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宪法实践创新的授权改革试点 被引量:1
1
作者 秦小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45,共15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改革试点决定,是在新时代改革形势下在法治轨道上协调具体法律制度与改革紧张关系的创新举措,构成了一项重大的宪法实践创新。虽然《立法法》将这一实践创新确立为法律制度,但仍需从宪法视角来理解其宪法意义及...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改革试点决定,是在新时代改革形势下在法治轨道上协调具体法律制度与改革紧张关系的创新举措,构成了一项重大的宪法实践创新。虽然《立法法》将这一实践创新确立为法律制度,但仍需从宪法视角来理解其宪法意义及宪制功能,据此为其上升为宪法正式制度提供规范依据。授权改革试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授权类型,在性质、目的及所涉及的宪法权限关系上均不同于其他授权类型。授权改革试点消解了具体法律制度与改革的紧张关系,通过暂停适用或暂时调整法律规定为改革试验创造法治空间,既满足了改革主体的改革意愿,调动了地方试点的积极性,又强化了改革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效果检验机制,增强了改革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贯彻了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的要求。下一步授权改革试点要上升为宪法制度,首先要通过宪法解释来明确其宪法依据,进而构造由法律保留原则、授权明确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共同构成的原则体系,为其设定合宪性的基本遵循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授权改革试点 宪法实践创新 法治与改革关系 合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宪法实践中的西康建省及其法治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治繁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7-172,共6页
本文将西康建省放入近代中国宪法实践这一视角,梳理和分析自清末川边新政、筹备建省,到南京政府设立西康行省这一横跨20世纪上半叶之中国社会的动态过程;并在近代中国宪法实践的历史场景中,通过剖析西康建省的动因与阻力,综合评析其法... 本文将西康建省放入近代中国宪法实践这一视角,梳理和分析自清末川边新政、筹备建省,到南京政府设立西康行省这一横跨20世纪上半叶之中国社会的动态过程;并在近代中国宪法实践的历史场景中,通过剖析西康建省的动因与阻力,综合评析其法治价值,从而得出结论:近代中国宪法实践及其法治思想是西康建省的持续推动力,作为近代中国边疆省制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西康建省是近代中国依宪治国实践在边疆治理中的重要内容和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川边 西康 宪法实践 省制改革 法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权力分工与制约的宪法实践及其当代意涵 被引量:9
3
作者 朱福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71,共12页
国家权力分工与制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力配置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宪制基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国家机关依照职权、事权和工作程序分工与制约的权力运行架构。权力分工是... 国家权力分工与制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力配置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宪制基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国家机关依照职权、事权和工作程序分工与制约的权力运行架构。权力分工是制约的前提与基础,决定并影响制约在实践层面的展开,国家权力分工的历史呈现出从职权分工到事权分工、从事权分工到工作程序分工的阶段性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权力分工与制约的宪法功能从配合与制约并存、以配合为主向配合与制约并重、以制约为主的转变。随着权力制约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权力制约表现为国家权力运行的双向性程序约束、合法性评价以及纠错机制的三重宪法意涵。为了进一步发挥权力分工与制约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规范作用,有必要从宪法配置国家权力的科学化与合法性出发,健全权力分工与制约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权力 分工与制约 宪法实践 权力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宪法实践
4
《学术前沿》 2013年第15期4-5,共2页
宪法,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奋斗历程中一以贯之的政治理想,是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坚实的制度保障,是最为根本的国家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
关键词 宪法实践 现行宪法 政治理想 中国宪法 依宪治国 党的领导 秦前红 人民当家作主 执政根基 西方宪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宪法学的实践功能初议
5
作者 莫纪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2,共8页
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首先须健全宪法学的学科体系,而科学地设计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必须区分宪法学学科知识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构建理论宪法学、制度宪法学和实践宪法学三种宪法学知识形态有机统一的宪法学的学科知识... 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首先须健全宪法学的学科体系,而科学地设计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必须区分宪法学学科知识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构建理论宪法学、制度宪法学和实践宪法学三种宪法学知识形态有机统一的宪法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目前,制度宪法学尚未在中国宪法学界引起足够的关注,其所具有的实践功能更是长期被理论界所忽视。认真研究和反思制度宪法学构建的学术意义以及关注制度宪法学的实践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国宪法学理论研究水平,并为全面实施宪法、充分发挥宪法的根本法权威作用提供必要的法理支撑和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宪法 理论宪法 宪法哲学 实践宪法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被引量:4
