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梗阻性肥心病患者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前后的心肌力学及能量学对比研究
1
作者 刘泰维 周密 梁夫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45-245,共1页
目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常见显型,不仅显著增大心室负荷,也常伴有心律失常、心肌纤维化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导致患者的心力衰竭或猝死风险明显升高。临床研究表明,部分切掉肥厚的室间隔可有效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目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常见显型,不仅显著增大心室负荷,也常伴有心律失常、心肌纤维化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导致患者的心力衰竭或猝死风险明显升高。临床研究表明,部分切掉肥厚的室间隔可有效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从而缓解临床症状;然而,关于该手术如何改变左心室的力学和能量学状态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医学影像信息构建患者个性化的左心室几何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跨尺度微结构力学本构特征的心肌有限元模型,进一步结合临床数据模拟了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前后左心室的舒张和收缩过程。结果基于计算结果开展的数据分析显示,室间隔部分切除术明显降低了左心室的力学负荷,表现为术后压力-容积环面积减小、心肌组织及细胞的应力水平下降和心肌应力分布的均一化程度升高等。在能量学方面,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在降低心肌总体能耗的同时,明显提高了心脏整体以及室间隔处心肌组织和细胞的有效机械能转化率。结论研究成果为从力学、能量学角度理解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对心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所发展的建模计算方法有望为梗阻性肥心病的患者个性化手术规划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心肌 心病患者 心肌力学 间隔 能量学 显型 心肌纤维化 心肌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扩大室间隔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建德 段福建 +3 位作者 焦盼晴 王婧金 王浩 宋云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94-597,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扩大室间隔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2-12因梗阻性HCM行扩大室间隔切除术56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术后经胸超声心动... 目的:总结分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扩大室间隔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2-12因梗阻性HCM行扩大室间隔切除术56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 结果:56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0例,年龄(46.1±11.3)13~67岁,术前室间隔厚度(26.1±6.9)15~46 mm,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87.5±12.5)27~163 mmHg(1 mmHg=0.133 kPa),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外科手术,无住院死亡,无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相关并发症,其室间隔切除厚度为(10.7±2.1)6~16 mm,长度为39.1±5.5(35~55)mm。与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比,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峰值流速[(1.68±0.46)m/s vs(4.57±0.99)m/s]、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1.3±7.0)mmHg vs(87.5±34.4)mmHg]均明显减低,二尖瓣反流及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现象明显较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峰值流速及峰值压差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左心室流出道峰值流速(r=0.63)及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r=0.48)与术后相关性良好。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现2例患者出现新发室间隔缺损,1例予以外科修补。 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以安全用于HCM患者改良扩大室间隔切除术中监测,术前定性二尖瓣反流病因及程度,术后即刻评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缓解程度、二尖瓣反流程度并及时发现外科相关并发症以指导外科医生进行相应补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经食管 肥厚心肌 间隔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中远期效果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阮燕萍 刘晓伟 +2 位作者 来永强 李全 何怡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6-251,共6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减容治疗即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进行室间隔部分切除(手术组125例)或... 目的:探讨室间隔减容治疗即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进行室间隔部分切除(手术组125例)或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介入组41例)的HOCM患者,并在手术前、术后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86天(136~1 617天),获取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以上的超声心动图指标评价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变化。结果:手术组患者125例,年龄中位数48岁,男性70例(56.0%);介入组患者41例,年龄中位数50岁,男性28例(68.3%)。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386天,失访26例患者(15.6%),手术组和介入组分别失访18例和8例。与术前相比,术后手术组室间隔厚度(16.0 mm vs 21.0 mm,P<0.05)、左心室流出道压差(8 mmHg vs 73 mmHg,1 mmHg=0.133 kPa,P<0.05)均下降;介入组室间隔厚度(15.0 mm vs 20.0 mm,P<0.05)、左心室流出道压差(11 mmHg vs 66 mmHg,P<0.05)均下降,以手术组残余压差更低(P<0.05)。随访过程中手术组1例患者死亡,两组均有1例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无明显改善。结论:两种室间隔减容治疗均可有效降低远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情况,室间隔切除术患者术后残余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肥厚 间隔 左心流出道压差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在换瓣同期行或不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徐海涛 袁昕 +4 位作者 孙寒松 武恒朝 宋云虎 许建屏 王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19-1225,共7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7年2月阜外医院159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7年2月阜外医院159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患者列为A组(n=19),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列为B组(n=140),为了调整两组之间基线数据的不同和选择偏倚,按照1:1的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每组各匹配11例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近期和远期的临床转归。结果:术后30天内,两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1)。平均随访(55.3±27.4)个月期间,A组患者较B组患者室间隔厚度下降幅度大,比例高(P均<0.05),而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的幅度和比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二次手术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也相似(P均> 0.05),在匹配的患者中,结果相似。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或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并非影响远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4.96,95%CI:0.65~37.81,P=0.12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结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同期,未必需要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 非对称性间隔肥厚 主动脉瓣置换 间隔心肌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低龄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4
