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增强MRI全肿瘤影像组学鉴别四脑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廖建勇 张洁 高培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在鉴别四脑室室管膜瘤(EP)和髓母细胞瘤(MB)的应用价值,并将其结果与人工阅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四脑室EP和MB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EP和MB分别为80例及135例,并按7∶3随机划...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在鉴别四脑室室管膜瘤(EP)和髓母细胞瘤(MB)的应用价值,并将其结果与人工阅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四脑室EP和MB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EP和MB分别为80例及135例,并按7∶3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50)和测试集(n=65)。基于T1WI增强图像筛选的18个影像组学特征和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影像特征,通过逻辑回归分类器分别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影像特征模型、联合模型。通过曲线下面积(AUC)、决策曲线分析分别评估模型的鉴别效能、实用性。结果: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佳,其AUC值、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和F1分数分别为0.981、92.68%、91.67%、92.31%和0.938。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优于临床影像特征模型(P<0.05)。联合模型的净收益最高。3种模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和F1分数较人工阅片的结果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对鉴别EP和MB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联合模型,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 髓母细胞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可呈L1CAM弥漫阳性:潜在的诊断陷阱
2
作者 马进 虞海荣 +4 位作者 王玉环 申耀元 普文静 张晓军 宋新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3-816,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 ependymoma,MPE)内L1CAM等抗体表达及ZFTA基因融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MP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L1CAM、p65、EMA、GFAP、S-100、Ki67的表达,二代测序(next-ge... 目的探讨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 ependymoma,MPE)内L1CAM等抗体表达及ZFTA基因融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MP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L1CAM、p65、EMA、GFAP、S-100、Ki67的表达,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检测ZFTA基因融合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21~46岁,发病部位均位于脊髓。免疫表型:5例L1CAM均阳性,其中4例呈强阳性。5例GFAP和S-100均阳性,2例EMA阳性,5例p65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1%~2%。3例行NGS检测均未检出ZFTA基因融合。结论MPE中L1CAM呈阳性,可能在工作中造成诊断陷阱,需要行NGS等检测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 脊髓 L1CAM 免疫组织化学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伴脂肪瘤样分化影像学表现一例
3
作者 李姝影 牛丰南 +2 位作者 周佳南 张鑫 张冰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131,共4页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过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563-02。患者男,37岁,半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右侧为主,间断发作,偶有恶心,无呕吐,有一过性晕倒在...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过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563-02。患者男,37岁,半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右侧为主,间断发作,偶有恶心,无呕吐,有一过性晕倒在地,无视物糊、言语不清、肢体运动障碍、四肢抽搐等,于2024年2月来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就诊。头颅CT平扫检查示右侧颞叶囊实性占位,实性部分呈稍高密度(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脑实质室管膜 脂肪瘤样分化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HOX转录反义RNA原位杂交检测分析
4
作者 张煜涵 王征 +2 位作者 陆俊良 赵大春 霍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总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PE)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原位杂交情况、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23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17例病理确诊为MPE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行组蛋白H3... 目的总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PE)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原位杂交情况、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23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17例病理确诊为MPE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行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修饰(H3K27me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阿尔辛蓝-过碘酸希夫(AB-PAS)染色。同时选取16例脊髓室管膜瘤病例作为对照,与17例MPE病例制成组织芯片,行HOTAIR原位杂交检测并半定量评分,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两组评分差异。结果17例MPE患者年龄14~64岁,平均(37.48±16.10)岁,男女比例0.7∶1。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骶部、下肢疼痛。镜下见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呈乳头状排列,伴多量黏液样物质,部分病例可见疏松网状结构。17例(100.00%)肿瘤细胞表达GFAP,10例(58.82%)表达EMA,8例(47.06%)表达D2-40,2例(11.76%)H3K27me3蛋白表达缺失。17例(100.00%)AB-PAS染色均可见蓝色黏液。MPE组与脊髓室管膜瘤组均表达HOTAIR,且MPE组HOTAIR半定量评分高于脊髓室管膜瘤组(P=0.004)。随访1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65.50个月,3例复发。结论MPE具有典型的病理形态学表现,结合GFAP、EMA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AB-PAS染色易于诊断。少数病例H3K27me3表达缺失。MPE中HOTAIR呈高表达,但其辅助诊断价值有限。MPE预后相对较好,但少数病例可出现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 临床病理特征 H3第27位赖氨三甲基化修饰 HOX转录反义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播散性室管膜下生殖细胞瘤1例