6
作者 何勤华 《学术前沿》 2013年第15期6-15,共10页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政党,不仅展示了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卓越能力,而且也具有领导中国人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胸怀和才干。从建党元勋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届党的领...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政党,不仅展示了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卓越能力,而且也具有领导中国人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胸怀和才干。从建党元勋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届党的领导人,都对宪法的制定和实践给予了高度关注,也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之特色的宪法观念。从中国共产党宪法观念的内涵入手,依次对这种宪法观念与实践的变迁进行了描述、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宪法观念 宪法实践 宪法 比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香港问题实施宪法的实践——以33份规范性文件为样本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成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7,共14页
在香港问题上实施宪法,因充斥着法理争议与政治争拗,始终是基本法研究领域的难点。经过梳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香港问题通过的规范性文件,发现在涉及"解决《中英联合声明》的批准""创设香港新宪制秩序""... 在香港问题上实施宪法,因充斥着法理争议与政治争拗,始终是基本法研究领域的难点。经过梳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香港问题通过的规范性文件,发现在涉及"解决《中英联合声明》的批准""创设香港新宪制秩序""处理香港政改争议""行使法律解释权"和"决定特区租管地"五方面问题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至少在33份规范性文件中实施了宪法。由此可见,宪法在涉及香港问题上加以实施绝非纯粹的学理想象,而是真实存在的现实问题。当然,现有的宪法实施模式在宪法条文的选择及实施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这其中既有法律理念的原因,也有政治考量的因素。应看到,在基本法逐渐被香港法院"宪法化"的趋势下,提炼宪法在香港实施的原理,不仅有利于澄清宪法在香港宪制结构中的地位,而且对提升港人的国家政治认同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实施 香港宪制结构 宪法与基本法关系 宪法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宪法的法理内涵与司法实践 被引量:8
8
作者 上官丕亮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53,共14页
“运用宪法”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法治概念,它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组织及公民个人主动地使用宪法,使宪法发挥作用和效能的一种宪法实施活动。就法院而言,运用宪法就是法院在裁判时引用宪法来处理案件。自1988年... “运用宪法”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法治概念,它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组织及公民个人主动地使用宪法,使宪法发挥作用和效能的一种宪法实施活动。就法院而言,运用宪法就是法院在裁判时引用宪法来处理案件。自1988年以来我国法院已有初步的运用宪法的司法实践,但存在没有必要引用宪法却引用、引用宪法时不会说理、引用宪法随意性很大等运用宪法不规范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法律规定的影响、司法解释的误导、宪法观念的偏差、法学教育的滞后。法院运用宪法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法院不宜引用宪法作为裁判依据,而应在裁判说理部分引用宪法条款,法院裁判说理引用宪法应在三大诉讼全面铺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用宪法 法理内涵 司法实践引用宪法 裁判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宪法的根基及路径选择
9
作者 李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8-165,共8页
实践宪法是以非暴力的形式将宪法的核心价值与精神作用于社会的实践,不同于革命或激进式转型,而是有步骤、有规划地渐进式过渡。实践宪法既包括符合宪法精神的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宪法审查,也包括国家与社会宪法意识的增长与互动等。... 实践宪法是以非暴力的形式将宪法的核心价值与精神作用于社会的实践,不同于革命或激进式转型,而是有步骤、有规划地渐进式过渡。实践宪法既包括符合宪法精神的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宪法审查,也包括国家与社会宪法意识的增长与互动等。从各国的宪法实践中来看,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历时的长短则取决于执政者的政治抱负与民众的广泛参与、多元社会的形成、社会的开放程度、明确的宪法意识指向、科学制度的引导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等。