠基人,在历代禅代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往往是频繁的宫廷政变以及统治集团中不同政治派别的相互倾轧和撕杀,从而造成了一种特别严酷而沉闷的政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 曹爽 司马氏 大司马 唐太宗 宫廷政变 司马懿 统治集团 晋书 魏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特征
18
《湖北社会科学》 1988年第11期41-41,共1页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传统比王朝存在更为悠久,没有任何一种惰力能够超过王朝这种惰力,无论是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还是层出不穷的宫廷政变、藩镇之乱和外族入侵,都没有打断王朝的循环。严家其同志指出,中国传统...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传统比王朝存在更为悠久,没有任何一种惰力能够超过王朝这种惰力,无论是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还是层出不穷的宫廷政变、藩镇之乱和外族入侵,都没有打断王朝的循环。严家其同志指出,中国传统政治的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政治 农民战争 王朝 外族入侵 宫廷政变 周期性 基本特征 历史上 藩镇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乙速孤行俨墓志》及相关史事考
19
作者 傅清音 王其祎 王治 《文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82,共6页
乙速孤氏为代北胡姓,目前已出土的相关墓志有乙速孤行俨夫妇两石和乙速孤行俨之弟乙速孤行均子乙速孤直一石。《乙速孤行俨墓志》于20世纪30年代出土,嗣后亡佚,仅见拓本存世,尚未见有研究刊布。本文谨据《乙速孤行俨墓志》存世善拓本予... 乙速孤氏为代北胡姓,目前已出土的相关墓志有乙速孤行俨夫妇两石和乙速孤行俨之弟乙速孤行均子乙速孤直一石。《乙速孤行俨墓志》于20世纪30年代出土,嗣后亡佚,仅见拓本存世,尚未见有研究刊布。本文谨据《乙速孤行俨墓志》存世善拓本予以录文,并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对乙速孤行俨的世系、婚姻、历官及其家族兴衰与宫廷政变的关联等问题略作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速孤行俨 墓志 宫廷政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20
作者 翟始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74年第1期46-46,共1页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三《李(固)杜(乔)列传》记东汉末宫廷政变的一幕幕丑史。公元144年汉顺帝刘保死去,太子刘炳(冲帝)三岁即帝位,随即死去。当时外戚豪门大将军梁冀掌权,选立刘缵(质帝)为皇帝,年八岁,146年梁冀又将其毒死。朝臣们议...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三《李(固)杜(乔)列传》记东汉末宫廷政变的一幕幕丑史。公元144年汉顺帝刘保死去,太子刘炳(冲帝)三岁即帝位,随即死去。当时外戚豪门大将军梁冀掌权,选立刘缵(质帝)为皇帝,年八岁,146年梁冀又将其毒死。朝臣们议论纷纷,不知要立谁作皇帝。太尉李固原与梁冀政见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末 后汉书 公元 宫廷政变 皇帝 范晔 朝臣 列传 太尉 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