5
作者 梁雨昕 许惠娟 +2 位作者 王雅杰 张苗 卢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47,共2页
患者男,29岁,视物成双伴视力下降半年,头痛伴双眼胀痛1月余,头痛加重2周,1周前非喷射性呕吐1次,无发热;既往体健。专科检查:双眼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迟钝,上视不能,左眼外展不及边,双眼视乳头水肿。实验室检查: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5... 患者男,29岁,视物成双伴视力下降半年,头痛伴双眼胀痛1月余,头痛加重2周,1周前非喷射性呕吐1次,无发热;既往体健。专科检查:双眼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迟钝,上视不能,左眼外展不及边,双眼视乳头水肿。实验室检查: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55 mIU/ml。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压力>300 mmH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细胞 室管膜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丝桃素对脑嗅球损伤大鼠行为学及室管膜和室管膜下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司银楚 孙建宁 +1 位作者 谢春娥 张硕峰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 :研究金丝桃素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方法 :采用损毁大鼠脑嗅球作为抑郁症动物模型 ,采用行为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研究金丝桃素的作用机理。结果 :敞箱实验中 ,金丝桃素可显著降低嗅球损毁大鼠走格数和站立数 ,跳台实验中 ,金丝桃... 目的 :研究金丝桃素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方法 :采用损毁大鼠脑嗅球作为抑郁症动物模型 ,采用行为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研究金丝桃素的作用机理。结果 :敞箱实验中 ,金丝桃素可显著降低嗅球损毁大鼠走格数和站立数 ,跳台实验中 ,金丝桃素可显著延长训练的潜伏期和缩短测试期的停留时间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金丝桃素各剂量组大鼠侧脑室外侧和背外侧角的室管膜及室管膜下细胞明显增生 ,细胞由单层变成了多层 ,向胼胝体迁移 ,并强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结论 :金丝桃素通过促进室管膜及室管膜下细胞增殖 ,迁移至嗅球 ,分化为新的神经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桃素 行为学 室管膜及室管膜下细胞 增殖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兰兰 曹琼 +2 位作者 胡子有 颜晓慧 吴炳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00-1203,共4页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6h腹腔注射槲皮素(50mg/kg,1次/3d),术后4h腹腔注射BrdU(50mg/kg,1次/d),分别于缺血第7、14、21天采用免...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6h腹腔注射槲皮素(50mg/kg,1次/3d),术后4h腹腔注射BrdU(50mg/kg,1次/d),分别于缺血第7、14、21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侧脑室SVZ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脑缺血第7天,缺血侧SVZBrdU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第14天达峰值,第21天减少(P<0.01)。槲皮素组第7天时,缺血侧SVZBrdU阳性细胞亦明显增多,并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与缺血组比较,槲皮素组7、14和21d缺血侧SVZBrdU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1),至21d仍保持高水平。结论槲皮素可维持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SVZ的细胞增殖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侧脑室 室管膜下 细胞增殖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细胞瘤及其罕见室管膜样亚型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司海鹏 王剑蓉 +2 位作者 章宜芬 王震 张智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及其罕见的室管膜样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观察7例垂体细胞瘤(6例经典型和1例室管膜样亚型)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6...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及其罕见的室管膜样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观察7例垂体细胞瘤(6例经典型和1例室管膜样亚型)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6例经典型肿瘤均由致密的肥胖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呈短束状和车辐状排列;而1例室管膜样亚型,瘤细胞呈漩涡状和乳头状排列,伴明显的血管周菊形团结构。免疫表型:所有肿瘤均弥漫表达S-100蛋白和TTF-1,而IDH1R132H、Olig-2、NF、CD34、Syn、Cg A及垂体激素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2%。不同的是,经典型病例GFAP和EMA仅灶阳性,室管膜样亚型中GFAP呈弥漫阳性,且>50%瘤细胞EMA点状阳性。结论垂体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垂体细胞罕见的低级别胶质瘤,该实验有助于扩大垂体细胞瘤的形态学谱系和对新亚型的认识,对病理的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细胞 室管膜 免疫表型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 /室下区细胞迁移到梗塞区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英文)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蓬勃 刘勇 +7 位作者 李捷 康前雁 田英芳 陈新林 赵建军 石秦东 宋土生 钱亦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01-1206,共6页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迁移分化,揭示梗塞区周围新生细胞的来源.方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前,将10μl 0.2%的荧光染料DiI注射于体质量250~350 g的雄性SD大鼠侧脑室以预标记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脑缺血后,采用累积式的BrdU...