实践宪法的路径可以考虑法治进行到一定阶段进而发展民主,防止滑向"治民"之法及避免合法性欠缺产生的危机;从集权向减权、限权、分权转变,提升地方和个体的积极性;加速社会结构转型,补强管理漏洞;从基础教育始促进公民意识,注重务实教育、常识教育、自律教育,培养自由理性精神的公民意识等,从而以增量方式而非激进方式推动中国的宪法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宪法 宪法修改 宪法实施 非暴力 依宪治国 法治民主 核心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波 张增辉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法治理论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宪法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法治理论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宪法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都要依托宪法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宪法发展的新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的宪法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中观层面的宪法指导下法治体系的统一和微观层面的合宪性审查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新发展 宪法高质量发展 宪法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宪法实施的三个面相
11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0-250,共1页
韩秀义撰文《中国宪法实施的三个面相——在政治宪法学、宪法社会学与规范宪法学之间》指出,无论是在中国宪法研究中,还是在中国宪法实践中,中国宪法实施问题都居于核心地位:对于中国宪法研究而言,中国宪法实施阀题既与中国宪法文... 韩秀义撰文《中国宪法实施的三个面相——在政治宪法学、宪法社会学与规范宪法学之间》指出,无论是在中国宪法研究中,还是在中国宪法实践中,中国宪法实施问题都居于核心地位:对于中国宪法研究而言,中国宪法实施阀题既与中国宪法文本有关,也与中国社会对中国宪法文本的体认相连,更与中国的政体架构和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这实际上涵盖了中国宪法的文本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宪法 宪法实施 宪法文本 法社会学 宪法实践 中国社会 意识形态 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司法适用离我们还有多远
12
作者 姚岳绒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11-15,共5页
成都某区法院受理身高限制报名案 ,首次启动宪法直接维权机制 ,向宪法规范的可操作性发起了冲击。本文讨论了宪法司法究竟是什么 ,我国宪政体制下的宪法司法适用空间有多大 ,我国的宪法司法实践是否应保持一份理性的成熟与现实的审视等... 成都某区法院受理身高限制报名案 ,首次启动宪法直接维权机制 ,向宪法规范的可操作性发起了冲击。本文讨论了宪法司法究竟是什么 ,我国宪政体制下的宪法司法适用空间有多大 ,我国的宪法司法实践是否应保持一份理性的成熟与现实的审视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司法适用 宪法司法适用空间 宪法司法适用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法治改革与法治创新的辩证关系
13
作者 莫纪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F0002,共11页
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对法治改革和法治创新的性质、内涵、特征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在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建立起扎实的逻辑关联和制度联系。通过制度化的法治改革和法治... 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对法治改革和法治创新的性质、内涵、特征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在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建立起扎实的逻辑关联和制度联系。通过制度化的法治改革和法治创新措施来推动法治本身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法治自身的现代化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实现,在此过程中,法治与改革、法治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首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理念来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的政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改革 法治创新 法治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宪法实践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监督论
14
作者 范进学 《交大法学》 2025年第5期17-29,共13页
习近平总书记宪法监督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从宪法监督的科学内涵、健全和完善宪法监督机制和程序、坚持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系统推进、人大宪法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地位与作用等多... 习近平总书记宪法监督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从宪法监督的科学内涵、健全和完善宪法监督机制和程序、坚持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系统推进、人大宪法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地位与作用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宪法监督制度与理论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监督的重要论述,就上述四个层面的要求进行了学理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宪法监督重要论述对于推动中国特色宪法监督理论研究与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与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宪法监督 宪法实践 健全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