5
作者 郭荣龙 王强 +8 位作者 李巅远 罗国华 郭宏伟 高爽 尹朝华 张芃 徐海涛 王菊 闫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0-464,共5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低龄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截至2014-11我院9例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低龄HOCM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诊断时平均年龄为(1.9±2.5)岁(1天~6.4岁),手术时... 目的:探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低龄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截至2014-11我院9例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低龄HOCM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诊断时平均年龄为(1.9±2.5)岁(1天~6.4岁),手术时平均年龄(5.1±2.1)岁(8个月~7岁),平均体重(19.3±9.8)kg(4.3 kg^38.2kg)。术前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9.4±40.0)mm Hg(1 mm Hg=0.133 k Pa)。二尖瓣收缩期前移9例,二尖瓣中、重度反流7例。患儿在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经升主动脉根部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后接受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儿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1例,右室间隔心肌切除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1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效果良好。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66.0±18.4)min(36~90 min),术后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由(79.4±40.0)mm Hg降至(24.4±17.3)mm Hg(P<0.01)。二尖瓣反流分级由(2.6±1.4)级降至(0.4±0.5)级(P<0.01)。术后残余二尖瓣收缩期前移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61 mm Hg)1例,短暂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1例低体重婴儿(4.3 kg)术后接受了120.8 h的体外膜肺支持。所有患儿均顺利出院。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11.1±8.7)个月(3~31个月),所有患儿症状改善,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Ⅱ级。随访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为(24.7±20.7)mm 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患儿残余二尖瓣收缩期前移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分别为49 mm Hg和61 mm Hg)。1例患儿术后3个月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于解除低龄儿童HOC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效果好,早期随访结果满意,但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龄儿童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间隔心肌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与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侯翠红 乔树宾 +1 位作者 楚建民 浦介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回顾性方法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与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方法:57例患者,28例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29例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分别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 目的:回顾性方法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与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方法:57例患者,28例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29例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分别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室间隔厚度及每种方法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电话随访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结果:28例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患者平均年龄(36±16)岁,与术前比较,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后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平均时间(3.8±1.2)年,并发症主要为心律失常,发生率64.3%,以完全左束支阻滞为主,胸闷好转率75%。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患者平均年龄(43±11)岁,与术前比较,室间隔消融术后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亦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平均时间(3.6±1.2)年,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心律失常,发生率37.9%,以完全右束支阻滞为主,胸闷好转率75%。结论:外科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及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均可降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左心流出道疏通 经皮间隔化学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球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林国钦 林俊敏 +6 位作者 翁志成 林丽明 许开祖 陈晓敏 翁育娟 卓建伟 吴梅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0-594,共5页
目的:评价微球室间隔心肌消融术(MS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MSA(应用微粒球替代无水酒精行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的HOCM患者10例。分析... 目的:评价微球室间隔心肌消融术(MS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MSA(应用微粒球替代无水酒精行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的HOCM患者10例。分析MSA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6分钟步行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二尖瓣反流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的变化。结果:10例HOCM患者均成功完成MSA治疗。1例室间隔厚度为26 mm、单纯栓塞第一室间隔支的MSA患者,术后随访时发现LVOTG无明显下降,且二尖瓣反流量增多,遂转心外科手术。其余9例MSA患者,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患者的室间隔厚度与LVOTG均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室间隔厚度与LVOTG均明显减小(P均<0.05),其中LVOTG术后6个月较术前下降幅度最大,且与术后3个月相比进一步下降(P<0.05);术后6个月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患者1例、Ⅲ级8例,术后6个月时Ⅱ级6例、Ⅰ级3例;术前二尖瓣重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5例、轻度反流1例,术后6个月二尖瓣中度反流仅1例、轻度反流8例;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1个月基本处于正常范围。随访期间,10例MSA术后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无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病例及死亡病例。结论:MSA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HOCM治疗技术,尤其有益于有第一、第二室间隔支适合栓塞的HOCM患者。室间隔厚度>25 mm,且只有第一室间隔支适合栓塞的HOCM患者可能从MSA中获益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间隔消融 肥厚心肌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病人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临床护理 被引量:2