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迁移分化,揭示梗塞区周围新生细胞的来源.方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前,将10μl 0.2%的荧光染料DiI注射于体质量250~350 g的雄性SD大鼠侧脑室以预标记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脑缺血后,采用累积式的BrdU标记方法标记新生细胞并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确定细胞分化.标记的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在非缺血对照大鼠,DiI标记细胞定居于室管膜/室下区.局灶性脑缺血后,DiI标记细胞出现于胼胝体,邻近的纹状体和皮质.此外,缺血14 d后,梗塞区周围纹状体和皮质内可见一些DiI/BrdU/GFAP或DiI/BrdU/NeuN三重标记阳性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迁移到梗塞区周围并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成体神经干细胞的起源和开发促进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发生的新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室管膜细胞 室下区细胞 神经发生 局灶性脑缺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四例: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钱敏 关鸿志 +3 位作者 陈琳 郭玉璞 任海涛 赵燕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68-572,共5页
目的分析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例室管膜型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目的分析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例室管膜型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 d~5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分别伴有脊神经根征(2例)、多组脑神经麻痹(1例)和偏瘫(1例);病程中有间断低热(3例)。其中2例于发病2和4个月时死于脑疝。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2例)、白细胞计数(4例)和蛋白定量(4例)升高,葡萄糖降低(3例)。4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均发现淋巴瘤细胞或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大多数细胞呈现B细胞标记物阳性。头部MRI增强扫描第三和第四脑室、侧脑室壁异常强化,合并脑室周围强化病灶(2例)和鞍区病变(1例)。PET扫描和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颅外或脊髓受累证据。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是诊断室管膜型PCNSL的重要方法。室管膜及脑室周围病变应考虑PCNSL的可能,尤其MRI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样强化者更应提高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室管膜 脑脊髓液 细胞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附9例报告) 被引量:8
11
作者 苏少波 杨学军 +5 位作者 张建宁 刘春祥 岳树源 俞凯 张大健 朱士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9例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原则及随访结... 目的探讨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9例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原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位于室间孔周围,符合结节性硬化复征的临床诊断标准;男女之比为8∶1。CT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呈等或稍高密度,肿瘤边界清楚,瘤内有钙化灶。MRI扫描T1WI肿瘤实体部分多呈等信号,少数可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呈均匀强化。其中8例同时伴室管膜下结节,5例伴有皮质结节。其中6例经额叶皮质入路,3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肿瘤完全切除者7例,次全切除(>90%)者2例,无一例手术死亡。随访2~8年,肿瘤完全切除者无复发。结论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结节性硬化复征的特征性病变,手术完全切除者预后良好。结节性硬化复征所伴室管膜下病变如位于室间孔周围,引起脑积水或呈现逐渐生长趋势者,应考虑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细胞室管膜 星形细胞 神经外科手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联合DWI鉴别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朝艳 程敬亮 +3 位作者 聂云飞 庞贝贝 阎静 宋一民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11-1015,共5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ADC值的测定,联合DWI磁共振成像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发生于侧脑室内,1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和15例室管膜瘤患者常规MRI平扫、增强、DWI信号强度,并测...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ADC值的测定,联合DWI磁共振成像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发生于侧脑室内,1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和15例室管膜瘤患者常规MRI平扫、增强、DWI信号强度,并测量肿瘤实质病变的平均ADC值,观察比较两组肿瘤的DWI信号强度和ADC值,运用ROC曲线评价ADC值的诊断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1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DWI上均呈高或稍高信号,ADC均值(0.69±0.11)×10-3 mm2/s;15例室管膜瘤DWI上12例呈等或稍高信号,3例呈低信号,ADC均值(1.10±0.24)×10-3 mm2/s,两组肿瘤的平均ADC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2.9%。结论:磁共振成像ADC值的测定辅助DWI信号强度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神经细胞 中枢 室管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对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国晋 马莉 +2 位作者 王丹 张文娟 周俊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12-816,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anaplastic ependymoma)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MRI影像征象的差异,并探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 目的对比分析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anaplastic ependymoma)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MRI影像征象的差异,并探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与25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术前MR平扫、增强扫描以及DWI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对其MRI影像征象进行对比分析,并测量两组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ADC值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25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DWI上19例呈高或稍高信号,6例呈等低信号,ADC均值为(0.83±0.06)×10^(-3) mm^2/s;18例间变性室管膜瘤在DWI上14例呈高或稍高信号,4例呈等低信号,ADC均值为(1.15±0.12)×10^(-3) mm^2/s,高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3,P<0.001)。以ADC值0.96×10^(-3) mm^2/s作为两者的诊断阈值时,ROC曲线下的面积等于0.92±0.04,95%可信区间为0.84~1.00,灵敏度90%,特异度95%,准确度率90%。结论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MRI征象存在一定差异,ADC值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 室管膜 弥散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0例报告) 被引量:12
14
作者 罗青扬 邱天明 +2 位作者 陈宏 吴劲松 孙新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59-561,共3页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EGA)临床资料,探讨SEG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例SEGA临床资料。8例经额皮质造瘘手术,12例经胼胝体入侧脑室手术。结果男性好发,多小于20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和癫痫,少数有视力下降...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EGA)临床资料,探讨SEG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例SEGA临床资料。8例经额皮质造瘘手术,12例经胼胝体入侧脑室手术。结果男性好发,多小于20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和癫痫,少数有视力下降和智力障碍等。13例伴发结节性硬化症(TS)在神经系统以外的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血管纤维瘤、腰背部鲨鱼皮斑和脱色斑等。4例有家族史。CT和MRI显示侧脑室内近孟氏孔区可强化占位,多伴发室管膜下结节及脑积水。手术全切除16例,预后良好。经额皮质造瘘(8例)与经胼胝体(12例)入侧脑室对肿瘤切除率相近,透明隔造瘘术有助于缓解脑积水。结论 SGCA是T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病变,是少见的良性局限性脑肿瘤,临床和影像学具有特征表现,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下细胞星形细胞 结节性硬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改良 被引量:3
15
作者 陆利 朱茜 +2 位作者 夏仲年 宋慧芳 杨桂姣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7-492,共6页
目的:改良成鼠神经干细胞(NSCs)分离培养方法,优化培养条件,为系统研究成体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特性以及利用成体干细胞进行细胞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视交叉前1.5 mm处离段脑组织,分离前脑室管膜下区(SVZ),通过机械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相结... 目的:改良成鼠神经干细胞(NSCs)分离培养方法,优化培养条件,为系统研究成体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特性以及利用成体干细胞进行细胞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视交叉前1.5 mm处离段脑组织,分离前脑室管膜下区(SVZ),通过机械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制备细胞悬液,应用改良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NSCs。nes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1%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后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多向分化潜能。系列稀释实验和5-溴脱氧尿核苷(BrdU)掺入实验比较改良培养与常规培养NSCs自我更新能力和增殖潜能。结果:改良培养条件,NSCs 7~9 d可形成nestin阳性神经球。应用1%FBS诱导后,NSCs分化为形态各异的细胞,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比例分别是(18.6±3.5)%、(73.2±5.2)%和(3.6±0.4)%。系列稀释实验结果显示当细胞接种数量为500、1000和2000个,改良培养NSCs形成次代神经球数量较常规培养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并且8 h BrdU掺入率也显著增高达(42.4±6.2)%(P<0.05),表明改良培养条件下NSCs自我更新能力和增殖活力良好。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操作性强、重复性高的成鼠NSCs分离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下 神经干细胞 分离 培养 改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出血后行为学改变和室管膜下区细胞增殖规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建军 刘勇 +4 位作者 张蓬勃 陈新林 郭振宇 张建水 杨蓬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行为学改变和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行为学检测组(n=19)和Bromodeoxyuridine(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n=...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行为学改变和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行为学检测组(n=19)和Bromodeoxyuridine(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n=21)。立体定向注射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纹状体ICH模型。脉冲法腹腔注射Brdu标记增殖细胞。在ICH后第2,7,14及28天处死大鼠,分别行行为学检测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为学评分采用前肢放置实验、Berderson评分法及角落转向实验;对SVZBrdu免疫阳性细胞作细胞计数。结果:ICH后第2天大鼠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神经功能在4周内逐渐恢复;大鼠ICH后第2天双侧SVZBrdu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7d时达高峰,14d仍可见较多的增殖细胞,28d时Brdu阳性细胞数降至对照水平。结论:大鼠ICH后神经功能与SVZ细胞增殖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提示SVZ细胞可能参与ICH后组织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行为学 室管膜下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室管膜下区和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衰老性变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汪建民 袁群芳 姚志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0,W006,共5页