8
作者 康立惠 孙涛 +2 位作者 路慧 孙俊平 陶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812-2815,共4页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病人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的护理。[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16年12月行PTSMA的38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人均达到了即刻消融终点,术中注入无水乙醇后均出现胸痛...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病人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的护理。[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16年12月行PTSMA的38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人均达到了即刻消融终点,术中注入无水乙醇后均出现胸痛、胸闷;39例病人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迟发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48h);1例病人乙醇误入前降支导致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结论]PTSMA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师抢救,及时总结护理经验,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 间隔化学消融 方法 护理 并发症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追踪成像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酒精消融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海韵 郭燕丽 +3 位作者 孟璟 胡厚源 王文婷 申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859-1863,共5页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行室间隔酒精消融术(alcohol septal ablation,ASA)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为30例健康...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行室间隔酒精消融术(alcohol septal ablation,ASA)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为3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8~40(34.30±6.10)岁;病例组为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西南医院心内科住院部HOCM患者1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32~67(46.53±11.66)岁;对照组和病例组均行超声检查(病例组为ASA术前和术后3 d,1、3、6个月共5次),获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LVOTG)、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IVS)厚度等指标;同时应用STI技术、QLAB软件获得左室各节段纵向、径向、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将左室心肌分为肥厚节段和非肥厚节段,分别比较以上各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差异。结果HOCM患者术前和术后3 d,1、3、6个月LVOTG较对照组增高(P〈0.05),术后LVOTG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3 d IVS厚度较术前稍有下降,术后1、3、6个月IVS厚度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所测LVEF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肥厚节段术前、术后各方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肥厚节段术后3 d各方向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各方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均增高(P〈0.05)。术前及术后肥厚节段应变(率)均低于非肥厚节段(P〈0.05)。非肥厚节段、术前纵向应变(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纵向应变(率)高于术前(P〈0.05),并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STI技术评价HOCM患者应变及应变率的变化,反映出HOCM患者行ASA能够提高肥厚心肌节段的局部心功能,并且能帮助非肥厚心肌节段恢复心功能;STI技术能够成为HOCM患者ASA术后长期随访的一种准确、无创、可重复性强的影像学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 二维应变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间隔酒精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乙醇消融与心肌切除术后心电图变化
10
作者 赵耀 张芹 +8 位作者 曹城玮 程梓萌 蒙绪良 赵腾 张敏 赵海娟 李珂 黄松群 黄新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60-663,共4页
目的 比较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室间隔乙醇消融术(ASA)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SM)后中期心电图(ECG)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长海医院确诊的92例HOC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ASA术43例,接受SSM... 目的 比较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室间隔乙醇消融术(ASA)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SM)后中期心电图(ECG)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长海医院确诊的92例HOC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ASA术43例,接受SSM术49例。比较两种术式随访3个月ECG,总结其变化特点。结果 术后3个月,ASA组、SSM组分别有22例(51.16%)、2例(4.08%)患者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χ^(2)=26.329,P<0.01),分别有2例(4.65%)、13例(26.53%)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χ^(2)=8.034,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SM组9例(18.37%)新发心房颤动,高于ASA组2例(4.65%)(χ^(2)=4.093,P=0.043)。SSM组左心室肥厚缓解率较高于ASA组(44.90%比25.58%,P=0.054)。结论 ASA术后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比例显著高于SSM,而SSM术后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比例显著高于A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间隔乙醇消融 间隔心肌切除 心电图 束支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切除术的疗效
11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76,共1页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开展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跨主动脉扩大室间隔切除术(TAEsM)可显著缓解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早中期随访表明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EurJcardiothoracSurg,2012.07.03.[Epuba...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开展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跨主动脉扩大室间隔切除术(TAEsM)可显著缓解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早中期随访表明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EurJcardiothoracSurg,2012.07.03.[Epuballead of print])该研究纳入93例接受TAEsM治疗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药物难治性的症状和LVOT梗阻,静息或运动时LVOT压差≥50mmHg(1mmHg=O.133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 切除 间隔 患者 肥厚梗阻型心肌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疗效 左心流出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心肌的化学消融术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继鸿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4期301-301,共1页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 间隔 化学消融 流出道 心肌 病患 主动脉 收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切除术后生存率的性别差异