为了观察大鼠脑内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增龄性变化、探讨其在脑老化机制中的作用 ,本研究取不同年龄的大鼠经腹腔注射 Brd 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前体细胞 ,用抗 Brd U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反应 ,镜下观察脑内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布 ,并计数作... 为了观察大鼠脑内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增龄性变化、探讨其在脑老化机制中的作用 ,本研究取不同年龄的大鼠经腹腔注射 Brd 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前体细胞 ,用抗 Brd U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反应 ,镜下观察脑内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布 ,并计数作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各年龄组的室管膜下区及齿状回颗粒下层有 Brd U阳性细胞分布 ;上述各部位 Brd U阳性细胞数和标记率均呈明显的增龄性下降 ,幼年组和青年组之间 ,以及青年组和老年组之间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果表明 ,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能力随衰老而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室管膜下 齿状回 神经前体细胞增殖 衰老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10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余露 颜梦然 +4 位作者 罗文婷 蔡宇翔 刘欢 李志强 田素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检测SOX10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ilomyxoid astrocytoma,PMA)及室管膜肿瘤中的表达,并比较在不同WHO分级、年龄组及解剖部位的PA/PMA及室管膜肿瘤中SOX10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 目的检测SOX10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ilomyxoid astrocytoma,PMA)及室管膜肿瘤中的表达,并比较在不同WHO分级、年龄组及解剖部位的PA/PMA及室管膜肿瘤中SOX10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52例PA,9例PMA及205例室管膜肿瘤中SOX10的表达。结果PA/PMA中,SOX10的阳性率为100%,且均为强阳性,在不同年龄组及解剖部位SOX10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室管膜肿瘤中,仅6%(12/205)SOX10呈阳性,不同WHO分级、年龄组及解剖部位的室管膜肿瘤中SOX10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SOX10在PA/PMA与室管膜肿瘤中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OX10选择性高表达于PA/PMA,对其诊断及与室管膜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型星形细胞 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 室管膜肿瘤 SOX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联合DWI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莉 裴亚亚 孙鹏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83-288,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影像学差异,并探讨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 目的对比分析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影像学差异,并探讨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与17例侧脑室内室管膜瘤患者的术前MR平扫、增强扫描以及DWI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对其MRI征象进行对比分析,并测量两组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Mann-Whitney检验,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ADC值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1例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在DWI上均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均值为(0.65±0.12)×10^(-3) mm^2/s,17例侧脑室内室管膜瘤在DWI上12例呈高或稍高信号,5例呈低信号,ADC均值为(1.21±0.24)×10^(-3) mm^2/s,高于中枢神经细胞瘤,两组肿瘤实质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ADC值0.87×10^(-3) mm^2/s为阈值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ROC曲线下面积为0.98±0.01,95%可信区间为0.95~1.00,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0%。结论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影像表现存在一定差异,DWI及ADC值在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细胞 室管膜 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对照 被引量:3
20
作者 荆利娜 高培毅 +4 位作者 周剑 林燕 隋滨滨 薛静 沈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04-1307,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室管膜下瘤和30例星形细胞瘤的平扫和增强MRI表现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二者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病变纵轴长度、椎体数目、生长方式、T1WI信号、T2W... 目的对比观察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室管膜下瘤和30例星形细胞瘤的平扫和增强MRI表现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二者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病变纵轴长度、椎体数目、生长方式、T1WI信号、T2WI信号、有无强化、边界是否清楚、是否有囊变、是否有脊髓空洞、是否有瘤周水肿的差异。结果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T1WI信号、T2WI信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脊髓室管膜下瘤纵轴长度大于星形细胞瘤(t=3.21,P<0.05),椎体数目亦多于星形细胞瘤(t=2.58,P<0.05);脊髓室管膜下瘤多无强化、呈偏心生长、边界清、无囊变及瘤周水肿,与星形细胞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3、10.63、15.42、4.67、13.67,P均<0.05)。两种肿瘤脊髓空洞均少见。结论肿瘤生长方式、边界及瘤周水肿等MRI表现有助于鉴别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下 星形细胞 脊髓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