13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为研究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室间隔切除术后生存率的性别差异,梅奥诊所的Meghji教授等对1961年1月至2016年4月接受室间隔切除术的2506例成年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主要终点为生存率。研究发现,与男性(1379例)相比,女性(1127... 为研究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室间隔切除术后生存率的性别差异,梅奥诊所的Meghji教授等对1961年1月至2016年4月接受室间隔切除术的2506例成年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主要终点为生存率。研究发现,与男性(1379例)相比,女性(1127例)手术时年龄较大(59.5岁比52.9岁)、症状较多、术后总生存率较低,中位生存时间短3.9年(18.2岁比22.1岁)。但校正后,性别与死亡率无显著相关(HR=0.98,95%CI:0.76~1.26,P=0.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心肌 后生存率 性别差异 间隔 成年患者 总生存率 生存时间 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脉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1例
14
作者 许邦龙 徐岩 +3 位作者 程自平 史学功 陈斌 朱润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经冠脉间隔心肌化学消融 并发症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行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临床护理
15
作者 丁飙 魏盟 朱瑞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18-418,共1页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 间隔心肌化学消融 护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
16
作者 薛晓培 张卫兴 +2 位作者 叶蓓莉 卫春芳 闻恽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1年第6期357-358,共2页
本文初步评价超声心动图在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心肌 超声心动图 PTSMA 间隔化学消融 治疗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进展
17
作者 廖福顺 游宇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7-251,共5页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以左心室流出道动态性梗阻为特征,可引起心源性猝死;早期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PIMSRA)为室间隔减容治疗HOCM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围绕PIMSRA治疗HOCM进行综述。
关键词 心肌 肥厚 间隔 电凝 超声心动描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邓丹 孟璟 +5 位作者 曲小龙 王文婷 周杨 肇炜博 宋治远 胡厚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673-1678,共6页
目的评估室间隔化学消融术(alcohol septal ablation,AS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5年1月行ASA的成年(≥18周岁)HOCM患者44例。术中实时监... 目的评估室间隔化学消融术(alcohol septal ablation,AS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5年1月行ASA的成年(≥18周岁)HOCM患者44例。术中实时监测静息和激发状态下的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gradient,LVOTG),并于术后3 d,1、3、6、12、24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程度、左房和左室容积、估测静息状态下LVOTG值,以及心功能状态、并发症和死亡率情况。结果 44例HOCM患者ASA术后即刻,静息LVOTG由术前(79.9±37.9)mmHg下降至(33.8±30.2)mmHg(P<0.01),激发LVOTG由术前(112.4±43.8)mmHg下降至(36.8±30.0)mmHg(P<0.01)。术后常规给予β受体阻滞剂,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舒张末期左房容积由术前(113.8±50.3)mL下降至(97.6±45.7)mL(P<0.01),收缩末期或舒张末期左室容积均有明显增加,左室各节段收缩同步性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有明显改善,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HOCM的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结合药物治疗可使患者长期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心肌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间隔化学消融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闫丽荣 段福建 +7 位作者 安硕研 杭霏 王莉 庞会敏 赵世华 张宇辉 樊朝美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AS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1996~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300例ApHCM(ApHCM组),采用1:1配对原则,又纳入诊断年龄、性...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AS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1996~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300例ApHCM(ApHCM组),采用1:1配对原则,又纳入诊断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相匹配的300例ASHCM患者(ASHCM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心原性死亡率、心原性猝死发生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不明原因晕厥、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ASHCM组左心室室壁厚度≥30 mm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ApHCM组(14.0%vs 3.7%,P<0.01)。ApHCM组和ASHCM组中分别有156例(52.0%)和168例(56.0%)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ApHCM组中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率显著低于ASHCM组(26.9%vs 76.2%,P<0.01)。ApHCM组和ASHCM组分别平均随访(7.5±4.0)年和(6.6±5.4)年,与ASHCM组相比,ApHCM组心原性死亡率(1.0%vs 5.7%)、心原性猝死发生率(0.33%vs 3.3%)、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8.3%vs 40.3%)显著较低(P均<0.01);不明原因晕厥、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等事件发生率也均显著低于ASHCM组(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HR=4.62,95%CI:2.28~68.0,P=0.02)和不明原因晕厥(HR=8.56,95%CI:2.1~16.6,P<0.01)为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不明原因晕厥是心原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HR=4.40,95%CI:1.5~15.2,P=0.02)。结论:排除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混杂因素后,ApHCM患者预后较ASHCM患者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心肌 非对称间隔肥厚 预后 钆对比剂延迟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术一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齐静 侯平 +6 位作者 姜钧文 陈韦 王艳春 李蒙 于乐 周鑫 赵颖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0,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孑L(VSR)占AMI的1%~2%,是罕见、严重的并发症,VSR患者病情危重,自然预后极差,占AMI后早期死亡的5%。Ledakowicz—Polak等[1]研究发现,AMI成功PCI后,0.71%并发VSR,AMI并发VSR往往合并血...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孑L(VSR)占AMI的1%~2%,是罕见、严重的并发症,VSR患者病情危重,自然预后极差,占AMI后早期死亡的5%。Ledakowicz—Polak等[1]研究发现,AMI成功PCI后,0.71%并发VSR,AMI并发VSR往往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治疗困难,且死亡率极高。我们采用Amplatzerpostinfarct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成功封堵1例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VSR患者。目前随访5年患者情况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封堵 间隔穿孔 并发症 间隔缺损封堵器 血流动力学障碍 PCI 下壁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